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斗——古代避祸术

繁体

昨天,和一位体制内的朋友闲聊,说起了这些年身边的同事、领导,升迁的少,出事的多。自己原地踏步多年,也算恪尽职守,问心无愧,但总是战战兢兢……

在我看来,中国高智商、高情商兼具的人,在官场,他们都是人精;高智商、高情商二者得一的人,在市场,他们是人才。剩下的是人民,负责吃瓜,给他们叫好,朝他们扔臭鸡蛋。

官场上的人精,战战兢兢很正常,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飞来横祸,即使这个祸不是自己惹的,却能七拐八弯地波及到自己。很多时候,你还不能像那些人才一样,说老子不干了,退出江湖,飘然远隐。一是不舍,二是不愿,三是想走也走不了(尤其是身处要职)。

所以,从古至今的人精,都有自己高明的一套——避祸术。古时,为了活下去;当下,为了混下去。

君臣,斗。

今天,我就戏说(不胡说)一下,那些古代功臣名将极为高明的——避祸术。

最常见的一招——自污

自污,就是往自己身上泼脏水,做一些有悖道德的事,而且一定要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做,好让皇帝看低你,觉得“你也不过如此”,让他逐渐解除对你的戒心。

这就是人精高明的地方。

自古皇帝都是一个德性,看的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帝王术》,无非权(治国)、术(用人)、法(治民),只是版本不同而已。皇帝有时候很愿意用一些贪官赃官,因为有把柄抓在自己手里,就能控制,而且赃官贪官一般都很好用。反倒是那些道德模范的清官,皇帝抓不住把柄,心里不踏实,还不能轻易说杀就杀,杀了容易引起民愤,成为昏君。

所以,人精就会利用这一点,主动把自己的把柄交到皇帝手上,这样皇帝不仅不会对你有戒心,而且还会重用你。

你看,宋朝的开国元勋——石守信。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石守信是重要的推手,而且这俩人是拜过把子的结义兄弟。石守信是一员猛将,而且一贯重义轻利,深受官民的爱戴,口碑相当好。

大宋王朝建立后,自己的兄弟也当上了皇帝,石守信心里也满是自豪,想着得好好辅佐兄弟,带好兵,打好仗,保卫疆土……就在他意气风发,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他那位义结金兰的兄弟,对他开始心生忌惮——你这么有战斗力,还有夯实的群众基础,你随时能取代我。

赵匡胤当了皇帝,心态自然就不一样了,要让他杀了石守信,他也于心不忍,于是,自导自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他是本色出演,其他几个群众演员(包括石守信)可没剧本。

这“戏”就不赘述了,反正就是赵匡胤“苦口婆心”,石守信几个“老泪纵横”,结果很圆满。第二天上朝,以石守信为首的几位功臣大将,也都主动交出兵权,准备退隐还乡。石守信也“杀青”了,向自己的兄弟辞行,这时赵匡胤“挽留”,说,他们几个可以走,你可不行,你得在我身边,陪着兄弟我啊。意思太明显了,你名声在外,能耐又这么大,万一脱离了我的掌控,起兵造反,我怎么办?

于是,就给了石守信一个虚职——节度使。你想,石守信那会儿才34岁,正当盛年,皇上给了一个养老的闲职,就是对自己不放心,把自己留在身边,好管控啊。万一哪天,做了什么事不随皇上心意,随时就可能掉脑袋。那,怎么打消皇上对自己的顾虑呢?

石守信真是人精!

我不是名声好吗?那我就自污,毁自己的名声。于是,他开始疯狂敛财。《宋史》记载,石守信“累任节度使,专事聚敛,积财巨万”,他为了让皇上放心,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大贪官,他不仅聚敛财物,广制田地,吃喝穿用也极尽奢华。

后来,石守信发现光敛财这一个污点,还不足以让皇上信任他,为了进一步毁了自己在老百姓中的口碑,他还利用职权,在西京(洛阳)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筑材料,修建寺庙,史书记载“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说白了,就是石守信成了一个黑心的包工头老板,不但工期催得紧,对民工还苛刻,加班加点也就算了,他还厚颜无耻地克扣农民工的工钱(放到现在可是要判刑的),活脱脱一个兵痞流氓。

所以,民工们开始纷纷抱怨,到处恶骂石守信,以至满城风雨,赵匡胤知道后,不但没有怪罪石守信,反而心里乐开了花。他知道石守信的一世英名,算是毁了,即使他想要造反,老百姓也不会相信这么一个“黑心狗官”,所以造反是造不起来了。

你看,赵匡胤终于放心了,石守信也保住了自己妻儿老小的命。

石守信活到了57岁,死了之后,被追封为郡王。石守信虽然摆脱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惨烈命运,但他通过自污的方式,浪费了自己的大好年华,让自己一世英名沾满了污垢,实在是太可惜了。

