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家训|三国两晋南北朝篇:原文+译文

繁体

诸儿令

[ 作者 ]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氏。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诗人。东汉末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由此发展起自己的势力。l96,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扫平北方异己力量。曹操雄才大略,在统治时期颇有作为,大兴水利,积极垦荒,减轻赋税,遏制地方豪强,使生产得以恢复。,晚年封魏王。

【原文】

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者,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译文】

现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打算各派一个儿子去治理。我想选择心慈、孝顺不违背我的命令的,不知用谁好。诸儿虽然小时候我都喜欢,而长大后是好样的,我一定用他。我说一不二,不但不对下属官吏讲私情,对儿子也不偏爱。

诫子书

[ 作者 ]

诸葛亮(181~234),字,王郎琊郡阳都县人(今山东沂南)。早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与言天下事,后出山助刘备联吴抗魏,成三分天下之势。刘备崩,太子刘禅继位,封亮为武乡侯。后因积劳成疾,病逝军中,谥日"忠武"。诸葛亮之子,名瞻,工书画,聪敏强记,蜀人追思亮,均爱其才敏。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自律、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德的。不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心有杂念与纠结,就不会有明确坚定的志向;不能安静平和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身心宁静、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不断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莽撞草率、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困守在自家狭小的穷家破舍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陆逊诫子弟

[ 作者 ]

陆逊(183~245),字伯言,三国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江南士族。起初为孙权的幕僚,后为海昌屯田都尉。陆逊多谋善断,曾与吕蒙定袭取关羽之计。黄武元年(222),刘备攻吴,他任大都督,'坚守七八月不战,直待蜀军疲惫,利用顺风放火,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加拜辅国将军。后任荆州牧,久镇武昌(今湖北鄂械),官至丞相。

【原文】

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为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吴志·陆逊传》

【译文】

我认为你们如果真的有才能,那就不要担忧不被重用,不能利用私人关系谋求荣华富贵;如果没有才能而为你们私谋荣利,最后也只能带来祸害。

曹丕诫子

[ 作者 ]

曹丕(187~226),字子恒,曹操的次子。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220-226在位。曹操死后,他袭位为魏王。推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在政治上的特权。不久代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所著《典论·论文》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颇有贡献。有《魏文帝集》传世。

【原文】

父母于子,虽肝肠腐烂,为其掩避,不欲使乡党士友闻其罪过,然行之不改,久矣人自知之。用此任官,不亦难乎?

【译文】

父母对于儿子,即使费尽心机,也要想法去掩饰子女的过失,不希望乡党士友知道他们的罪过。然而,如果儿子不改过自新,屡次犯罪,最后总会让人知道的。如果用这种方式做官,不也是太荒唐了吗?

曹衮诫子言

[ 作者 ]

曹衮,三国魏武帝曹操之子,为中山恭王。

【原文】

汝幼少,未闻义方,早为人君,但知乐,不知苦。不知苦,必将以骄奢为失也。接大臣,务以礼。虽非大臣,老者犹宜答拜。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良之行,当造膝谏之。谏之不从,流涕喻之;喻之不改,乃白其母。若犹不改,当以奏闻,并辞国土。与其守宠罹祸,不若贫贱全身也。嗟尔小子,慎脩(同修)乃身,奉圣朝以忠贞,事太妃以孝敬。闺闱之内,奉令於太妃;阃阈之外,受教於沛王。无怠乃心,以慰予灵。(《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

【译文】

你还太小,没有接受过多少人品教育,这么早就成了王爷。只知道乐,不知道苦,必将有骄傲奢侈的过失。接待大臣,务必按照礼仪。即使不是大臣,对老人也应该答谢礼拜。侍奉哥哥要恭敬,体恤弟弟要慈爱;兄弟有不良行为,要跪下劝谏他们。劝谏不听从,就流着泪给他们;讲道理还不改,那就禀告他们的母亲。如果仍然不改,就要上奏给天子知道,取消他的封地。与其依靠恩宠而遭到灾祸,不如过贫贱生活以保全自身。你这个小孩子啊,谨慎地修养你自己,用忠诚坚贞来侍奉圣朝,用孝顺来侍奉太妃。在家里听奉太妃的命令;在外面,接受沛王的教训。不要懈怠了你的心思,以此来安慰我的灵魂。

