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年明末,地狱在贵阳,1645年清初,地狱在江阴

繁体

1622年,地狱在贵阳

01奢安两家

1622年,地狱在贵阳…

1616年形势图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大明土地上出现了一个与之分庭抗礼的地方割据政权。

曾经的大明建州左卫指挥使、龙虎将军努尔哈赤身披黄袍,宣布正式脱离明朝,建立后金汗国,定年号为“天命”。

而对于大明的西南众多土司们来说,则多了一个羡慕和向往的榜样——论地位,他们努尔哈赤一样。

现在努尔哈赤圈地建国了,那他们怎么就不能呢?

很快,两个企图效仿努尔哈赤的野心家,在西南群山之中,发动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叛乱,给已经焦头烂额的大明又带来了沉重一击。

这两个野心家,分别是四川永宁(今四川叙永)土司奢崇明、贵州水西(今贵州大方)土司安邦彦。

说这两个野心家之前,咱们先认识一下他们颇有名气的先祖——奢香夫人。

奢香夫人,是明初四川永宁彝族土司奢氏之女。十八岁嫁给了毗邻永宁的贵州水西彝族土司霭翠。霭翠去世之后,奢香受命主持水西土司的政务。

她积极向建国不久的明朝靠拢,开辟驿道、兴办学校、融合彝汉,赢得了朱元璋的赞赏,还给她的独子阿期陇弟赐姓“安”。从此以后,水西土司就世代以“安”为姓。

因为奢香夫人的关系,永宁和水西这两个土司世代互结姻亲,互相帮扶,好到穿一条裤子。

到万历十年(1582年),永宁土司奢效忠病逝。

奢效忠子嗣稀少,只有小老婆奢世续给他生了个儿子,名叫奢崇周。

按明朝的宗法制度,当然是由奢崇周来继承土司官职。然而,奢效忠的大老婆奢世统一直把奢效忠的侄子奢崇明收养在身边,作为养子。

奢世统就想让奢崇明继位。这么一来,就跟奢世续那边杠上了。

一边说自己是奢效忠的正妻,自己的养子就是嫡子;一边说自己儿子是奢效忠的唯一血脉,侄子哪比得上亲儿子?

两边争执不下,只好开片。开片就得摇人。

奢世统和水西的安家比较熟,立马派人带着重金去了水西。

当时水西的当家大佬叫安国亨,一看奢世统送来黄金白银,马上带了上万人马跑到永宁来打奢世续。

奢世续一看打不过,也赶紧派人带着重金去了播州(今贵州遵义)的土司杨应龙那里求援。杨应龙派了大批人马到了永宁,和水西的人马大干一场。

一直打到万历十八年(1590年),双方都十分疲惫了,这时候明朝才收起吃瓜的心态正式介入进来,册封奢崇周为永宁土司。

可没想到,五年之后,奢崇周突然一命呜呼了,双方又开始开片。

奢崇周死后,于情于理都该奢崇明继位了,但奢世续仗着有杨应龙撑腰,就是不肯交出土司大印。

一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播州之乱被朝廷平定之后,奢世续这边失去了靠山,才不得不交出大印。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五月,一直翘班的万历皇帝终于下旨准许奢崇明袭封土司官职。

等了整整22年,奢崇明终于上位成功。

但他并不感激明廷,相反,他对大明只怀有刻骨铭心的恨:你大明早干嘛去了?当初水西安家和播州杨家两路人马,在永宁境内打得尸山血海的时候,你大明在干什么?在吃瓜!奢世续拒不交印,你为什么不管?

与此同时,除了仇恨,大明的所作所为,也让奢崇明觉得大明朝外强中干,只会欺软怕硬!这样的朝廷,我有什么可怕的?

从那以后,奢崇明的反骨开始一天天长大着。

直到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奢崇明的心思更活泛了:老努的手下也就五六万,都把大明打成这样,老子手下人只多不少,我难道就不能也搞一把大的,占个四川,割据称个帝啥的?

