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提到了五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赏析

繁体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他文武全才,武能上马杀贼,文能挥笔赋诗。不论是武将还是文官,辛弃疾都干得非常出色。

辛弃疾有一首词,备受后世称赞,还入选中学课本,一首词中,提到五个历史人物,个人了不得。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最著名的那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66岁写下一首词,全篇慷慨激昂,提到了五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是辛弃疾66岁时怀着一腔壮志、担忧等复杂的心情时写下的。

辛弃疾66岁时,韩侂胄执政,积极筹划北伐,即使年近古稀,辛弃疾依然一腔热情。他被重新启用为渐东安抚使,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辛弃疾固然想要收复河山,可是,对于韩氏冒进的做法又十分担忧,怀着复杂的心情,他写下了这首名作。

这首词最大的特别是用引用典故。全词104个字,却包含四个历史人物,个个了不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仲谋,是孙权。

三国时,18岁的孙权在兄长孙策去世后,接管江东。他联合刘备,北拒曹操,成为一方诸侯。

辛弃疾在此怀念孙权,那个少年英雄已成为历史,孙吴的舞榭歌台也早已随时光逝去,他感叹何时能再来一个英雄孙权,坐断东南,稳固国家呢?

辛弃疾66岁写下一首词,全篇慷慨激昂,提到了五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寄奴,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

刘裕对内平定孙恩、桓玄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他还两次率军北伐,消灭南燕、后秦等,光复洛阳、长安等地,史家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

辛弃疾盛赞刘裕北伐的成功,叹息南宋掌权者无人能与“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相比较。

上片词,辛弃疾盛赞少年英雄的孙权和“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实则是痛惜南宋政府无人能与他们二人一样固守本土、收复失地。其中也包含了辛弃疾深深的叹息。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元嘉,是刘宋第三位皇帝刘义隆的年号,是刘裕的第三子。

封狼居胥是西汉霍去病的典故。西汉时,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追击匈奴狼居胥山,大获全胜,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封礼。封狼居胥意为重大的胜利。

刘义隆继位后,曾经三次并伐,却都无功而返,而第二次北伐导致北魏长驱直入,打到长江,让刘宋六州残破。

辛弃疾在此处忧国,引用刘义隆北失败的例子警示南宋王朝,不能好大喜功,贸然北伐,否则,就会如刘义隆般,造成六州萧条。

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刘义隆北伐,拓跋焘率军大败宋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而今的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异族皇帝的行宫。

辛弃疾此句是批判那些苟且偷安的人,不思收复,将无法收复。

辛弃疾66岁写下一首词,全篇慷慨激昂,提到了五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史记》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赵王又想启用他,派人去慰问他。廉颇见到使者,吃了一斗饭,十斤肉,还披甲上阵,证明自己身体很好,依然可以上阵杀敌。

可是,使者被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廉颇终未被赵王所用。

在此处,辛弃疾借廉颇伤己,廉颇年纪大了,还有个人去问他。而我辛弃疾,还有谁来问我是否能为国效力呢?

辛弃疾66岁写下一首词,全篇慷慨激昂,提到了五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读完这首词,我们能感受到那个忧国忧民的辛弃疾。他追怀孙权、刘裕,却痛恨叹息国家没有像他们这样能安国,能收故土的英雄。

他以刘义隆北伐失败的例子警示南宋政权,莫要轻敌冒进,惨败而归。最后,辛弃疾感慨自己,年老之后,想为国效忠,却连一个问一个的人都没有。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见辛弃疾的爱国之情。

这也是辛弃疾最为后世称赞的一首词,明为怀古,实为忧国。词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通篇用典,使得感情含蓄的同时,又能准确地表达心中的情感。

最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已经66岁了,辛弃疾依然还忧怀国家,不忘上场杀敌。

接下来再和读者朋友一起赏析辛弃疾的另一首爱国诗词: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宋】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提到了五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译文

“我”独自一人站在苍茫的钟山上饮酒,酩酊大醉,日暮天寒,因思念您尚不肯归去。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畅谈理想,现在你已离去,看见杨柳依依,又惹起万般思念。

