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镜诚
1982年9月24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围绕香港问题的谈判陷入僵局。
撒切尔夫人始终坚持“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管理”的错误观点,邓小平对此也予以了强硬回击。
“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与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就是基本上保持这个地区政治、经济制度现状。”
双方各执一词,谈判一时陷入僵局。

只见邓小平不紧不慢地拿出一根烟点燃,吸了一口之后说道:“其实,今天这个局面毛主席早就已经料到……”
烟雾缭绕中,邓小平的思绪仿佛回到从前……
一、
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已经对日后“如何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并确立了基本思路。即:在充分尊重香港地区的历史与现状的前提下,以协商、和平的方式解决该问题。
1946年12月9日,毛泽东接受哈默、罗德里克等西方记者的采访时提到香港问题。当被问及我国对香港问题的态度时,毛泽东说:“我们现在不提出立即归还的要求,中国那么大,许多地方都没有管理好,先急于要这块小地方干吗?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

3年后,解放军顺利解放广州,兵临深圳界河边,却再未向前。我们在意的显然不是英国在香港的一万多名驻军,而是另有他意。
那年12月19日,《香港华侨报》的一篇报道解答了众人的疑问:“毛泽东已保证香港地位安全,英国年内承认中共。”
事实证明,毛泽东此举确实高瞻远瞩。他认为:
“至于香港,英国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我们要占领是可以的。但过去有条约关系,小部分是割让的,大部分是租借的,租期是九十九年,还有三十四年才满期。这是特殊情况,我们暂时不准备动它。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我们现在就控制它,对世界贸易、对我们同世界的贸易关系都不利,我们暂时不准备动它。”
“我们暂时不准备动它”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提前做准备。

为了强化内地和香港同胞的联系,同样是保证香港同胞的福利。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以优惠价格为香港提供生活必需品、淡水和工业原料,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也从未中断,其价格也远低于国际市场。
特别是20世纪 60年代初,香港大旱,水库存水量严重告急。中央政府见此,立即发出通告:“香港居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我们自己的同胞,供水工程应由我们国家举办,列入国家计划。”
随后,东江之水跨山而来,香港水荒烟消云散。
多年之后,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谈判时之所以胸有成竹,大多得益于毛主席多年来的“铺垫”。毛主席早就想到香港回归之路必定坎坷,所以早早筹划。试想如果中国政府切断水源,那么香港必然会成为死港。内地和香港早已密不可分,岂是撒切尔夫人几句话就能割断的?

时间来到1974年5月25日,毛泽东与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希思举行会谈。在此期间,毛泽东再次提及香港问题,他说:“剩下一个香港问题,我们现在也不谈。”
希思点点头说:“是没有谈。”
毛泽东问一旁的周恩来:“香港是割给他们的,九龙是租借的,还有多少时间?”
周恩来回答说:“是1898年租给他们的。租期99年,到1997年满。”
“现在还有多少年?”毛泽东继续问道。
“还有23年。”
希思插话说:“1997年香港会有一个平稳的交接。”

毛泽东笑着说:“我也是这样想的,不过到那时,我们就不在了。”说这话,他指了指周恩来。
最后,他又指了指邓小平等人说:“具体事情由他们年轻人去办了。”
当晚,在欢迎希思的宴会上,邓小平表态说:“香港问题作为中英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将在适当时候予以解决。尽管中英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在我们两国之间还存在着在适当时候予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交朋友,发展关系。”
其实,邓小平和香港的渊源颇深。
二、

