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白皮书》,犹太人弃卒的宿命

繁体

360°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亚瑟·詹姆斯·贝尔福致函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莱昂内尔·沃尔特·罗斯柴尔德,该信函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

犹太人一片欢腾。

22年后,1939年5月17日,英国政府宣布,将在10年内,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这一声明是以“白皮书”的形式发布的,即《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白皮书》。

犹太世界一片死寂。

短短20年,对犹太人产生了一个360°的大反转。

从《贝尔福宣言》中声称“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到《白皮书》中认为“英国承担的关于建立民族家园的义务已完成——已经有45万名犹太人移居到了巴勒斯坦。”

既然,《贝尔福宣言》已完成任务,那么,接下来在5年内,英国要开始配额,只能迁入75000名犹太人,五年之后,不准有更多的犹太人移民入境。

紧接着,英国计划10年内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然后成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这个独立的国家由谁来管理呢?是由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共同管理,就是让你们共治,一个独立的双民族国家。

此时,距离二战爆发已不到四个月。《白皮书》与纳粹对犹太人的“天作之合”,给了犹太人致命一击。

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人“一丝不苟”地坚定地执行着《白皮书》,对满载着逃离了纳粹魔爪的犹太难民船只千方百计地进行拦截。

到战争结束时,《白皮书》规定的75000张配额,仅仅只用掉了三分之二。而在欧洲有600万犹太人,却失去了生命。

波兰曾有三百万犹太人,幸存者不到十万;

在德国的十万犹太人中存活下来的只有一万二千人;

捷克斯洛伐克原有三十万犹太人的社团,剩下的只有四万人。

……

就是在这个危急存亡之秋,以戴维·本·古里安为代表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做出了此时最正确的判断,那就是在二战期间全面支持大英帝国

本·古里安很清楚,巴勒斯坦的地缘位置对大英帝国的价值。

又或许,这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只能抱紧大英帝国的大腿。难道犹太人还能投靠纳粹不成?

1939年《白皮书》发布后,本·古里安对自己的同胞说,我们将和英国一同作战,一同对抗阿道夫·希特勒,就像我们未曾见过《白皮书》,而我们仍将反对《白皮书》。

如果说,这时犹太人的无奈之举,是没有选择的选择。那么,此时此刻,以阿明·侯赛尼为代表的巴勒斯坦民族主义者和宗教领袖,在拥有足够多的战略选择下,却倒向了纳粹。

1939《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白皮书》,弃卒的宿命

为什么呢?因为在侯赛尼看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们的死对头是犹太人,那么犹太人的敌人是谁呢?正是意欲消灭犹太人的纳粹希特勒。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后,侯赛尼主动联系德国人,希望纳粹为自己提供资助,并计划利用自己的声望在全世界发动圣战,让犹太人彻底灭绝。

1941年11月,侯赛尼与希特勒进行了一次官方会谈,强调他们拥有共同的敌人:英国人、犹太人和共产主义者,并留下了那张身败名裂的照片。

1939《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白皮书》,弃卒的宿命

这样的战略意图完全被希特勒拿捏了。

阿明·侯赛尼知道的是,在希特勒眼里,德国早晚会一个个解决所有国家的犹太人问题,包括阿拉伯地区的犹太人。阿明·侯赛尼不知道的是,在希勒特构想里,整个欧洲都将是德国的,整个巴勒斯坦也将是德国的。

01

巴勒斯坦

在英国人来之前,巴勒斯坦所居住的绝大多数原住民们就是阿拉伯人。

历史上,巴勒斯坦是一个地名,从政治定义上,不存在巴勒斯坦人这一定义。所谓巴勒斯坦人,也仅仅是为了凸出犹太民族,而虚构的“国家公民”概念。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在奥斯曼帝国逐步衰落的情况下,英、法、德、意、俄等国开始瓜分这个年迈的帝国。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以后,为了确保苏伊士运河的航道,巴勒斯坦成为了大英帝国极为重要的一块地盘。