《诫子侄》

[ 作者 ]

王昶(?一259),字文舒,太原晋阳(今属山西)人。魏明帝时累官至司空,卒谥穆。著有《治论》、《兵书》数十篇。

【原文】

人若不笃于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则有彼此之患。此二者之戒,昭然著明,而循覆车滋众,逐末弥甚,皆由惑当时之誉,昧目前之利故也。

【译文】

人如果不注意品行修养,舍本求末,谋求虚华浮名,以至结党营私,那么就会让人觉得虚伪,甚至酿成祸患。崇尚谦实,摈弃浮华,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但因为名利观念作祟,知易行难。

《家诫》

嵇康

《家诫》是他嵇康在狱中给10岁的儿子写的,希望儿子成为一个稳重谨慎的人。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又有安徽省宿州市西一说)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自幼聪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尤为喜爱老庄学说。嵇康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名列“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又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今有《嵇康集》传世。

【原文】

人无志,非人也。

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

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

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

耻躬不逮,期於必济。

【译文】

一个人活着却心无所向,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人。

但凡君子在确认心之所向,并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都会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首先,你需要学会分别善恶、辨识好坏,谨慎确认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一定要确认好了再行动。

而一旦确认了心之所向,就要做到心口合一、言行一致,坚定不移,到死也不改变。

你要坚持不懈,以无法践行理念为耻,则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原文】

若心疲体解,或牵於外物,或累於内欲;

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於去就。

议於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

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

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

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

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

故虽繁华熠燿,无结秀之勋;

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

斯君子所以叹息也。

【译文】

如果在这过程中,你觉得身心俱疲,要么是被身外之物牵扯,要么是被内心不当的欲望拖累;

它导致你忍受不了眼前的患难或心里小小的不快,想要放弃心中的志向。

想放弃,心中就会挣扎,陷入天人交战的境地。一旦心之所向与眼前的困境产生冲突,往往是眼前这种可控制凡人的情感取胜。

由此,造成了半途而废甚至是功败垂成。

这样的人,用他作防守不坚固,用他来进攻则太怯弱;

与他定下誓约常常会被违背,而与他共同谋划常常被泄密;享乐时控制不住情欲,放松下来后就完全松懈。

所以他虽然天资很好,看着繁华美丽,但不会出什么成果;

一整年看似勤快,也不会有功成名就的一天。

君子看到此,就不免为之叹息了。

【原文】

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

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

【译文】

想当初,申包胥为求秦国帮助楚国,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最终打动了秦哀公,成功复国;伯夷叔齐在武王灭商后,耻食周粟,采薇而食,最终饿死首阳山,保全了他们高洁的品性;柳下惠直道而事人,被罢官三次,有很多国家抢着要他却不离开祖国,选择去官隐遁,坚守信念;苏武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无论对方如何威逼利诱都不投降,坚守节操——他们几人的信念,都可以说是很坚定了。

所以说,不用刻意去坚守志向、为了守而守,而要在行动中加以实践,把一切当成是自然而然的,只有这样浑然天成的“无心”之守,才是最好的恪守志向之人。

【原文】

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

其有众人,又不当独在后,又不当宿留。

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

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

【译文】

对于自己的长官(领导),只要尊敬他就好了,不应和他过分亲密,和他的往来也不宜太多,如果要去找他,也应有恰当的理由,找好时机、控制好时间。

若是和其他人一起去拜访,不要最后离开,也不要在他家里留宿。

之所以要你这么做,是因为长官喜欢问别人一些府衙之内看不到的事情,哪天被人知道你说了什么(不利于他的话),别人就会怨你,或者明明不是你说的,别人误以为是你说的,你也没法解释,解释了也说不清,两边为难。