1920年9月11日,16岁的邓小平离沪赴法,开始了自己的勤工俭学之路。
3天后,邓小平等人抵港,这也是邓小平第一次来香港。
同行的冯学宗在日记中写道:香港“背山面海,树木阴翳。商旅云集,街市宽阔,屋宇齐整。此地贸易之人,虽是中国人,但那种种的管辖权完全属于英国人,英人自得此地后,订立了许多束缚华人的条例,近已成为沿海最繁华最紧要的商埠。”
匆匆一别,再见香港已是9年后。
1929年夏,邓小平受组织派遣,坐船经香港赴广西开展革命工作,这是他第二次到香港。后来,他又因为工作先后3次到达香港,但是都未停留太长时间。
时间一晃,来到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要知道,撒切尔夫人之所以选择9月来华,其背后是有着自己的考量。
因为那年4月,阿根廷军队通过突袭占领了英军守备力量薄弱的马尔维纳斯岛(笔者按:后文简称马岛)。此事发生后,英国朝野震动。因为英国本土距离马岛较远,相比阿根廷而言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劣势,所以军方对收复马岛一事持悲观态度。谁料撒切尔夫人力排众议,坚决要捍卫国家领土。
后来,英军长途跋涉,横跨南大西洋,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打败阿根廷军队,顺利夺回了马岛。
撒切尔夫人携马岛海战的余威和邓小平谈判,就是希望借助当时英国的“国际威望”,趁着这个风头多捞些好处。
可惜,这次站在她对面的是邓小平。

早在双方举行正式会谈前,邓小平就意味深长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香港不是马尔维纳斯,中国也不是阿根廷。”
那天,撒切尔夫人先是来到人民大会堂的新疆厅和邓颖超见面。因为5年前,撒切尔夫人作为保守党领袖访华时,曾与邓颖超有过接触。这次故人重逢,也是相谈甚欢。
告别邓颖超后,撒切尔夫人就走向福建厅。当她快走到福建厅门口时,大门缓缓打开,邓小平笑着走上前,同撒切尔夫人亲切握手。
两人初次见面,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
邓小平回应说:“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您来呀!”

两人分宾主入座,先是简单寒暄了几句。
撒切尔夫人说:“知道您是刚从外地回来的。”
邓小平点点头说:“我是陪同北朝鲜主席金日成去了四川。”
“这次旅行一定很愉快吧?” 撒切尔夫人接着问。
邓小平笑着说:“不错,我们在四川吃过好几次川菜,我很喜欢川菜,中国是以川菜和粤菜最为著名。”

谈话进入正题后,两人迅速说到香港的主权归属问题。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除了主权问题不可撼动外,中英双方还应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末了,邓小平还重申: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19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
邓小平直言不讳地说,最多再过一两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他的原话是:“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舆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没想到邓小平如此强硬,但是她又无可奈何。于是,撒切尔夫人略带“威胁”地说:“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将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言外之意,香港离开英国不行。
对于这一谬论,邓小平不动声色地回击说:“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听闻此言,撒切尔夫人无言以对。

三、
双方交换意见后,开始讨论会谈公报问题。邓小平的意见是,希望双方可以达成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15年怎样过渡好以及15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
可是,撒切尔夫人却拒绝以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为前提。最终双方各退一步,同意发表一个不做任何实质性承诺的会谈公报。
值得一提的是,曾任撒切尔夫人外交与国防政策顾问的鲍威尔回忆说:“当时,邓小平提醒撒切尔夫人,中国有权派军队武力收复香港;撒切尔夫人回答道:如果这样,将会导致香港的崩溃;邓小平则说;如果这样,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

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脚步沉重地走出福建厅大门。当她拾级而下时,或许是因为分心的缘故,一个踉跄栽倒在石阶下,她的皮鞋和手袋也被摔到了一边。
好在一旁的工作人员及时将她扶起,这才显得不那么狼狈。
一位记者这样分析撒切尔夫人这次“意外摔跤”:撒切尔夫人锋芒毕露,邓小平绵里藏针。尽管撒切尔夫人受丘吉尔影响极深,坚持“鲜明的传统保守主义哲学和强硬的经济政策”,但在邓的面前,她毕竟还年轻。

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连任英国首相,这给了她极强的自信。这次谈及香港问题,她又开始转变思路:用主权换治权。
也就是说,英国同意在1997年把香港还给中国政府。可是,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之后,英国能够受中国之托继续管理香港。
对于英国的这一“如意算盘”,中国外交部及时做出回应:“我们注意到了这个消息。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是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双边会谈。尤德先生是作为英国政府代表团的一个成员参加会谈的,因此他在会谈中只代表英国政府。”