奢崇明有这心思,他儿子奢寅当然也有这心思:如果老头子造反成功,割据西南当个皇上,我特么不就是太子爷了?将来当了皇上,也学汉人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父子俩开始行动了,学着努尔哈赤的样子,在永宁建城,招揽汉人流民前来发展生产,还拉拢了几个读书人前来帮着出谋划策,建章立制,一时还真把永宁弄得像模像样,有点小朝廷的样子了。

1622年,地狱在贵阳…

明吐司形象

除了内部增强实力,奢崇明父子俩还积极联络好基友水西安家。水西安家脑后的反骨,可比永宁奢家的大多了!

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1、水西安家从三国时候就是贵州水西地区的土皇帝,头衔是“罗甸王”,而且中原朝廷历来管不了他们。一直到元朝,水西地区才被中原朝廷纳入管辖,授予了土司官职。虽然安家依然世代统治水西,但传承千年的“罗甸王”的头衔被撸了,变成了什么鸟“宣慰使”,心里自然不爽;

2、明朝一直在搞“改土归流”,各地土司经常被找借口废掉,改成州县,换成朝廷任命的流官来治理。水西作为贵州最大的土司,保不齐哪天也要被朝廷找借口撸了;

3、明廷官府太黑,天天变着法儿搂钱,弄得各个土司都苦不堪言。

前几年朝廷平定播州杨应龙的时候,水西为了占有播州土地,出兵帮朝廷打播州,立下大功。结果,明廷卸磨杀驴,水西又出血又出钱,却一寸土地都没占到。

这三条加起来,足够让安家对大明恨得咬牙切齿了。

就这样,奢家和安家走得越来越近,造反的步伐也是越迈越快。

02奢安造反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八旗大军进攻辽阳、沈阳。

一场大战下来,明廷惨败,损失十余万人,辽河以东的土地全部被后金攻占。

辽沈之战后,明廷在山海关外的防卫力量已经出现了巨大缺口,不得已在全国各省摊派征兵任务,拆东墙补西墙。这次征兵的任务也分派到了四川。

但四川的官军是出了名的战五渣,只有各路土司的人马比较能打。于是,各路土司就成了首要被征兵的对象。消息一传开,整个永宁境内人心惶惶,谁都不肯去。男人们怕被征去遥远的辽东面对凶悍的“建虏”,女人们怕自己成了寡妇。

奢崇明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把兵交出去了,还怎么实现割据称王?但朝廷逼得急,顶着不办后果可能会很严重。怎么办?

奢崇明想来想去,最终把心一横,趁机反了的蒜球!

奢崇明主动上书四川巡抚衙门,说自己奉旨将率三万精兵前往辽东抵御建虏。但由于路途遥远,考虑士兵们的一家老小要生活,请巡抚衙门帮忙跟朝廷要点安家费,要的不多,一人给二十两银子就行。

四川巡抚徐可求,正为征兵任务完不成而犯难,便马上上奏朝廷替他们要安家费。

朝廷的回复很快就下来了,但让人有点小失望:眼下国库空虚,财政困难,户部只能按一人十七两给银子,一共给你们51万两。

奢崇明:既然朝廷困难,十七两就十七两吧。

但到八月底,奢崇明率三万人马按巡抚衙门要求,准备开拔,从水路出川。安家费却一直没发下来。左等右等,等到九月中旬,也没看到银子。

奢崇明催了几次,徐可求只会打哈哈,今天说钱没到账,明天说会计出去了。一直催到九月十五,才勉勉强强发下来四万两银子。

徐可求大着脸说软话:老奢啊,咱们都是为朝廷效力,不能为了几两银子耽误了大事啊!你们还是先出发,银子的事我再给你们想办法。

奢崇明等的就是这句话!

奢崇明真贪图这51万两银子么?他可是太清楚明廷这帮地方官的操行了,这笔钱,经各级官员一过手,七扣八扣,肯定就没几个子儿了。钱发不下来,老子正好拿这个做借口,煽动士兵造反!

