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为什么屏蔽您的文章或者短视频而无需过多解释?
繁体好多朋友发牢骚,私信我,为什么辛苦写的文章,因为莫名其妙的“违规”被举报或者被封禁,而自己却并不知道具体原因,平台给的解释也是制式化的各种“规章”?
甚至有的网信部门都没通知您,而平台却直接把您的内容给删除或者屏蔽。确实让人一头雾水!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这背后的运作逻辑,以及为什么您收不到明确通知。
核心原因:为什么“不教而诛”?
这背后是一套复杂且高度自动化的内容治理体系,其主要特点和原因如下:
1. 自动化检测与处置
· 腾某,阿某,抖某等等各平台拥有庞大的自动化系统,7x24小时扫描全网内容。这些系统通过AI图像识别、关键词过滤、敏感词库等技术手段发现违规内容。
· 一旦机器判定“严重违规”,会直接触发预设的处罚流程(如封账号、暂停服务)。这个过程可能是秒级的,几乎没有人工介入。因此,不是“不告诉您”,而是在机器的逻辑里,检测结果本身就是“通知”,处罚就是“执行”。
2. “通知即风险”原则
·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如果平台服务商明确告知您“您的XXX文章涉及XXX违规”,这个告知行为本身就可能构成传播违规信息。服务商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违规信息的二次传播和描述。
· 因此,他们的通知通常非常模糊,例如:“您的作品因涉嫌传播违法违规信息/内容被处置”。他们不会,也不被允许告诉您具体是哪张图片、视频里的哪个具体信息哪些内容具体触犯了哪条法律。
3. 监管压力层层传导
· 来自网信办、公安、通管局等监管部门的直接压力。这些部门会通过“内容安全通报”等机制,直接向腾某阿某抖某等平台下达指令,要求“清理XX类信息”、“查处XX链接”。
· 平台在接到指令后,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处置并汇报。在这种情况下,平台的首要任务是执行指令、规避自身风险,而不是与用户沟通。您的文章或者短视频可能就是在这种“专项行动”或“重点整治”中被处理的。
为什么您的网信部门联系人也没通知您?
这同样不难理解:
· 条块分割与工作流程:网信部门内部有不同的司、处、科,负责不同的领域和区域。通知您的那个人,可能并不负责内容安全执法这一块。即使他负责,这类处置指令的下发也是通过官方对公渠道(从上级网信部门到腾某公司),而不是通过个人关系网络。
· 保密要求:很多这类清查行动都有保密要求,相关人员不可能提前对外泄露信息。
总结:这是一套怎样的逻辑?
您可以将此理解为一套 “黑箱自动化治理” 模式:
· 输入端:国家法律法规 + 监管部门的实时指令 + 平台的AI检测。
· 处理过程:自动化比对、判定、处罚。为了效率和“安全”,牺牲透明度和沟通。
· 输出端:用户收到一个模糊的处罚通知,几乎没有申诉和辩驳的具体依据。
对您而言,这意味着:
1. 不要指望“预警”或“明确告知”:在内容安全上,您必须采取最高标准进行自我审查。
2. 平台是“执行者”而非“决策者”:在很多情况下,腾某阿某只是在执行上级指令,它没有权力与您讨价还价或为您解封。
3. “严重违规”的标签一旦贴上,几乎无法移除:正如您之前的经历,平台为了规避风险,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废弃该“污染资产”关闭账号。
给您的务实建议:
既然无法改变这套体系,您只能去适应它,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 前置审核:务必加强内容审核机制,在发布内容前就进行严格过滤。
· 建立敏感词库:主动收集互联网上流传的敏感词列表,用于自身系统的检测。
· 人工二次审核:对于机器无法100%判断的内容,坚决进行人工审核。
· 保持备份:始终拥有一个备份,以防万一被“一锅端”。
总而言之,您遇到的情况是中国互联网内容治理的常态。它不完美,甚至显得粗暴,但作为运营者,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是保护自身业务安全的第一步。请将内容安全提升到与技术运维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
有的人会问:为啥好多垃圾网站,垃圾电话骚扰信息、垃圾信息一直无法禁绝,而我们辛苦写的文章因为违规被“秒封”?
