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缺失和中国困境

繁体

《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最近很火。

枪战、暴力、色情、邪教!

我相信尊者林禄和和新心灵舍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那种略带魔性的洗脑歌谣。

这是近段时间以来,第一次有影视作品将邪教映入了大众眼帘。

既往,别说邪教,即便是宗教的内容也较少在公众领域传播。当然,这有其政治考虑的合理性。

在电影中,在陈桂林发现地下密室之前,其实我并没有将新心灵舍判定为邪教,虽然它有一些可能不太正确的教条,比如说倡导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之类,还有那魔性洗脑的入会仪式,但是归根结底它没有邪教需要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骗财,骗色,骗命。

后面情节转折后,这三条中除了色之外都具备,邪教是确诊无疑了。

总而而言,邪教必然追求实际的物质获利,并且具有特定的获益群体或者个体,就如同电影中的林禄和及其心腹。

而宗教,去掉了这个前面的邪字,也就没有这一基本点,只留下了宗教相关的成一定体系的信念。为啥不说是经文或者教条?因为这两者记载和传播的本质上都是某种信念,或者说某种想法。这些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传播,也就构成了宗教的基础。

这也是今天聊的话题——宗教。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一组信念和持有这种信念的人构成的集合体。这组信念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什么是超越性?

指相信存在某种全职全能的“神”,真主、佛主、上帝,还有我们电影里面的尊者。它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相信并履行它们的指导就能得到拯救或者超脱。

当这个指导走向了骗财骗色骗命,就成了邪教;没有走歪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宗教。

实事求是的说,三大主流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它们虽然对于世俗生活的看法不一,但总体是劝人向好向善的。其教义所规定和追求的一般都对应较高的道德水平。

宗教是不是就是给人洗脑?

这个取决于怎么看待。

信仰宗教需要你接受某些信念,就像手机APP,你得选择同意使用协议才能使用一般,你不相信这部分准入的信念,自然就难以信仰宗教。

而所谓的“洗脑”其实并不是宗教特有,生活中处处存在。洗脑本质上是宣传或传播某种信念或想法,使之在人的脑海中坚信不疑。

就像我们生活中,既有坚定的有神论者,也有坚定的无神论者,这两者都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疑,可以说它们都有各自的信仰,一个是宗教信仰,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如果假定本身是个无神论者,对他传播宗教,就是某种“洗脑”,因为需改变他一系列想法。反之,若本身是个宗教信徒,对他传播无神论,何尝不也是一种“洗脑”?

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

当然可能会有人会想:无神论是正确的呀,哪有什么全知全能,这怎么算是洗脑呢?

那问题来了,正确的标准是什么,又是谁来判定?

如果用“科学没办法解释证明”这一说法来支撑的话,则是羸弱的。科学理念出现数百年不到,目前事实上还有许多事物都不能用科学解释,比如最熟悉的咱们的中医文化,就是经典的例子,但是它包含的内容都是假的吗?显然不是,中医依然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考究到真实性的时候,七转八绕最终会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景。因为对个体来说,深信的这个形容词,和正确的、真实的,基本是等价的。

如今,人们深信科学是正确的,谁又能想到就在几百年前,科学被人们认为是异端呢?

缺失的宗教

有人说中国没有宗教信仰。

也有人说中国的宗教信仰是马克思主义。

我的观察,中国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但是确实没有主流的宗教。

即便是受众最多的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看似与佛教有所关联,内里则是传统的道教内容。这些来供奉的人基本都是希望上香供奉后,神仙有所保佑,事业、财运、姻缘、学业等等能够顺利,更多像一种心理暗示,最后就变成了哪个庙哪个神仙灵不灵。真要问他们知不知道佛教是什么?教义是什么?有什么内容?估计是十问九不知。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基本也只是小规模的、部分地区的活动,近几年还出现了不少假和尚,宗教缺失可见一斑。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信仰不是宗教?

