万字长文!介绍道教的88个门派,看看你知道多少?

繁体

道教作为世界五大宗教(道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作为华夏儿女,能够得生中土,得闻正法,实为难得。

但是很多人只了解道教之名,对道教门派不甚了了,有些可惜,故整理资料,作文记之。

首先要知晓,道教门派划分是一件复杂的事,历代对于门派的定义、划分归类依据都略有不同,随着支派的兴起、消亡、衍变,又增加了复杂度。

而网上常见的门派资料,会把一些不同级别、不同划分方式的“门派”硬凑在一起,“道”、“派”不分。比如把方仙道、积善派、北帝派、三山滴血派、中派并列。不能说错,但会让初学者产生疑惑。

为了说清楚,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简述四种门派划分方式,重点介绍第四种,即易心莹道长的分类方法;

第二,参考张化平、孔云鹏、吴显达三位老师著作,按时间顺序,简要概述大致的门派衍变;

第三,按北京白云观所藏清代《诸真宗派总簿》,列举原本记载的88个门派,并列举部分民间法教;

一、门派划分

1.按学理划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箓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虽划分如此,但要知晓,这五种类型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互相融合的。哪家门派不修善,不学经典,不会点符箓斋醮科仪,不修身炼丹,不会点易理?各有侧重罢了。

2.‌按地区划分‌:如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3‌.按创派祖师划分‌:如尹喜派(关尹子文始派)、少阳派(王玄甫)、冲虚派(列子)、妙真道(庄子)、正阳派(钟离权)、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海蟾)、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等。

4.

1934年,易心莹道长写出《道学系统表》。《序言》“世所信崇典籍攸著”,“遵循旧史成例,详校诸家替兴,参其众事,各秉宗门遗法,寻其端绪,系于一家。上自无始,下逮于今,其可考见者,盖二十有四家”。

从自序来看,其《道教系统表》效法了《史记》、《汉书》的年表和古今人表的做法,以道教各宗派的产生、演变为线索,根据各宗派的思想、教法的宗旨,结合史实,将宗派与人物结合于一表之中,实际上是一个道教人物年表,将特定时期的著名道教人物列于相应的表格中。

其中宗派分列24家(含“正宗”11家、“支宗”8家、分宗4家,外宗1家)。

万字长文!介绍道教的88个门派,看看你知道多少?

《道学系统表》(第七页)

该表以时间为横轴,列历朝历代帝王自盘古、黄帝至溥仪,共257位帝王,贯通中国古代历史。以宗派为纵轴,依道教24个分支,将道教史上重要人物进行准确定位,说明各人物与道派间的相互关系。

24家又分下乘、中乘、上乘、最上乘四类。其中最上乘列仙宗、南宗、北宗、修为、犹龙、道学、儒宗、玄学、治道,共9支。上乘列金液、方仙、豫章、聚玄、茅山、长淮,共6支。中乘包括葆和、调神、南宫、太平,共4支。下乘列苍益、健利、科醮、正一、律宗,共5支。

三年后,易心莹在《道学系统表》的基础上形成了《道教分宗表》,发表于《扬善半月刊》第93期,主要论述道教宗派,先依三洞,将道教分为经教、修为、性命三宗;

经教所依经典为《大洞》、《度人》、《龙蹻》等经;

修为所依经典为《老》、《庄》、诸子;

性命所依经典为《参同契》、《入药镜》等。

三宗又细为10家13支。对道教的宗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按《道教分宗表》说法:

道教的分宗分派,实始于宋、元;或有推之更早者、古有方仙道。兴起於战国时期燕齐沿海一带,乃是从事方技、追求长生成仙的一种“学术”流派,是道教教义及方术的来源之一,并非道教本身,故不属道教之宗派。

继方仙道而起的黄老道,是秦汉时代社会上的“学术”流派。东汉末黄老道虽已崇尊黄帝、老子,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毕竟尚未形成为道教故只能说是道教的前身,也不能说是道教的一种道派。

继黄老道之后兴起的是于吉的太平道及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汉末便已消亡。五斗米道形成了以宗教为联系纽带的教团组织,以后便成为正统道教。其后虽有金丹、符籙、经法以及茅山、龙虎山、合皂山三山符籙等派系之分,但这只是从事的道术有所差异,还并不是道教教团组织的裂变。故这也都不算上道教的分立宗派。

正宗十家具体如下:

(一)仙宗:最上乘,别名道教。倡始者太一、广成、天皇真人。

(二)金液:上之上,别名神丹。倡始者女娲、皇帝。

(三)聚玄:上之中,别名清净、齐慧。倡始者左玄真人、清和黄氏。

(四)长淮:上之下,别名凝阳、胎息。倡始者駏神氏、中广真人。

(五)葆和:中之上,别名辟谷。倡始者容成、鬼谷子、张良。

(六)调神:中之中,别名房中。倡始者素女、黄帝。

(七)南宫:中之下,别名灵图、符箓、天罡。倡始者一真、玄女、鬼臾区。

(八)苍益:下之上,别名服饵、具茨。倡始者大隗、神农、僦贷季。

(九)健利:下之中,别名修摄。倡始者赤松、宁封、王子晋。

(十)科醮:下之下,别名天章。倡始者帝喾、夏禹、张陵、葛玄。

各宗列有宗名、等次、别名、倡始者,还列有“纲要”及“法门”。所谓“纲要”,即该宗“法门”之大纲;所谓“法门”,即该宗行为、法术之名目。

宗法有五等:天、神、地、人、灵。广之则三洞、四辅、十二部、二十四部、三十六部、七十二部之典籍。

正宗10家之外,易心莹道长把犹龙、儒学、治道(分为黄老、炼丹二支)、茅山、方仙、太平、正一、玄学、豫章(指净明派)、南宗、北宗、律宗等13宗视为支派。采用了追源溯流的方法,将正宗10家的源头追溯到黄帝及上古诸仙,将支宗13家的源头追溯到老子时代,并且对正宗、支宗各家,每一家都追溯本派的祖师,并尽可能地表明该宗所依据的经典、历代的传承及重要人物。

陈撄宁以按语形式对这种分类方法给予评价:

“右列十宗,将道教宗派概括已尽,甚为难得。

二、门派衍变

当前主流学者多将道教分为符箓、丹鼎两大系统。

符箓一系主要源于古代巫术,以传行符箓科仪为主,斋醮祈禳为事,兼言炼养成仙;

丹鼎一系主要源于秦汉神仙方土,重以个人炼养成仙为主旨,或兼事符箓。

两系之兴起,皆在后汉末,而符箓一系先建立其教团。张陵开创之五斗米道,张角之太平道,先后传行于后汉末。

至魏晋,灵宝、上清等派先后出现,《三皇》、《上清》、《灵宝》等经箓亦各嗣传于一时。

万字长文!介绍道教的88个门派,看看你知道多少?

南北朝时,寇谦之、陆修静各于南北改革道教,陆修静尤总括诸派经策科仪于一,诸派之学于是混融,教制为之一变,而嗣传仍各有所主。

至唐宋,五斗米道流衍为龙虎山正一道,净明、清微、神霄等新符箓道派相继诞生,互相交参。自南宋末起,符箓诸派一统于正一天师,汇归而为正一派,其下分支以数十计。

丹鼎一系,其炼养术由外丹,渐趋归向内丹一途,而以钟吕内丹派为主流。至南宋、钟吕内丹派分为南北二宗,始建立其群众性之教团全真道、南宗,全真与南宋入元后复合流,兼包其余炼养派而汇归为全真派,与符箓诸派联合而成之正一派相抗,传衍至今。全真派下,分支亦不下十数。

符箓、丹鼎二系,全真、正一两派,自宋元以来,教义教制互相交参影响,相互间之差距渐趋缩小。

明清时期,道教依然以正一、全真两大派系为盛。正一道则稳居道教各派之首,封为正一嗣教真人,敕令永掌天下道事。乾隆年间,立黄教为国教,限制正一道天师职权,取消其道教之首地位。此时道教主要划分为四派:明嘉靖间,新兴东派,从陆潜虚等为主;清咸丰间,有西派产生,从李涵虚为主;南派则远承张紫阳,旁出多门;北派自丘长春以后,即成为道教北宗龙门派的砥柱。

1.五斗米教

五斗米道为后汉张陵于蜀中所创立之道派,南北朝以前世称“五斗米道”,乃由信道者须出五斗米而得名。《三国志·张鲁列传》曰:张陵“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感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五斗米道。

据《道门科略》载,张陵自称受“正一盟威之道”及禁戒科律于太上老君,于蜀中“置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内外道士二千四百人,下千二百官,章文万通,诸符代庙,杀鬼生人”,禁淫祀,以符水及首过思罪为人治病,教人通《老子五千文》,据传撰有《老子想尔注》。

子孙承袭其道,至其孙张鲁时,有汉中张修,史称“巫妖”,亦奉五斗米道,在汉中以鬼道治民,及张鲁据汉中,乃因其故俗而增饰之,行政教合一之制。张鲁子张盛,曹魏封官赐爵而不受,迁居江西龙虎山,自此张陵之道一直以龙虎山为传播中心。

至晋代,五斗米道传衍于东方,达官士族如王羲之父子、谢灵运等,皆奉道甚虔。钱塘人杜子恭为张陵再传陈文子之徒,又从张鲁受法,传道于东方,豪家贵望信受者甚众,其弟子孙泰、泰侄孙恩及恩妹夫卢循利用五斗米道发动起义,历时十余年。及南北朝,乃讳言五斗米道,而称“天师道”。江西龙虎山一系天师道,行张陵子孙世袭掌教制,因主行正一法箓,又称“正一道”。隋唐以降,天师道与正一道互用,皆指龙虎山一系。至宋,龙虎山一系多称正一道。

2.太平道

太平道为早期道教之一,创始于后汉末涿都巨鹿人张角。角奉事黄老,兼奉《太平经》,名其教曰“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持九节杖,咒说符水以疗病,令病者跪拜首过,或时病愈,百姓神而事之,张角遣弟子八千人传教于四方,十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起义失败后失传。