果不其然,奢崇明一番添油加醋后,土兵们个个恨朝廷恨得牙痒。于是,九月十七日清晨,趁徐可求在校场检阅永宁土兵的机会,奢崇明突然发难,将徐可求、四川总兵黄守魁,以及四川兵备道、重庆知府等官员全部砍死。

接着,指挥部下对重庆的驻军发起进攻。仅一天,重庆就被永宁土兵占领。

攻占重之后,奢崇明马上下令,正式建国号为“大梁”,重庆为临时都城,下设丞相、大学士及各部机构,并给手下的文臣武将全都封了官。接着,分兵四掠,到处攻城略地。

由于四川明军根本没有准备,平常也缺乏战斗经验,所以短短半个月,奢崇明人马就攻占了遵义、泸州、合江、铜梁、绥阳、湄潭、桐梓等城。整个四川东部几乎都落入奢崇明之手。

奢崇明的目标是割据四川,因此又指挥人马向西攻取成都,一路上势如破竹,连克富顺、内江、资阳、简州(今四川简阳)、新都、龙泉等城,于十月十八日进抵成都城下,开始围攻成都。

1622年,地狱在贵阳…

此时的成都,城里可以说是危如累卵,守军仅有两千多人。而围城的叛军则多达五六万人。而巡抚和总兵这两个全省军政最高官员又都被杀,四川官府几乎处于脑死亡状态,连个总指挥都拿不出来了。

关键时刻,四川布政使朱燮元站了出来,亲自上城督守南门。四川巡按薛溥政受到感染,也站了出来,承包了成都东门的防务。

城内其他官员,见领导都带头上城防守了,人心顿时都安定了下来,各司其职,决心拼死守住城池。

十月下旬,激烈的攻防战在成都城下展开。

奢崇明叛军人数虽多,但由于缺乏重型火炮,只能采取传统的云梯、攻城塔、撞城车等器械攻城。明军则利用城头的火炮,打烂叛军的攻城器械。这样反复较量了近一个月,叛军始终无法攻进城内。

得到奢崇明造反的消息,天启皇帝朱由校下旨,火线提拔朱燮元为四川巡抚,总揽全省事务。同时调任西北名将杨遇茂为四川总兵,率军入川平叛。

又下旨:调四川石柱土司秦良玉、贵州总兵张彦芳率部平叛。

到十二月下旬,各路援军终于纷纷到来,原先被叛军占领的州县又相继被收复。

奢崇明顿兵于成都城下,形势变得日益不利起来。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奢崇明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

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秦良玉指挥的精锐石柱土兵截断了叛军退往重庆的后路,叛军内部也开始动摇起来,不断有人逃跑,或干脆向明军投降,以求活命回家。

奢崇明的部将罗乾象更是与明军暗通曲款,主动做明军的内应。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二十八日深夜,罗乾象按照约定,突然在叛军营中纵火,造成营中大乱。朱燮元看到火光,马上指挥明军出城攻击叛军大营。里应外合之下,叛军崩溃了。

奢崇明父子,眼看局势已无法收拾,只好带着少数亲兵逃了,跑回了永宁老家。至此,102天后,成都终于解围。

奢崇明元气大伤,明朝距离胜利平叛已经不远了。可这个节骨眼上,奢崇明的好基友——水西安家也造反了!

此时的水西土司名叫安位(安疆臣的侄子),因为年纪太小,水西的实际大权都掌握在他叔叔安邦彦手上。

安邦彦和奢崇明一样,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一心梦想着恢复安家“千年罗甸王”的荣耀。

安邦彦一看,自己再不出手,奢崇明就要扑街了,于是正月二十七,正式宣布水西土司脱离明朝,回归当年罗甸王的称号。

第二天,安邦彦率军二万开到毕节卫,以为朝廷平叛的名义,骗开城门,一举攻占城池,紧接着又拿下了安顺州。

在消除了后患之后,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初七,率十余万人,进抵省会贵阳,开始围攻贵阳。此时贵阳城的形势也不容乐观,由于贵州总兵张彦芳已经率军增援四川,导致贵阳城守军只剩下不到三千人。

面对十余万叛军围攻,压力可想而知。但好在贵阳城里还是有牛人在的。

已经调任的原贵州巡抚李枟,在新任巡抚还没到来之前,勇挑重担,担任了城防司令。李枟把城内守军集中起来,分守城门,自己则亲自守最关键的北门。同时动员百姓加入义勇军,一起守城。

短短几天,城内就增加了四千多乡勇。顶住了叛军的第一波攻势。坚持到二月下旬,情势好转一些,张彦芳率明军八千人从四川回援贵阳,一举击破了叛军的封锁线,顺利进入城内。

眼看强攻已经无望,安邦彦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下令“尽发城外冢,遍烧村寨”,把贵州城郊搞成了无人区,然后封锁住贵阳对外的全部交通,断绝贵阳的粮食供应。

