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史上十大家训,篇篇用心良苦

繁体

一、周公《诫伯禽书》。

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中国第一部家训是周公的《诫伯禽书》。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周公说:我闻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真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用心良苦。

二、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告诫儿子说:君子的操守,(应该)用宁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不看淡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心神不宁就不能志存高远。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学业不能成功。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精益求精,偏执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磨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的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诸葛亮仅仅用了86个字,就把修身做人,勤奋求学,励精图治,志存高远的道理,讲得深刻透彻,值得后人借鉴。

三、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公元531年~591以后),字介。颜氏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及当时最博学通达的学者。《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之先河,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

全书共有七卷,二十篇。名言名句: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矣。”

意思是: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香草的房间,久而久之自己也满身芳香。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鱼烂虾的店铺,久而久之自己也满身臭气了。

“父母威严而有慧,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父不慈则子不孝”。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学者,贵能博闻也”。

“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穷鸟入怀,仁人所悯”。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等等。

既通俗易懂,又启迪智慧。

四、唐太宗《诫皇属》。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在中国的家训中,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唐太宗告诫皇属们说:

“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贞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唐太宗李世民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向你发表不同意见的人当作老师,把阿谀奉承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吉吉祥。

正是由于唐太宗真诚纳谏,虚怀若谷,体察社会,爱民如子,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

五、范仲淹《家训百字铭》。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中国人敬仰范仲淹,首先是因为他那脍炙人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绝唱。他的《家训百字铭》,也是中华民族家训中的经典: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这大概就是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秘诀吧!

六、包拯家训。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包拯就是北宋著名的清官包青天,即黑脸包公。

包孝肃(包拯的谥号)公家训云: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包拯家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坟地上。不顺从我意志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包拯)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告诫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包拯不愧为值得肯定与歌颂的政治家、改革家与法律专家。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使人怀念。

七、欧阳修《诲学说》: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说: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八、朱熹《朱子家训》原题为《紫阳朱子家训》,而"紫阳"是朱熹的别号。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哲学家及理学的集大成者。

《紫阳朱子家训》:“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朱子家训》寥寥数百字,却全面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紫阳朱子家训》字字珠玑,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他用近于白话的文字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更便于今天的我们学习和力行。

九、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

朱柏庐(公元1627-1698年)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

《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仅63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家教中的名篇。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内容如下: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 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 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徒非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 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子治家格言》之所以三百年间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除了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还由于它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特别需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做家长的读了,知道怎样管理家庭、怎样教育子女、怎样在家庭生活细小事情中去教育孩子;儿童读了,知道怎样做人,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好自己。大家细细去体会,就会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

十、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公元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女辈。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

"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

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道路宽广。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为数不多的实现者之一。他的功业无人可以效仿,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曾国藩家书》中通过教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他的家书句句妙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

来源:邢台大雅文化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