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到底是指什么

繁体

一、常见的理解

“仁”通常被我们理解为仁爱,对其他人的亲近和关爱。但这样的理解经常会给人带来困惑,如“杀身以成仁”,杀身丧己,自己死了还怎么仁爱他人。又如: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离开了商纣王,箕子做了纣王的奴隶,比干强谏被纣王杀。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人!”

三人的行为完全不同,并没有体现出仁爱,孔子却说三人都是殷商的仁人。可见仁除了仁爱,还有更深刻的含义需要被发掘。本文尝试找到仁更深刻,更广泛的内涵。

二、仁字源流

仁,从二从人,其本意为两个人之间达成恰当的关系(傅佩荣)。君恩臣忠曰仁,父慈子孝曰仁,夫妻恩爱曰仁,兄友弟恭曰仁,朋友诚信曰仁。

仁爱,要跟其他人达成恰当的关系,即“行仁”,需亲之爱之,曰“仁者爱人”。

仁道,通过对其他人的亲之爱之,可以将许多人团结在自身周围,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组织,“仁”引申出“团结”的意思,仁道,即团结众人之道,体现为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

核心,在一个团结起来的组织中,作为输出能量将组织凝聚起来的人,是组织的核心,因此“仁”字便引申出了另一层含义——核心。核桃仁、花生仁、脑仁……类似的词语使用的便是这层含义。成为组织核心,也就获得众人的拥戴与支持。所谓行仁政,即争取万民拥戴的执政方式。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见孔子所言“仁道”,一方面指通过个人品格的修炼,形成对其他人吸引力,使得其他人愿意且乐于亲近自己。人人都修“仁道”,那么人与人都相亲相爱,这样群居生活将会减少敌对,避免争斗,社会生活将井然有序。另一方面,如果某个人修行“仁道”非常精深,就自然成为了群体的核心,获得众人的拥戴,将有资格肩负领导众人、管理众人的职责,也就是领袖,或者说所谓“君子”。(君子,君之子也,君主的子孙通常担任国家的官员)

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和谐的群居一直都是我们文明演变的目标。人类的文化一直围绕着如何对群居生活进行合理的管理,提升相互之间的友爱,减少冲突和战争展开,并不断演进。

孔子希望人们通过修行仁道,化生存竞争为互相关爱,互利互助,并识别出最能组织人、团结人的“仁人君子”,作为群体的“众人之仁”,管理群体秩序。可见“仁”即是每个人应有的核心品格,也是对作为组织核心的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三、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多处提到“仁”,而传统我们认为的“仁爱”只是仁最表层的含义,更多时候仁应该理解为“团结众人”或“成为核心”的方法。或者我们通俗点说,仁即是为人之道,更是为官之道。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本篇为论语《学而》篇第二章,孔子的弟子有子,认为孝悌为仁之根本。儒家思想对于孝和悌极其重视,上升到了仁道的基础和本源。“孝”,向上对长辈的关系处理得当。“悌”,向下对兄弟子侄的关系处理得当。有强大的向上管理和向下管理能力,此为行仁道之根本,善守孝悌之道,自然而然能将关系管理的能力向外扩张,进而管理更大的组织,不断进阶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伊川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臣以忠侍君,上以恕待下,忠恕在关系管理层面,跟孝悌有着相同的本质,同为仁之根本,也是孔子仁道的全部。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面对上级花言巧语,极尽谄媚。令色,面对下属气指颐使,一副命令的神色。这种媚上欺下的人难以得到上级的信任和下属的支持,不能团结组织好团队,无法成为团队核心。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擅长团结众人,但口才不好,表达能力差。”孔子说:“为什么非要有好口才呢?唇枪舌剑同别人争辩,经常招人讨厌。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善于团结众人,但为什么要有好口才?”孔子在这里再次对巧言令色给予了批判。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不去团结周围的其他人,那么作为行政管理的礼乐制度是没有办法施行的,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认为,擅长行仁道,善于团结众人的仁人,应当做到既能团结好人,也能排斥坏人。由此可见,孔子之仁,并非无条件的团结友爱所有人,而是在准确识别某人是否应当团结、值得团结、利于团结之后,再选择是团结还是排斥。对应了毛泽东主席“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行仁道之前,应先针对此人做好敌我判断、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对于朋友、有价值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应努力团结之。对于敌人、无价值的人、道德低下的人,应果断排斥之,甚至驱逐之、消灭之。这样才是真正的仁者。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孔子说,我未曾见过有人既亲近善于搞团结的人,又排斥不应被团结的人。亲近仁者,已经是好到极致的行为了,排斥不仁者,这也是行仁,是有利于团结的行为,不让不仁者的行径和特质影响到自己。有人能全天都致力于组织的团结上吗?真有这样的人,我不认为他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或许有这样的人,只是我不曾见到呀。