如果能做到少说话,谨慎戒备,守好自己的口舌,就可以避免被人怨恨或责备了。

【原文】

其立身当清远。

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则当谦言辞谢,其素不豫此辈事,当相亮耳。

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

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淫辈之求,下全束修无玷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译文】

平时做人应当处清净高远之地,远离凡人俗事。

如果有人来麻烦、叨扰,想要你尽全力去帮他做些事,在推辞别人的请求时,语气应当谦虚、真诚而礼貌,但也要很干脆,让他清楚的知道你从来不插手这类事情,这样他们才会谅解你。

如果那人的事情有冤屈或者真的很急,你心中不忍,那么可以表面上拒绝他,回头再暗中想办法帮他。

之所以要你这样做,是因为上可以避免过多的请托,为自己争取一片清净,中可以杜绝一些麻烦人士的请求,下可以保全自己一向的名声,这也是坚守志向的一个要点。

【原文】

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於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

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

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译文】

你每想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先审度一下看看可不可以做,认为没有差错了,才可以行动。如果有人想改变你的计划,应当让他说出建议改变的理由。

如果他讲的很对,方案很好,你不要羞恼拒绝,坚持不改自己不够好的方案;如果他的理由不够充分,改想以情分来让你听他的话,

那就算他一直说,甚至还有其他人也这么说,你也不应受影响,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这也是坚守志向的一个要点。

【原文】

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

若人从我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於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

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

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

【译文】

做人不能太小气,不知变通、自视清高,在遇见贫穷困苦的人时,如果有能力帮助、救济,就应当见义而为去帮助他。

如果有人想从你这得到什么,向你要东西时,你应当先在内心思考反省一番,如果给他这些对你而言损失太大,而这次救济他人属“义”的成分少,则应当在权衡轻重后拒绝他。

就算他一直跟着你、低声下气的求你,也应当果断拒绝。

但在大部分情况下,人家来求你帮忙,是因为他没有而你有,所以大多情况下能帮还是要帮。

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去做,轻易就为别人竭尽所有,不忍心拒绝别人的当面请求,只求小情,则会失去大义,无法真正做到守志。

【原文】

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

若於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

后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

【译文】

语言这个东西,是君子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应用之时,君子的是非态度等就表露出来了。所以,说话之时不能不谨慎。

如果对有些事,你不是很了解,那么就算你很想发表意见,也应该考虑到自己很可能因不够了解而犯错,并应惧怕这种过失可能引发的后果,然后选择暂时忍耐。

事后再来看这件事,你当初不发表意见没什么不好的,而说出来却可能有什么不当之处;因此能不说就尽量不说,这样总归不会犯错。

【原文】

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

坐言所言,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

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

【译文】

而且世俗之人传好消息很慢,坏消息倒是传得很快,又喜欢议论别人的过失短缺,这都是常人喜欢的议题。

无事时坐着闲聊,自然不会讲出什么高论。闲聊中各种各样的消息,你可能有赞同的、有不敢苟同的,但都没必要参与其中,旁观即可,没必要去附和回答。

不符合“义”的话就不说,细心安静的谨守值得尊敬的大道,难道不是减少后悔的一种办法?

【原文】

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

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自可见。

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是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

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

【译文】

当你看到别人在争论,还无法判断谁是谁非时,就谨慎些,不要急着去干预。

姑且在旁默默观察,慢慢的就能看出其中的是非曲直。

有些人争辩的,不过是些小是小非,你完全可以不用理会。

如果有人来问你意见,你就说不清楚,推辞了事。如果旁人对这场争论发表议论,你也同样无需理会。

【原文】

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无何舍去之。此将斗之兆也。

【译文】

如果在酒会上,别人开始争论而且有越吵越厉害的趋势,就应当赶快离开而不要有任何留恋。因为这是他们快要打起来的前兆。

【原文】

坐视必见曲直,党不能不有言,有言必是在一人,其不是者,方自谓为直,则谓曲我者有私於彼,便怨恶之情生矣;或便获悖辱之言,正坐视之,大见是非,而争不了,则仁而无武,於义无可,故当远之也。