3.天师道

天师道为西晋武帝时巴蜀犍为郡人陈瑞所创道派。《华阳国志·大同志》云:“瑞自称天师,徒众以千百数。......初以鬼道化名,其道始用酒一斗,鱼一头,不奉他神,贵鲜洁”,该道派渊源于五斗米教。益州刺史王湾以“不孝”罪名,于咸宁三年(277年)诛陈瑞及祭酒袁旌,焚其传舍,官吏奉其道者皆免职或除名。其教虽被禁止,但东晋时似尚有人信奉,如《晋书》称股仲堪、郗愔奉事天师道,而言孙恩“世奉五斗米道”,可见当时五斗米道与天师道尚为两派。

东晋孙秦、孙恩、卢循用五斗米发动起义失败后,社会上讳言五斗米道,“天师道"之名于是大行。张陵号称“天师”,故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而创建之道派,史称“新天师道”或“北天师教”。南朝陆修静改革道教,史称“南天师道”。

4.正一派

正一派为后汉张陵所创五斗米道之嗣衍与发展。五斗米道自东晋以后改称“天师道”,又因其以“正一”法箓祈禳为事,故名“正一道”。隋唐以降,张陵一系道教或称天师道,或称正一道,至宋则多称正一道、正一派,或称“龙虎宗”。据传张陵重孙张盛于曹魏时从汉中迁居江西龙虎山,设正一玄坛传道,子孙世袭“天师"位,传衍至今。

据晚清《诸真宗派总簿》,龙虎山正一门下宗派有十二支之多,另外如孙碧云所开武当本山派、张玉皇高上派、萨守坚所开西河派、天山派、萨祖派、张道清所开九宫山派等,皆可归属正一派:五代以来以行“天心正法”驱邪之“天心派”亦可谓正一支派。

5.灵宝派

灵宝派为符箓道派之一,因主奉《灵宝经》故名;以江西阁皂山为传播中心,故又称“阁皂宗”。据传开创于三国时葛玄。后世传行灵宝经箓道法者,流派甚多,明代张宇初曰:“自仙公葛真君(玄)藏其教,位证仙品,世传则有丹阳、洞明、通明、玉阳、阳晶诸派。”(《太极祭炼法序》)而以许丹阳一支为最要。其《道门十规》又谓灵宝派有东华、南昌二派之分。

灵宝经诚称其道为“大乘”,并多与佛法融合,广说因果罪福。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统摄十方三界三十二天帝及地府酆都众神。灵宝派宗教活动以斋醮、诵经礼忏为主,谓焚香诵经、礼赞诸神、设斋布施、营造道观,可消愆积功,乃至位证仙真,呼召神明,可得佑护,尤长于斋醮炼度、荐拔先忘,兼以符咒劾召祈禳。灵宝斋仪最称圆备,正一、上清等派亦多采用。

6.上清派(茅山宗)

道派之一,奉“上清”经箓,故称上清派,其开派祖师是魏华存;宗坛设于茅山,历代宗师多居茅山传道,兼奉传说于茅山成道之“三茅真君”,故又名茅山派、茅山宗。

上清派从南朝至北宋中期,高道辈出,历为诸朝所重,尤其隋唐二代,可称道数之主流。第七代宗师陆修静总括三洞,汇诸派经箓于一。第九代宗师陶弘景,更总结改革葛洪金丹道、上清经策及陆修静南天师道之学,纂《真诰》、《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道书二百余卷,蔚然成一家之学,可谓茅山宗之实际开创者。梁武帝礼敬颇笃,书问不绝,人称“山中宰相”,卒后谥“贞白先生”。

茅山宗传衍至今,《诸真宗派总簿》所列茅山宗支派有大茅真君清微派、二茅真君二茅派、三茅真君静一派、高上派凡四支。《总簿》中另有茅山乾元观丘祖(全真龙门派)岔支“阎祖派”,开创于清初阎晓锋,据《金盖心灯》载,阎晓锋师事龙门派道士孙守一,而嗣茅山本宗,则该支派实属茅山、龙门合宗,可归于茅山宗支派。

上清派之学,在道教诸派中最为宏富繁杂,经诚、科仪、符策、斋酗、炼养,乃至金丹、医药等,无所不包。并以符篆、炼养合一为特色。

7.楼观派

楼观派以陕西周至楼观台为中心,奉周朝尹喜为开派祖师。据传楼观原为尹喜草楼,迎老子于此说《道德经》,秦代建祠宇祀老子,为最古之道观。

楼观道教崇奉老子、尹喜,主要传承弘扬《道德》、《化胡》、《西升》等经,兼传上清、灵宝、三皇等法箓及存三一、服食、辟谷、导引、行气等炼养之术。《诸真宗派总簿》列有“尹喜派”,传“道德清上高”等四十字,并称鲁山、文始、楼观诸派皆同,当属古楼观派之流衍。

