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正史中的张飞

繁体

张飞,字翼德(?—221年),涿郡(今河北保定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和其义兄关羽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张飞升为右将军,假节。十二月,关羽被东吴吕蒙部下所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年号为章武,张飞晋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同年,因关羽被孙吴杀害,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出兵伐吴,让张飞从阆中出兵江州。因为张飞对士卒经常打骂,其麾下将领对他十分不满,最终张飞在进军之前被他的下属将领张达和范强杀害,二人将张飞的头颅带去投奔孙权。景耀三年(公元260年)九月,后主刘禅追谥张飞为桓侯。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张飞的外貌,这属于艺术加工,不会长的如此夸张吧,所以不可尽信。

有人说张飞的两个女儿嫁于刘禅当了皇后,必定貌美,女随父相,张飞必为美男子,其实未必。古代黄帝、门阀士族、名门世家、地方豪门互相联姻,更讲究门当户对,恐怕女子的容貌是否美丽还在其次。

浅析:正史中的张飞

2004年,四川简阳市张飞营山上发现一个石刻张飞的头像,据传为唐代工匠所刻,形象是慈眉善目,耳长唇厚,脸上无胡须,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大相径庭。现在的人们恐怕也不好考证三国时期的美男子是什么标准吧?

一、据水断桥

公元208年,刘备为了摆脱曹操追兵,自己先行跑路,命令张飞在长坂坡率二十骑兵拒敌。《三国志》:“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拒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进者,故遂得免。”张飞率二十骑兵,把河上的桥拆掉,在河对岸对着曹兵瞪眼大喊“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曹兵无敢应战,曹兵退,危险解除。

浅析:正史中的张飞

从此战可看出张飞并不是只知道会“卖酒屠猪”,在武略上不但有勇武一面,还有智谋一面,还讲究排兵布疑阵。张飞进行心理战,只恐吓不行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使敌方摸不清虚实,再加上地形选择-狭窄桥面,限制了对方集团冲杀,这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有的一比。这表明张飞是有勇有谋、智勇双全之人,由此战,张飞垫定了在三国时代武将威名。

魏谋臣程昱等咸称‘飞,万人之敌也’”张飞的“万人敌”的名号由此而来。陈寿评价“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二、义释严颜

公元214年,江州之战,张飞擒获刘璋的将领,巴郡太守严颜。“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张飞看到严颜有骨气,敬重他的忠义,将他释放,视同宾客善待。陈寿称张飞的这种行为为“国士之飞”。这表现出张飞有爱才惜才、尊贤爱士的宽大胸怀,也说明了张飞足智多谋,思考问题全面,这样能瓦解其他敌人守军的抵抗之心,就能如《三国志》写“飞所过战克”。

三、大破张颌

公元215年,巴西之战,张飞设计大破曹操的名将张颌,而张颌素以智谋、善战著称,使得“颌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这表现了张飞足智多谋,惯于战阵,熟谙兵法,文韬武略。由于张飞的战绩与忠义,在其后的宋朝被选为“武庙七十二名将”之一,三国时期的文臣武将共有12人上榜。

四、治理阆中

公元214年,“飞领巴西太守”开始管理阆中(即巴西)战略要地,共7年。《保宁府志》记载张飞“礼遇巴人,还耕与民,垦田植树,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奖励耕织”;修建“翠云廊”官道,在路两旁“植树以表道”,因蜀道艰难曲折易迷路,道路两旁的柏树就成了路标,现在路两边还有不少1800余年的“张飞柏”。

浅析:正史中的张飞

现在阆中有“汉桓侯祠”“张飞街”,“张飞广场”,祠内有牌匾“虎臣良牧”。张飞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老百姓纪念的好官!体现了张飞是一个有治理能力,廉政爱民的人,有顺民心,致民和的政治理念。因张飞有德于民,所以张飞死后的谥号为“桓侯”,“桓”的意思是克勤爱民。

浅析:正史中的张飞

五、张飞的书法

元代画家吴镇在《张翼德祠》写“车骑更工书”“横矛思腕力,繇像恐难如”,夸赞车骑将军张飞的书法造诣超过大书法家钟繇,虽有溢美之词,但也说明张飞的书法精湛。我国著名学者邓拓先生在《由张飞的书画谈起》写到“我国书法家并不限于文人,武将中也不少,如岳飞,张飞等”

浅析:正史中的张飞

陈寿的《三国志》评价张飞“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表明张飞喜欢结交文化圈里的人士,附庸风雅,写写画画培养自己的艺术细胞也是正常的。

张飞的书法也许造诣颇深吧。

2
0
943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