这里体现出孔子强烈的孤独感,真正的仁者,合格的君子,正是应当“好仁者,恶不仁者”,但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孔子没有遇到跟自己一样志同道合且能力相当的人。面对天不降人才的现实,孔子的内心肯定是无比悲凉的。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认为,人所犯的过错,通常是受他身边人的影响,带有他的朋友们的一些特质。通过观察他所犯的过错,就能判断其人常与哪种类型的人交往和亲近,也就能知道如何亲近他、团结他了。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认为一个人具备刚强、坚毅、质朴、慎言的品质,就差不多可以作为一个组织的核心了。现实中,优秀的团队领袖正是拥有这些品质的人。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向孔子请教团结众人、成为领袖的方法,孔子说:为人处事能做到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施惠于人,就能团结众人、成为领袖。恭敬就能避免受到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受人任用,勤敏方能取得功绩,向人施惠就能使其听命于己。孔子在这里总结了团队领袖的行为规范。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怎样才能成为核心人员辅助国君推行仁政,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你到一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能力强的贤人,结交士人群体中那些善于团结众人的仁义之士。”孔子认为,如果想在一个国家任职,在走进权力中心之前,应做好团结臣僚的工作,与能力出众,且志同道合的大夫和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如果必须担任团队的领袖(被任命、被推举、情况紧急),即使老师在侧,也应勇于担当,不需谦让。这句话可能是孔子对众弟子的训诫:“我作为你们的老师有德行和身份上的优势,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如果需要你跳出来带领大家前进,就应当勇于担责,不应该有多余的顾虑。”在注重礼法的春秋时代,孔子的思想体现了他主张人格平等的理念。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这里出现了论语里另一个重要概念“知”。知,从口从矢,口口相传的意思,一种信息流转的意象,衍生出知识、智慧、知道,进一步衍生出管理、治理的意思,如知县、知事、知政。本章节知取官员执政,实施管理工作的意思。

孔子说,官员如果管理工作到位,但没能很好的团结民众,虽然暂时取得一定政绩,往后也注定失政。官员如果管理工作到位,也很好的团结了民众,但是在民众面前不够端庄,态度轻慢,那么民众会不尊敬官员。官员如果管理工作到位,也很好的团结了民众,在民众面前也足够庄重,但是行为举止不合乎礼制,仍然不够完善。

孔子认为作为一方主官,除了本职的“知”、“仁”等核心工作,个人形象的打造也非常重要,面对民众要举止端庄、合乎礼制,塑造代表官方的正面、正直、正规的印象,方能取信于民。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认为,君子施政时也有角色分工。知者,做具体的管理和实操工作。仁者,做团队建设和组织团结工作,提升团队凝聚力。在人民军队中,也有类似的分工,连级以上单位,是党代表和军事主官双责任制。军事主官负责战斗指挥,政委(指导员)负责团队建设和思想统一工作。这是孔子的仁道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和赵刚。

知者,要带领团队解决具体的问题,应该拥有智慧的头脑和丰富的知识,面对具体的问题,应灵活应对,通权达变,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即善于用“道”。仁者,要团结队伍,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因此自己要像山一样,意志坚定,形象伟岸,所谓“刚、毅、木、讷,近仁”。因此,知者如水,主动,仁者如山,主静。知者聪明睿智,看得通透,所以容易活得快乐。仁者品德高尚,得失不存于心,心性旷达,可得长寿。

