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毛俊杰
选自|《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苏维埃出现新专业阶层
二战后,苏维埃出现了技术和管理专业的新阶层。从1945到1950年,大学和高级学校的学生人数增加一倍,在此后数十年内,他们成为苏维埃制度的主要官员和受益者。这些新精英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维埃干部:他们教育水平更高,眼光更灵活,更稳定。他们的专业资质,不但保住了自己在苏维埃制度中的高级职位,而且确保自己不会因出身不好或思想不纯而遭到剔除。创造这个专业阶层是斯大林政权的既定政策。它承认,苏联需要一个广泛可靠的工程师、行政官员、经理的阶层,既要与资本主义经济竞争,又要为苏维埃制度的安定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为了在职业道路上取得成功,这些新精英至少在表面上必须遵循政权的要求。一名工程师在1950年解释:
如想取得进步,必须充满活力、坚持不懈,还要做到闭嘴并戴上面具……如果某人能高声呼喊“斯大林万岁!”……并顺口唱出歌曲《我找不到呼吸更自由的国家》,那他一定会成功。
据接受本书采访的逃亡者说,苏维埃行政官员中最常见的,不再是20世纪30年代的共产主义信徒和积极分子,而是那些野心家,虽然不相信党及其奋斗目标,却认真执行它的各项命令。通过这些普通的斯大林主义者,即尽心尽职的数百万技术专家和低级官员,苏维埃政权趋于常规化,其行为变得官僚化,当初导向大恐怖的革命冲动,逐渐转化成忠心耿耿的专业精英的四平八稳。
极力隐瞒家庭出身求生
掩饰和隐瞒一直是苏俄必要的生存技能。但在战后,阶级出身和政治热情逐渐让位于外表的遵循和顺应,戴上面具的艺术能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大多数公民明确的意识到私人自我和公共自我的差别。为了维持这两个身份的井水不犯河水,他们设计出很多对策:如何压抑具有潜在危险的想法和冲动,如何应付会让自己问心有愧的道德困境。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的年轻专业阶层,与20世纪30年代的父母相比,面临着全新的难题。从父母身上继承了污点履历的人,在职业道路上所面临的第一个道德选择,即是在招工和申报大学的履历表中,是否透露自己亲人的被捕。讲真话会有遭拒的风险,不讲真话,万一被当局识破,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伊琳娜·亚历山德罗娃1946年进入列宁格勒理工学院,在经济学系注册时就隐瞒了父亲的被捕。然而,到了第二年,在旅行考察之前的另一张表格中,又披露了真相。伊琳娜认为:“时代变了,大家变得更加自由;出身对于人民公敌家庭,不再带有任何的耻辱。”理工学院的共青团组织收到第二份表格后,组织了同年级全体学生的“清洗会议”,要她解释当初为何“隐瞒家庭出身”。共青团的领导指责伊琳娜的行为“卑鄙可耻”,犹如她的“人民公敌”父亲,也算是一种“反苏维埃态度”。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建议理工学院开除伊琳娜。伊琳娜的得救,全靠一名身为系副主任的讲师。他曾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清洗中被捕,最近才从前线复员回来。伊琳娜回忆:“那时,从前线回来的士兵仍掌控理工学院的道德基调,不容许清洗文化的回潮。他们牢牢掌控学生和宿舍,确保积极分子不再欺负像我这样的人。”该讲师保住了伊琳娜,伊琳娜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理工学院。但到1949年,由于“列宁格勒案件”,讲师本人在理工学院的大清洗中遭到开除。列昂尼德·马赫纳茨1949年申请莫斯科电影学院时,称父亲弗拉基米尔(被捕于1941年,判处在西伯利亚劳改营服刑10年)只是在战争期间“消失了,无迹可寻”。他干脆扔掉自己的姓,改用姨妈的姓。当初,父母被捕后,他是在列宁格勒的姨妈家长大的。1948年,他在一个秘密的军事基地找到工作。