虽然,巴勒斯坦只不过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角落而已,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不到3万平方公里,而且大部分地方没有任何资源,这个地区也从未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帝国。

可是,对于当初日不落帝国来说,巴勒斯坦扼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战略价值极为重要,尤其是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接界,跨过西奈半岛就是苏伊士运河。

1939《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白皮书》,弃卒的宿命

虽然,埃及此时已成了英国的附属国,但是巴勒斯坦无疑还是为苏伊士运河多添了一道保障,共同保障英国经济繁荣的来源——印度殖民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同盟国,英国为了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想出了“一女嫁二夫”的策略——一方面,支持阿拉伯人建立一个大阿拉伯国家;另一方面,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家园。

除此之外,还有臭名昭著的《赛克斯—皮科协定》,不仅在阿拉伯地区划分了英法的势力范围,还规定巴勒斯坦为“国际共管”。

不管怎么说,在犹太复国主义者眼里,大英帝国毕竟许诺了《贝尔福宣言》,让他们可以在两千年前被赶走而始终孜孜以求的故土上,建立一个民族家园。

那么,一战之后,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英国人最终撕毁《贝尔福宣言》呢?

有三个直接原因,一个根本原因。

02

阴谋论

第一个直接原因是「犹太阴谋论」

你说阴谋论是不是太吊诡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英帝国之所以要许诺犹太人《贝尔福宣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犹太人阴谋论。(戳:《贝尔福宣言》的另一面:阴谋和宗教)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人人盛传布尔什维克就是犹太人组织的,是犹太人杀了末代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全家,废除了沙皇所借的无数的外债,并将私有财产和土地国有化。

1939《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白皮书》,弃卒的宿命

事实上,第一届苏维埃中央委员会,二十四个中央委员,有十六个犹太人,比如托洛斯基、捷尔仁斯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

因此,当犹太人已经被阴谋论绑定成为了共产主义者。那么,大英帝国是绝不可能答应把巴勒斯坦地区让给犹太人,更不可能答应在这里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

让你在这里建立一个布尔什维克政权,我还能是日不落帝国吗?

当大英帝国一战期间自顾不暇的时候,犹太阴谋论让它恐惧;当大英帝国一战之后眉飞色舞的时候,犹太阴谋论让它警惕。

俄国的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的强势宣言,让大英帝国不得不重新掂量,《贝尔福宣言》是否损害了它的利益。

03

埃塞俄比亚

第二个直接原因是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列强对非洲大陆的殖民地争夺日益激烈。1870年,意大利完成国家统一后,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试图在非洲扩张其势力范围。

意大利人一看,非洲还有一个未被殖民的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

在当时,非洲另一个未被殖民的国家叫利比里亚。意大利不敢动这块地方,因为有美国大佬罩着——美国把一些黑人遣返非洲,让黑人在这块地方生活,并受美国保护。

那么,埃塞俄比亚怎么回事?怎么其他列强不要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它真的没什么可用的自然资源,哪怕是它的战略资源,在大英帝国的包围圈下,也基本上毫无卵用。

1939《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白皮书》,弃卒的宿命

可穷疯了的意大利什么都要,在得到大英帝国的默许后,1885年,意大利占领了埃塞俄比亚北部的部分领土,并迫使埃塞俄比亚签订了不平等的《乌西亚利条约》。

1889年,上位的埃塞俄比亚的新国王,孟尼丽克二世推翻了之前的条约,不再承认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地位,不承认埃塞俄比亚是意大利的保护国。

于是,189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爆发。

结果,1万多装备精良的意大利军队,被10万多的埃塞俄比亚军队围在了城里,最后举手投降……

西欧列强只好忍着巨笑,送给了意大利帝国一副对联,上联:拳打南山敬老院,下联:脚踢北海幼儿园,横批:人间喜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背叛了他的盟友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选择站在了同盟国一边,也就成为了战胜国的一员。

可是,付出惨重经济代价和人员伤亡的意大利,在战后巴黎和会上没捞着一点便宜,这让意大利国内掀起了民族主义浪潮。最终,在1924年的大选中,墨索里尼建立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对于这个意大利法西斯党来说,心中仍有一个永远的痛,这就是埃塞俄比亚。