贵阳城在战前人口约有五万人,战乱爆发后,周边各州县的汉人纷纷入城躲避,人口暴增到近十万人。再加上一万多守军,总面积仅一平方公里多的贵阳城人满为患,很快就发生了粮食危机。

大部分贫民小户根本买不起粮食,只能一户户饿死在家里。到了五月间,贵阳基本绝粮,老百姓开始吃老鼠、虫子、树皮、草根、皮革......一切可吃的东西。

到了七月间,开始了人吃人的惨剧。一开始吃饿死的人肉,后来开始杀活人来吃,最后亲人之间互吃......

一切人性都已泯灭,整个贵阳城成了白骨成山的人间活地狱!

贵阳在痛苦中煎熬,叛军的日子也不好过。贵州本身是个非常贫瘠的省份,粮食靠外省运来.现在一打仗,外省粮食断绝,靠贵州那点儿收成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

安邦彦手下十余万叛军,每天的粮食供应压力也非常大。为了保证自己的嫡系人马不饿死,他搞起了区别对待——粮食优先供应自己的水西彝族士兵,而苗、布依等族的士兵则只能挨饿。

但每次上阵,又总是让苗族和布依族士兵先去送死,这就激起了苗族和布依族士兵的强烈不满,磨洋工装样子。

到十二月间,新任贵州巡抚王三善在朝廷的一再严旨催逼下,终于率两万明军赶到贵阳城下。

安邦彦感觉军心浮动,认为此时与明军决战没有把握,于是在十二月初七撤围而去。

整整十个月,贵阳终于解围!此时,贵阳城百姓只剩一千余人了!

这也是贵阳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

贵阳解围后,安邦彦率军西渡鸭池河,龟缩回了水西老巢。这时,他的好基友奢崇明也从永宁跑来投奔他了。

原来,成都之战后,明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重庆,川南诸州县,到年底的时候,已经把奢崇明的势力范围压回了永宁一隅之地。

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朱燮元统率大军大举进攻永宁,奢崇明抵挡不住,想向安邦彦求援,但安邦彦正在和贵州明军激战,只能抽出少数兵力象征性支援一下。

结果可想而知,奢崇明只能放弃永宁,一路跑到了水西,从此寄居在安邦彦的屋檐下。

至此,四川战场已经宣告平叛结束。下面只要再拿下水西,干掉奢、安两人,这仗就算结束了。然而,贵州战场的明军却开始频频掉了链子。

贵阳之战,安邦彦虽解围而去,但其主力并未受损。而新任贵州巡抚王三善却认为安邦彦已是元气大伤,

于是在天启三年正月,王三善指挥三万明军强渡鸭池河,深入水西腹地,要一举消灭安邦彦。因为地形不熟,遭到安邦彦大军围攻,一场恶战下来,明军死伤大半,狼狈逃回鸭池河东。

王三善吃了败仗,却还不吸取教训,决定亲自上阵再攻水西。

天启三年十月,六万明军又开始强渡鸭池河。这次,由于明军人数太多,安邦彦决定诱敌深入。他主动放弃水西土司的老巢大方,率部躲入大山,同时派小股部队不断袭扰明军粮道,断绝明军补给。

王三善不知是计,只顾一路高歌猛进,拿下大方。结果,粮道被叛军切断,叛军撤走时又搞了坚壁清野,明军没多久就吃不上饭了。

咬牙硬挺了三个多月,实在撑不住了,只好在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撤走。

安邦彦等的就是这时候,明军一撤,安邦彦马上从大山里拉出人马,追着官军屁股打。官军饿得七倒八歪,根本无力对抗,大败。

王三善被叛军一刀砍了。

王三善阵亡后,明朝又派出人马几次渡鸭池河进攻水西,但每次都吃败仗而归。

安邦彦每次想乘胜反攻,又总被明军打败。就这样,双方隔着鸭池河对峙。这样长期对峙下去,显然对穷乡僻壤的水西是很不利的。

安邦彦想了很多办法,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但终究不可能耗得过人力物力占绝对优势的明朝。所以他一直在想着打破明朝封锁和包围的方法。

