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禅诗,空灵绝美,超然静心

繁体

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

唐・李翱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译文】你修炼得身形清瘦如鹤,千株松树下静守着两卷经书。我来求问大道,你却无多余言语,只道是云在青天、水在瓶中。

【赏析】这首禅理诗通过“云水之喻”,揭示禅宗“直指本心”的悟道智慧——高僧未用经卷阐释佛理,而是以自然景象点化:云本在天,水自入瓶,万物各安其性即是道。李翱由此顿悟禅宗真谛:真理不在刻意求索,而在顺应事物本性,如同云水各得其所般自然无碍。

禅诗

唐・龙牙禅师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译文】清晨看见满树红花绽放,日暮再看时只剩空枝摇曳。若以这花开花落比拟人间世事,便会明白繁华与寂灭本无分别。

【赏析】此诗借花开花落的自然循环,揭示禅宗"诸行无常"的核心哲理。朝暮之间花树由盛转空,恰似人间荣辱、聚散皆如梦幻泡影。龙牙禅师以花喻世,点破众生执念——万物缘起性空,不必为得失所困。唯有看透无常本质,方能在变化中觅得内心的恒常安宁。

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译文】整日看山总也看不厌,买下山林只为终老此山间。山花凋尽青山依旧常在,溪水空流山自悠然安闲。

【赏析】此诗以“山”为轴,通过花落水流的无常变迁,反衬青山亘古长存的恒静本质。王安石借山喻道——世事如花谢水逝般流转不息,唯内心若青山岿然,超脱荣枯之外,方能在纷扰中守住澄明自在,暗合禅宗“不住于相,如如不动”的悟境。

10首禅诗,空灵绝美,超然静心

拨掉歌三十九首·其一

唐・德诚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译文】千尺钓丝笔直垂入幽深的水中,一圈涟漪荡起便引来万重波纹。寒夜寂静,鱼儿不再咬饵吞钩,空船载满皎洁的月光悠然返程。

【赏析】此诗以垂钓喻求道——执千尺丝纶(刻意追寻)终无所得,寒夜空船(放下执念)却得明月盈怀。禅机在于:真理不在外求的“鱼”,而在无心接纳的“月光”;心若澄澈如止水,即便空无所获,亦能于自然的寂静中照见圆满自性,暗合禅宗“不执一物,方得万有”的彻悟境界。

七言答李侍御问

唐・皎然

入道曾经离乱前,长干古寺住多年。

爱贫唯制莲花足,取性闲书树叶篇。

自笑不归看石膀,谁高无事弄苔泉。

身外空名何足问,吾心已出第三禅。

【译文】我遁入空门恰在乱世来临之前,于长干古寺中修行已逾多年。安于清贫只爱编织莲花草履,随性自在常将诗句题写叶间。自笑不再归去笑看山石如伴,谁羡虚名无事闲拨青苔流泉。身外浮名又何须旁人过问?我心早已超脱至第三禅天。

【赏析】此诗以自述修道生涯,展现禅者“去执守真”的生命境界。皎然借“编草履”“书叶诗”等细节勾勒简朴随性的修行日常,以“笑看石影”“闲拨苔泉”传递心无挂碍的自在;末句“心出第三禅”直指禅宗精髓——摒弃虚名浮利,于淡泊中证得深定,抵达超越有无、寂照圆融的悟境,呼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行真谛。

有客

宋・释文珦

有客老柴荆,终辞世上名。

因贫诸事省,无位一身轻。

水月通禅意,山云寄野情。

草衣兼木食,亦足了余生。

【译文】有位隐者栖居在茅草屋中,早已决然辞别了尘世浮名。因清贫而省却诸般俗事,无官一身轻更觉自在从容。水中月影暗含禅机深意,山间云雾寄托野趣闲情。身披草衣、采食野果度日,这般简朴便足以安然度过余生。

【赏析】此诗以隐者自况,勾勒出禅者“去名守拙”的生命境界。诗人甘居贫贱、弃绝功名,借“水月”“山云”的自然意象体悟禅机,在“草衣木食”的极简生活中,将身心融于天地——物质匮乏反成精神丰盈的契机,印证禅宗“心无挂碍,即得大自在”的修行真谛。

无题

唐・鸟窠禅师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译文】来的时候没有痕迹,去的时候也没有踪影,离去与到来,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虚幻无常。又何必执着于追问这虚妄人生的种种问题呢?因为整个人生本就是一场大梦。

【赏析】这首禅诗以生死来去的无迹可循为切入点,揭示了禅宗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人生如同梦境般虚幻短暂,来去皆由因缘聚合而生,并无独立不变的实体。鸟窠禅师用“浮生是梦”的比喻,点破世人沉迷于追问、执著于得失的徒劳:正如梦中人追问梦中事,一切本无实义。唯有放下对虚妄现象的执念,直面“当下即空”的真相,才能从迷梦中觉醒,体悟“无来无去”的自在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踏入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处的树林。沿着蜿蜒的小路走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之间。山色灵秀,让飞鸟自在欢鸣,潭水清澈,倒影涤荡心中杂念。此刻万物归于一片寂静,唯有佛寺的钟磬余音轻轻回荡。

【赏析】这首诗以清晨访寺的足迹为线索,层层深入禅境。从“初日照林”的生机,到“曲径通幽”的隐秘,最终抵达“潭影空心”的澄明——自然之景与修行之心相互映照。常建通过“山光悦鸟”“钟磬余音”等意象,暗喻禅宗“即境见性”的悟道方式:当人放下执念,在寂静中聆听最细微的声响时,便能照见“万籁俱寂”中的永恒真意,体悟物我两忘、天地同参的禅机。

悟道诗

宋・某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译文】整日四处寻觅春天却不见春的踪影,草鞋踏遍山野云端依然无处可寻。归来时笑着轻拈梅花细细一嗅,原来春意早已在枝头盛放得完满分明。

【赏析】此诗以“寻春”喻示求道者的精神历程:终日奔波向外追逐真理(“踏遍陇头云”),却在返归本心的瞬间顿悟——真理如枝头梅花,本自具足,无需外求。尼师通过“寻春不见”与“笑嗅梅花”的对比,点破禅宗“明心见性”的核心:当人放下执着、回归当下时,最珍贵的“春意”(佛性)早已在眼前鲜活绽放,恰似梅花无言却道尽天机,揭示“道在平常”的终极真谛。

山居诗

明・石屋禅师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译文】过去的事情已经随风消散,未来的忧虑不必提前揣度。此刻只需专注当下的修行,正如梅子成熟时栀子自然飘香。

【赏析】这首禅诗如林间清泉般澄澈,告诉我们:与其沉溺过往的遗憾,不如把握当下的修行。当你安住于此刻的呼吸与心念,就像在梅子黄熟的盛夏时节,忽然闻到栀子花悄然绽放的清香——那是生命最本真的味道。禅师用自然时序的流转,隐喻修行者应如草木般顺应时节,在每个当下绽放自性的芬芳。

来源:古典诗词馆

2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