因为它没有宗教最本质的超越性。

超越性。指存在创世神或者掌握了宇宙法则的“神”。它全知全能、知古通今,所以人的一切行为、一切想法都会被它了解。所有人的命运都被它有所安排。只有相信它、遵循它的教导,人最终才能得到拯救。因此,做某事不仅需要考虑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还要考虑是否符合宗教里的规范,这就会形成某种超出社会世俗的“律法”,造就超越性的准则,意味着做任何事不单单需要对得起自己的内心,也需要对得起自己的信仰。

这种超越性约束的力量远比律法和道德强。

因为它扎根于最深层、最核心的信念,如同深深扎根的大树,不惧风吹雨打。一旦摧残的结果,则会连带着底层的内心也一并破坏。

还记得《周处除三害》里面那些信徒吗?即便面对死亡的威胁,也一样可以面不改色,因为与其面对信仰坍塌后的崩溃,不如坦然面对死亡。

其他很多信念也可以产生这种伟大力量,如抗日抗战时期,一样涌现了一批批不畏牺牲革命先烈。

但这种跟宗教有一种本质的区别,即个体化。

宗教将宇宙的化身、世界的主宰具体化成一个特定个体。

这将带来很大的变化:

可以交流,可以崇拜,可以敬爱,可以依靠。

人与人之间的所有感情都可以投射于其上。由于其全职全能的特点,“神”就会成为类似父亲的角色,这可能是基督教称呼上帝为天父的原因之一。

有所依靠,对于心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安全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来源。

人的本性就追求有所依靠,相关的心理实验支持也很多,比如进饭店,人往往偏向于选择私密的、有靠座的地方。

有一个心灵寄托和依靠对象,灵性就会得到很大的稳定。遇到问题和困难了?没关系,我知道我有所依靠,它有所安排,这将减少了很多灵性的痛苦。

可能有人质疑,但这是假的?真亦假时假亦真,真假在于心,不在于外。再说谁能证伪呢?

就临床工作而言,对于绝症或临终患者,舒缓医学强调满足患者的身心社灵的四种需要。而灵性的问题,往往就是我们大夫最难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得这个病?

面对患者的这种提问,只能无言以对。这种灵性的痛苦不是靠药物或者手术可以解决的。这种情况下,宗教的帮助并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之前听到过一个说法:能够有效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答案,可能就是宗教。仔细想来,不无道理,毕竟像补贴、优惠政策等办法已经在西方实践过了,不能说没有效果,只能说收效甚微。反过来,宗教特有的超越性约束确实有可能比较有效地促进人口增长,毕竟可以连死都不怕,何况生几个娃?是吧。

中国困境

中国宗教缺失,意味着对很大一部分中国人少了一种重要的灵性资源,少了一个心灵依靠的对象,亦少了一个情绪和想法分享的通道。

雪上加霜的是,如前面推文提到过的,当今国人逐渐从温饱需求转移到情感需求,而中国家庭往往缺乏可以分享情感的管道,这无疑是对淤滞的情绪的沉重一击。而没被看见的情绪转为负能量,慢慢地心灵就变得浑浊。

而这与当今中国青少年抑郁焦虑高发的情境如此吻合?实际上不只是青少年,中老年也一样高发,只是没得到社会那么广泛关注而已。

今年两会说要建设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支持网络。我是双手高举大力支持,但实际困难却不少。人才方面,现今精神科、心理专业人员不足,从业人员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缺乏规范培训;另一方面,钱从哪里来呢?这举措相当于要增加全国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的负担,需要的不是一笔小钱,毕竟待遇不够,人才也是空谈。

中国面对这种灵性资源匮乏的困境有其文化背景,然而,宗教的缺位亦扮演了重要角色。

说实话,虽然我本身不信仰宗教,但我却认为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拥有某种宗教信仰很可能是一种好事,不管是哪种宗教,因为可让他们心灵有所依靠、滋养、成长、获得力量。宗教提供了具体的可依靠的对象,从这个依靠对象中获得支持和力量,远比自己成长为自己的依靠要轻松许多。

毕竟,谁不想做个宝宝呢?

宗教回应的就是人这最本心的渴望。

中国对宗教活动进行严格的规范,是有其政治考虑。简明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神论,而宗教是有神论,所以宗教基本不可能服务于政治,因为与其指导思想相违背,反而可能会成为潜在对手。毕竟某种层面来看宗教对人的组织形式比党的形式还紧密一些。

宗教的超越性个体化其实能给中国社会带来不少的益处,但又与马克思主义相冲突,进退两难之境。

我衷心希望能看到百花齐放的文明盛世,宗教也能在中国蓬勃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和谐相处,而不是非友即敌的唯我独尊。在这个世界里,即便不是盟友,也不一定是敌人;即便不能亲密无间,在为追求百姓的美好生活上依然可以共同努力、各自发光。

来源:知行之旅

1
0
197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