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到明,有多少次是气候改变了历史

繁体

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年)闰九月,一支8人的使团在明朝外交家陈诚的率领下,历经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帖木儿帝国首都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陈诚这次出访非常成功,第二年他返回南京时,中亚乃至西亚各国也纷纷派人随行访华。各国使团竟多达数百人,最远的甚至有埃及马穆鲁克帝国的使节。明廷还在新疆哈密、甘肃等地设立“互市”,允许西域各国商队来此贸易。

实际上,这不是明朝第一次向西域派出使团,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早在明太祖时期,明朝就曾派使者出访中亚。到明成祖更是大量开放关口,使者往来不绝,还向西域提供种子、农具,帮助其兴修水利。

从汉到明,有多少次是气候改变了历史

▲中新网资料图

明朝初年积极打通西域,也是希望能恢复汉唐丝绸之路的繁华。然而尽管明初向西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效果却并不理想。乃至今天我们说起明朝的对外贸易,首先想到的是郑和下西洋、隆庆开关等海上丝绸之路,却往往忽略了明朝也曾试图沟通西域与中亚。

而明朝难以振兴路上丝绸之路的原因,实际上就藏在陈诚所著的《西域行程记》里。他详细记录了从陕西肃州卫出发后的路线,日记中自从离开嘉峪关后,就满是“沙碛茫然”“行百余里不得水”“山道崎岖绝无水草”等文字。经过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时,他还留下诗句感叹:“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

如果陈诚出发前,曾读过《史记》《汉书》《大唐西域记》,那他此刻或许会大呼被骗。因为他亲眼见到的西域,显然远不像汉唐前人描述的那样“水土沃润林树扶疏”——但张骞、玄奘并没有欺骗他,只是汉唐以来的气候变迁和战争人为破坏,使得中亚城邦大量消失,丝路已经注定无法恢复当年的荣光。

西域地处整个亚欧大陆最中心的区域,无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都离这里非常遥远。海洋水汽难以抵达,主要降雨落在了大陆东西海岸和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因此雪山融水与地下河成为中亚重要的水源。如此气候地理,相较于农业似乎更适合发展牧业。这一地区在中国史书中,也确实素以“行国”而闻名。

然而到了汉代,西域却涌现出众多以绿洲农业为基础的城邦和小国,连接起了繁盛的丝绸之路。这一时期的中亚人口繁盛、农业发达、商贾云集,成为汉朝、匈奴、贵霜三大帝国争夺的膏腴之地。而从古气候学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全球气温和降水,也要显著高于现在。这不仅使得汉朝、贵霜、波斯、罗马四大帝国几乎同时崛起,也让农牧过渡带北移,亚欧草原南部迎来更多降水,同时气温升高也使得冰川和雪山融水增加,中亚低海拔地带才得以成为湖泊、绿洲遍布的宜耕区。

不过,到了西汉末年,气候忽然变得干冷。东汉时虽略有回升,始终未能恢复到西汉水平。同一时期,西域绿洲城邦减少和游牧部落增加已初见趋势。而甘青高海拔地区的羌人,也因气候变化开始向河谷平原迁徙,给东汉带来一波又一波的“羌乱”。终于到了公元4世纪,一场连续多年的极寒席卷全球。农牧过渡带再次南移,西域绿洲农业几乎崩溃,游牧民族也纷纷南下——中国史书称之为“五胡乱华”,罗马史书则称之为“四世纪危机”与“蛮族入侵”。

这一时期的西域商路并未彻底断绝,以商业为养家传统的粟特人仍然在东西奔走,但是贸易量和辉煌程度已远不如前。这次干冷期持续了两百多年,中原进入南北朝,罗马帝国东西分裂。而西域不仅绿洲减少,也缺乏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商贾经常被游牧民族抢劫,混乱将一直持续到隋唐大暖期的到来。

西元6世纪末,随着全球气候变得暖湿,中国北方的农业快速恢复,人口和经济再次占据优势,很快统一了南朝。隋唐暖期的温度峰值甚至超过了两汉,使得高寒的青藏高原都诞生了统一的吐蕃王朝。而唐代关中更是“八水绕长安”“渭川千亩竹”,还能种植柑橘。西域也很快在唐军帮助下,摆脱突厥等游牧部落的控制,绿洲农业城市再次成为中亚主流。丝绸之路的第二次兴盛期到来,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吐蕃帝国开始了对富庶中亚地区的新一轮争夺。

这一次湿暖期在11世纪中期结束,三大帝国纷纷落幕,回鹘等游牧民族重新掌控西域,丝绸之路再次衰落。而这一次干冷期极为漫长,除了在南宋末年有过一次较高的回升,其他时间一直显著低于汉唐。尤其是整个明朝,都处于这样的干冷期当中,洪武永乐之治,甚至还不如两晋暖湿。

更要命的是,之前的蒙古征服期间,使得西域人口锐减,还有大肆毁坏西域的水坝和灌溉渠,使得绿洲农业缺少灌溉,让很多农地不可逆地盐碱化和沙漠化。人祸与天灾叠加,最终让明朝使者看到了一片萧条的西域。

这不仅让明朝向西域的屯田实边难以成功,甚至西域农民反而逃向汉地避难。比如明初在西域设置哈密卫,对绿洲农业为主的哈密王国特别恩典,希望其能作为明朝向西域开拓的先锋。到了明朝中期,哈密王国被蒙古人建立的游牧吐鲁番汗国攻灭。逃出的哈密难民被明廷安置于甘肃一带,本来希望他们能配合明军西征复仇。结果哈密难民竟然乐不思蜀,“种瓜放债,生计百出,皆不愿回故国”。把甘肃视为人间天堂,再也不提什么“光复故国”了。

而明朝自己,最终也在17世纪小冰期引发的农业崩溃中轰然倒塌。新兴的北方民族满洲,趁中原大乱入关,最终建立起清朝。而在清朝眼里,西域已经没有什么农业邦国可言了,这里属于游牧的“准噶尔蒙古”,星星点点的绿洲农业几乎可以忽略。

与以往的王朝生于暖期、亡于冷期不同。清朝趁小冰期入关而兴盛,却倒在了回暖期——1900年以来是一个新的暖期,这次气温升高一直持续到了现在,而且至今势头未减。气温升高带来更多雪山融水的同时,降水也实实在在增加了。早在上世纪末,我国的气象学家就注意到这一变化。根据1980年代到2002年的记录,发现西北降水一直在波动增加,而且这个趋势同样维持到现在。水文调查也显示,克孜河、疏勒河等内陆河流量都在增加,盐湖、青海湖、乌兰乌拉湖等内陆湖泊面积也在显著扩大,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甚至出现了新湖泊。

目前中国的气候,已经追平了北宋。如果再继续升温下去,将可能重现汉唐那样的暖湿期。而西域是否又会迎来一个,像汉唐那样繁荣的绿洲时代?(完)

来源:华舆、作者/南海墨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