【译文】

如果在酒会上,别人开始争论而且有越吵越厉害的趋势,就应当赶快离开而不要有任何留恋。因为这是他们快要打起来的前兆。

你坐在一旁看着一定会对是非曲直作出区分,假如你忍不住开口说话,你一说话肯定是站在其中一人那边,而你认为不对的那个人正觉得自己是对的,听你这么说只会认为你是出于私心才帮对方(不会觉得你是对的),心里面就对你有了怨恨讨厌之情;假如你能忍住不说,就坐着看他们吵,但你明明看出了是与非,却不参与争论,这是有仁心却无用武之地,从义而言又是不可为的事情,因此你应当远离他们。

【原文】

然大都争讼者,小人耳。

正复有是非,共济汗漫,虽胜可足称哉?

就不得远取醉为佳。

若意中偶有所讳,而彼必欲知者,若守大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挽。

引以尽其言。今正坚语,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

【译文】

而且大部分喜欢争辩诉讼的人,都是小人。

就算其中有是非曲直之分,但各方本质都差不多,虽然赢了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呢?

还不如远离他们饮酒自醉的好。

如果你对某些事件,心里确有倾向,有人很想知道,他或者晓以大义、或者故意激你,想让你说出来,你千万不可上他们的当,不被拉拢也不害怕。

坚持什么都不说,坚称什么都不知道、没有任何看法,这才算是真有志向的人。

【原文】

自非知旧、邻比,庶几已下,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

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

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

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

【译文】

除了要好的朋友、亲近的邻居外,其他人来找你聚会的,都应当找个理由拒绝,不要参加。

除了非常必要和着急的事外,不要去求别人,而若把荣华富贵视为身外之物就会减少欲望,必要之事也会减少,最终至无欲无求,这是最美最好的境界。

不需要作小小的卑微谦恭,应该在大处谦让;也无须计较小小的廉耻,而应当保全大节。

比如遇到朝廷招募时让出官位,面临大义时宁愿牺牲生命,像孔文举请求代兄长而死,这才是忠臣烈士的节操。

【原文】

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

彼知我知之,则有忌於我。

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

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

【译文】

凡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千万不要想着去打听窥探别人的私事。

如果那人知道你知道他的私密,则将对你有所忌恨。

假如你知道了别人的隐私而不对人说,则和不知道是一样的。

如果见到别人在窃窃私语,就赶快离开,不要让人怀疑你听到了而忌恨你。

【原文】

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说。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何者?

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是以宜备之深也。

【译文】

有时会遇到别人强迫你和他一起说,如果那人讲的内容都是邪恶艰险的,则应当正色对之,以道义之说导正他的言语。为什么呢?

因为君子不能容忍虚伪浅薄的语言。而且一旦事情败露,那人就会说某某人也知道我的事(很有可能是他告的密),以后应当对他有更多的戒备。

【原文】

凡人私语,无所不有,宜预以为意,见之而走者,何哉?

或偶知其私事,与同则可,不同则彼恐事泄,思害人以灭也。

【译文】

但凡人们聚在一起说悄悄话,真是什么内容都有,你应当有这个意识在,那就是见有人在窃窃私语的就离他们远点。为什么呢?

因为假如你偶然知道了他的私事,与他观点一致倒也算了,如果不同他会担心你泄密,就会想着要将你除掉。

【原文】

非意所钦者,而来戏调,蚩笑人之阙者,但莫应从小共,转至於不共;

而勿大冰矜,趋以不言答之。势不得久,行自止也。

【译文】

如果他的本意不是善良的,跑来戏弄、耻笑别人的缺点,也不要因为是小事、小点就附和他,因为他会越说越多,最后你变得不敢苟同就麻烦了;

也没必要横眉冷对,而是少搭理他,慢慢的不答话,他势必不会讲太久,自己就会知趣的停下了。

【原文】

自非所监临,相与无他宜适,有壶榼之意,束修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须逆也。

过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何者?