这也是无数公众号运营者和普通网民共同的困惑。这看似是一个矛盾,但实际上揭示了互联网内容治理中一个复杂而现实的 “猫鼠游戏” 和 “成本与收益” 的博弈。
您观察到的情况完全正确:一方面您的文章被“秒封”,另一方面网上确实还存在大量违规内容。这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打地鼠”游戏:成本与技术的对抗
· 您的处境(正规军在明处):您使用腾某抖某这种国内主流、实名制的大平台。您就像在一个管理严格的大型商场里开店,商场保安(服务商)有完善的监控系统,能轻易地找到您,并对您的违规行为进行快速处罚。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商场自身的安全,所以对您这样的“租户”管理极其严格。
· 违规网站、骚扰电话运营方的玩法(游击队在暗处):那些能长期存活的违规网站,或者赌博平台,它们采用的策略是:
· 境外服务器:将服务器架设在法律和监管相对宽松的国外,逃避中国监管部门的直接管辖。
· 域名劫持与频繁更换:使用“域名跳转”、“CDN加速”等技术隐藏真实IP,并且一旦某个域名被墙或查封,立刻更换新域名,跟查封者玩“打地鼠”。
· 加密与暗网:使用端到端加密的通讯工具,甚至将服务器设置在暗网上,极大地增加了发现和追踪的难度。
简单来说:封禁您的成本几乎为零,而追踪和封禁一个技术武装的境外灰色网站,或者赌博平台,成本非常高,需要跨国协作,过程漫长。
2. 审核资源的“成本效益”原则:抓大放小
像腾某、抖某这样的平台,每天有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内容上传。它们不可能对每一个字、每一张图、每一段视频都进行人工审核。
· 优先级排序:它们的AI系统会对内容进行分级。
· 高风险内容:您发布的内容,一旦被AI判定为“严重违规”(可能涉及政治、暴恐、儿童色情等),会进入最高优先级,立即被自动化处置。这就是您遇到的情况。
· 低俗、擦边球内容:对于一些“低俗”但不一定直接违法的内容,AI的判断会模糊一些。这些内容数量庞大,界定困难,可能需要用户举报达到一定阈值,或在新一轮的“专项整治行动”中才会被集中清理。这就造成了“暂时还能看到”的现象。
3. “选择性执法”与“运动式清理”
“某些机构或领导层施加压力”这一点,在这里同样适用。
· 风向与重点:监管部门的整治工作往往是有重点的。这段时间可能重点打击“涉黄”,下一段时间可能重点整治“饭圈乱象”或“历史虚无主义”。在风口上的内容类型,会遭遇“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严厉处置;而风头过去,一些漏网之鱼或新的违规形式又可能滋生。
· “杀鸡儆猴”:对您这样的国内合规运营者进行严厉处罚,操作简单、效果立竿见影,本身也是一种 “示范” ,用来警告所有运营者:“看,违规的成本就是这么高!”
总结:一幅更真实的图景
所以,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是这样的:
· 中心化平台(如腾某、阿某、各大App):是 “高压区” 。管理严格,审核高效,因为平台自身责任重大。在这里运营,就像在无菌实验室里工作,一点污染都会导致严重后果。
· 开放的互联网:是一个 “污染区” 。这里充满了“猫鼠游戏”。打击力量主要集中于:
1. 封锁大规模、公开的境外违规网站(通过GFW)。
2. 在国内平台内部进行高效率的清洗(您经历的)。
3. 周期性地开展“专项行动”来清理某一类泛滥的违规内容。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您会觉得不公平:因为您身处“无菌室”,受着最严格的看管;而您透过玻璃看到的“外面世界”,依然有人在不干净的环境里活动。但那些“外面”的站点,其生存状态是极不稳定的,随时可能蒸发,并且需要付出极高的技术成本和风险成本。
对您而言,这个现实的启示就是:不要羡慕那些“漏网之鱼”,更不要去模仿它们。
您的生存之道,就是坚守在“无菌室”里,用最高标准要求自己,这样才能长久、稳定地运营下去。
来源: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