他回忆道:我在每一份表格中填写同样的信息。姐姐帮我准备一张答案纸,可随时参照,每次都能提供统一连贯的答案。我总是填上虚假但一致的出生地点和日期,总是说从小就失去父母,“没有父亲的任何消息”。至于母亲,我总把她叫作尼娜·伊波利托夫娜(假名字)。我还虚构了一个故事:她曾在战争中赢得三枚勋章,从未结过婚,但有个来自巴黎的情人,自己当时太小,只记得他是一个艺术家,画了很多母亲的素描。我一直编造这个故事,直到1980年。其时,我终于让已86岁的母亲“寿终正寝”。这种谎言只有在苏联,即世界上最官僚最低效的国家,才能存活这么长久。安吉丽娜·布舒耶娃,1946年与母亲、姐姐一起从阿克莫林斯克劳改营归来,她从不与身为工厂党干部的丈夫谈及自己的父亲:我们在家里常说:“知道得越多,就老得越快!”或者“知道得越少,活得越容易!”在1991年从工厂退休开始领取退休金之前,我从没跟任何人谈起我的父亲。
靠举报他人获优渥报酬
有些年轻人拼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着想,心甘情愿充当内务人民委员部(克格勃)的举报人。安全机关喜欢从“人民公敌”的子女中招募举报人,知道那些人很脆弱,其中很多人极想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苏维埃公民。瓦伦蒂娜·克鲁波特娜一直靠举报来推动自己的职业生涯。她1930年出生于白俄罗斯的农民家庭,父亲被送去流放地,留下母亲和两个幼女,栖身于以废墟材料建成的窝棚。由于是“富农”的女儿,不得上学,瓦伦蒂娜的童年与母亲一起从事各式低薪杂活。她们先搬去伊尔库茨克,然后再到阿巴坎城——位于西伯利亚的阿尔泰地区。在阿巴坎时,她和母亲重又见到父亲。经过多年的劳改营苦役,父亲体病心伤,只能在一所学校担任看门人,母亲也在同一学校当清洁工。瓦伦蒂娜13岁时才开始上学,之前都不识字。她回忆:基本上,我只是一个街头野孩子,衣衫褴褛,蓬头赤脚……我童年的全部记忆,全以饥饿为主……我害怕挨饿,更害怕贫困。这种恐惧支配了我的一生。在学校里,瓦伦蒂娜强烈地感受到“富农”出身所带来的耻辱。她对父母的贫穷、白俄罗斯背景、愚昧无知(父母都是文盲,不会讲俄语),感到越来越深的羞愧。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以自救,先后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她解释,只有这样,才“有希望逃离自己从小忍受的贫穷和饥饿”。瓦伦蒂娜长大后,相信斯大林“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完全接受党有关“间谍”和“敌人”的宣传。她甚至想成为一名律师,以便帮助政府追捕那些坏人。她回忆:“像斯大林一样,对所有被送去古拉格的人,我一点也不感到遗憾。”1948年,18岁的瓦伦蒂娜离家出走。她先去会计学院读书,再去萨哈林岛(库页岛)的海军基地担任实习会计,享受保留给军人的较高的工资和口粮。瓦伦蒂娜嫁给一名海军军官,成为海军基地中的可靠员工,在行政大楼工作,能看到所有人员的档案。由于这一条件,内务人民委员部(克格勃)招募她来举报其他军官的妻子。她的任务是赢得这些女子的信任,然后再汇报她们的私生活和个人意见:在某些情况下,我会主动接近,要求她们制作我想购买的小玩意。许多妇女喜欢在闲暇时做些缝纫和针织的手工活。在另外一些情形中,我会与她们交朋友,去她们的住所喝茶。还有的时候,我去她们的工作场所拜访。我的控制人提供购买这些活计的金钱(我保留了很多,主要是外套和罩衫,都是我的“客户们”自己制作的)。他也给我钱购买蛋糕或其他礼物,以便我打开局面,赢得那些女人的信任。关键是拉上关系,这倒也不难。只是有一个规则:与人谈及重要内容时,一定要单独相处。只有如此,她们才会畅所欲言。瓦伦蒂娜担任举报人好几年,写了几十份举报,涉及的人后来都遭到拘捕。她获得优渥的报酬——足以汇大笔款子给年迈的父母,在阿巴坎城购买房子,足以供自己和丈夫于1959年退休(她那年39岁)。在采访中,她仍坚持说,她是被迫的,有违自己的意愿,认为自己也是压迫的受害者:
拒绝是不可能的,他们对我父母和富农出身了如指掌……我知道,他们曾囚禁我父亲。我害怕他们也会因此囚禁我……此外,如果我拒绝合作,我的丈夫可能会遭殃。