其实,明朝这边消耗着大量财力物力,已经牵制了云贵川三省的大量兵力。幸好此时努尔哈赤在辽东的攻势暂时停止,才给了明朝以集中力量围困水西的可能。

但总这样拖下去,万一哪天后金再次发起攻势......因此,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之后,他开始思考破局的方法。

03剿灭奢安

崇祯认为,之前之所以数次进攻水西不能成功,关键问题在于事权不统一,只靠贵州一省之力,很难彻底消灭水西,因此必须派出一位得力人选出镇西南,统筹全局。

崇祯元年(1628年)六月,朱由检下旨,让之前表现出色的四川巡抚朱燮元出任五省总督,整个云、贵、川、桂、鄂五省兵马归朱燮元一人节制(大明历史上最早的五省总督)。

朱燮元上任后,驻节贵阳,一边招揽流民恢复生产,一边招降纳叛大力招抚,指挥军队逐步收紧封锁线,不断压缩安邦彦的生存空间,为最后决战做好准备。

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在朱燮元指挥下,云南明军从西、四川明军从北、贵州明军从东,三路向水西发起进剿。

安邦彦不得不分兵三路分别抵抗,但每一路兵力都处于劣势,越打越不利。

1622年,地狱在贵阳…

明军三路总攻水西示意图

战至七月底,安邦彦的地盘已经被压缩到了水西核心区域一带。

安邦彦明白,再继续这样打下去,灭亡也就进入倒计时了。唯有拼死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八月初,安邦彦集中最后的五万多人,带着奢崇明一起全力出击,向北路明军猛扑而来,意图打开缺口突围。

朱燮元早已为北路明军定下计策:如遇叛军全力反扑,务必诱敌深入,将其引出老巢加以歼灭。因此当叛军主力倾巢而出时,北路明军一触即溃。

安邦彦则一路傻乎乎地埋头攻击,从大方一直攻到了永宁,马上就能冲出包围圈了。正当安邦彦和奢崇明弹冠相庆时,明军不装了,开始包围叛军。

永宁就是给他们挑选的死地!

明军援军源源不断涌来,叛军在五峰山、桃红坝、鹅项岭等地同明军连续交战,连战连败。安邦彦只好指挥全军向南后撤。

八月十七日清晨,大雾,叛军退到红土川(在今四川叙永县摩尼镇簸箩村)之时,却不料明军大队伏兵从浓雾中冲出。

最后的恶战......

安邦彦和奢崇明被当场砍了脑袋,叛军全军覆没,或死或降。

1622年,地狱在贵阳…

安邦彦和奢崇明败亡示意图

安邦彦和奢崇明死后,水西叛军残部龟缩到深山之中,继续负隅顽抗,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三月,终于粮尽矢绝,全部投降。

至此,一场持续了九年的大规模战乱终于落下帷幕。

此战,也成为大明王朝最后胜利的绝响,后来再也没打过这么大的胜仗了......

1645年,地狱在江阴

01剃发令到江阴

1644年,多尔衮刚入北京的时候,曾下诏:“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用以收买人心,维护其统治。但之后的战局,顺利得远超他的想象,于是他的狐狸尾巴到底是露出来了。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十五,多铎率军不费吹灰之力进入南京城。

半个月之后,出逃的朱由崧被抓,弘光小朝廷正式灭亡。

消息传来,北京城里的多尔衮随即在降官孙之獬等人的建议下,颁布了一条后患无穷的法令——剃发令。

一纸剃发令,立刻轻飘飘的让大江南北再次战火纷飞起来。

比如,常州府,江阴县(今属江苏无锡)。本来,部分百姓对明清鼎革这事儿,早有心理准备。毕竟崇祯朝的年景太惨了,换个皇上没准儿日子会过得好些。现在弘光朝廷也完了,地方再抵抗也于事无补,就准备迎清军入城了。

清常州知府宗灏,也按例向江阴派出了知县方亨。

方亨是崇祯朝的进士,清军进南京的时候,他投得快,便捞了这份差事。新官上任,自然要卖力表现一番。

多尔衮给出的剃发时限是10天,方亨就下令江阴百姓3天内剃完。否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了顺利完成自定的KPI,方亨还特意让上司宗灏,派4名满兵到江阴,镇场子。

江阴百姓一开始也没想要搞事,想和新知县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收回成命?