常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鬻,货徼欢施而求报,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

【译文】

如果不是自己的下属,彼此间也没什么利害冲突,大家一起喝喝酒,互相送点小礼物,也是正常的人情往来,不需要刻意违逆(拒所有人于千里之外)。

但如果超出日常简单的交往,除非是十分亲近的家人、朋友,别人赠送的马匹布帛、车辆衣服等贵重物品都应当坚定的拒绝。为什么呢?

因为常人都是轻义重利的,现在他竭力送你这些贵重之物,肯定都是有所企图的,在他看来不过是场买卖,希望有朝一日从你这得到更大的报答,这种是俗人喜欢做的事,却是君子非常讨厌的事。

【原文】

又愦不须离搂,强劝人酒。

不饮自已,若人来劝,己辄当为持之,勿诮勿逆也。

见醉薰薰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也。

【译文】

喝酒时不要与人纠缠,强迫别人陪你喝酒。

自己不主动大喝,如果别人来劝你喝,那就接过来喝了,不要去责备或者违逆他。

感到醉意的时候就停下来,千万不要喝到大醉,以至无法自控。

荀勖语诸子

[ 作者 ]

荀勖(?~289),西晋颖阴人(今河南许昌)人。字公曾。初仕魏,累任中郎。入学为侍中,封济北郡公,后领秘书监,进位光禄大夫,专管机事,官终尚书令。为人谨慎,博学多识,颇通音律。

【原文】

人臣不密则失身,树私则背公,是大戒也。汝等亦当宦达人间,宜识吾此意。

【译文】

做臣子不周密就会丧生,私欲膨胀就会违背公义,这是大戒。你们也会仕途亨通,要明白我这些意思。

羊祜诫子书

[ 作者 ]

羊祜(221~278),字叔子,晋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为蔡邕外孙。武帝时镇守襄阳,致力修德,颇得江汉之人心,官至征南大将军。曾经陈述伐吴之计策。后病逝,民为之建庙立碑于岘山。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时称“堕泪碑”。

【原文】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犹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吾不如先君远矣,汝等复不如吾。谘度弘伟,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异独达,察汝等将无分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自入刑论,岂复惜汝?耻及祖考。思乃父言,纂乃父教,各讽诵之。

【译文】

我很小的时候就受到先父的教诲,到能说话的年龄,父亲用典范的文章引导我;到九岁时,就教我读《诗经》和《书经》,可就是这样还没有得到乡人的称赞,没有清白不凡的名声。我现在的职位,不过是错加给我的恩惠罢了,不是靠我个人的能力所取到的。我远不如先父啊,你们又不如我。才略出众、才略雄大,恐怕你兄弟们不能做到;奇异的思想,超群的才华,我看你们也没有这种缘分。谦恭是品德之首,谨慎是行为之根本,希望你们说话要踏实守信,行为要笃度敬,不要随口许诺给人财物,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言论,不要偏信别人的诽谤和赞誉,听到别人的过失,耳朵可以接受,嘴巴不能外传。凡事要经过深思熟虑然后再付诸行动。倘若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就会受到他人的强烈批评和指责,自己陷入是非官司之日,难道谁会再来怜惜你们吗?这样你们的耻还会殃及祖先。你们要想着父亲的这些话,继承父亲的教诲,各自把它背诵下来。

刘义隆诫江夏王义恭书

[ 作者 ]

刘义隆(407-453),即南朝宋文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在位三十年,躬勤政事,简靖为心,故吏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元嘉之治"。他在位期间,下令设立文学馆,与儒学馆、史学馆、玄学馆并列,对文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有文集l0卷,已散佚。

【原文】

汝以弱冠,便亲方任。天下艰难,家国事重,虽日守成,实亦未易。隆替安危,在吾曹耳,岂可不感寻王业,大惧负荷。今既分张,言集无日,无由复得动相规诲,宜深自砥砺,思而后行。开布诚心,厝怀平当,亲礼国士,友接佳流,识别贤愚,鉴察邪正,然后能尽君子之心,收小人之力。