你再看,秦国第一名将——王翦。

王翦带着60万大军去讨伐赵国。出师前,秦始皇嬴政问他,如若凯旋,你准备要点什么赏赐啊?王翦回答,大王,我家在咸阳的东边,有40亩薄田,能不能给我换成咸阳西边的肥田?嬴政心里就乐了,这个老头有意思,就这点出息,大手一挥,好好好,给你换100亩肥田。

下了朝,他儿子王贲觉得很丢脸,还有点生气,说,爹,你今天真丢人,我们王家就缺这点田产吗?王翦怒斥,你个小王八蛋,你懂个屁啊,咱们手里攥着60万大军,这可是我们秦国总兵的三分之二啊,皇上,能对咱们放心吗?我们出去打仗,一旦他有疑心,这仗我们还怎么打?我的意思就是告诉皇上,我没多大的出息,也没多大的野心,打完仗,我就想要点钱,拿点田,回家养老。虽然这是自污名声,但却是避祸之良方啊。

其实,这个套路,自古许多官员都玩得很溜,通过自污保命,实在是可笑又可悲。

最管用的一招——低调、恭顺、透明

就是让自己在皇帝面前成为一个透明人,没什么藏着掖着的,好让皇帝放心。

为什么有些臣子会遭到皇帝的怀疑和打压?皇帝看不透你,也看不明白你,总觉得你背后有事。一旦皇帝对你有了这个想法,那他肯定以防万一,先发制人。如果你行事低调,做什么都公开透明,那就会大大降低皇帝对你的戒心。

你看,唐朝的汾阳王——郭子仪

郭子仪是平叛“安史之乱”的核心人物,他扶大唐江山不倒,立下绝世战功,是再造大唐之人。

安史之乱后,郭子仪的声望如日中天,被皇上封为汾阳王,还赐予了丹书铁券(相当于“免死金牌”),他的几个儿子也都被封了高官。他第六个儿子(郭暧)更是娶了唐代宗的公主(升平公主),郭子仪还成了皇上的亲家。甚至,朝廷为了褒奖郭子仪的功绩,给他建了一座王府,位于现在的长安。

但,郭子仪的王府和其他戒备森严的王府官邸,不同。他的王府不设防,每天府门大开,别说官员往来,就算是老百姓进来,都不需要通报,就跟城门似的,任何人可以随意进出参观。

如此一来,对郭子仪的生活肯定是有影响的。比如,有一次,他的一位老部下要出门办事,经过王府,就想进去辞行。因为连门卫都没有,这个部下就畅通无阻,径直走到了王府内院。正好看见郭子仪伺候他娘子洗头,他一会儿端着盆,一会儿递毛巾,一会儿换水,像一个奴才,忙得不亦乐乎……这部下一瞧,很尴尬,王爷原来是个妻管严,于是悄悄就离开了。

可这家伙嘴不严,没憋住,把这个消息就告诉了别人,于是,整个长安城都知道了——郭王爷郭大将军原来是妻管严。后来,不堪民众对自家的嘲笑,郭子仪的儿子就向父亲进言,爹,咱们家还是设个门卫吧,你看你这点隐私都被曝光了,多不好,我们哥几个现在出门都得戴口罩,丢脸啊。

一开始郭子仪不为所动,后来几个儿子集体跪求,说,父王贵为汾阳王,为何如此作贱自己啊?您可是天下第一大功臣啊,怎么能让人随意进出您的家啊?!

郭子仪看了看几个儿子,表情严肃,说,你们看问题太短浅了,咱们家虽然一时显赫,背后却有凶险,今天我们坐享富贵,明天可能就会成为阶下囚。我现在还身处要职,是因为皇上还需要我这把老骨头,他不会让我归隐(退休)。那,在这种情况下,咱们要是紧闭大门,不跟外人往来,那些宵小之徒,必然会在皇上面前进谗言,说咱们对朝廷有二心,指不定背后密谋什么。你们看,虽然咱们家没什么明面上的仇家,但我现在身居高位,你们知道有多少人恨着咱们家,恨我挡道了。所以啊,索性把府门打开,任人出入,证明咱们家没什么秘密,那些小人也抓不住什么把柄,皇上也就没什么疑心了。

几个儿子听完郭子仪的话,自惭形秽,老爹是人精,确实深谋远虑。

还有一次,郭暧和升平公主闲着无聊,吵架,夫妻吵架,难免动气,郭暧就口不择言了,说,你不就仗着你爹是皇帝嘛,有什么了不起,当皇帝我爹还不稀罕,要是稀罕,哪有你爹的份。

后来,升平公主怒气冲冲地回娘家了,哭着跟自己的爹唐代宗诉苦,结果还没等唐代宗生气,郭子仪就把驸马五花大绑地送进了宫,当面请求皇上重罚自己和这个倒霉儿子,儿子口出狂言,老子管教不严。你看,郭子仪在皇帝面前,一直非常低调恭顺,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绝对没有功臣那种嚣张气焰。唐代宗一看,郭子仪亲自来请罪了,而且态度很端正,于是亲手给郭暧松了绑,说,哎呀,小两口吵个嘴,咱们掺和什么,快回去吧。