可方亨要么躲着不见人,要么把话题绕过去......反正就是没商量。

次数多了,方亨不耐烦了,干脆也不装了,直接以“滋扰公事”的罪名将一干人等全部打入大牢。还秘密写信,请宗灏立即派兵,“多杀树威”。

而这封信在路上恰巧被几个渔民截了,江阴这座火山被彻底点燃了——

百姓一致推举典史陈明遇为首,冲击县衙,抓了方亨,几天后杀掉;又杀了4名满兵,在城楼上竖起一杆大旗:“大明中兴”,正式反清。

消息很快传回常州,知府宗灏以为是小打小闹,便派了一支300人的队伍前往镇压。可这300人连江阴的城墙都没摸到,夜宿郊外的时候就被义军打了埋伏,被全歼。

此时,江阴的形势看上去很不错,义军人数已突破10000。

但陈明遇心里明白,清军吃了亏,必定会派大队人马来报复,而自己能力有限,到时候恐怕撑不起局面。

于是,左思右想,他决定去找他的前任——已经调任广东英德县主簿、但还没来得及走的阎应元。

阎应元只是一名典史,名不见经传。但此人文韬武略,无一不精,曾经带领江阴士民成功抵抗过海盗。

面对陈明遇殷切的目光,阎应元没有推辞。

他清楚,江阴此时是孤城一座,根本不会有任何后援。又城墙矮小低破、库存武器不足......万一城破,等待他们最终结局会是什么。

阎应元马上赶到城楼,必须在清军到来之前,布置好防御工作。

他火速发动百姓:

一部分,前往城外砍伐巨木,加紧修葺城墙;

一部分,拆下自家门板,裹上铁叶竖在城外,用于防备清军的冲车;

一部分,自制各种“武器”,桐油、大石、砖块,乃至煮沸的粪水,统统抬上城楼。

......

这种防御措施,虽然呆板,但没人退缩,一切井井有条。

我们这个国家,每当乱世,总会冒出一些“傻子”,不计后果。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延绵赓续心中的道义。

02倾城抗清

江阴百姓干得热火朝天,清军也没闲着。

南京城里,多铎听闻屁大点的江阴有人造反,决心杀鸡儆猴,当即派出数万兵马,杀奔江阴。

注意:这些前来剿杀义军的士兵并不是满人。

多尔衮入关时,一共只有十四万人,这么点儿清军根本没法儿搞定中原。

怎么办呢?全力招降“二鬼子”。

这次奉命攻打江阴的主将,就是原四镇之一、南明弘光朝廷的广昌伯刘良佐。

刘良佐也以为这趟外差纯粹是出来散心的,凭他手下几万大军,一人就是一口吐沫,也能把江阴淹了。可等开始攻城了,刘良佐瞬间苦了脸——

除了各种箭矢、砖块、石头等常规武器之外,他没料到天上还下起了“瓢泼粪雨”。这种东西不简单——不只恶心人,加热烧开后,往人身上浇,烫不死你,后续感染也够你喝一壶。

刘良佐一连攻了十几天,依然不得前进一步。

江阴城又在长江边上,境内河汊纵横,淡水资源根本就切不断,各种鱼类也能随便打,传统的围城战术根本不管用。

没办法,刘良佐只能假意劝降:只要你们答应剃发,什么条件都好说!

可这种小把戏怎么可能骗过阎应元的眼睛。阎应元站在城头,义正辞严,回了刘良佐八个字:

“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刘良佐带着几万人马竟然摆不平一个江阴,多铎大怒,又派孔有德前往助拳。

孔有德这个人之前讲过,是原大明辽东系的人,早在崇祯四年吴桥兵变过后,便拖家带口归顺了皇太极。

论能力,他比刘良佐要强一些(刘良佐出身农民军)。

可随后的败报又让多铎心凉了,孔有德也被死死焊在江阴城下,不得前进一步。

多铎:汉军实在太废,看来只能出绝招了。

七月十九日,多铎分遣贝勒博洛、尼堪,拉上200多门红衣大炮,进兵江阴。

博洛,早前在关外和祖大寿、洪承畴等人作战不落下风,入关后又连败李自成,率先攻入西安,此时风头正盛,是多铎手下的一张王牌。

可是就是博洛,也在江阴城下吃了瘪......

