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慢慢加载......

范勇鹏:西方历史更像故事,一般不轻信,尽量不引用、不传播

繁体

范勇鹏先生是历史学学士、硕士,国际政治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美国研究所。德国曼海姆大学欧洲社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系富布赖特学者。

注意,范先生是科班历史出身,不是新闻系毕业。是博士,不是硕士。

7月3日,范先生在微博发文,显示了科学、严谨、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大家学习:

“我没有公开支持或反对过西史辩伪(笔者注:应为【西史辨伪】,是辨别的辨、辨认的辨,甄别之意),原因是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亲自去看过,所以不敢妄下判断。我还算读过历史系,学习过西方古史,也业余跟老师读过点西亚北非上古史,但依然不敢判断。

回头看,当年读书时就有不少疑惑,西方很多历史确实更像故事,那些论断从哪来的?怎么证明?那些文献中的长篇大论是怎么破译出来的?今天看,疑点更多。所以我采取了一个保守的态度,就是尽量不用这些知识,留待更专业的研究者来解答。比如读经济史、金融史,老外的书很多都是从苏美尔亚述讲起,里边的故事活灵活现,什么股权、期货、跨期合同、有限责任、意外保险、掉期、国债、信用货币,简直比13世纪的意大利还热闹。我不敢说人家不真,但还是忍不住好奇泥板里真有这么多词吗?所以该读读,但我一般不轻信、尽量不引用、不传播,期待这个领域的科学研究解决我的困惑。

轻率否定西史我不赞同,但我支持用理性和实证的态度来辨析、质疑西史,真东西不怕辩。这也是学者和老百姓的基本权利。

当然,西方伪史论和西史辩伪还不完全一样,区别就在于是不是讲实证讲逻辑讲道理。广义的伪史论,也就是认为西史有伪的成分,包含西史辩伪,这个态度我完全赞同,但如何证明,要有一分证据讲一分话。狭义的伪史论,也就是一股脑认为西史全是假的,我不赞成。自媒体一些帐号就属于狭义伪史论,吃流量饭,故作惊人语,不讲证据,信口开河,确实有害。对于这种狭义伪史论我认为批评和治理是必要的。但是它们的害处也不比那些虚无中国历史、丑化中国形象、鼓吹西方教条、挑动社会矛盾、吃焦虑流量、传销传教传评 精羊精口精油的再大,要北评都批评要治理都治理。而且中国是法治社会,要理性批评和依法治理。

可是如果拿政治大帽子压人,还说别人读书少、教育低,确实过分了。我承认我读书少,但是很多人崇拜的胡适先生读书想必不少吧?他也是伪史论者,不如你们比比看?”

640.webp.jpg

来源:昆羽继圣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