就这样,郭子仪活到了85岁,寿终正寝。他一直保持着低调恭顺的处事态度,而且,王府的门每天都大开,公开透明,让皇帝无处怀疑。虽然他战功赫赫,功高盖世,但皇帝却从来没有质疑过他的忠诚,所以,郭子仪的这种做法,确实是古代官场明哲保身的大智慧。

最奇葩的一招——装疯卖傻

我们都知道,伴君如伴虎,有时候,即使你没犯什么错,也有可能被无辜迁怒。皇上不高兴了,就可能要了你的脑袋。这个时候,或许只能靠装疯卖傻,才能躲过一劫。

喜欢历史的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安定天下之后,大杀功臣。在整个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大小臣子,上朝如同上刑场,据说那些大臣出门上朝前,都先安排好后事,然后和妻儿洒泪而别。

但,在如此险峻的官场环境里,有一位大臣,靠着装疯卖傻之术,躲过了朱元璋的残害,保全了性命。

他,就是当时的监察御史——袁凯。

有一回,朱元璋要处决一批在他看来是不法之徒的人,然后拟定了一份名单,让袁凯送给太子朱彪审核。朱元璋施行的是暴政,但太子朱彪是个读书人,崇尚仁政,跟他爹不一样,于是他就把名单删除了不少,结果,朱元璋不高兴了,就撇着嘴问袁凯,朕和太子哪个做的对啊?

袁凯就怕这句问,太难回答了啊。这两头都得罪不起啊,弄不好就要掉脑袋。

于是,他急中生智,说,皇上对囚犯处以极刑,这是按当朝法律,那是对的,而,太子宽恕了一些人,说明太子心地仁慈。袁凯的这一回答,满朝文武都暗暗称赞,袁御史果然聪明机智,回答得滴水不漏。

结果,朱元璋拍案而起,怒气冲冲,手指袁凯,大骂,你这个老滑头,竟敢在朕的面前花言巧语,两面讨好,不说实话,我先斩了你,看谁还敢在朕的面前卖弄口舌?!

袁凯当时老脸煞白,心说今天完了。幸亏当时还有几位胆大的大臣,替袁凯求情,加上朱元璋那天心情不坏,终于没杀。袁凯抖着双腿回到家,心有余悸,今天捡了一条命,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上要弄死我还不容易啊,今天是躲过去了,那明天呢,后天呢……于是,袁凯冥思苦想,想了一宿,想出个办法——装疯卖傻。

第二天一上朝,朱元璋就要召见袁凯,他总觉得昨天好像少杀了一个人,想今天完成昨天的指标。一看底下没人答应,袁凯居然敢旷工,朱元璋气不打一处来,就派人去袁凯家绑来问话。

结果,回来的人禀报,说,袁御史昨天受了惊吓,晚上回去就疯了。朱元璋多残暴啊,他不信,敢跟我玩装疯,胆真肥啊。于是安排人把袁凯绑进了宫,这袁凯是人精中的人精,为了保命也豁出去了,他披头散发,两眼呆滞,疯言疯语。

朱元璋一瞧,给我拿刀扎他,看他真疯假疯。结果袁凯的手背被扎了大窟窿,鲜血直冒,袁凯一点反应都没有,站着跟个木头桩子似的。朱元璋这才一挥手,让他回家。

但,朱元璋不愧是朱元璋,他多疑,他不放心。第二天,他又派亲信去袁凯家查看。只见袁凯蓬头垢面,趴在院子里,滚来滚去,又哭又叫,还爬到狗窝旁边,抓起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往嘴巴里塞,大叫美味。那亲信定睛一瞧,恶心坏了,那黑乎乎的是狗屎……

亲信回来禀报后,朱元璋这才放心,心说,这老头连狗屎都吃,看来是真疯了。

其实,袁凯对朱元璋太了解了,知道朱元璋不会轻易放过他。那一坨“狗屎”是他提前预备好的,是拿砂糖和黑炒面做成,捏成了狗屎的形状。

又过了一段时间,袁凯家人向朱元璋呈报,说袁凯的疯病不见好,希望皇上批准回乡养病。朱元璋一想,也罢,占着朝廷的官位还得给他发工资,就恩准了。就这样,袁凯靠着装疯卖傻捡了条性命回到了故乡,最终也得了个善终。

写在最后:

其实,想想这三招,很悲哀。用这些招数的官员,往往都是很有能耐的官员,而且正当好年华,但却为了避祸,不得已做出这样屈辱的举动。既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又落下了千古污名。

在我看来,封建社会的皇权,是独裁,这种恶心的事才会不断发生。当然,时至今日,这种事也不是完全销声匿迹了。我们知道当一把手权力过大时,往往下属就会有些人忌惮一把手对自己的影响,所以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当然,不至于像封建社会那么极端。

总而言之,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如果再有一些官员采用种种奇思妙想的方法来避祸,那只能说明,现在的官场还存在一些丑陋。

来源:82年的老周

2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