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丨非经典不读,如何?

繁体

2022年世界读书日前夕,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内容均作了与时俱进的调整。就语文而言,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者作为一个整体,务必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与关键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运用”中架起了“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之间的桥梁,从而产生“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为我们的语文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都提出了一个高标准——非经典不读!

周国平在《经典与我们》一文中以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经典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

经典阅读是一种“深阅读”。历史上曾产生了一些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而具有人文性质的著作,即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

“深阅读”拒绝碎片化的“浅阅读”,因而是一场“跋涉”与“拾穗”。前者懂得直达成功巅峰与彼岸的艰辛,“一山放过一山拦”,“沉舟侧畔千帆过”;后者懂得人生求学积累的不易,犹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来论丨非经典不读,如何?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你因“嘹亮的鸣声”而墨翟的《兼爱》而孟轲的《许行》而荀况的《教使之然也》而韩非的《狗猛酒酸》,当你因“诗书的要旨”而曹操的《孙子兵法序》而萧统的《文选序》而欧阳修的《释秘演诗集序》而姚鼐的《荷塘诗集序》,当你因“文脉的悠远”而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而陆游的《书巢记》而苏轼的《范增论》而黄宗羲的《海盐鹰窠顶观日月并升记》……

当你因“自然的精灵”而巴金的《雨》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而苏童的《雨和瓦》而 林如水的《听雨的奢侈》,当你因“生命的时光”而严文井的《给匆忙低头走路的人》而张洁的《拣麦穗》而韩少功的《生命》而冯骥才的《时光》,当你因“文化的风情“而林非的《寻觅马家浜文化的诗情画意》而谢云的《背在背在背上的井》而叶延滨的《灯火的温情》而陈忠实的《泰国掠影》……

那么,你业已结成了一张经典阅读的网络,你必然因“深阅读”之输入而“真写作”之输出了,写妙文而开乾坤。“真写作”的“真”是写作的关键:“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颇似名画《拾穗者》,之所以成为世纪杰作,是因为其凝聚着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感受而正视现实且不加粉饰。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经典阅读常常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甚至民族的历史。盖因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本人的经典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就取决于全民族的经典阅读水平。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倘若一个人读了一辈子书,却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该是何等的悲哀啊!

作者 金新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