8.老华山派

老华山派以华山玉泉院为本山,奉陈抟为开派祖师,于金代郝大通所开华山派不同。《诸真宗派总簿》中另有光绪元年从南方带来的华山派两支,不知属何华山派。

陈抟虽自成一家之学,然其内丹炼养术实有得于吕洞宾,承钟吕派内丹之学,与全真派丹法大体相同,唯独传睡功,并以尚隐逸为著。老华山派自当归于全真派系。

9.清微派

清微派为唐宋间新出符箓道派之一。清徽派以传行清微雷法祈禳劾治为宗旨。派名清微者,因其符箓传自清微天元始天尊。按元始天尊所降法箓,本为上清派所奉,故清微派实为上清派之改革、发展。上清派创始者魏华存,即被清微派奉为清微教主。《清微仙谱》等又谓道教宗源于元始天尊,元始传玉晨道君、太上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西派。十传而至于祖舒,复合四派于一。按此,则清微派实具融合唐宋间道教诸派精华之性质。

清微派之道法与神霄、净明派相近,皆以融合内丹修炼与外用符策为特征。主张内炼为本,外法为末,而内道外法,皆以用本性“灵光”为要。符法斋仪皆以简易为特点。

清徽派盛行于元,明清以来传衍不绝。《总簿》所列清微派有九支之多,其中大茅真君清微派、二茅真君清微派、三茅真君清微派,当系清微与茅山派之合流,龙虎山正一门下天师清微派,盖为正一与清微之合一。

10.天心派

天心派为传行“天心正法”祈禳劾治之一派,始于北宋,五代末北宋初著名道士谭紫霄被荐为天心初祖。

“天心正法”据称源出正一天师,《上清北极天心正法》序曰:“夫天心法者,自太上降鹤鸣山日授天师。”路时中编《无上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大亦云:“今玉堂大教之出世,原于正一天师。”故天心一派,属正一支派。该派传承自元代中期以后不明。

11.南宗

张伯端一系炼养派,后人统称为南宗。张伯端仅以丹诀授石泰、刘奉真、王邦叔等数人,未曾组织教团,建立观庵,其后学之传衍略有四支:

一是张伯端传石泰,石传薛道光,薛抟陈楠,陈传白玉蟾、沙道彰、鞠九思、黄天谷。陈楠于南宋初居广东罗浮山,内丹之外兼传黎姥山排人所授雷法.以善治病驱邪名世,伯端之学于是一变。白玉蟾徒裔并奉张、石、薛、陈、白为五祖,后称南五祖。白玉蟾门人有彭耜、留元长、叶古熙、赵牧夫、詹继瑞、陈守默等,以彭耜为最著,居福州“鹤林靖”虔修,《道统源流》称其开“细林宗”。

二是两宋间刘永年(广益子)亦承《悟真篇》之学,其徒裔称刘曾遇张伯端得命学真诀,刘永年一系亦无教团观庵,然主双修,与与主张清修之白玉蟾一系丹法有别。元代陈致虚虽宗承全真宋德方,其丹法实承翁葆光一派之学。

三是元初真州道士李道纯,出白玉蟾弟子王金蟾门下,其学自成一家,后人称为内丹“中派”,《总簿》列有李道纯开“先天派”,当即中派。

四是《总簿》有“紫阳派”,传“陵源觉海静”等四十字,称张伯端于故乡天台所留。

张伯端一系,除石泰、薛道光外,余皆江南人,活动于南方,其内丹炼养说与创始于北方、亦称钟吕系法裔之全真道有别,故后人称全真道王重阳一派为北宗,张伯端一系为南宗。

南宗与全真道皆倡性命双修、内炼成真,丹法同源异流,然南宗大体主张“先命后性”,即从钟吕派传统内丹法入手,循序炼化精气。与主张“先性后命”之全真北宗不同。张伯端及其徒裔,多倡大隐混俗,不强调出家,与全真北宗五祖,全真教制颇异,全真立教,清修独居,住茅庵,传至龙门派,创丛林制度。

南宗教团虽小,元以后基本没入全真道,但所留丹书不少,尤张伯端之《悟真篇》,对全真诸派及符箓诸派皆有深刻之影响。

12.神霄派

神霄派为北宋末新出之符箓道派,以传行五雷法祈禳祓为旨。称其符法自元始天尊长子、万雷总司“神霄玉清真王”(或谓即南极长生大帝、扶桑日宫大帝)。创始于宋徽宗朝江西南丰人王文卿。以雷法祈祷劾治弛名。《道藏》中《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十二卷,盖即当时林灵素所编撰,其书卷首即称:“而神霄玉清王,今玉帝就命人主。”该书符法,与王文卿一系不同。

王文卿一系神霄雷法,至南宋、元,盛传于江南。据元代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五《王侍宸记》,两宋间有西河人萨守坚,先赴龙虎山师正一天师张继先,后游青城山,遇王文卿授以雷法行道于东南,其神怪有过于王文卿者。

萨守坚所开西河派、天山派,传衍至于近代《总簿》列其派诗。

神霄派多居家行道,无教团组织,传承失考,《总簿》亦无王文卿直系神霄派,但在民间尤东南一带尚有传人。南宗自陈楠起亦兼传神霄雷法,白玉蟾著有雷法撰述多种。明代张宇初《道门十规》曰:“神霄始于玉清真王... ...凡天雷酆岳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雨符咒亦异。以是讹舛失真,隐真出伪者多因而互生疑谤。