【译文】

你刚刚成年就能够担任要职。天下的事是很艰难的,家国的事是极其重要的,虽然只是保守祖业,但也不是很容易的,兴隆或衰亡、安全或危险,完全在于我们兄弟们啊!哪能不有所感触而思量帝王之业,有所警觉而意识到责任重大呢?现在你我或天各一方,相见无期,再也不可能动辄便去规劝教诲你。你应该亥自己去磨砺自己,凡事思考了才行动。对人敞开自己的赤诚之心,使自己的胸怀平和。去礼贤下士,友好地接纳能人佳士,识别愚人与贤人,鉴别观察邪恶与刚正,然后能使君子为你尽心智,使小人为你出体力。

【原文】

接待宾侣,勿使留滞。判急务讫,然後可入问讯,既睹颜色,审起居,便应即出,不须久停,以废庶事也。

【译文】

接待宾客,不要让人久等。把紧急的事务办完后,就应去问讯来客,见过面,问候他们的日常生活后就可以离开,不要长时间停留,以免误了其他诸事。

【原文】

凡事皆应慎密,亦宜豫敕左右,人有至诚,所陈不可漏泄,以负忠信之款也。古人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或相谗构,勿轻信受,每有此事,当善察之。

【译文】

接待宾客,不要让人久等。把紧急的事务办完后,就应去问讯来客,见过面,问候他们的日常生活后就可以离开,不要长时间停留,以免误了其他诸事。

所做的事都要慎重保密,也应该预先告诫左右的人,如果有人诚恳地来报告事件,他所陈述的事,决不要泄漏出去,以免辜负忠诚信义这一心意,所以古人说过:“国君不为人保密将失去大臣,大臣不做好保密的事将失去自身。"有的是相互进谗言以设计害他人,这就不要轻易相信而接受。每当有这类事的时候,就善于考察真伪。

汝神意爽悟,有日新之关,而进德修业,未有可称,吾所以恨之而不能已已者也。汝性褊急,袁太妃亦说如此。性之所滞,其欲必行,意所不在,从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应慨然立志,念自裁抑。何至丈夫方欲赞世成名而无断者哉?今粗疏十数事,汝别时可省也。远大者岂可具言,细碎复非笔可尽。

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侈矜尚,先哲所去。豁达大度,汉祖之德;猜忌褊急,魏武之累。《汉书》称卫青云:"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西门、安于,矫性齐美;关羽、张飞,任偏同弊。行已举事,深宜鉴此。

若事异今日,嗣子幼蒙,司徒便当周公之事,汝不可不尽只顺之理。苛有所怀,密自书陈。若形迹之间,深宜慎护。至于尔时安危,天下决汝二人耳,勿忘吾言。

今既进袁大妃供给,计足充诸用,此外一不须复有求取,近亦具白此意。唯脱应大饷致,而当时遇有所乏,汝自可少多供奉耳。

【原文】

汝一月自用不可过三十万,若能省此,益美。

【译文】

你一月内花费的钱不能超过三十万,如果再多省下一些的话就更好了。

【原文】

西楚殷旷,常宜早起,接对宾侣,勿使留滞。判急务讫,然后可入问讯,既睹颜色,审起居,便应即出,不须久停,以废庶事也。下日及夜,自有余闲。

府舍住止,园池堂观,略所谙究,计当无须改作。司徒亦云尔。若脱于左右之宜,须小小回易,当以始至一治为限,不烦纷纭,日求新异。

【译文】

现在荆州的官府和你的住所,我已大致地了解,我考虑不必再改建,不要一天天只追求新奇。

凡讯狱多决当时,难可逆虑,此实为难;汝复不习,殊当未有次第。讯前一二日,取讯簿密与刘湛辈共详,大不同也。

至讯日,虚怀博尽,慎无以喜怒加人。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不可专意自决,以矜独断之明也。

【译文】

凡处理案子,多数情况下要当时判决,因为很难有时间反复考虑,这实在是很困难的事。

到审案的日子,要虚心地广泛了解,仔细对待,特别注意不要把自己喜怒的情绪带给别人。能够选择好的意见并听从它,那么美好的品德和声望自然会归向自己;千万不能独断专行,来夸耀自己的果断和明达!