于是,墨索里尼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扩张势力范围,决定再次侵略埃塞俄比亚。1935年10月3日,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爆发。

而这次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将会成为英国反悔《贝尔福宣言》的第二个原因。

当大英帝国天下唯我独尊的时候,埃塞俄比亚的地缘位置只不过是英国政府手中的一颗筹码而已。然而,当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崛起的时候,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让大英帝国对苏伊士运河突然紧张了起来。

1936年5月5日,埃塞俄比亚首都被意大利军队占领,5月7日意大利宣布吞并阿比西尼亚帝国使之成为意大利帝国的一部分,这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巴勒斯坦地区的战略用途,重新评估它的战略地位与战略价值。

如果巴勒斯坦也被他人控制或占领,那么,苏伊士运河一南一北都受到了威胁,这是大英帝国绝不能容忍的。

04

阿拉伯人大起义

第三个直接原因就是临门一脚了。

第一个原因:俄国十月革命与犹太阴谋论的盛行,使得英国开始对犹太人充满戒心,怀疑犹太人是否打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布尔什维克政权。

第二个原因: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让本就对法西斯政权不满的英国政府,开始重新考虑巴勒斯坦的战略价值。

第三个原因:1936年到1939年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起义

这也是发布《白皮书》的最直接的原因。

1917年,自《贝尔福宣言》发表开始,犹太人就开始了向巴勒斯坦移民。

1918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为6万人,占巴勒斯坦居民总数的7%;

1922年犹太人增为8.4万人,占居民总数的11.1%;

1931年犹太人达到17.4万人,占居民总数的16.9%;

1939年犹太人增至44.5万人,占居民总数的29.7%。

在这个过程中,阿拉伯人逐步做出激烈反应。

1920年3月,阿拉伯人发动示威活动,导致五名犹太人、四名阿拉伯人被杀,多人受伤。

1920年4月,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与犹太人爆发大规模冲突,伤亡惨重。

1921年5月,阿拉伯人发动起义,反对犹太人大量涌入巴勒斯坦和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

1928年8月,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为争夺哭墙的使用权,爆发了流血冲突。

1929年8月,哭墙附近数千名伊斯兰教徒向犹太人抗议,引发大规模暴力冲突。

1936年4月,两个犹太人被暗杀,随后两个阿拉伯人在犹太人定居区附近被杀害,导致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大规模流血冲突。

你说作为少数的犹太人,怎么能与多数人阿拉伯人的冲突不分上下,而且愈演愈烈?这就归咎于一支一战结束后的犹太军团,这支犹太军团的诸多成员,在日后成为了犹太复国主义武装抵抗组织的领导人物。

1921年,在犹太人社区,一些有军事经验的犹太领导人创建了一个新的防御组织,他们给这个组织命名为哈加纳。谁也没想到,哈加纳在日后就成为了以色列的国防军的前身。

哈加纳这个词在希伯来中指的就是防御、防守的意思。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一部分哈加纳人已经不满足被动防御,开始要求主动出击,于是,哈加纳内部出现了分裂。

1931年,从哈加纳这个组织之中,分列出来了以攻击为主的另一个组织——伊尔贡

1933年,随着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对犹太人开始了有组织,有系统的迫害席卷了整个中欧。大量德国犹太人逃往巴勒斯坦寻找避难所。

1933年3万人,1934年4.2万人,1935年6万人,这批移民大多是德国的中产阶级,带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这让巴勒斯坦的工厂的数量增至14万个,也让大英帝国十分的高兴——收的税也多了。

然而,这让当地的阿拉伯人十分的担心,随着很多阿拉伯人把土地卖给犹太人,他们很多人意识到,英国人和犹太人正让他们阿拉伯人成为自己土地上的少数民族。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1936年4月,在阿拉伯高级委员会的领导下,阿拉伯人开始了一场有组织的,以反英为主的全国性大罢工。他们对英国政府提出了三项要求:

第一:英国政府禁止犹太移民;

第二:英国政府禁止将阿拉伯人的土地转让给犹太人;

第三: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代表当地阿拉伯人的议会制的合法政府。

在这场巴勒斯坦大罢工背后,犹太人伊尔贡舍弃了防御政策,开始积极地对阿拉伯人进行报复性攻击,于是,罢工升级成了骚乱。

最终,双方共300多人死亡,1千多人受伤,直到大英帝国出动近2万名英军才得以把叛乱平息。

如果按这样的局势发展下去,也许犹太人早10年就在巴勒斯坦复国了。然而,让英国人没想到的是,也就是这一年,希特勒单方面宣布废除《洛迦洛公约》,占领非军事化的莱茵河以西,并与墨索里尼和日本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的轴心国。

紧接着,1938年3月11日,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地利18.2万犹太人落入魔爪;半年不到,又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苏台德地区。同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政府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开会——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1939《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白皮书》,弃卒的宿命

当大英帝国以为,可以用绥靖政策安抚纳粹德国的时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却公开表示支持阿拉伯人。这让大英帝国大感不妙,一旦阿拉伯国家比如埃及、伊拉克、叙利亚、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都站在轴心国一边,那么击败希特勒将难如登天。

这才是大英帝国决定舍弃犹太人的根本原因。

尤其当侯赛尼接见希特勒的时候,英国人更是意识到,纳粹可能最终渗入到巴勒斯坦,从而威胁到英国在整个中东的利益。

英国人明白,与他们从犹太人中可能得到的支持所获得的好处相比,阿拉伯人倒向纳粹的危险显得严重得多。

因此,英国政府大笔一挥,《贝尔福宣言》从此成为过去式,英国人为了拉拢阿拉伯人,为了获得阿拉伯人的合作和支持,向阿拉伯人做了政治上的妥协,这就是1939年5月17日的《白皮书》。

犹太人成了一个弃卒。

1939年8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上,弗朗兹卡恩博士悲伤的说,“在这些充满灾难的日子里,巴勒斯坦是我们唯一可依靠的地方。可是如今巴勒斯坦也向我们关闭了,我们彻底失去了希望。”

人靠什么活着?希望。

大英帝国扼杀了犹太人的希望,它的《白皮书》充当了谋杀欧洲犹太人的帮凶。

可笑的是,这个《白皮书》同样没有满足阿拉伯高级委员会在1936年大罢工提出的三项要求。于是,作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精神领袖,流亡在海外的侯赛尼,直接拒绝了这份白皮书。

《白皮书》撕毁了之前的《贝尔福宣言》,得罪了犹太人,也未能充分的讨好阿拉伯人。

其实也很好理解,《白皮书》谋求多数人阿拉伯和少数人犹太人的政治共治。然而,阿拉伯人想要建立一个纯阿拉伯民族国家,而犹太人却从政治上从未看得起阿拉伯人。

这成了一个死结。

之后,与阿拉伯精英分子倒向同盟国不同,在1939年8月致张伯伦的信件中,魏兹曼仍然保证全力支援英国对抗德国。本·古里安也说出了那句名言:

“犹太人要像没有战争那样,同白皮书作斗争;但他们也要像没有白皮书那样,打纳粹这场战争。”

细细想来,这也是大英帝国当时的必然选择。

当大英帝国已非日不落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全面下滑的情况下,只能向纳粹德国谄媚,只为避战求和。

《白皮书》与其说是对阿拉伯人的妥协,不如说是对纳粹的妥协。

反过来说,英国如果支持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势必会激怒希特勒,那么,二战期间,希特勒就让不会让纳粹高层飞到英国进行和谈尝试,不会认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与日耳曼民族都是优等生,意图与英国达成某种和解或者妥协。

那么,英国人还会等到美国下场吗?历史已无法给出答案。

但,事实是,犹太人终究还是成为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弃卒。回顾历史,这不是第一次,后面我们还会看到,这也不是最后一次。

-END-

来源:深时槿读书,原标题:1939白皮书,弃卒的宿命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