应当注意,仁和知应当是统一不可分的。子曰:“未知。焉得仁?”“仁”和“知”是有承接和递进关系的。仁人君子,应当既“仁”且“知”,作为团队领导,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素质,方能游刃有余。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请教如何执政,孔子说: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对于鬼神这种宗教迷信,保持足够的尊敬,但不用鬼神来恫吓、欺骗人民,执政就应如此。樊迟又请教如何得到众人的拥戴,孔子说:作为领袖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样就能受人拥戴了。可见,孔子对仁者的要求,跟当代中国人民对共产党员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请教如何团结人,孔子说:爱护人。又请教如何管理人,孔子说:了解人,识别出每个人的差别。樊迟没搞懂,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去领导不够正直的人,就能使不够正直的人变正直。”樊迟出门碰到子夏,再请教子夏做解释。子夏说:孔子之言含义丰富。舜执政时,从很多人中选拔了皋陶,在贤德的皋陶的管理下,那些不利于人民团结人和事就难以存在了,商汤、伊尹也是这样。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请教如何施行仁政,使得人民互相团结,社会井然有序,孔子说:按照周礼的要求约束自身的言行,就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始终践行克己复礼,天下人人效仿,社会秩序就能恢复和谐安宁了。仁道需要自己亲身主动践行,而不是拿来要求别人。颜渊又问具体该怎么做,孔子说:不合礼制的不看,不合礼制的不听,不合礼制的不说,不合礼制的不做,言行举止恪守礼制度。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会尝试按照这些话去做。

孔子在此处强调了他对周礼的认同,表达出希望统治者能够恢复周礼,恪守周礼的执念。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请假如何施行仁政,孔子说:出门办公时就像接待重要宾客一样庄重,役使百姓时就像在重要祭典中那样守礼。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会强加到别人身上。无论任职于邦国还是大夫之家,都不招人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会尝试按照这些话去做。

孔子认为,作为一方主官(管),言行庄重守礼,面对困难主动担责,不甩锅给别人,与同僚关系融洽,并很好的平衡各方的利益,是优秀管理人员应当做到的。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作为公子纠的臣子,召忽自杀随死,管仲却没去死。管仲不能算践行仁道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诸侯订立盟约,避免了很多战争,全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践行仁道。

在孔子看来,仁分大小。随主公殉死节以尽忠,是匹夫之仁。维持诸侯之间的团结,避免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力保天下太平,是天下之仁。天下之仁大,匹夫之仁小,孔子选择舍小求大。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笃守志向,恳切发问,反思自省,就可以掌握行仁之道了。

儒家的行仁之道,是作为管理者的思想纲领和行为准则,指导者有志于成为“众人之仁”的精英管理者,获得众人的拥戴,走进群众的核心,并持续发挥核心的模范引领作用。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跟他人建立亲近恰当的关系很难吗?我想做,立刻就成做到。在这里孔子表现出满满的自信,他是个超级社牛。

四、总结

现在我们尝试解释文章开篇时留下的问题: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认为有志于践行团结众人的人,不会为了活命去做不利于团结的事,却会为了众人的团结而牺牲自己。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纣王无道,微子启作为纣王的兄长,为了避免卷入王位争夺的政治纷争,选择离开。箕子伏身为奴,倒向纣王。比干直言劝谏,被纣王所杀。孔子认为三个人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在维护殷商政权的团结,都是践行仁道的人。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发现,仁作为团结众人、组织众人、领导众人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包含以下特征:

主动性:为仁由己,作为团队领袖,要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身作则,带动团队成员同心同德,这样才能打造一个齐心协力,团结互助的团队。团队成员也应该主动去跟其他人构建融洽适当的关系,相互吸引,形成凝聚力。治国治家都是一样的道理。

广泛性:孔子的梦想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希望天下人都能躬行仁爱互助的行为方式,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

持久性:恪守仁道,非一时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孔子认为一旦志于行仁,内心便会生出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化为源源不断力量支撑着人去行仁。

辩证性:孔子认为人分仁者和不仁者,仁者,愿意团结、乐于团结、利于团结的人要争取之、团结之。不仁者,不愿团结、有害于团结的人,要警惕之、改造之,必要的时候驱逐之,消灭之。仁又分大小,匹夫之仁小,天下之仁大,行仁者应胸怀天下而不是沽名钓誉,施大惠于天下人胜过一己虚名。

年少时初学论语,不免对其中满口仁义道德的规训心生厌恶。觉得孔子是个爹味十足的教师爷,说一些自己不信却要求别人遵守的鬼话,满是自我陶醉、自欺欺人的道德说教,进而对儒家文化敬而远之,这都是对仁庸俗化误解、曲解造成的。

真正理解了仁,会发现孔子之道不是教条和律令,而是真正能经世致用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应该避免把仁高贵化、模糊化、形而上化,仁是非常接地气的道理,能切切实实地指导我们做个能力强大的好人,并带动身边的人互利互助,互敬互爱,构建和睦、和谐、和平的大同社会。

来源:空心白圆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