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史记

司马迁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三国志

三国志

陈寿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汉书

汉书

班固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

后汉书

范晔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新唐书

新唐书

欧阳修 等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

旧唐书

旧唐书

刘昫等

《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张昭远、贾纬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

晋书

晋书

房玄龄 等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宋史

宋史

脱脱、阿鲁图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明史

明史

张廷玉等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张廷玉主持编纂,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

元史

元史

宋濂、王祎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祎(1321~1373年)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

薛居正监修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中国人史纲

中国人史纲

柏杨

《中国人史纲》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最重要的着作之一,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着史的最杰出代表作。该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此书有如下优点:首先是文字舒展漂亮,如行云流水;评论尖锐深刻,可洞幽烛微。其次,在章节安排上富于创造。全书以“世纪”分章,以问题分节,给人以明快的感觉。该书在台湾出版后,好评如潮,被列为台湾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隋书

隋书

佚名等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在1976年夏著成的一部经典历史著作。该书不仅打破了学术与通俗的分界,更重要的是它为现代中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价值。 它不是一本普通的通俗读物,而是用通俗的文字写作专门研究的著作,是以生动之笔演绎深刻之理,字里行间充满了微言大义。以超然独到的眼光,典雅晓畅的手 笔,把握历史演进的脉搏。书名虽为“万历十五年”,然而其内容却俯瞰了整个明朝的兴衰。以小见大、为 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写作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此书自出版至今天20余年来畅销不衰,一直能在各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有一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洞富雄(日本)

特别说明:本书为日本人所著,但本站特列入华夏历史系列,是为了让华夏儿女牢记日本侵华历史,牢记中华屈辱史。洞富雄(1906年11月14日-2000年3月15日)是日本的历史学家。他以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先驱为人所知,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并投注心力编辑了许多相关的资料集。一九八二年洞富雄出版《南京大屠杀》,驳斥“南京大屠杀虚妄”说。

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黄仁宇先生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 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 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台湾通史

台湾通史

连横

《台湾通史》为有关台湾历史的一部通史著作,是历史学家连横一生最重要的著作,1920年11月至1921年4月由其创办的台湾通史社分上、中、下3册在台湾出版,全书分为纪4篇、志24篇、传60篇,共88篇36卷,约有60万字,另附表目101项,记叙了台湾起自隋代终于1895年因《马关条约》被迫割让的历史,尽录上下千年台湾之事,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有关台湾的史书。本网站资料由柏树子修订,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中国历史风云录

中国历史风云录

陈舜臣

本书原名《中国五千年》,是陈舜臣的代表作。这是一本和教科书迥然不同的中国历史!它会将历史大脉络、关节点逐一破解!这本书视角独特,因为陈舜臣具有“在日本长大的中国人”的复眼。这本书书写了中国的世界和世界的中国,具有史家的大手笔和大气魄。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的知识会通让人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

秦制两千年

秦制两千年

谌旭彬

《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利规则》根据历史学家们从史料和出土文物以及诸多历史著述中发现的矛盾之处和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广泛而深入的考据挖掘,历史学家谌旭彬这本《秦制两千年》在层次复杂、眉目繁多的史实分析中探索挖掘出来了隐藏在历史典籍背后流传两千年的秦朝制度传承关系和帝王言行背后的逻辑,将商鞅和韩非子所设计的秦国得以成为强秦,得以一统山东六国的强盛基础制度与我们在历史书上所看到的帝王言行决策、官僚体系转变、历朝历代重要的变法革新、国家税收制度等等进行了横向深度分析,把多维度的历史事实与我们的常规认识进行一一对照,让我们得以看懂自秦以降直至清王朝覆灭这两千余年间无论历史如何兴替、王朝如何变迁,秦朝制度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甚至变本加厉的贯彻执行。

北宋觉醒

北宋觉醒

蔡晓琳

《北宋觉醒——庆历新政与鼎革之殇》是一部全景式详述北宋庆历新政过程的匠心之作,全篇以宏观视角解读范仲淹等士大夫引领的政治变革,细数大宋王朝初期的政治得失。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内容,从唐中期窘境到庆历之后,从宋初窘迫到走出困境。从文风兴起到文人崛起,文人积极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新变之风的画卷,在作者细腻而又严谨的笔墨当中缓缓铺开。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跟随作者一同穿越到庆历年间,于诗意风趣的语言当中细品北宋的历史变迁。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佚名

◆一本书满足你对古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好奇!◆古人来“大姨妈”了怎么办?没有厕纸,古人怎么上厕所?古人有夜生活吗?◆“讲历史的王老师”作品。从先秦讲到明清,从衣食住行讲到社会文化,覆盖古代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的光棍多吗?”等多个令人脑洞大开的话题。◆全面曝光古人生活细节!5大类主题,70个生活话题,50多张精美插图,带你看清真实的古人。

近代西陲治乱史

近代西陲治乱史

北门外

本书源于微信公众号“北门外”的文章,署名作者是满也,本站采用北门外为作者。该书辑录了微众号“北门外”内的关于我国西部包括新疆,陕甘宁等地的近代治乱史,作者以史学家的视角以文学家的笔触叙述那段往事,观点比较中立客观,且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非常值得阅读。因相关内容主要是近代治乱历史,原标题为作者以文章为单位自行酌定,本站特将此辑录定名为《近代西陲治乱史》。作者曾建议本站删除其个人评论感情叙事内容,以免遭非议,但本站认为史作者对所述历史的情感表达亦是史述重要组成部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故予以保留。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玄奘

地理史籍,又称《西域记》,12卷。玄奘述,辩机撰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成书。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一说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