神霄派王文卿一系雷法,以内丹与符篆融合为特征。以为我身一天地,行法之要在我不在他。其雷法新说,为正一、南宗等诸派所吸收,后世影响颇深。

13、净明派

净明派为符箓教派之一,奉许逊为祖师。

南宋建卖初(1127 年),有周真公(一称何真公)祈祷许逊,感许逊等六真降于渝水,示以灵宝净明秘法。越二年,许逊再降于玉隆万寿宫故地。周真公等于是建翼真坛于西山、传行灵宝净明忠孝廉慎之道,尊孝悌仙王、孝道明王为祖师,许逊为度师,张陵为法师。周真公门下有何守证(翼真坛副演教师)、方文等弟子。当时所出净明道书如《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灵宝净明飞仙虚人经法》《净明黄素书》等十余种,皆存《道藏》中。周真公所启净明道派一二传后即衰微,嗣续不明。《总簿》列有“许真君净明派”,留“天德高无量”等四十字。

净明自晋唐以来数历兴衰,前后宗旨未必皆同,大体以重忠孝与行符箓为特征。大略以忠孝廉慎调养心性为基,内炼大丹为本,外行符水炼度为用。《太上灵宝净明法序》云:“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以孝悌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行持之秘要”,其内丹法重制妄想、调水火、断淫欲,近钟吕系丹法。

14.太一教

太一教为金初北方新出的三大道派之一。天眷初(1138 年)创始于为卫州(今河南汲县)人萧抱珍。或谓“太一”为元气浑沦、太极未判、至理纯一之意,或谓“太一”为该教奉祀之主神名。该教以传行“太一三元法箓”,为人祈禳劾治为旨属符箓派系。

该教主要流传于中原一带。创教不久,即受金廷重视,熙宗曾召见初祖萧抱珍赐名“太乙万寿”观额。至第二祖时教势大报,徒众数万人,其势东渐至海。历代掌教,皆蒙元、金二代赐、赠以真人号。该派至元末衰微,第七祖以后传承不明。其有关史料散见于金元文人集及碑铭中,已故历史学家陈恒先生《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始研究之。

15.真大道

真大道为金初北方新出的三大道派之一,原名“大道教”,至元末,其教衰微乃至绝嗣,第十一祖以后传承不明。

真大道教义,《元史·释老志》概括以“苦节危行”四字。真大道诸祖著作皆佚,其史料散见于金元人文集及碑碣中,已故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始考述其始末。

16.全真派

全真派为金初新出的三大道派之一。创始于咸阳人王嘉(重阳子)。王嘉自称于 48 岁遇吕洞宾于甘河镇,授以真诀,遂弃家入终南修炼九年,大定七年(1167 年)焚庵东行至山东传道,得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全真”之名,始见于王重阳在马丹阳家所居庵名,可谓全真教旨之集中概括,后世或释为保全其真性或精、气、神三全义,或释为真功、真行双全即为真要义。

至丘处机掌教时期经二十余年之发展,全真道在民间已有深厚基础,引起金廷重视。其时全真道已遍传金国,“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元好问《紫微观记》)

金章宗明昌初,为防犯上作乱,金廷一度禁止全真等,未几而己,全真教势更炽,刘处玄、王处一皆蒙章宗召见。

金贞祐南迁(1214年)至元一统南北之数十年间,战祸频仍,血火纷飞,人民饱受熬煎,苦难空前深重,全真掌教丘处机重有为之“真行”,应成吉思汗之召,以古稀之年,率十八位弟子,远赴西域雪聚山论道,大得崇敬,奉救掌管天下出家人并自由传道。丘还居燕京长春宫,使其徒持牒召求于征战之余,入道者甚众,全真道于是鼎盛至极。

元一统后,对全真道甚为尊崇,封赠全真五祖七真,历任掌教多任知集贤院道教事,赐真人号。宫观庵院大举修建,教制教仪进一步完善,教理之发挥成绩卓著,原流传于南宋、与全真同源异流之南宗徒裔,入元后多合流入全真道,全真开始南传,踪迹遍于江浙闽赣。

明代,官方分道教为正一、全真两大派,符箓诸派皆汇归于正一,炼养诸派则统归于全真。清朝对道教诸派虽无多尊崇,然全真龙门支派在清初由王常月中兴,遍传南北各地。

全真道支派之分衍,盖始于元明,至清末尚未停止。大体而言,有五祖派、七真派、南宗等。据晚近《总簿》所录,五祖派有东华帝君“少阳派”,传“弘宜无极道”等二十字;钟离权“正阳派”,传“阴阳生造化”等二十字;吕洞宾“纯阳派”,传“寂然无一物”等二十字;刘海蟾“刘祖派”,传“省悟自归隐”等二十字;王嘉“重阳派”,传“自己有真宝”等二十字。奉吕祖者,尚有“吕祖天仙派”,传“妙玄合道法”等四十宇:“天仙派”传“崇高容文德”等二十宇;“天仙派”又传“灵宝无二法”等二十字:“吕祖蓬莱派”,传“圆通智毓用”等四十字,以上诸派皆当归于五祖派。

