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史叙事中,诺贝尔奖是以瑞典已故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年)的部分遗产大约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原始基金于1900年创立、并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为了扩大诺贝尔奖的影响,有关诺奖的故事,还进了课堂。
某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西史宣称,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其父是一位发明家和实业家。不过,在诺贝尔出生时,家道业已中落。诺贝尔从小接受的正规教育很少,所幸得益于父亲是发明家,在其影响下他从小就热衷于发明创造。16岁时,诺贝尔成长为有能力的化学家,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多国语言。
1866年,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爆炸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发生,因此各地争相取缔。不过,诺贝尔却经过多番尝试,终于将不稳定的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和硅藻土合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黄色炸药”,由此发明了“达纳炸药”(Dana explosive)。
1867年5月7日,含有硝化甘油和硅藻土的“达纳炸药”获得【英国当局】授权的注册专利,同时,新的诺贝尔雷管也发明成功。
这个故事看起来完美无瑕,但笔者在梳理炸药的历史时,却总感觉哪里不对。于是,决定查一查诺贝尔当初的发明专利,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欧洲专利局(European Patent Office, EPO)的官网上,笔者试着输入诺贝尔的全名“Alfred Bernhard Nobel”,结果一无所获。欧专局一共有38个成员国,覆盖了整个欧盟地区及欧盟以外的10个国家,早期19个国家为: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摩纳哥、荷兰、葡萄牙、瑞典、瑞士、西班牙、英国、塞浦路斯、芬兰。
诺贝尔既然是在英国申请的专利,必然在欧专局的官网上能够查到。哪怕诺贝尔是在瑞典申请专利,在该网站上也可以查询。
通过诺贝尔的大名查询失败后,笔者更换查询方式,在专利发布日期一栏中输入“1867年5月07日”,试图通过日期的方式来查询。
很快,官网反馈出了相关结果。
1867年5月7日,在世界范围内共申请了221个专利。
令人纳闷的是,一眼望去,发明者一栏,几乎全是空白。没有署名?
为了让大家都能看得更加清楚,避免有遗漏,索性辛苦一点,把这221个专利都全部列一下。
看见了吧?
1867年5月7日,批准公布的221个专利者中都没有注明发明者,也找不到诺贝尔的大名。
接下来,笔者更换搜索条件,关键词设为“Explosive(炸药)”和“1867年5月7日”,结果依然无功而返。关键词改为“Nobel”和“1867年5月7日”,依旧无所收获。
由于查询一无所获,为了不冤枉炸药奖的发明人,笔者只能小心求证,采用最笨拙的方法,将1867年5月7日的221个专利,一个个打开来查证,看看有没有专利内容与诺贝尔的达纳炸药相关。
这是一个枯燥、繁复,却又很痛苦而又乏味的过程。诸位可以不看过程,直接跳到后面的查询结果。
第1个专利(CPC-F27D1/12),属于照明、加热领域,与诺贝尔无关。
第2个专利(CPC-F24B5/04),与诺贝尔也无关。
第3-4个专利,与农业相关,直接跳过,不做赘述。
第5个专利,与交通运输有关,与诺贝尔八竿子打不着。
第6个专利,个人或家庭用品,与诺贝尔无关。
第7个专利,涉及食品和烟草,自然与诺贝尔的炸药无关。
第8个专利,与炸药和诺贝尔无关。
第9个专利,与诺贝尔和炸药无关。
第10个专利,与交通运输相关,不再赘述,跳过。
第11个专利,是个人和家庭用品方面的,也无关。
第12个专利,与运输、操作相关,属于分离、混合技术。
第13个专利,与建筑相关。
第14个专利,与农业相关,与诺贝尔无关。
第15个专利,与诺贝尔和炸药无关。
第16个专利,农业方面的,与诺贝尔无关。
第17个专利,涉及建筑方面,与诺贝尔无关。
第18个专利,属于发动机和泵方面的,与诺贝尔无关。
第19个专利,加热照明领域,与诺贝尔的达纳炸药无关。
第20-23个专利,分别涉及建筑、个人和家庭用品、运输等方面,与上文所述内容类似,与诺贝尔和达纳炸药无关,故此略过。
第24个专利,虽是化学领域,但也与诺贝尔的达纳炸药无关。