水经注

水经注

郦道元

三国时期有人写了《水经》,但是内容简略,全书只有八千二百多字。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系统地对《水经》进行注释,就是《水经注》,全书共40卷,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现代历史学家钱穆的著作,首次发表于1952年。该书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概观与比照,探讨了政府组织、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和利害得失。钱穆在书中强调了制度与人事的相互关系,并反对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他的叙述风格通俗易懂,逻辑结构明晰,史实准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览。

一路向西:中西方3000年

一路向西:中西方3000年

陈舜臣

1977年,美丽、广袤的新疆大地走来了风尘仆仆的来自遥远东方的客人--出生于台湾的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虽然还尚未改革开放,但他依然受到了好客的新疆人民视他为台湾兄弟的热情礼遇,让这位一路向西的历史作家饱含深情同年写就这本《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吕思勉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一经出版,畅销数十年,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物。

古中山国

古中山国

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5年),姬姓(一说子姓) ,建立者为中山文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国土在今唐县境内,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期间又迁国都至今平山境内,后来,魏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在公元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公元前295年,为赵国所灭。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聂济峰等

抗美援朝,地点:朝鲜半岛发生时间:1950年10月 至 1953年7月。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

杜看山

本辑录来自微众号:人物图书馆,作者是杜看山先生。作者将自己的观点加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中,主观表达和客观历史的结合更具教育意义。作者还偶尔融入诙谐语调,集轻松与沉思于一体,特别值得一读。本站特辑录该微众号关于太平天国的内容,在此向人物图书馆及杜看山先生表示感谢。

当代冤假错案

当代冤假错案

网络摘录

俗话说:“人命关天”。在司法界尤其需要重视人命案。但由于法治不健全或者执法人员个人急功近利等诸多原因,古往今来出现了诸多“草菅人命”的冤假错案。就连当代,也出现了很多离奇的或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冤假错案,诸如佘祥林杀妻案,聂树斌杀人案多年后真凶被抓,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杀人案多年后真凶被抓等等诸多冤假错案,虽然相关部门和国家政府给予了翻案,但其历程依旧值得人们反思,尤其值得执法者借鉴。时刻牢记:“人命关天”。

文革纪事

文革纪事

本栏目内容绝大部分转载自公众号“半个历史”和人民网等,主要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些事件记录,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学习毛泽东思想提供了帮助,能更好的了解其思想脉络对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党对毛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已经有了明确定论,并且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依旧在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奋勇前进。

亚丘讲抗战

亚丘讲抗战

本栏目内容摘录自公众号:亚丘。其中涉及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历史部分内容。

我们台湾这些年

我们台湾这些年

作者:廖忠信。廖信忠,1977年出生于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1984年,李登辉当选“副总统”,廖信忠上小学;1989年,蒋经国逝世的第二年秋天,廖信忠升入国中;1993年,新国民党联线人士组建“新党”,廖信忠进入淡江高中读书;1998年,马英九和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廖信忠参加成功岭大专集训;2008年,台湾大选马英九获胜,而陈水扁随后锒铛入狱,廖信忠也在上海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一段人生。本书从作者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读完本书,您多半会感叹一声: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

《易中天品三国》是央视CCTV-10历史频道演播类节目,《百家讲坛》系列之一。主讲人易中天,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纵论天下,闲话三分。

白话资治通鉴

白话资治通鉴

司马光等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追捧,点评批注它的人数不胜数。《资治通鉴》保存了很多现在已经看不到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对之后的史官创作、中国的历史编撰、文献学的发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

溥仪

《我的前半生》,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

严文明

《中华文明史》是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严文明。

大义觉迷录

大义觉迷录

雍正

《大义觉迷录》是清代雍正帝编著的一本清史文献汇编著作,全书共四卷。 雍正八年,雍正帝于全国各地发行刊印,但是此书于乾隆帝上位之后立即被禁止发行和刊印,后又于光绪年间被革命党在香港重登刊印和发行。此书澄清雍正帝即位以来种种流言,并清理异议。书中辩论的过程表现了在十七世纪明末清初当时的思想与知识论辩,将隐晦不明的皇权争斗公开在世人面前讨论,成为后世史家的重要研究史料。

历史原来这样

历史原来这样

罗杰

此书偶得于石家庄到鹿泉区的31路公交车上,某遇到一位大哥,手里拿着打印的一本厚厚的大书看的起劲,某一看那大字,就知道是他自己打印出来的,好奇之心驱使我了解这是啥书,他给我一看,历史。边和对方加了个微信号,随后他发电子版下载链接地址给我。就是这本了。

周书

周书

令狐德棻等

《周书》,中国历代正史之一,周书为周朝(北周,557—581)的纪传体史书。 《周书》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周书》文笔简洁爽劲,清代史家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周书》不只是记述西魏及北周皇朝的史事,内容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对于帝位更迭、重大动乱,皆详加载明,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及纷繁的历史事件。

清史稿

清史稿

北洋政府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了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等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毕沅 等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此书付刻未及半,毕沅生前仅初刻一○三卷,毕家因贪污遭籍没而止,书稿散佚,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二百二十卷。《续资治通鉴》跟《资治通鉴》有不少出入,续通鉴大量引用旧史原文,叙事详而不芜;仅有取舍剪裁,而无类似温公的改写熔炼,亦无“毕沅曰”等各家史论。《续资治通鉴》作者虽挂名毕沅,然名家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均参预其事,此书实成于众人之手。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

墨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在这套书中,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柏杨等

《历史人物志》辑录部分近当代史学家编著的古代近代历史人物志,以史实为依据,以现代人视角解读历史人物,非戏说但充满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