那年9月10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希思。谈及香港问题,邓小平对撒切尔夫人提出的办法很是不满:“英国政府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在香港问题上,我希望撒切尔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的政策不会受任何干扰、有任何改变,否则我们就交不了账。我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是李鸿章。谁不解决这个问题,都是李鸿章。”
中国不希望双方继续围绕“主权换治权”的问题纠缠,而是要继续推进问题的解决,商讨香港回归前的这段过渡时期怎么办。
当然,如果英方固执己见,中国就不得不到1984年9月单方面地宣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

随着中方提出“一国两制”的建议,英国不得不接受香港如期回归的事实。
英国顾问鲍威尔后来感慨地说,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最终达成了“一个对香港人民、对英中两国都有好处的结果。两个强力的政治人物,为各自国家的不同利益,从两个完全不同的立场到最终达成一个很好的决议,是很明智的事情。我形容它是非常成功的操作、非常成功的外交谈判和外交模式。”
四、
1984年12月18日晚,撒切尔夫人再次访华。双方决定,正式签署中英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中英联合声明》的正式签署,使香港的未来变得十分清晰:1997年7月1日,香港将回归祖国怀抱,1997年后将长期保持现行制度,由港人治港。
12月19日下午5时30分,签字仪式正式开始。

550万香港市民、10亿中国人和无数的目光都聚集于此,见证着这一伟大的时刻。双方领导人互换声明文本时,大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场的香港女记者雷慧燕难掩激动之情,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我的‘中国心’在跳动着,我‘炎黄子孙’的血液在沸腾着,我忍不住潸然泪下。因为就在此刻,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的确站起来了。”
一一END一一
发布于 2022-06-02 23:03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商业谋士刘润列传刘水者,商贾谋士,生于金陵。因金能生水,水润万物,父为其取名润。初,入金陵派,习算术;又拜复旦门,研工管。师承何人,专何方略,结论如何,未见于世。...
- 第一、价值观的改革几千年来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自私自利、当官发财、光宗耀祖的价值观被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这样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所代替,延续了几千年的...
-
来源:知乎作者降央白措 【第一部分】2008年,美国金融资本家教育了全世界2007年,因为华尔街的金融资本疯狂作死,在美国推行房产零元购,让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次级信用...
-
李玟听完《满江红》,激动地问:岳飞是谁,我能请他帮我写歌吗?
转自飞鱼说史-网易号在华语乐坛中,李玟拥有很高的名气,尤其是她与周杰伦合唱的《刀马旦》,至今依然在很多人的手机里被设置为单曲循环。... -
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三年间96名副省部级获刑官员名单
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三年间96名副省部级及以上官员的获刑情况死刑,1人;死缓,3人;无期徒刑,19人;有期徒刑10年及以上者,66人;10年以下,6人;另有一人,为曾任山西... -
志愿军被俘的最高将领,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和军籍,他的结局如何?
1950年6月,朝鲜战争打响。与此同时,我国决定组建志愿军赴朝,共同抗击美国的侵略。同年10月起,志愿军分批入朝作战,这场战役一直持续到1953年7月,双方在板门店签下协议,... -
在三国历史上,刘备麾下可谓是人才济济,例如张飞、关羽、赵云、黄忠等等,但是随着五虎将的去世,蜀国能用的将士也所剩无几。原本位列第六...
- 据“重庆晨报”视频号报道,高氏兄弟高兟,涉嫌侮辱英烈罪被捕。高兟及其兄弟靠丑化、侮辱伟人的所谓“作品”长期被西方政治需求所用,并被西方捧为当代“艺术家”。2008年12...
- 简化字总表(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说明1.本表收录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全部简化字。关于简化偏旁的应用范围,本表遵照1956年方案中的规定以...
-
以色列并不亲华:巴以冲突真相在Tik Tok传开,犹太资本操纵拜登绞杀
“以色列亲华”是很早就盛传的段子,各种并不相关的故事被莫名其妙的拼接在一起。过去以色列是否真正亲华我们不得而知,因为不是历史的参与者与现场见证者。但现在的以色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