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诲学说》《示儿帖》:原文+译文

繁体

为学

即《为学一首示子侄》

清·彭端淑

彭端淑,清代诗文家。字仪一,号乐斋。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为官清廉有政绩,后隐退讲学,桃李天下。是“蜀中三才子”(彭端淑、李调元、张问陶)、“丹棱三彭”(彭端淑、彭遵泗、彭肇洙)之一。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

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

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原文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译文】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很久都不放纵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

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译文】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过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原文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

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

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

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诲学说》

宋·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

(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物品,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器物,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示儿帖》

明·顾宪成

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无锡泾里(今无锡锡山区张泾镇)人,中国明代思想家,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也是东林党的创始人之一。顾宪成自幼好学,常夜读达旦。

凡为父兄的,莫不爱其子弟;凡爱子弟的,莫不愿其读书迸取。

目今府县考童生,汝弟方病疡,度未能赴,且所尚幼,何须著急?

汝则长矣,往年又曾经考过来,而今岂能不重以得失为念。然吾始终不欲以汝姓名一闻于主者,非恝然于汝也,汝质尽可望进一步,吾又非弃汝而不屑也,吾自有说耳。何以言之?

就义理上看、男儿七尺之躯,顶天立地,何如开口向人道个求字?孟夫子《齐人》一章便是这个字的行状,至今读之尚为汗颜,不可作等闲认也。

就命上看,人生穷通利钝,即堕地一刻都已定下,如何增损得些子?眼前熙熙攘攘赴童生试的哪个不要做秀才,赴秀才试的哪个不要做举人,赴举人试的哪个不要做进士?到底有个数在。

若是贵的可以势求,富的可以力求,那不会求的便没有份,造化亦炎凉也。

就我分上看,我本薄劣无尺寸之长,赖天之佑,祖父之庇,幸博一等,再仕再不效,有丘山之罪,然犹饱食暖衣安享太平,在昔大圣大贤往往穷厄以老,甚而有囚有窜,流离颠沛不能自存者。我何人,斯不啻过分矣!更为汝十进耶,是无厌也。

就汝分上看,但在汝自家志向何如,若肯刻苦读书,到得功夫透彻,连举人进士也自不难,何有于一秀才?

若又肯寻向上支要做个人,连举人进士也无用处,何有于一秀才?

汝试于此绎而思之,余其忽然于汝也耶?抑爱汝以德也耶?余其汝而不屑也耶?抑玉妆而进汝以远且大也耶?

此意本欲待汝自悟,恐汝究竟不察,谬生疑沮,不得不分明道破,汝若能识得,省却了多少闲心肠,省却了多少闲气力,省却了多少闲悲喜;便是一生真受用也。

记之,记之!

来源:采莲曲

2
0
65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