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一下古人名字中的“字”“号”
繁体“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是《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对刘备说的话,句中的卧龙指的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孔明的名字出现频率也非常高,如,“孔明双手抱拳,朝着南方深深一拜,那动作充满了敬重,仿佛在和看不见的神灵对话。”这里的孔明指的也是诸葛亮。
曾经,我误以为“卧龙”“孔明”是诸葛亮的曾用名,就像我一度将苏东坡当作苏轼的笔名一样。显然,这些误解都源于我对古代中国姓氏文化的无知。事实上,事情并非如此。古时候,一个人不仅有自己的名,通常还会有自己的字和号。这种独特的文化是受儒家礼仪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在古代社会,直呼他人姓名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对于有一定家庭背景的人物来说,他们往往都有自己的字和号。这些字和号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更是礼仪和文化修养的体现。
名,是古代人在出生后由长辈所起,主要用于家族内部和家庭生活场景中。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身份标识,往往具有不同的寓意。名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身份,还能体现一个家庭的诸多信息,如家族传统、信仰、文化背景以及长辈的期望。例如,古人韩愈,姓韩,名愈,“愈”有“超过”“胜过”之意,这可能是其父母希望他能够超越常人,成就非凡。再看现代的名字,张伟,姓张,名伟,“伟”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成为家族骄傲、成就伟业的殷切期盼;李靓,姓李,名靓,“靓”则寄托了父母对女儿未来亭亭玉立、美丽出众的美好祝愿。名字还常常蕴含着家族的文化底蕴。例如“明轩”,这个名字给人一种文雅、书香气息浓厚的感觉,多半出自书香门第;“潇湘”则带有古典雅致的韵味,不是出自书香世家,也一定是出自名门望族。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名字不太可能属于农家子弟。
从现代人起名的思路来看,古代姓氏文化的影子依然清晰可见。然而,现代人所继承的仅是其部分精髓。例如,古代姓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字号文化,如今却未能得到充分传承,使其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古代文化标识。
何为字?字,又称字号、字辈,是古代人在成年之后,由长辈或师长为其另取的一个雅号。它通常用于社交场合,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例如,诸葛亮,字孔明;杜甫,字子美。在社交场合,人们会称呼诸葛亮为“孔明”,《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描述诸葛亮的文字:“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而不是直呼其名。这种礼仪规范体现了古代文化的含蓄与尊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的礼仪观念已然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当代年轻人愈发崇尚个人自由与平等,相较于古代那些繁复的礼仪规范,他们对简洁便捷的礼仪形式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与热忱。正是这种观念的深刻转变,使得古代独具特色的“字”文化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段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
蒋介石,作为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过渡人物,也有自己的字号。在台北市中心,矗立着一座极具中国宫廷风格的建筑——中正纪念堂,它是为纪念蒋介石而建立的。馆内陈列着众多珍贵文物,生动地展现了蒋介石的生平事迹。蒋介石原名瑞元,后改名中正,“介石”则是他的字。尽管“介石”只是他的字,但在众多文献和记载中,人们似乎更习惯用“介石”来称呼他。这种习惯的称呼方式,使得如今很多人对“蒋中正”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甚至不知道它与“蒋介石”是同一人。
在古代姓氏文化中,古人还有一个为自己起号的习俗。号,是古代文人墨客为自己起的别称,因此也被称为“自号”。它通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反映了文人的兴趣、志向、品格,甚至是某种特定的情感。与现代文人的笔名有相似之处,号既可以随意而取,也可以蕴含着某种特别的意义,其使用也相对自由,既可以用于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也可以在交往应酬等场合使用。
才智过人的诸葛亮,姓诸葛(复姓),名亮,字孔明,号卧龙,这便是古代人物姓名体系的完整体现。
最近,我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阅读古诗集书籍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梳理清楚了古代人物的姓名体系,还深入了解到了许多古诗词背后的真实故事。比如,当我再次品读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时,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萧统太子与慧如小尼姑的动人画面,仿佛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跃然纸上,充满了生命力,而诗作者王维的形象也在我的心中愈发伟岸。
此外,我还发现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唐宋时期,许多文坛巨匠都热衷于以“居士”自称。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北宋文学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明代绘画大师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自号“摩诘居士”……“居士”这一称谓,已然成为那个时代的文人雅士的身份象征,它不仅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也体现了他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居士”一词,最初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然而到了唐宋时期,众多文人墨客纷纷以此自称,为其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他们或因对佛教文化的热爱,或因向往闲适自在的生活,或因在仕途失意后寻求精神寄托,纷纷以“居士”自居,借此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
如今,虽然古代的“字”“号”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其重新被使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那种以“居士”自居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回归,却并非没有可能。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愈发渴望在喧嚣中寻得一份宁静,在忙碌中觅得一丝闲适,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在。这种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向往,与古代文人以“居士”自居的情怀不谋而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一种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理念的“居士式”生活方式,会在某些人中悄然兴起,成为人们寻求心灵栖息的一种新选择。
来源:重来文字,原标题:“居士”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兴起
本文初摘录于:2025-06-30,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