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个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这首歌名叫《走西口》,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哼唱几句,即使不会唱,至少也知道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这是我国近几百年来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人口迁徙活动。闯关东是指山海关内的人来到东北求生存,下南洋是指广东人、福建人(以二省人为主)迁徙到东南亚或南亚发展,走西口则是中原地区的人通过西口进入河套或漠南地区生存发展。
走西口的“西口”在哪儿?“口”主要指的是分隔中原(含晋、陕、冀各省)与河套、漠南的长城关口。广义上的西口有好几处,比如河北张家口赤城的独石口,陕西榆林府谷的府谷口,山西朔州右玉的杀虎口。狭义上的西口,指杀虎口。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夹在大同市与忻州市之间,右玉县位于朔州西北与内蒙古交界处,杀虎口距右玉县城约35千米。出杀虎口不远,就是广阔的河套地区。河套和太行山脉之间崇山峻岭,在古代交通不便,两地之交的联系主要就是通过一些隘口。
杀虎口地处蒙、晋之间,是呼和浩特和大同、太原之间联络的必经之地,扼三关(偏关、雁门、宁武关)而控五原(河套平原)。秦朝时的驰道、汉朝时的雁门古道、隋唐时的定襄古道、明朝时的鞑靼贡道、清朝时的西征通道、后来的晋商茶道等,都经过杀虎口。
苍头河由南往北来到杀虎口,出塞后改为浑河,先向北后转向西奔流,注入黄河。从苍头河谷乘船,可抵黄河干流,进入河套地区,足见其地利。
杀虎口这个地名和杀老虎没有关系,杀虎口在春秋战国、秦、汉、晋、南北朝时称参合口,主要防范匈奴、鲜卑;隋朝、唐朝称白狼关,主要抵御突厥,宋朝称牙狼关,主要防备蒙古。元朝仍称牙狼关,明朝则多次从此口出兵北元等蒙古各部,更名“杀胡口”。
在古代,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或渔猎民族战争不断,矛盾重重,中原人成为对方打草谷的对象,怨气很大。中原王朝自称“正统”,对北方各部称为“胡”,蒙古是明朝所指的胡人之一。
明朝有不少城堡用这种方式取名,比如杀胡堡、破胡堡、威胡堡、阻胡堡等。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但元朝残部退守蒙古高原,对明朝依然存在巨大的威胁。终明朝一代,北元始终是困扰明朝战略安全的敌人。为防御北元,明朝建立了九边防御体系,在长城一线布下重兵,其中一段长城就横在杀胡口上。
大同镇处在九镇的中间位置,西有甘肃、宁夏、榆林、山西镇等镇,东有宣府镇、蓟州等镇。同时大同距京师较近,又是山西省会太原的北面门户。对明朝来说,守住大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守住杀虎口又是守住大同的关键一棋。
杀虎口西边有大堡山,东边有塘子山,苍头河在两山之间流淌,形成了一片开阔的河谷。如果北元兵攻下杀虎口,明朝在山西一带的长城防御体系就将出现一个巨大的豁口,北元兵从苍头河谷地南下,东可攻大同,南可攻朔州、太原。
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在杀胡口长城内修建一处军事要塞,称为杀胡堡。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在杀虎口堡北边另筑新堡,名平集堡,两城连在一起,成倚角之势。
杀胡堡直通北元核心统治区域,有河川之利,有效阻止了北元兵的南下。
明穆宗隆庆之后,明朝与北元的关系缓和,开启互市。1571年(隆庆五年),明朝在杀胡堡设市场,方便双方进行商品贸易,为双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取代明朝的清朝是来自东北的“胡”,对“胡”字比较忌讳。到了康熙年间,杀胡口逐渐变成了杀虎口。
清朝初期,禁止长城以南的中原人翻越长城北上,也不许蒙古人随便南下。但为了生计,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百姓还是冒险进入河套地区。比如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这些地方位于河套平原附近,土地肥沃,宜耕宜牧。从哪进入呢?最方便的通道之一就是杀虎口。
来往的人们以大同为标的,称西边的杀虎口为西口,东边的张家口为东口。长城以内又称口里,以外为口外,因此走出杀虎口就称为走西口,或走口外。清朝末年,走西口的现象非常普遍。
当然中原人进入河套、漠南地区,并不是只走杀虎口这一条道,长城沿线各关口其实都可以,只是杀虎口作为“西口”的名气较大。
西上杀虎口,重冈连广漠。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来源:地图帝、文:姜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