七真派为王重阳七大弟子“北七真”所开,计有:丘处机开“龙门派”,传“道德通玄静”等一百字;刘处玄开“随山派”,传“思道明仁往”等一百字;谭处端开“南无派”,传“道本崇真理”等一百字;马丹阳开“遇山派”,传“自元来正志”等一百字;郝大通开“华山派”,传“至一无上道”等一百字;王处一开“嵛山派”,传“清静无为道”等一百字;孙不二开“清静派”,传“全真通玄理”等一百字;属坤道派。《总簿》中另有龙门支派“金山派”“金辉派”、“阎祖派”、“霍山派”,丘郝二祖“龙门华山派”、“郝祖岔派”、“王祖岔支嵛山派”等七真支派。

《总簿》所录全真南宗有“紫阳派”及李道纯“先天派”。另有“果老祖师云阳派”“铁拐祖师云虚派”“何仙姑云霞派”“曹国舅金丹派”等或名“八仙派”者,及“曹仙姑清静派”、“樵阳真人玉线派”等,皆当归于全真派系。

全真派循吕洞宾等丹、道双融之路线,以内炼成真、超出生死为宗旨。其修持大略分真功、真行两面,真功指个人内在之修养,真行指传道济世之社会活动。其修持从性功入手,与先命后性之张伯端一系南宗次第不同。

全真道采佛教僧团之制,倡出家修道、住庵云游,刻苦磨练,其丛林观庵,仿禅宗之制而立清规玄范。全真派并力倡三教归一,兼尊三教之学,有兼容并蓄之风。全真派教旨教制长期以来变化不大,至清初王常月弘传戒律,为恢祖风,全真戒律清规进一步完善。

17.九宫山派

九宫山派开创于南宋张道清,以湖北九宫山为本山。《总簿》称“御制九宫山派”,传“道宗元太希”等八十字。张道清以祈禳治病驰名,曾入龙虎山礼正一天师,受大洞经箓,故其所开创之道派实属正一支派。该派自张道清后不见有显要者。

18.龙门派

龙门派为全真道支派之一,奉丘处机为启派祖师。“龙门”之名,乃取自丘处机曾隐修之陇州龙门山。传“道德通玄静”等一百字。

龙门派至王常月、沈常敬再传弟子,乃至龙门第十三代,当清乾隆、嘉时代,传衍更盛,支岔更多。如吕云隐门下龙门第九代丘寅阳开嘉善长春宫支派,钱函阳开无锡长春宫支派。龙门第九代周太朗启杭州金鼓洞支派,范太青启天台桐柏宫支派,许青阳启杭州机神殿支派,龙门第十二代陈樵云开余杭南湖三元宫支派,周梯霞开余杭桐山半持庵支派,黄丹心启归安开化院支派。龙门第十三代王峰阳开苏州装嫁桥斗母宫支派,姚来鉴启上海“觉云支派”。

《总簿》所列龙门支派,尚有明孙玄清所创金山派、龙门第十五代齐本守所传金辉派、龙门二十三代张宗璇所传霍山派、龙门第八代阎晓峰所开茅山乾元观阎祖派等。

从清初起,龙门派之盛大,冠于全真诸派,其势力与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中之临济宗相侔,故世有“龙门、临济半天下”之说。

19.南无派

南无派为全真道支派之一,奉北七真之一谭处端为启派祖师,传“道本崇真理”等一百字。其教旨与全真龙门派等大体一致。

20.三丰派

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所开启或奉张三丰为祖师之道派,主要源出全真道,明室将其归于全真派,其出家道士给全真度牌,该派异名、分支颇多,一称隐派、隐仙派、隐逸派、犹龙派。

21.武当本山派

武当本山派一称“榔梅派”,武当山道派之一,明初道士孙碧云所开。孙本系正一道士,故其所开创之道派自当属正一支派。因居武当山,以奉祀真武大帝、传行真武法箓为主,故名。

22.金山派(崂山派)

金山派(崂山派)为全真龙门派支派之一,开启于明世宗朝龙门派第四代道士孙玄清,孙字金山,故名金山派。活动于崂山,故又名崂山派。

23.东派

明世宗朝江苏扬州兴化县儒士陆西星屡试不第,自称吕洞宾降于其宅,授予丹诀道要,乃谢去亲知,隐居栖霞山,撰《方壶外史》丛编凡十余种刊行,阐扬内丹之道。又有《南华副墨》释《庄子》,及《楞严经说约》、《楞严经述旨》、《楞迦经句义通说》等佛学撰述。陆氏对内丹理论颇多发挥,为明代内丹学大家,主张阴阳合修,实承南宗双修一系之学。但本人未出家为道士,未创宗立教。后人称其学为内丹“东派”,实际“东派”仅为一内丹学派。

24.闾山三奶派

闾山三奶派为民间符篆道派之一,原流传于福建明万历十八年(1590 年)传入台湾,至今犹传行于台湾民间。该派道士皆俗居,专务吉事,凡起土、收魂、押煞、安胎等,皆头缠红布,故俗称“红头道士”。

