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一首千古绝唱,连李白看了都“佩服”,堪称七律第一

繁体

来源:屏山品红楼

要说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很多朋友想到的都是唐诗宋词,这实在是因为在唐、宋时期,有太多著名的诗人、词人,留下了太多经典的诗篇。当然,唐诗宋词不计其数,一时之间很难分个高下,但要是说在唐诗中哪首诗的名气最大,毫无疑问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崔颢的那首《黄鹤楼》。

在很多人心中,这首《黄鹤楼》都是当之无愧的七言律诗第一,甚至清代的吴昌祺在评价时还说不仅仅是唐代的七律第一,而且也是一首千古绝唱。而且他之所以名气这么大,与李白还有着脱不掉的关系。

崔颢-诗红人不红,一首千古绝唱,连李白看了都“佩服”,堪称七律第一

据记载,当时李白登上黄鹤楼时,诗兴大发,本想提笔做诗,但是在看到墙壁上崔颢的这首诗时,顿时大胆佩服,不由得为之搁笔。而在此之后,李白也曾两次写诗致敬这首《黄鹤楼》,可见诗仙的内心对这首诗也是极为推崇的,那么今天我们就再来看一下这首大家都无比熟悉的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首领中诗人写道,他满怀憧憬地对这里慕名而来,可是仙人却早已驾鹤离去,现如今鹤去楼空,存在于眼前的就只是坐很寻常的江楼。想象中的美好与现实中的寻常撞在一起的那种落差,在诗人心中留下了一种失落感,也为他后续抒发自己的感情做了铺垫。

不过接下来诗人看到了江水与天空相接的自然画卷,因为白云的衬托显得愈发壮丽,看到这种景象的影响,诗人的心也逐渐开阔明朗起来,就连心中的那缕情丝也随之插上了翅膀,开始纵情驰骋:黄鹤楼的美好传说似乎还在眼前,一片片的辉煌,可是物是人非,鹤去楼也空,到底留下的什么才能够经住岁月的考验?

这种东西就是那种任天荒地老也割舍不断的乡情,这句话中只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的那种岁月不在世事茫然的空灵感。并且为他下文将要写的有乡难归的那种无限愁思做了铺垫,而成为了一句让人们反复品味的千古名句,被人们广为传颂,无人不知。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从之前写传说中的仙人以及仙鹤,转而写为他自己在登上这座楼时的眼前所见的景象,从想象中的景象,转而写实写眼前所见之景色。在晴空里,与只隔一江的城中茂盛浓密的树木,芳草长势十分旺盛的鹦鹉洲,描绘出一个非常聪明而又悠远的景象,再次为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太阳落山了,小鸟要回巢,船也要回航,由此自然也要归乡,但是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诗人看着江上的雾霭,不由得心生愁绪,这是一种心系天下苍生的乡愁啊!诗人以“愁”收篇,表达了他在登上之后的那种心情,同时又和这首诗的开篇相照应,一气呵成,信手拈来,意境极为深远,不愧是七言律诗第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种成仙的念头其实是很虚妄的,可千年来人们仍然望着空悠悠的白云念想着。其实这种念想的背后,倒不是迷信,而是人在亘古的时间长河面前的渺茫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然而眼前的景色却不空悠,草木依然在阳光普照的江汉流水和沙洲之间生长轮回,郁郁葱葱。人在此世间的盛衰枯荣其实不也是如此,不曾停步么?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每当夕阳西下而人在旅途之际,人生那些“成仙”、“盛衰”的念想,又何如那不禁涌起的思乡之乡愁来得真实诚挚呢?

人到中年后,常会觉得这种经历过恢弘壮志后的思乡真情,才是真正的人生大道。

或许,唯有真性情的人才能悟得真大道。

崔颢的诗名很大,可他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不过39首,他的事迹记载更少。

他的出生于大约公元700-704年,这时正处于盛唐前夕;去世于天宝十四载754年,安史之乱的前一年,他的一生基本上生活于盛唐繁华之间。他出身为博陵崔氏,这时南北朝时期至唐初赫赫有名的四大汉人士族大姓,尽管唐朝几代皇帝都不断对士族门阀进行打压削弱,但是无论何朝何代——哪怕是今天,这种宗族关系比较紧密、人员比较庞大的家族通常都能给予子弟比较安定和优良的家庭教育,也就比较容易出文人士子。翻开史料,唐朝的进士中“崔卢郑王”四大姓的子弟也确实不少。

在开元十一载(723年),20出头的崔颢就考中进士。出身高门而负有诗才盛名的崔颢,年少高中进士后,在长安城自然成了香饽饽。此时的崔颢也难免任性浮夸,整日里赌博饮酒。唐朝的民风相对开放,崔颢年轻时也是个颜值控,专爱美女,且又喜新厌旧,找了好几任美女老婆,结婚又离婚了四五次。这也影响了他的名声。

当时已是很有声望的大臣、书法家的李邕,听说了崔颢的才名,便特地邀请崔颢到自己府上作客。(李邕这个人在历史上确实是以喜欢结交名士才俊而闻名的,后来他68岁时,在北海太守任上还曾特地赶去齐州见当时还不怎么出名的33岁的杜甫。)当时唐朝的科举制还不像后世那样完全占据了为官取士的主流,考中进士后只是获得了进身的资格,要真正为官还需要等待朝廷的选任,而这时候如果有来自官场上的引荐会快得多。而当时还年少的崔颢,来到李邕这样一位名宿府上,自然是要先献上自己的诗作,希望能得到欣赏,而获得李邕的推荐。

当时崔颢呈给李邕的是一首名为《王家少妇》的五言律诗,结果李邕看到第一句“十五嫁王昌”,就很生气,站起来叱责崔颢:”小子无礼“,便不愿意接见他。其实我们仔细读这首《王家少妇》: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

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

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可以感觉出来,这是一首很有真性情而又毫不邪僻的男女情诗。诗中的女子为自己长得好看,能嫁个好郎君,婚后生活很有趣而歌咏,这其实是一首很有诗经遗风之自然真诚的诗篇。李邕的生气可能是因为崔颢平常的名声,也有可能因为平常向他献诗的年轻人都不会写这种男女情诗——毕竟用一首情诗向长辈显耀自己的才华确实多少有些失礼。

然而,出身高门的崔颢年轻时确实才情大多用于写爱情诗,这其实是一种真性情,就像我们年少时也喜欢读言情小说、看言情剧是一样的。由此看来,他年轻时热衷于和美女谈恋爱,冲动之下结婚,而后又离婚,其实也可以说是某种少年人的真性情。这种真性情,也一直伴随着崔颢。

但是崔颢到底是盛唐人,盛唐时期的文人大多都有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崔颢在三十年的士官生涯中官阶一直不高——一开始是从八品的县尉到老也只是从六品的司勋员外郎,当他在开元后期中年之时有机会到河东边塞地区任职时,也受盛唐风气影响,留下了边塞诗,诗中既有“立功报国”的壮志情怀,也直抒当时的边疆困苦和阐发反战之思。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崔颢的诗风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一种凛然风骨。

尽管这首最有名的《黄鹤楼》具体的创作年份无从考证,但应该是崔颢在中晚年后为官或游历过程中写下的。诗写得很有气势,可有情真意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说中的成仙者已远去,可人们还是要建黄鹤楼来留住这么点念想。在唐朝,很多文人同时也是道教徒(李白本人也是个道教徒),这种成仙的念头颇为流传并大量体现在唐人的文学作品中,所以才有了“终南捷径”。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