万一如此,必有大吝,非唯讯狱,君子用心,自不应尔。刑狱不可拥滞,一月可再讯。

凡事皆应慎密,亦宜豫敕左右,人有至诚,所陈不可漏泄,以负忠信之款也。古人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或相谗构,勿轻信受,每有此事,当善察之。

【原文】

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昵近爵赐,尤应裁量。吾于左右量为少恩,如闻外论,不以为非也。

以贵陵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此易达事耳。

【译文】

对待国家的官职应特别慎重,不能随便给予别人。对和你关系亲近及你喜欢的人,尤其应该以标准衡量。我对我身边的人,虽然很少施以恩德,但如果了解了外面的议论,也就不认为这有什么错误了。

凭高贵的地位压服别人,别人一定不服;凭自己的威望去影响别人,别人不会讨厌。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原文】

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藉酒渔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汝嫔侍左右,已有数人,既始至西,未可匆匆复有所纳。

宜数引见佐史,非唯臣主自应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则无因得尽人,人不尽,复何由知其众事?

广引视听,既益开博,于言事者,又差有地也。

【译文】

音乐游戏等消遣,不应该太过度;什么赌博、纵酒、打渔、出猎等事情,一律不要去做。对生活用品,要有节制限度,那些奇异的服装和器物,就不应该使之发展。还有,应该多接见你的副手官员。如果见面的机会太少了,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不会亲近;关系不亲近就无法了解人的内心;人的内心不尽了解,又从哪里了解众多的事情呢!

王僧虔诫子

[ 作者 ]

王僧虔(426—485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时期刘宋、南齐大臣、书法家,出身“琅邪王氏”,为东晋丞相王导玄孙、侍中王昙首之子。大书法家王羲之四世族孙。南朝未时任秘书,官至尚节令。人齐,转待中、湖州刺史。喜文史,通音律,工正楷、行书。其书法继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气骨,为当时所推崇,影响及于唐宋。有《王琰帖)、《论书》传世。王僧虔是宋齐名臣,也是一位慈父。他的《诫子书》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体现了一位父亲的慈爱之心,包含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值得每个人学习。

【原文】

知汝恨吾不许汝学,欲自悔厉,或以阖棺自欺,或更择美业,且得有慨,亦慰穷生。但亟闻斯唱,未睹其实,请从先师,听言观行,冀此不复虚身。吾未信汝,非徒然也。往年有意于史取《三国志》聚置床头百日许,复徙业就玄,自当小差于史,犹未近仿佛。曼倩有云: “谈何容易!”见诸玄志,为之逸肠;为之抽专一书,转通数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尚未敢轻言,汝开《老子》卷头五尺许,未知辅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说,马、郑何所异,指例何所明,而便盛于麈尾,自呼谈士,此最险事。设令袁令命汝言《易》、谢中书挑汝言《庄》、张吴兴叩汝言老》,端可复言未尝看郡?谈故如射。前人得破,后人应解不解,即输睹矣。,且论注百氏,荆州八帙;叉才性四芩,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如客至之有设也。汝皆未经拂耳瞥目,岂有庖厨不修,而欲延大宾者哉!就如张衡恩侔造化,郭象言类悬,不自劳苦,何由至此?汝曾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六十四卦未知何名,《庄》众篇何者,内外八帙所载凡有几家,四本之称以何为长,而终日欺人。人亦不受汝欺也。

【原文】

由吾不学,无以为训,然重华无严父,放勋无令子,亦各由己耳。汝辈窃议,亦当云:“阿越不学,在天地间可嬉戏,何忽自课谪?幸及盛时逐岁暮,何必有所减?”汝见其一耳不全尔也。设令再学如马、郑,亦必甚胜;复倍不如今,亦必大减,致之有由,从身上来也。今壮年自勤数倍许胜劣及再耳,世中比例攀眼是,汝足知此,不复具言。