第25个专利,与上文所述类似,属于照明、加热领域。
第26个专利,农业方面,与诺贝尔无关。
第27个专利,食物、烟草领域,与诺贝尔无关。
第28个专利,一般工程领域。
第29个专利,涉及皮革的化学处理,与炸药无关。
第30-31个专利,前面分析过的老面孔,与诺贝尔炸药无关,略过。
第32个专利,仍旧属于照明和加热领域,与诺贝尔炸药无关。
第33-35个专利,皆与诺贝尔达纳炸药不相关。
第36个专利,与乐器相关,自然就与诺贝尔无关。
第37个专利,与诺贝尔达纳炸药无关。
第38个专利,农业方面。
第39个专利,运输方面。
第40个专利,照明加热领域。
第41个专利,加工塑形方面。
第42个专利,农业方面,略过。
第43个专利,涉及皮革的加工处理。
第44个专利,交通领域。
第45个专利,涉及纺织柔性材料。
第46个专利,依旧与纺织相关,略过。
第47-48个专利,与建筑相关,略过。
第49个专利,健康娱乐方面,与诺贝尔的达纳炸药无关。
第50个专利,建筑领域。
第51个专利,涉及引擎和泵。
第52个专利,涉及建筑领域。
第53个专利,涉及交通。
第54个专利,一般工程,略过。
第55个专利,农业领域。
第56个专利,涉及打印。
第57个专利,仍然属于农业领域。
第58个专利,运输领域。
第59个专利,建筑领域。
第60个专利,照明加热领域。
第61个专利,农业领域。
第62个专利,个人和家庭用品方面。
第63个专利,与动植物油、脂肪等相关。
第64个专利,与运输相关。
第65个专利,与加工塑形有关,略过。
第66个至221个专利附文后,不再一一解读,请各位自行研究。
到这里,1867年5月7日的221个专利总算全部查阅完毕,可以得出结论:
没有与诺贝尔达纳炸药相关的任何专利注册信息。
笔者又尝试着使用“Alfred Nobel”作为发明者的关键词去搜索,总算查到了与诺贝尔有关的炸药专利。
然而,仔细一看,却有几个问题:
其一,申请时间对不上,最早一个专利的颁布时间为1876年12月12日,是在加拿大申请的;
其二,诺贝尔姓名后面标注的是“FR”(法国),却不是英国,也不是瑞典?诺贝尔是法国人?!
诺贝尔发明“黄色炸药”需要使用一个重要成分——“硝化甘油”。
1868年罗存德《英华字典》第1223页,只查到了“Nitrogen”(淡气,今日已更名为氮气)、Nitrous (硝的)这些英语单词,而没有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 一词。
将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 与Nitrous(硝的)、Nitrogen进行比较,可以发现,Nitro - glycerin的词根“Nitro”应源自于“Nitro-gen”和“Nitro-us”,其含义则取自“Nitrous(硝的)”。
由此可见,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在1868年尚未诞生。那么,1867年及以前,诺贝尔怎么能使用这个单词去描述炸药成分或是注册专利呢?
再来梳理一下诺贝尔故事的形成过程。
诺贝尔的故事源于1870年本杰明·文森特(Benjamin Vincent)在纽约出版的《关于所有时代和国家的海顿通用词典:授权美国版》(Haydn's dictionary of dates relating to all ages and nations for universal reference:authorized american edition)。
在这本字典第522页,诺贝尔的故事是这么描绘的:
“NITRO-GLYCERINE (also called Nitroleum), an intensely explosive amber-like fluid, discovered by Sobrero in 1847, is produced by adding glycerine (in successive small quanti ties) to a mixture of one part of nitric acid, and two parts of sulphuric acid. Alfred Nobel, a Swede, first attempted its application as an explosive agent, in 1864. It has caused several most disastrous accidents, with great loss of life. In attempting to bury some nitro-glycerine
in the town-moor at Newcastle-on-Tyne, 17 Dec. 1867, an explosion took place, and seven persons lost their lives, including Mr. Mawson, the sheriff, and Mr. Bryson, town surveyor.”