另一方面,瓦伦蒂娜坚持认为,她所举报的人是真正的人民公敌,即“被裁定有罪的间谍”。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悔恨,事实上,她为自己在“反间谍”工作中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信奉马克思而非斯大林
柳德米拉·埃利亚舍娃1940年进入列宁格勒大学。她的父亲曾是一名资深的布尔什维克和列宁格勒著名的神经学家,两年前被捕并遭枪决。她于1946年毕业。至此,她已形成了反斯大林政权的见解。对她的思想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列宁格勒大学校长亚历山大·沃兹涅先斯基。他是一名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通过招生,拯救了不少“人民公敌”的子女。他充满道德勇气和人道精神,既有魅力,又长得英俊。柳德米拉回忆,沃兹涅先斯基是“我理想中的苏维埃人,我甚至写信向他倾心吐胆。在某种程度上,他代替了原是我理想人选的父亲”。沃兹涅先斯基的讲座让柳德米拉对马克思有了更多的了解,马克思的早期作品更成了她的福音和反斯大林政权的道德基础。柳德米拉反思:“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我听了沃兹涅先斯基的讲座,攻读了马克思的著作,才开始懂得:真正的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思想,与我们在斯大林统治下所经历的,完全是南辕北辙。我们的任务是返回到真正的社会主义,像父亲那样的人,在那里是不会被捕的。
柳德米拉供奉的是马克思的肖像,而不是斯大林的。她每天都会在马克思肖像前,一边画十字,一边自言自语,像是在做祈祷:“卡尔·马克思,教我如何生活吧!”她与大学朋友组成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每周在公共图书馆聚会一次。像19世纪地下革命者一样,学习小组中的友谊全以政治原则为基础。也像后来的持不同政见者一样,想找出一种“道德准则”。如柳德米拉所说的,有了它,“即便在一个全然否定道德准则的社会,我们仍可活得更加诚实,无需口是心非”。柳德米拉回忆说:从马克思那里我们学到了但丁。马克思引用了他的座右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经常讨论这一条,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不可完全忽视他人的意见,但应尽量遵循自己的道路,无须牺牲自己的原则,无须追随大流,人云亦云。
斯大林去世意味着什么
斯大林中风了,不省人事躺了5天,死于1953年3月5日。马克·拉斯金没有理由热爱斯大林,但听到死讯时仍泣不成声。他为自己的感伤感到惊讶,归因于斯大林曾在他的生活中发挥了巨大影响:我成年后的时光都是在斯大林的阴影下度过的——列宁死于1924年,当时我16岁——我的所有思想,都是在斯大林时代形成的。我等待他的指示,所有的疑问向他提出,他也给了全部的答案,既简洁,又精确,没有丝毫的怀疑余地。在拉斯金的同龄人或更年轻的人眼中,斯大林是他们的道德基准。不管他们在斯大林统治下的际遇如何,在他去世后,一定会有迷失感,其自然反应就是他们的悲伤。有些大恐怖的受害者也对斯大林的去世感到真正的悲哀。季娜伊达·布舒耶娃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泪流满面,尽管她丈夫于1937年被捕,自己最美好的时光是在阿克莫林斯克劳改营度过。但对观念在早年即已形成的老一辈人来说,斯大林的去世同样可以成为欢庆的理由。
斯韦特兰娜·斯比特涅娃1937年出生于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巴尔瑙尔。父亲在她出生之前即已被捕,枪决于1938年。母亲的16名亲属在大恐怖中被捕,要么被布尔什维克枪毙,要么在劳改营丧生。斯韦特兰娜对此知之甚少,从小就学做苏维埃的模范女生,像所有女生一样,热爱斯大林。宣布斯大林去世的那天,她从学校回来爬上屋顶,那是她喜欢独处的地方,结果发现外祖母也在那里:她坐在那里,静静地哭,以我从没见过的方式画十字。看到我哭肿的眼睛,她说:“别担心,亲爱的,我因幸福而哭。因为他杀了我的家人:儿子、兄弟、丈夫、父亲——斯大林把他们都杀了——只留下我和你母亲。”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些。然后,我们两人坐下来一起哭,既为欢乐,也为悲伤。对绝大多数苏维埃人民来说,无论斯大林的去世意味着什么,却都不能摆脱恐惧。担心斯大林的去世将导致新一轮的大规模逮捕,尤其是曾在大恐怖中失去亲人的家庭。埃尔加·托尔钦斯卡娅记得:
我们家的普遍反应是,“接下来会是怎样?”我们害怕政府,不知道应该期待什么。我们提心吊胆,它可能以更多的逮捕来报复斯大林的死亡。
事实上,斯大林的去世反而增加了他们的恐惧,他们不知道未来将有怎样的灾难。
来源:达之观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第一、价值观的改革几千年来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自私自利、当官发财、光宗耀祖的价值观被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这样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所代替,延续了几千年的...
-
康熙唯一输掉的战争:损失了2000人,却扩大了近60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
本文转自故事大观康熙皇帝不论从文治还是武功上都堪称“千古一帝”。康熙在位的六十一年中,他只输掉过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损失了2000人,却... - 一位无锡的朋友,跟我聊天,“抱怨”道——公司业绩不好,会倒不少,耽误辰光不说,还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真搞不懂,开这种会干吗?搞得跟真的一样……这样的会,我们都亲历过...
- 转自今日头条作者求实处斯诺登能跑,是因为斯诺登外祖父家是五月花号的乘员,公约之上,有祖先的签名,世代为官,家族参加了从独立战争到二战的历次战争。斯诺登是美国的原始...
-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嘉靖皇帝朱厚熜经历了一个毕生难忘的惊魂夜。这一夜,皇宫万籁俱寂,一切看似寻常,微弱的灯火陪伴着皇帝沉入梦乡。正在此时,以宫女...
-
倚天立:中华文明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国家意识形态的衰落甚至解体
一、汉朝“独以强亡”与唐朝“盛极而衰”背后的历史必然性 一两千年以来的中国学人,喜欢把汉朝和唐朝一起合称“汉唐盛世”,实际上,到今天我们才明白,唐朝与汉朝放在一起凸... -
汉武帝打了44年也没解决匈奴问题,为何汉宣帝用12年就解决了
汉武帝在位54年,有44年的时间在打匈奴。虽说汉武帝给予了匈奴重创,尤其是在漠北之战中,匈奴遭到了汉朝致命的打击。但是在整个汉武帝期间... -
蒙古土尔扈特部大迁徙:为何主动西迁伏尔加河,百年后又回归中国
来源:浩然文史(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土尔扈特部东归今年是土尔扈特部东归252周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领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的20余万蒙古人,经过... - 最近,云南出台的一项政策引起很大争议,就是民间聚餐五桌以上的要进行报备。对此有持反对意见的,认为管得太细太宽,也有的认为很有必要,毕竟云南那边因为聚餐闹出人命的事...
- 作者观点:西方伪史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想要利用它的人。这两年,“西方伪史论”格外流行,尤其是年轻人当中,笃信这个说法的人比例相当高。西方伪史论其实并非当代中国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