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游武侯祠后写下《蜀相》,是给诸葛亮的深情挽歌,其中两句名垂千古

繁体

《蜀相》是杜甫怀古诗中的名篇之一,后人评其悲壮雄劲,为七律正宗(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亦称其标志着唐时怀古作品的典则,是凭吊武侯诗歌的极致(唐小鲁《咏古抒怀的典范之作— 杜甫《蜀相》新探》)。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这首《蜀相》写于上元元年(760)春,此前,杜甫因直言进谏,触怒了肃宗,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当时关中大饥荒,第二年杜甫因俸禄不足养家,又对朝廷政治深深失望,于是弃官不做,携家逃到秦州(今甘肃天水)。三个月后,杜甫又南逃到成都,在成都浣花溪旁定居。

杜甫游武侯祠后写下《蜀相》,是给诸葛亮的深情挽歌,其中两句名垂千古

刚到成都,杜甫便去游览成都郊外的武侯祠,想在自己的偶像诸葛亮那里寻求心灵寄托,于此,杜甫写下这首咏古抒怀的典范之作。

《蜀相》为什么被称为怀古诗的典范之作?

1.写景与抒情的完美融合

诗起句写诗人寻武侯祠,“寻”字已饱含杜甫对诸葛亮无限追慕之情,接下来写武侯祠周围的环境,“森森”二字寓含着诗人远远望见武侯祠便生出庄严肃穆的敬意。

三四句写武侯祠的近景,诗人写碧草自长,黄鹂自鸣,本是大好春光,但杜甫却在“自”、“空”二字上周旋,将抒情状态翻然改变。

武侯祠这样一代英灵的栖息之地,自然风光的美好,恰恰反映人文精神的衰落。这碧草没阶,黄鹂自鸣,证明很少有人祭奠英灵,间接暗示着世人对圣人之道的冷漠,结合杜甫的人生境遇,“自”、“空”二字饱含着杜甫对世道人心的痛心之情,不能轻看。

杜甫游武侯祠后写下《蜀相》,是给诸葛亮的深情挽歌,其中两句名垂千古

2.怀古与咏怀的高度契合

怀古诗说到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最重要的是怎样在诗中处理古与今的关系、古人与诗人的关系,杜甫的这首《蜀相》,看起来都在写诸葛亮,只最后一句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痛惜,但仔细读,你会发现,杜甫已经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内心情怀完全融入到对诸葛亮的景仰与痛惜之中。

诸葛亮是杜甫心中的理想人物,虽时代不同,但他们的人生理想与情操是相同的,所以诗的五六句,虽字字在写诸葛亮,但句句都蕴含着杜甫的人生理想与情操。

这里写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暗含着杜甫多希望得到明主赏识的痴心,写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臣之心,也是在写自己“一饭未尝忘君”(苏轼评杜甫语)的忠君之心。

杜甫游武侯祠后写下《蜀相》,是给诸葛亮的深情挽歌,其中两句名垂千古

3.可让天下英雄同悲的强烈情感

诸葛帝有匡扶天下之才,又遇刘备这样的贤主,可是,诸葛亮还是没有实现他的人生理想,出师未捷身先死,怎不让天下英雄为之痛哭。

《蜀相》的最后这两句诗,可以说写出天下英雄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人的心声,诗中那种强烈的情感可让天下英雄一同悲慨。

总之,杜甫的这首《蜀相》,完美地将写景与抒情、咏古与抒怀融合在一起,表达出一种可令天下英雄同悲的强烈情感,故能成为怀古诗中的典范之作。

参考资料

1.唐小鲁《咏古抒怀的典范之作— 杜甫《蜀相》新探》,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林钟美《伤己怀古触物寓情一对杜甫《蜀相》一诗欣赏异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2)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