【译文】

因为我的学识不精,所以没有训诫你的凭据。然而帝舜(重华为其美称)没有严厉的父亲,帝尧(号放勋)没有好的儿子,也是各自命运的安排。你们这些人私自议论也可能这么说:“哪天不在学习?在天地之间可以用来嬉戏,为什么忽然让自己为难?就这样从年轻一直到老,也未必有什么不好啊?”你见到的只是其中之一,不是全面的。如果我的学识像马融、郑玄,那么情况一定比现在更强;如果我的学识不到现在的一半,结果也一定会大不如今,凡事招致的结果都有它的缘由,原因则是发生在自身了。你现在正值壮年,自己勤奋努力数倍,大概也能和我差不多了。世间相似的例子放眼看去都是这样的,你应该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我就不再具体地说了。

【原文】

吾在世虽乏德素,要复推排人间数十许年,故是一旧物,人或以比数汝等耳。即化之后,若自无调度,谁复知汝事者?

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优者则龙风,劣者犹虎豹,失荫之后,岂龙虎之议?况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汝年入立境,方应从官,兼有室累牵役情性,何处复得下惟如王郎时邪?为可作世中学取过一生耳。试复三思,勿讳吾言!犹捶挞志辈,冀脱万一未死之间望有成就者,不知当有益否?各在尔身已切身,岂复关吾邪?汝唯知爱深松茂柏,宁知子弟毁誉事?因汝有惑,故略叙胸怀。

【译文】

我在世上,虽说缺乏德行,但是如果要在人间往后推几十年,估计就是一件古董,人们或许会将我们父子放到一起来议论。我逝世之后,如果自己没有一定安排,谁又能知道你们的事情呢?

宗族中也有在少年时期就背有美好声名而在弱冠之时就越级担任显贵官职的人,现在我王氏门之中,优秀的则称龙称凤,庸劣的尚且称虎称豹,丧失了祖先的荫庇之后,难道还有成龙成虎之说吗?况且我不能为你们提供荫庇,正是应该你们各自努力的时候了。有的人曾经身为三公,默然之间就没有听到他们了;有的人出自布衣寒素,却是卿相的贵体暂且委屈。有的虽为父子却贵贱悬殊,同为兄弟却声名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就在于践行了所读的几百卷经典的区别。我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利用前车之事来告诫你们后车啊。你已到三十而立的时候,刚刚应召当官,并且有家室的拖累牵制性情的发展,哪里能够再次拉下帷幕像年轻时一样专心读书呢?只可以在世事中学习,以此度过一生了。请尝试再次考虑再三,不要回避我说过的话。犹如鞭策王志那辈人,希望或是万分之一,但是在我未死之时,盼望有所成就,不知道对你们是否有益?事情关乎你们自身的利益,难道还能关联到我吗?成为鬼神以后只知道墓地旁的松荫茂柏,怎么知道子弟名声的好坏呢!趁着对你有所感触,所以大概地抒发我胸中的感慨。

颜氏家训14,同甘共苦以死相随

[ 作者 ]

颜之推(513~?),单字介,北朝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早受承家学,后从湘东王自讲庄、老。觉前者谈玄说虚,不以为意,转学《周礼》、《左传》,广为披览。先在梁为官,任湘东王参军职。后人北齐朝,居中书舍人职,因善于应对、强于词令,受赏识官至黄门侍即。历经数朝,阅历甚广。所著《颜氏家训》盛名古今。

【原文】

江陵王玄绍,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爱,所得甘旨新异,非共聚食,必不先尝,孜孜色貌,相见如不足者。及西台陷没,玄绍此形体魁梧,为兵所囿,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得鲜。遂并命尔。

【译文】

江陵的王玄绍。与其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别友爱,谁要得到美味新奇的食品,除非是三人在一起共享,否则决不会有谁先去品尝。虽然互相勤勉相待,见面时总觉得在一起的时间不够。赶上西台陷落,玄绍因为体形魁梧,被敌兵包围,两个弟弟争着去抱他,请求替哥哥去死,但终于未能消解厄运,被一同杀害。

来源:采莲曲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