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很多诗人都希望能在对外战争中建功立业,并在诗中流露出这种渴望。
《陇西行·其二》是唐代诗人陈陶写的一首诗,内涵极其丰富,其诗句原文如下: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是一首边塞诗,后两句尤为脍炙人口,然而它的作者却鲜为人知。陈陶只不过是一个籍籍无名又处王朝没落时期的小辈,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无名小卒,却因一次陇西之行,凭两句诗,名垂诗史。
陈陶是晚唐诗人,约生活在唐武宗时期,因屡举进士而不第,遂隐居不仕,因此,他的生卒年月以及生平事迹也无处可考。
这首诗的开篇极有气魄,诗卷打开之时,主人公便已列好阵仗,拉开架势,雄心壮志,意气风发,仿佛看到精神抖擞豪气冲天的士兵发下不扫匈奴终不还的誓言。
保家卫国,建功立业,这本就是男儿职责,因此,“誓扫匈奴不顾身”一句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情感一下子便拉向最高潮,喷薄而出,倾泻而下,这场面仿佛一场大战前的誓师大会,激动人心。
从诗歌的写作技巧来说,眼看着刚开头,诗歌的情感好像已经奔向顶点了,后面的情感怎么收?
从想象的合理性和事理与情感的逻辑性来说,这斗志昂扬喊杀震天的战士,接下来肯定奔赴疆场,结果必定是凯旋。
如此一来,一首情感激昂、诗脉流畅的赞颂边关将士勇猛威武的边塞战争诗便诞生了。
诗歌的工巧之处就在于,不顺着写建功立业,而是逆向写灰飞烟灭。满怀豪情征战沙场的将士们最终倒在铁骑下、胡尘里,化为了漫漫历史里的一粒粒尘埃。想当初,五千貂锦,威武雄壮,豪迈动人;
看而今,一切人与事、功与名都埋没在战争的硝烟中,化为乌有。
“貂锦”本是汉代羽林军身着的锦衣貂裘,此处用借代手法,借指装备精良的部队。
然而,如此雄师却在战场上惨败,可见伤亡之惨重,战争之残酷。再回想前一句战争前的誓师场面,对比之下,更让人感慨心痛。
此处,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构成一次突转,由极度昂扬转向极度低沉,由出征前的壮怀激烈转入阵亡后的沉重压抑。
这种情感的突转,既造成了战争情节的意外,又带来了读者情感的断裂。
语言看似平淡,构思却很精巧。记叙事件时,前部分有意让读者觉得平淡无奇,或是通过渲染让读者产生对事件发展的趋向的误解,然后再陡然改变事件发展趋向,使立意出人意料,让读者回味无穷。
这种“突转”的战争场面,其惊心动魄之处不亚于正面厮杀的描摹。
其实写到这里也就够了。但对于一位行走陇西,看到太多事物的衰败、人世的离合的诗人来说,却远远没有表达出他心中暗流涌动的苦痛。
诗人踏过了莽荒大漠,走到了无定河边,眼前的累累白骨刺入双眸,触目惊心。
这“可怜无定河边骨”一句,紧承上一句,是“五千貂锦丧胡尘”的后续和深化,将情感的沉痛深重延伸到哀怜凄凉。
然而这还不够。诗人又将情感继续延伸,由塞外延伸至江南,由化为白骨的征人延伸到思念征人的亲人身上。
“犹是春闺梦里人”一句像一个慢镜头,将原本对准寒江远去、荒草丛生、白骨散落之景的镜头缓缓转向了温暖如春的江南和闺阁中的妇女。
镜头转移的过程,虚化的是远山、孤雁、逝水、白草。
这两句诗的好处,就是字面上的凝练与跳跃,而在句子的背后又有着内在的紧密的关联。
这句诗里将“河边骨”与“梦里人”并举,美梦之中的人儿,早已是一堆白骨,梦境越美,现实就越残酷,这样的诗句对战争的残酷的控诉岂不是不言而明?
而且白骨森森是冷色调,香闺春梦是暖色调,这种暖色调背后的冷色调,岂不是寒彻心扉?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摘 要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
-
史家胡同位于东四南大街东侧,大约是清代末期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条胡同住过许多知名人物。几百年的老胡同发生的故事数不胜数,历史随着时间一点点淡...
-
2017年12月19日,谭秦东发布的《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原文中国神酒,只要每天一瓶,离天堂更近一点。人到老年,心脏和血管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心肌梗死...
-
1956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的点翠凤冠,主人是明神宗孝靖皇后。孝靖皇后生前身份为皇贵妃,死后被追尊为皇后。| 故宫博物院这是一顶耗费近万只翠鸟修复的凤冠,它的主人是一...
-
互联网上一直有这样一种声音:中国这么大方,平时舍得给第三世界国家捐钱捐物搞基建,为什么却坚决不肯接收来自这些地方的难民?其实历史给了我们教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大家想过“上班”,为什么叫“上班”这个问题吗?“班”字语义考为什么叫“上班”,还得从“班”字背后的多义指向与历史变迁说起。“班”不仅有“上班”“值班”“加班”,还...
-
外媒记者刁难邓小平,问他为何总是二把手,邓小平的回答让人佩服
1980年8月2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118号厅,新闻司司长钱其琛,翻译施燕华和一个记录员,此时正在严阵以待。邓小平同志将要接见一位特殊的客人... -
1978年12月15日|白宫密函 国务卿万斯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给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安克志的密函(译文)最高机密/敏感/仅限目视你要请求立刻同蒋总统进行紧急会晤。你...
-
1956年,新凤霞见到自己演了多年的真实杨三姐,心中为何大失所望
《杨三姐告状》最早是以评剧的形式,在民国之初的1919年此案尚未审结时就登上舞台开演。历经一百多年岁月,它一直受到观众喜爱。在中国民间,杨三姐告状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
来源:潮新闻 陈侃章诸暨西施祠庙历史悠久,名声远扬,那么这一古迹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呢?在秦汉就有到唐代文字记载关于西施祠庙殿宇相传秦汉就出现,但更直接的要查到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