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龙-他从菲律宾带回一根藤,养活亿万人!

繁体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当今社会得以安定和谐,很大原因也是百姓们衣食无忧,生活安康。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产品的出口额早已超过了1000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

陈振龙-他从菲律宾偷回一根藤,种植后的产物,现在很常见!

在古代,粮食极为重要,很多冷兵器战争中,若是某一方粮仓被偷袭、甚至被焚毁,整个军队将会不战自溃。

人是铁饭是钢,历史上许多揭竿而起的起义,大多都是打着当局朝廷腐败,百姓吃不饱肚子的口号。

后世也有人戏称,倘若当年给予朱元璋衣食无忧的生活,还会有未来的大明王朝吗?

古代以农业为重心,虽说粮食增多并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但也有一句老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粮食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粮食却是万万不能的。

当局庙堂重视农业发展,百姓们也依靠种地来填饱肚子,但若是遇到一些天灾却是很多人都头疼的问题。

比如说旱灾、涝灾、蝗灾等等,这些天灾都会造成粮食短缺、饿殍遍地。

陈振龙-他从菲律宾偷回一根藤,种植后的产物,现在很常见!

明朝万历年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适时当地灾民日渐增多,官府为之头疼不已。

“闽中”指整个福建地区,因闽处在吴越(浙江北部)和南越(广东大部、广西、越南中北部)中间,故称闽中。狭义的“闽中”指地理位置上可以莆田(大洋)为中心的“闽中革命根据地”的处于福建中部的地区。

当时有一位在菲律宾的商人,名叫陈振龙,他看到闽中地区的灾情严重,于是就想到了在菲律宾经商时所看到的一种农作物。

这种农作物不但香甜可口,并且还容易种植,联想到家乡时常灾难,食不果腹,就想着能不能将此物引进回国。

陈振龙-他从菲律宾偷回一根藤,种植后的产物,现在很常见!

眼看着灾民每天都在成倍地增长,陈振龙不再迟疑,当即决定再去一趟菲律宾,将这种农作物的栽种技术、以及种子给带回来。

到了菲律宾之后,陈振龙开心虚心向当地农民请教,如何种植的方法,很快就被陈振龙给摸清楚了,只需要带回一根藤条即可。

但到了这时,陈振龙遇到了天大的难题。

那就是,这种农作物在当地是不允许出口的,一旦发现偷渡者就会被处死。

面对这么巨大的风险,不知陈振龙的内心有没有动摇,但一想到家乡的灾民,陈振龙决定冒险一试。

他先是花费重金买来一些藤条,将藤条编入麻绳中,然后再用麻绳绑住货物。

就这样,陈振龙成功避开了当时港口的盘查,顺利将藤条给带回了家乡。

陈振龙-他从菲律宾偷回一根藤,种植后的产物,现在很常见!

陈振龙回到家乡,立即让儿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称自己有办法解决灾情。

金学曾听到后很高兴,于是就让陈振龙先种植实验,陈振龙父子就按照从菲律宾带回来的栽种技术开始种植。

四个月后,果然有了收获,种植出来的农作物不但可以充饥,并且香甜可口,吃法简单,不管是生着吃、煮着吃,都可以果腹。

金学曾看到后大喜,于是就开始全民推广,没过多久果然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陈振龙-他从菲律宾偷回一根藤,种植后的产物,现在很常见!

陈振龙从菲律宾带回来的农作物,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红薯,由于当时是金学曾推广整个闽中地区,因此红薯也被称作金署。

由于红薯来自国外,当时人们也称它为番薯。

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学曾和陈振龙。陈振龙,也被人们称为“甘薯之父”。

明朝末年,人口数量在一亿左右,到了清朝时期,全国都在种植番薯。康乾盛世,全国人口在4亿以上。百姓衣食无忧,人口也不断增加。

就算人口暴涨,清朝也很少出现过严重的饥荒,陈振龙带回来的番薯功不可没。

到了现代,基本上许多农村人都在种植红薯,红薯也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

来源:历史教堂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