长江西岸的白石岗,长满了萋萋芳草,惹来一片离愁。“我”对你的思念,不需要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需要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注释

蒋山:即钟山。

苍茫:空阔无边的样子。

白石岗:在建康朱雀门外,当为二人常游之处。

《史记·李将军列传》引谚语赞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实至名归。

赏析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怀友词。

叶衡可谓是辛弃疾的老领导同事、老朋友了。早在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被南宋政府派任建康府(南京)通判时,军马钱粮总领正是叶衡。写这首词前夕,即淳熙元年(1174)春天,时叶衡在建康任江东安抚使,词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一次与上一次来建康,已经相隔6年了。

在建康任职期间,叶衡与他一样有恢复中原之志,可惜这样的挚友和领导却又一次离别了他,回到京城担任丞相一职,徒留辛弃疾一人在建康,颇感孤独与思念。

这首词最绝妙之处在于通过游蒋山这个小切口,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紧密结合,故而才能写出如此锦绣词章。辛弃疾的恢复中原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高度融合,所以笔下的词章格调自高,品味自高,胸襟自阔,意向自广,情怀自深。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上阕这三句是说,“我”独自一人站在苍茫的钟山上饮酒,酩酊大醉,日暮天寒,因思念您尚不肯归去。这是写“思念之时空”。

“谁共我,醉明月?”词的开头一句,“独立苍茫醉不归”,仿佛回答了此问。只此一句,便情深似海,感慨万千,立意高远。词人为何而“醉”,且久久不愿回去,并非风景醉人,而是思念志同道合的友人叶衡所致。这就将这个“醉”字的含义落到深处,很容易联想起他不久后第三次登赏心亭留下的词句,“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以及“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喟然之叹。

词人接着具体展开“醉不归”的原因,因为“日暮天寒,归去来兮”,即在这春寒之际,您离开了南京,回到京城杭州去了。这份无人倾诉的孤独,正是词人“醉不归”的主要原因。

“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这三句是说,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畅谈理想,现在你已离去,看见杨柳依依,又惹起万般思念。这是写“二人之情谊”。

接着词人回忆起两个人相处的时光,“探梅踏雪”,情志高远,畅谈理想,多么快乐。如今“今我来思”,不是“雨雪霏霏”,正是“杨柳依依”之美好春天。因为眼前杨柳依依,寄托了词人依依不舍之心,也因为杨柳依依之美,增加了词人的孤独感。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下阕这三句是说,长江西岸的白石岗,长满了萋萋芳草,惹来一片离愁。这是写“蒋山之远景”。

下阕,词人将目光转向了远方,只见“白石冈头”,曲岸之西,一片芳草,更添无限闲愁。这个“愁”字,亦是对于“醉不归”的一种有力呼应。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提到了五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末三句是说,“我”对你的思念,不需要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需要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这是写“思念之浓烈”。

最后三句写绝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词人赞美叶衡的高贵品质,却不直说,而是用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典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将叶衡比作“飞将军”李广,将来一定能够恢复中原,还我河山,对于叶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与赞扬。也使得二人的友谊不仅仅停留在同事这一层关系,更在于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上,故而博大精深,壮怀激烈,感人至深。所以,读辛弃疾的词,抓不住“爱国”二字,抓不住“北伐”的梦想,就永远无法读懂辛弃疾的词。

“多情山鸟不须啼”一句,则运用移情手法,寄寓了词人对叶衡惜别之情、赞美之情、共通之志。

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第二次登临赏心亭,写下《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达了收复河山的夙愿,以及对于叶衡的赞美与敬佩。

《宋史》用九字概括了叶衡的卓越才华:“负才足智,理兵事甚悉。”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即淳熙二年(1175),作为主战派的叶丞相便被汤邦彦诋毁,罢去相位,贬知建宁府。此后一直被贬,再未得到朝廷重用,辛弃疾的北伐梦也就随之破灭了。

纵览全词,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报国之志跃然纸上,友谊之深令人感动,惜别之意感人肺腑,是为怀友词中的绝妙佳作。

2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