翻译过来,大意便是:
“硝基甘油(也称为Nitroleum)是索布雷罗于1847年发现的一种具有强烈爆炸性的琥珀状流体,通过在一份硝酸和两份硫酸的混合物中加入甘油(连续少量)而产生。瑞典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于1864年首次尝试将其用作爆炸剂。它已经造成了几起灾难性的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损失。
在试图掩埋一些硝基甘油时,1867年12月17日,在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小镇沼泽地,发生了一起爆炸,7人丧生,其中包括警长Mawson先生和镇测量员Bryson先生。”
注意,1870年的原故事到此为止,后面就没有了。
与现行西史叙事比较,会发现没有1867年5月7日申请达纳炸药专利的事情,也没有说诺贝尔研制“黄色炸药”成功的叙述,更没有诺贝尔开办工厂、研制炸药,于1864年把自己父亲炸成重伤、把包括自己弟弟在内的5人炸死的故事。
也许,是对1870年的诺贝尔故事版本不太满意,本杰明·文森特在1873年的同一本字典的迭代版本中开始“添油加醋”。
且来看看该字典第477页记载的“1873年的故事版本”:
“NITRO-GLYCERINE (also called Nitroleum), an intensely explosive amber-like fluid, discovered by Sobrero in 1847, is produced by adding glycerine (in successive small quanti ties) to a mixture of one part of nitric acid, and two parts of sulphuric acid. Alfred Nobel, a Swede, first attempted its application as an explosive agent, in 1864. It has caused several most disastrous accidents, with great loss of life. In attempting to bury some nitro-glycerine
in the town-moor at Newcastle-on-Tyne, 17 Dec. 1867, an explosion took place, and seven persons lost their lives, including Mr. Mawson, the sheriff, and Mr. Bryson, town surveyor.
seeDynamite.(1873年增加部分)”
大意:“硝基甘油(也称为硝基油)是索布雷罗于1847年发现的一种具有强烈爆炸性的琥珀状液体,通过将甘油(连续少量)加入一份硝酸和两份硫酸的混合物中而产生。
瑞典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于1864年首次尝试将其用作爆炸剂。
它已经造成了几起灾难性的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损失。1867年12月17日,在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城镇沼泽地试图掩埋一些硝基甘油时,发生了爆炸,7人丧生,其中包括警长Mawson先生和城镇测量员Bryson先生;请参见Dynamite。”
1873年该字典第220页“Dynamite ” 词条下增加的内容是:
“DYNAMITE, a new explosive compound, con sisting of 75 parts of silicious earth saturated with 25 parts of nitro-glycerine (which see) . It is suitable
for mining purposes, and was tried and approved at Merstham 14 July, 1868. It was invented by A. Nobel to obviate danger. Its manufacture is very dangerous.”
大意:
黄色炸药,一种新的爆炸性化合物,由75份硅酸土与25份硝化甘油饱和而成。它很合适用于采矿目的,并于1868年7月14日在(英国)梅尔斯哈试验和批准。它是诺贝尔为了避免危险而发明的。其制造非常危险。
此处记载的“批准地点”,倒是英国,但没有明确提“专利”,而且日期是1868年7月14日,与现行西史中的1867年5月7日完全不符,更与欧专局公布的专利最早日期“1876年12月12日(加拿大)”相去甚远。
欧专局官网查询的信息显示,“法国人诺贝尔”在英国申请专利的最早时间是1896年3月11日。
此外,1873年增加的内容还有:
“Mr. Alfred Nobel'snitro-glycerine manufactory, near Stockholm, blownup;15 persons killed, many injured, 10 June,1868. An act prohibiting its importation for atime, and regulating its transmission, was passedin 1869.”
大意: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的硝化甘油制造厂发生爆炸;1868年6月10日,15人死亡,多人受伤。1869年通过了一项法案,暂时禁止进口,并规范其传播。
在本杰明·文森特的笔下,诺贝尔于1868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建了一座硝化甘油的工厂,结果发生了爆炸,造成了“15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惨况。
而且,仍旧没有明确的记载表明,诺贝尔先生把父亲炸成重伤、把包括自己弟弟在内的5人炸死。
按西史叙事,1847年,意大利人索布雷罗(Ascanio Sobrero,1812-1888)就合成了硝化甘油。但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却是,就在记载诺贝尔事迹的同一套字典中,1866年都还没有产生“硝化甘油”这个概念,不论它是以“Nitro-Glycerine”,还是以“Nitroleum”来表示。
1866年,《关于所有时代和国家的海顿通用词典》(Haydn's dictionary of dates relating to all ages and nations for universal reference)(第十二版)第520页中,只有Nitro-Gen(氮气)这个单词,可没有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e、Nitroleum)这两个单词呢!