25.龙门西竺心宗

龙门西竺心宗为全真龙门派支派之一。开创于印度人鸡足道者野怛婆阁。据《金盖心灯》卷四载,鸡足道者自元初由印度入滇,居鸡足山修炼多年,所精唯西竺斗法,口诵咒不辍,称“西竺心宗”第一百代。清顺治十六年赴京谒王常月,王赠名黄守中,命仍依本宗法修炼,遂为龙门第八代。至乾隆五十五年闵一得游鸡足山,黄乃从闵,受王常月所传龙门大戒法,而以西竺斗法授闵。其所传西竺斗法,乃佛教《持世陀罗尼经》等密咒法,则此宗实属龙门派与佛教密宗之结合或龙门道派中之佛密派,龙门派不以其为龙门正宗。

该派行持以诵持佛教密咒为主,以显示神异名世。该派自郭来澄后,传承不明。

26.西派

清咸丰间四川嘉州(今四川乐山)人李西月,隐居不仕,栖心仙道。自称遇吕洞宾、张三丰授以真诀,撰有《三车秘旨》、《后天串述》、《无根树解》、《道窍谈》等书阐述内丹。其丹法继承陆西星而又有独到之处,分性功为九层炼心,命功为开关、筑基、得药、炼己四级,并主张老年修丹须用栽接之法。后人称其学为内丹“西派”。该派有“西道通、大江东、海天空”九字传代。但李西月并未出家为道士。

第三、《诸真宗派总簿》

《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截止于清溥仪宣统年间。传字已略,所以会看到很多相同派名,实际传字不同,有兴趣自行搜索即可。

第一、混元派:(白云观所存混元派谱系)

第二、混元派:(武当山所存混元派谱系)

第三、尹喜派:即上文尹喜楼观派

第四、少阳派:

东华帝君,姓王名玄辅,号少阳,降生於战国。得老子寝中於终南山,梦传《黄庭经》,所得著世。二月初六圣诞,系山东青州府人。

第五、正阳派:

钟离帝君,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汉时将军。系陕西西安府咸阳县仙籍。得东华帝君秘诀,授道於终南山。四月望曰圣诞。

第六、纯阳派:

纯阳帝君,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居彝圣宫,即元始台)。山西蒲州县仙籍。四月十四日圣诞。唐天宝进士。有日月当空之祸,隐於终南。受正阳祖师大道。四门人(梅、柳、林、磐)。留传瀛州龙沙派。

第七、海蟾刘祖派:

海蟾祖师,姓刘名操,字宗成。系燕山人。六月初十日圣诞。受道於钟离帝君。

第八、重阳派:

重阳祖师,姓王名允卿。生于宋徽宗时。系咸阳县大魏村人,十二月二十二日圣诞。

第九、龙门派:

长春祖师,姓邱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系山东登州府栖霞县滨都人。正月十九日圣诞。七月初九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封“长春全道神化明应真君。”

第十、随山派:

长生真人,姓刘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系山东莱州府掖县武官庄人。生於金熙宗丁卯岁二月初六日圣诞。七月二十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元武宗加封“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人。”

第十一、南无派:

长真祖师,姓潭名处端,字长真。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金太宗天会元年三月初一日圣诞。四月初一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真云水蕴德真人”。

第十二、遇山派:

长生真人,姓马名处钰,字通宝,号丹阳。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金太宗天会元年五月二十日圣诞。十二月二十二日飞升。元世祖敕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

第十三、华山派:

广宁祖师,姓郝名大通,字太古,号广宁。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生於金熙宗天眷庚申岁。幼壮卜筮授教。正月初三日圣诞。十二月三十日飞升。元世祖敕封“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加封“广宁通玄太古真君”。

第十四、嵛山派:

玉阳真人,姓王名处一,字精通,号玉阳。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生於金熙宗二年三月十六日圣诞。四月二十三日飞升。元世祖敕封“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人”。元武宗加封“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

第十五、清静派:

清静散人,仙姑姓孙名不二,号清静散人。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宋徽宗宣和己亥岁正月初五日圣诞。十二月二十九日飞升。元世祖敕封“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

第十六、金山派:

邱祖岔派,玄字分支。玄静祖师,姓孙名玄静,字元玉,号金山。系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崂山人。明嘉靖敕封“护国天师”。

第十七、金辉派:

邱祖本字岔派分支。齐真人名本守,字金辉。

第十八、阎祖派:

邱祖复字岔派分支。

第十九、崂山派:

崂山道教基本属于太平道及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从宗派上分属于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亦称茅山宗、阁皂宗)。如今有龙门派、华山派、金山派、随山派、鹤山派、金辉派等派别。详见上文。

第二十、清微派:

马处钰祖师岔派分支。遇山派(此派原本二十字,於同治十二年有房山县城隍庙来观,同众公议,重续八十字)。

第廿一、清微派:

第廿二、清微派:

二茅真君,名固。陕西人。更名。

第廿三、又二茅派:

第廿四、清微派:

三茅真君,名衷。系陕西咸阳人。

第廿五、静一派:

三茅真人,红刘名熹,字世伦,号大元。

第廿六、张玉皇高上派:

第廿七、清微派:

