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陶-本是唐朝不得志的文人,作诗一首陇西行名垂千古

繁体

唐朝初年,很多诗人都希望能在对外战争中建功立业,并在诗中流露出这种渴望。

《陇西行·其二》唐代诗人陈陶写的一首诗,内涵极其丰富,其诗句原文如下: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是一首边塞诗,后两句尤为脍炙人口,然而它的作者却鲜为人知。陈陶只不过是一个籍籍无名又处王朝没落时期的小辈,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无名小卒,却因一次陇西之行,凭两句诗,名垂诗史。

陈陶-本是唐朝不得志的文人,作诗一首陇西行名垂千古

陈陶是晚唐诗人,约生活在唐武宗时期,因屡举进士而不第,遂隐居不仕,因此,他的生卒年月以及生平事迹也无处可考。

这首诗的开篇极有气魄,诗卷打开之时,主人公便已列好阵仗,拉开架势,雄心壮志,意气风发,仿佛看到精神抖擞豪气冲天的士兵发下不扫匈奴终不还的誓言。

保家卫国,建功立业,这本就是男儿职责,因此,“誓扫匈奴不顾身”一句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情感一下子便拉向最高潮,喷薄而出,倾泻而下,这场面仿佛一场大战前的誓师大会,激动人心。

陈陶-本是唐朝不得志的文人,作诗一首陇西行名垂千古

从诗歌的写作技巧来说,眼看着刚开头,诗歌的情感好像已经奔向顶点了,后面的情感怎么收?

从想象的合理性和事理与情感的逻辑性来说,这斗志昂扬喊杀震天的战士,接下来肯定奔赴疆场,结果必定是凯旋。

如此一来,一首情感激昂、诗脉流畅的赞颂边关将士勇猛威武的边塞战争诗便诞生了。

诗歌的工巧之处就在于,不顺着写建功立业,而是逆向写灰飞烟灭。满怀豪情征战沙场的将士们最终倒在铁骑下、胡尘里,化为了漫漫历史里的一粒粒尘埃。想当初,五千貂锦,威武雄壮,豪迈动人;

看而今,一切人与事、功与名都埋没在战争的硝烟中,化为乌有。

陈陶-本是唐朝不得志的文人,作诗一首陇西行名垂千古

“貂锦”本是汉代羽林军身着的锦衣貂裘,此处用借代手法,借指装备精良的部队。

然而,如此雄师却在战场上惨败,可见伤亡之惨重,战争之残酷。再回想前一句战争前的誓师场面,对比之下,更让人感慨心痛。

此处,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构成一次突转,由极度昂扬转向极度低沉,由出征前的壮怀激烈转入阵亡后的沉重压抑。

这种情感的突转,既造成了战争情节的意外,又带来了读者情感的断裂。

语言看似平淡,构思却很精巧。记叙事件时,前部分有意让读者觉得平淡无奇,或是通过渲染让读者产生对事件发展的趋向的误解,然后再陡然改变事件发展趋向,使立意出人意料,让读者回味无穷。

这种“突转”的战争场面,其惊心动魄之处不亚于正面厮杀的描摹。

陈陶-本是唐朝不得志的文人,作诗一首陇西行名垂千古

其实写到这里也就够了。但对于一位行走陇西,看到太多事物的衰败、人世的离合的诗人来说,却远远没有表达出他心中暗流涌动的苦痛。

诗人踏过了莽荒大漠,走到了无定河边,眼前的累累白骨刺入双眸,触目惊心。

这“可怜无定河边骨”一句,紧承上一句,是“五千貂锦丧胡尘”的后续和深化,将情感的沉痛深重延伸到哀怜凄凉。

然而这还不够。诗人又将情感继续延伸,由塞外延伸至江南,由化为白骨的征人延伸到思念征人的亲人身上。

“犹是春闺梦里人”一句像一个慢镜头,将原本对准寒江远去、荒草丛生、白骨散落之景的镜头缓缓转向了温暖如春的江南和闺阁中的妇女。

镜头转移的过程,虚化的是远山、孤雁、逝水、白草。

这两句诗的好处,就是字面上的凝练与跳跃,而在句子的背后又有着内在的紧密的关联。

这句诗里将“河边骨”与“梦里人”并举,美梦之中的人儿,早已是一堆白骨,梦境越美,现实就越残酷,这样的诗句对战争的残酷的控诉岂不是不言而明?

而且白骨森森是冷色调,香闺春梦是暖色调,这种暖色调背后的冷色调,岂不是寒彻心扉?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