西史叙事称,1867年诺贝尔把目光集中在硅藻土上。硅藻土是一种由化石藻类制成的类似泥土的物质,其工作原理是将液态硝化甘油变成面团状的稠度,防止气泡形成,从而让硝化甘油变得“稳定可靠”。起初,诺贝尔把这种用厚纸包裹的几英寸长的新产品称为“诺贝尔安全爆破粉”,后来,他把这个名字改成了“炸药”。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1870年,在记载诺贝尔故事的《关于所有时代和国家的海顿通用词典:授权美国版》第236-237页,还没有 Diatomite (硅藻土)这个单词。也就是说,1870年硅藻土尚未诞生,又或并不了解其性质,尚未命名和应用。
试问,没有硅藻土的应用,诺贝尔如何能将硝化甘油和硅藻土合成稳定的固体炸药,并成功申请专利?西史不是宣称诺贝尔给申请专利的“黄色炸药”起了一个希腊语单词“力量”的名字——“Dynamite”,而该词是结合希腊语单词“dynamis”(力量)和英语单词硅藻土(diatomite)产生的么?
随后,笔者又查询了1878年、1883年、1889年、1892年、1898年、1904年、1910年同一系列的海顿词典,发现从1889年开始(见1889年该词典第637页),在硝化甘油的词条下,西人又在1873年的故事版本上增加了一行内容,如下所示:
“……And repealed by the Explosives Act of 1875. Secret manufacture discovered, see Birmingham, 1883.”
大意:并被1875年《爆炸物法》废除。秘密制造被发现,见伯明翰,1883年。
此后,一直到1910年的海顿词典,有关诺贝尔的故事长期保持不变。也就是说,直到1910年,都没有提及诺贝尔在1867年5月申请专利、又陆续有了许多其他发明(如无烟炸药)等事迹,更没有提及诺贝尔因为发明炸药成为豪富,并留下巨额遗产,设立诺贝尔奖的事情。
如此重要的信息,都1910年了,诺贝尔已于1896年去世了,这些事情竟然都只字不提?实在是太不合常理了。
中国科学家是何时知道诺贝尔奖的?
根据福州市福建中医学院邓绍根《〈万国公报〉与诺贝尔奖》一文的考证,中国科学家估计是在1910年以后方知西方设立了一个诺贝尔奖。
那又是谁最早在中国报道诺贝尔的事迹和诺贝尔奖的呢?
巧了,又是炮制马克思故事的那个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李提摩太奉命开办的《万国公报》。
故事中,一个瑞典人,有了发明创造,不在本国申请专利,却偏偏要跑到英国去申请专利,是不是有点耐人寻味?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去世。最先报道诺贝尔去世消息及其遗嘱简单内容的,还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创办的《万国公报》,详见第96册(1897年1月),其他的报道,基本都是从此转载:
“瑞典国已故民人阿鲁付力度挪别鲁者,前因创造祭拉米度开花弹,以此颇获厚资,家成巨富。闻其临终遗言有:我之财产当做五份,一份瞻亲族;一份曾发明化学者;一份赠公家考求格物学者;一份移助善堂经费;一份移助万国讲求平和公费云云。”
1902年10月,《万国公报》第165期“杂俎”一栏,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口述、秉笔华士范袆翻译的《巨款赏格》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其云:
“檀纳曼炸药之用甚多,创造者瑞典人名拿伯(同为万国公报,对诺贝尔却翻译出了两个名字)讲求化学,因造此药得专利,凭此遂致巨富。临死之日分派一款以赠创造各种新法人,每年比试之赏格。一千九百零一年,有得十五万克鲁能者(按十八克鲁能为一磅),即瑞士人杜奈得创设立红十字会之人,因其事最有益于人也;另二十万克鲁能分与两人,一为德国医师白林深究化学者;一为伦德根,即造爱格斯电光者,故合之为三十五万克鲁能云。”
有意思的是,这篇《巨款赏格》提及的1901年诺贝尔奖得主仅有三位,分别是:
1)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瑞士人“杜奈得”,即今译之“琼·亨利·杜南”,Jean Henry Dunant;
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德国医师“白林”,即今译之“贝林”,Emil Adolfvon Behring;
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人“伦德根”,即今译之“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
若按现行西史,1901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却有六人,增添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人范托霍夫(Jacobus Hendricusvan't Hoff)、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人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以及诺贝尔和平奖另一位得主——法国人弗雷德里克·帕西(Frédéric Passy)。
敢问,这些炸药奖得主,为什么当时不见报道?难道是凭空生物,像变戏法一样冒出来的吗?
附第66后当日专利:
来源:昆羽继圣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传说的亚历山大神灯塔,考古学家赫尔曼·蒂尔施(Hermann Thiersch)于1909年所绘制。著名的亚历山大灯塔建造于公元前3世纪,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度接近130米,相当...