第廿八、清微派:

第廿九、清微派:

第三十、清微派:

第卅一、龙虎山正乙门下天师清微派:

第卅二、正乙派:

天师张虚静真人,系江西庞虎山信州人。留传天师,宣统元年仲春,重续二十字。

第卅三、天师正乙派:

第卅四、张真人正乙派:

第卅五、正乙派:

第卅六、正乙派:

第卅七、天师张真人正乙派:

第卅八、正乙派:

此派自光绪八年八月,系通州里二四佑民观继起

第卅九、正乙派:(后门火神庙)

第四十、天师张道陵真人正乙派:

第四十一、正乙派:

第四十二、天师分支尹喜派:

第四十三、真武玄武派:

宣渊一道志求德振常存

照应通玄理微希太景成

第四十四、吕祖天仙派:

妙玄合道法阴阳在乾坤

志心归命礼万古永长春

清静无为宗临通大洞金

暂状师得位辉腾谒太空

第四十五、天仙派:

第四十六、天仙派:

第四十七、吕祖蓬莱派:

第四十八、葛真君天台派:

第四十九、许真君净明派(系江西人)

第五十、果老祖师云阳派:

第五十一、铁拐祖师云虚派:

第五十二、何仙姑云霞派:

第五十三、曹国舅金丹派:

第五十四、曹仙姑清静派:

第五十五、樵阳真人玉线派:

第五十六、老华山派:

第五十七、周祖灵宝派:

陈搏老祖系四川夔州府人

第五十八、周祖铁冠派:

第五十九、徐复阳祖师鹤山派:

第六十、鹤山派:

第六十一、自然派:

第六十二、三丰祖师自然派:

第六十三、三丰派:

第六十四、三丰派:

第六十五、三丰派:

第六十六、三丰祖师日新派:

第六十七、日新派:

第六十八、三丰祖师蓬莱派:

第六十九、天仙派:

萨真君,名守坚,号紫云。系四川云宁府云宁县人。生於炎汉宁帝八年,七月二十六日圣诞。五月五日飞升。

第七十、萨真君西河派:

第七十一、萨祖派:

(系宣统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由陕西汉中府固县平浪宫带来四十字)

第七十二、龙门华山派:

郝二祖在山东济南府长清县东南十里五峰山留传:

第七十三、邱祖又派:

第七十四、郝祖岔派:

(在武当山,开基於明朝。留下此派,即名郝祖岔派)

第七十五、王祖岔支仑山派:

第七十六、先天派:

吕祖门人李清庵真人

第七十七、本山派:

第七十八、陈、赵二师留传栖安派:

(此派系自光绪元年春月续)

第七十九、紫阳派:

张紫阳真人,於雍熙年间在台州府天台县崇道观。

第八十﹑霍山派:

邱祖宗字分支岔派。云樵真人姓张名宗囗,字耕云。系山东登州府福山县人。由光绪甲申秋间,重赴白云观传法。门下弟子等,因徒众人繁,叩请原遵“宗”字为第一代号。

第八十一﹑御制九宫山派:

(姓张名道清)

第八十二﹑彭祖真空派:

(此派自民国二年戒期,汤静谦由江西带来)

第八十三﹑广慧派:

(此派系民国五年丙辰八月初八日,由江西南昌府武宁县太平山万寿宫穆善清带来六十字。)章祖名哲。道号广慧祖。居江西南昌府武宁县三十五都顺义乡,石门仙潭人。宋理宗景定二年二月十九日降生。自幼好道,二十七岁结庵丝罗山,即今太平山也。年五十三诊,端坐而逝。

第八十四﹑华山派:

此派光绪元年自南方带来。又有人云是华山后续:

第八十五﹑华山派(南方后续)

第八十六、老华山派(陈抟老祖传陈氏堪舆派)

第八十七﹑尹喜派:

(尹喜真人尹喜派,此乃南方带来)

第八十八﹑三山滴血派 辈运玄根长:

(明末清初 华山﹑龙虎山﹑茅山等三派合一)

除上述之外,还有很多民间法教,如北帝派、阴山法、淮南派、梅山派、观音茅山教、闾山派、华光法、梅山法、鲁班法、元皇法、玉皇教、华陀法、雪山法、峨嵋法、六壬法、金狮法、黎山法、东隐派、昆仑派、虎门令派、大茅山派、小茅山派、蛇教、梅花教、少林法、南传骊山法、排教、祖师派、普庵教、莲花教、竹山教、巫教、血传玉皇派、散发教、红莲法、青罡法、天竺法、瑶山法(三妹法)、壮族狼根法、梅瑶二教、三元教、六壬仙教、神传玉皇教、红林大教、十星教、红林大教、大圣教、玉封教、白鹤法、凤阳教、金堂教、通天教、龙都教、法令门、大刀教、神师教、七姑教、金花教等等。

总体来看,民间法教较全真、正一两大派,其水平参差不齐,各个教派差距较大,骗子相对较多。但须知人有高下之分,法无贵贱之别。法教作为道教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有其积极意义,也是道教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愿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中国道教神仙谱系大全:



来源:金篆玉函拾珠、古风的那些事儿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