清军连日炮火猛攻,城中石匠在阎应元的感召下,顶着炮火修补城墙,后来实在没有材料了,百姓就让石匠们拆自己的房子......

阎应元还组织人马,夜里出城劫营。

劫营时,狡猾大大的,不碰博洛这个硬茬子,专挑刘良佐这个软柿子狠捏,不恋战,捞一把就走。

“良佐移营十方庵。是夜,应元择勇士千人,出南门劫营,或执板斧、或执短刀、或用扁担,突入敌营,伤千余人。及他营来救,内兵已入城矣。”

气得博洛把刘良佐抓起来打了一顿板子。

死撑到这种程度!阎应元也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派出多队人马前往各处求援。

效忠鲁王朱以海政权的总兵黄蜚、吴志葵等人,连同义军义阳王、秀才金矿都领兵来救江阴。

甚至海盗顾三麻子也因仰慕阎应元的为人,亲率船队在长江沿岸游弋,希望找到清军的薄弱之处,从而打破包围圈。

可惜,无一例外,这些队伍始终功亏一篑,没办法和江阴城取得联系。

究其原因,还是弘光小朝廷的躺平不作为,使得江南各处的抗清力量始终分散,拧不成一股绳,给了清廷各个击破的机会。

转眼间,孤城江阴已经坚守了两个半月。

虽然义军士气还在,但城内已然一副地狱景象,到处断壁残垣......

不仅阎应元知道,这样下去,江阴城的失守已是时间问题。

博洛也知道,便耍了个心眼儿——又派人到城下喊话:只要拔掉“大明中兴”的旗号,换上清廷的龙旗,杀掉守卫各个城门的主官,清军就可以退兵,就算现在不剃发也没事儿。

“贝勒使人缓言乘说,第拔去‘大明中兴’旗号,悬大清旗号四面,斩四门首事者数人,余悉宥不诛;即不薙发,亦当饬兵返。”

就是缓兵之计,想让城内百姓放松警惕,然后再猛攻。

这骗不了阎应元,阎应元一句话回绝:“愿受炮打,宁死不降!”

博洛恼羞成怒,下令200多门红衣大炮同时开炮......江阴顿时地动山摇,火光冲天。

这时,清军帐下有一鬼子和尚,向博洛献计:

江阴城防最要紧的地方在其东北角花家坝,集中兵力直扑;继续大炮猛轰;再调出一部分炮,不放弹药,专放狼烟,守城义军被狼烟迷了眼,根本睁不开。

最终,清军正是利用了这个时间差,突破了防线!

八月二十一日,江阴内城陷落......

阎应元端坐在东城门楼之上,写下足以光耀千古的对联: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题罢,带着剩下的千余名民众与清军巷战。

阎应元对随从说:“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直杀得后背中箭三处,随后拔刀刺胸,投前湖自尽。但没能成功就死,被刘良佐的兵丁捞起,送到了博洛的大营。

博洛得意洋洋,想着可以好好羞辱阎应元一番。却不料阎应元骂不绝口,根本不给他下嘴的机会。

第二天,阎应元被害于江阴城外栖霞庵。

“至堂上,挺立不屈,背向贝勒,骂不绝口。一卒以枪刺其胫,血涌沸而仆。日暮,拥至栖霞庵。庵僧夜闻呼‘速杀我’不绝口,已而寂然。天明,已遇害。”

更让博洛生气的是,城内义军全部战死,无一个人投降;有气节的民众也纷纷自杀殉城。气急败坏的博洛下令屠城......三天后,10余万,只剩53人活。

相比南京城里的大明文武勋臣的不战而降,江阴死扛数万(一说二十万)清军长达81天。

阎应元一个小小典史,不在编的吏员,足以羞杀那些在朝的衮衮诸公。

所幸,百姓没有忘记他们。

1622年,地狱在贵阳,1645年,地狱在江阴

抗清三公像(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

直到乾隆下诏赐阎应元谥号“忠烈”前(1759年),江阴学子一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贡生都没有一个。

是他们读书不多?考试不精吗?

参考文献:《明史》、《明实录》、《万历武功录》、《明史纪事本末》、《国榷》、《黔南十集》

来源:汉周读书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