- 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发明了农历是彻彻底底的谎言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决定修订历法,徐光启是天主教徒,主张用西洋算法修订,遭到朝野反对,各方吵吵闹闹,崇祯皇帝决定各方各自测日...
- 16世纪明朝末年,公元157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乘帆船离开欧罗巴之葡萄牙里斯本港,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印度果阿。公元1582年,利玛窦从印度果阿出发,辗转...
- 西方已经承认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人所绘,梵蒂冈藏有两幅《坤舆万国全图》。在2017年,梵蒂冈、耶稣会等西方资料库、网站陆陆续续把《坤舆万国全图》作者利玛窦的名字删...
- 从”时间、角度60进制”说起——兼论郭守敬百刻环360圆周分度的应用百度百科词条:“六十进制是以60为基数的进位制,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古闪族,后传至巴比伦,现仍用作记录时...
-
汤若望都当上中国国家天文台台长了,欧洲还没有天文台,珠算源自中国
1671年,法国建成天文台,1675年,英国成立天文台。很巧合的是1644年汤若望和1668年南怀仁都当上了中国国家天文台台长。汤若望和南怀仁这两个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历代天文学、数... - 导读很多人谈到希腊民主的起源,慕之以为理想化的政治文明之楷模,惊叹雅典城邦作为一蕞尔小邦,其思辨及文化,何以如此深刻、卓越、灿烂。但真的是这样吗?当代著名学者何新...
- 关于南亚印度是文明古国的说法是个谎言,需要正本清源。印度自身没有历史这话是马克思说的。这话非常深刻!印度没有古代史,首先是因为这个地方古代根本就没有文字。世界上不...
- 墨家西迁造就西方文明考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大潮中,墨家作为一股独特的学术力量,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学术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战国末年,学术界涌现出众多流...
-
伪史之镜:高中女生10年编造100万字古俄史,仅次于亚里士多德!
她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高中肄业生,却在维基百科上创造了一段“史诗”。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超凡的写作能力,她写下了超过百万字的古俄罗斯历史,进行过4800多次修改,覆盖... - 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于7月19日开展以来,不少西方历史卫道士出来催:你们这帮“西方伪史论”者,赶紧去上海博物馆去打假呀!不敢去啦?其实,急什么?这个展览要展...
-
社会如何走向“一切向钱看”?李北方北外演讲:近三十年来目睹中国思想文化之“怪”现状
当今社会风气败坏的最典型表现,就是“一切向钱看”。相信这是绝大多数国人的共识。这股歪风源于80年代初,始作俑者是天津大邱庄支部书记禹作敏。他在介绍致富经验时,编了一... -
中2.2亿大奖还能免税?中国福彩又现“玄学”、巨奖得主不差钱
文丨宗威每次看到有人买彩票中大奖,我都会暗自心酸:接住这泼天富贵的,为什么不是我?最近的这位江西“幸运”彩民,估计要让全国彩民都眼红了。综合多家媒体的报道,南昌某... - 转自大河报所谓“放鸽子”,实际上是指爽约,关于其由来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旧上海的彩票,俗称白鸽票,一般都有去无回,所以把这种情况叫放鸽子;第二种是养鸽人的惨痛经...
- 古今中央机关名称的对照,可以从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现代中国的中央政府部门之间找到相应的映射关系。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对照思维导图:古代“三省六部制”与现代对照中...
- 我国历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不结盟、不称霸、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长久以来这些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外交方针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称赞。然而,新中国刚刚诞...
- 人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不仅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更是夏王朝建立的基础。古人认为,对天下人有功的才能当帝王,而“大禹治水”就是一件特...
-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大唐的富庶达到了极点,正月,唐玄宗李隆基拜老子庙、祭天地二神之后,大赦天下,免除全国百姓一年的地税。但,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帝国的命运,也正从这一...
- 这次巴以冲突,既是以往巴以冲突的延续,同时又有显著不同之处。本文不站立场,仅从军事科学的角度对这次冲突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一、以往五次中东战争中为什么以色列占优?...
- 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早期是匕首式短剑,剑和刀一类,区别只在于单刃和双刃...
- 在许多古装电视剧中,我们都时常能看见白银的身影。主角们在结账时,通常都潇洒地掏出几锭银子,然后抛下一句“不用找了!”就此转身离去。事实上,古代人用起银子来可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