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长久以来,对于科技文化先进得匪夷所思的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很多人总是充满了疑惑。
其实,略有理性之人,随便琢磨一下,就觉得在地中海地区的各古文明的描述中,有很多不合逻辑、无法解释的东西。
广义的古地中海文明,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地区各城邦文明、特洛伊文明、迈锡尼和克里特文明、古罗马文明、古犹太文明等等,是15世纪以后,突然在欧洲文化中爆发式地涌现出来的“古代文明。”
总体来讲,这些“古代文明”呈现出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1、在人类文明史上,这些“古代文明”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有的甚至早到公元前3000—前5000年之间。
2、这些“古代文明”达到的文明程度非常高,高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比如:古埃及人在公元前1500年时就可轻易雕刻和搬运320吨以上的方尖碑,在公元前1000年就培育出了高产的黑白花奶牛,公元前334年建造的亚历山大港在高峰时拥有30—100万人口,古希腊人在公元前150左右就已经开始普遍使用青铜计算机来计算行星轨道,如此等等。
3、这些“古代文明”成长的生存空间非常狭小,耕地资源非常稀缺,实际人口数量非常稀少,雅典人加上奴隶也不过二三十万,迈锡尼和克里特人更少,只有几万人,但是,它们的发展全部都不受自然资源的约束,也不受人口数量的约束,都能奇迹般地创造出伟大而辉煌的文明。
4、公元1500年以前,这些文明几乎毫无痕迹,无人知晓。
所传说的那些记录这些伟大文明的书籍,事实上全部出于文艺复兴时代以后,除了近代声称被发现,但事实上并非出自科学考古也没有做过技术年代鉴定的可疑纸草片段材料和石刻之外。
进入1500年以后,这些文明就像进入惊蛰之后的昆虫一样,一下子就在欧洲集中地从地里冒了出来,化蛹为蝶,一个比一个先进,一个比一个辉煌,让人瞠目结舌,目不暇接,它们的发展过程基本没有萌芽,没有孕育,没有漫长的积累过程,没有低级到高级的过渡,一出现基本上就是高潮,直接就是鼎盛时期,然后,紧接着就是毁灭与消失。
如果说,一个文明正常的发展过程是一条起伏中逐渐上升的平稳波状曲线,而这些文明则像一根陡峭的避雷针,猛然到达高峰,猛然坠落虚无,没有过程,只有高度。
这些无法解释来源的古文明因此经常被解释为外星人的杰作。
5、这些文明所处地理条件恶劣,耕地稀少,粮食缺乏,但手工业却都很发达,航海技术也异常先进。
据说希腊各城邦、克里特岛都能生产出大量的陶罐(但是人们却找不到生产这些陶器的窑口)、葡萄酒、橄榄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到埃及去交换充足的粮食来供养自己的人民,都把埃及当做了自己随时可以取用的巨大粮仓。然而,埃及人自己同样也生产陶罐、葡萄酒、橄榄油,不知道这些陶罐、葡萄酒、橄榄油都卖给谁?而且处于干旱沙漠中的埃及人自己也需要粮食。于是,古地中海地区粮食的生产与流通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在粮食生产存在无法填补的巨大空缺的古地中海地区,用什么来养活各文明众多的人口,用什么来支撑这么先进的文明社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如果对这个矛盾没有一个有强大说服力的解释,那么,这众多的古地中海文明无疑就是泥足大厦,完全经不起推敲与检验。
6、这些文明还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出现得非常突然,消失得也非常突然,风一样来、风一样去,像流星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干干净净。
证明这些文明存在的证据,主要就是一堆加工条件不充分的石头作品,包括雕塑、石碑和画在石头上的永不退色的壁画,加上一些黄金制品(金币、金面罩等),还有一些保存了几千年完好无损的纸莎草纸书,其它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别的证据,而这些证据绝大多数都是孤证,无法编制成一个绵密的相互证明的证据链。
7、这些文明虽然在科技和文化上达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但是,它们对自己本民族的后嗣子孙和周边民族却没有产生过任何影响,更没有形成“文明古国”应有的标配——“文化圈”。
这些文明成果不仅没有使自己的民族变得先进强大、枝繁叶茂,反而让自己的民族基本都走向凋零甚至灭绝,再先进的的科技、再灿烂的艺术几乎全部都荡然无存,以至为零,即便是其后世子孙,也对其祖先一无所知。而至于所有邻居,更没有保留下它们一星半点的科技文化的印迹,这跟中国周边形成的“中国文化圈”(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现象完全相反。
8、对这些“古代文明”留下来的一些“文物”,近现代西方学者的解读也非常的牵强任性,任意夸大,随心所欲,而这些不着边际的解读内容最后还被当做正式的信史,堂而皇之地写进了世界历史的教科书。
比如,一块高63厘米的所谓“纳尔迈调色板”,上面有一些浮雕,而这些浮雕就被解读成一本关于公元前3000年时古埃及历史的百科全书。
纳尔迈调色板
一个荒谬伪造的最新实例就是:据英国《卫报》2016年5月26日报道,2016年5月,一名叫希马德斯的希腊考古学家表示,他经过20年的研究,在希腊斯塔吉拉出土的一处有2400年历史的穹形拱顶建筑,可以基本确定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墓地,其主要证据有以下几个:
其一,亚里士多德的出生地就在斯塔吉拉;
其二,墓地地理位置好,有全景视野;
其三,墓地里有一个存放骨灰的瓦瓮;
第四,墓地里还找到了亚历山大时代的货币和皇家陶瓷。
而更重要的是,希马德斯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希腊国家文化部的支持。
不要忘记,当时的计数系统中还没有出现0的观念
后文中,本人一概不使用所谓“古地中海文明”的资料,因为这些文明的存在本来就证据不足,用古希腊资料来证明古埃及,就相当于我们在讨论有一只猪是否存在的时候,有人用猪屁股来证明猪大腿的存在,由此推导出猪的存在。
这是一个典型的自循环的诡辩逻辑。
【研究与讨论】
第一,关于亚历山大港——摆在桌面上的bug
尼罗河三角洲是一个冲积平原,照理说,三角洲的海岸线是一个由近向远不断扩展的过程,就像长江三角洲是从扬州、江阴一线向东海方向扩展一样。根据权威的地质研究结果,公元前334年的时候,尼罗河三角洲真正的海岸线距离今天海岸线,最少还有10—30公里远,当时,亚历山大港今天所在的位置还只是一片汪洋湖海和一道沙洲,根本不具备修建城市的地质条件和经济价值,连最起码的淡水水源都在50公里以外。
反过来说,如果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港就已经处在今天那个位置了,那说明这2350年中,尼罗河三角洲西部的海岸线一直就没有移动过一丝一毫。
这符合逻辑吗?
如果有人信誓旦旦地说,秦始皇东巡时,为镇压百越,命人修筑上海城,一定会让人笑掉大牙。因为当时的上海这块冲积陆地还不存在。
第二,关于胡夫金字塔——氏族部落社会玩不起的行为艺术
根据地质资料研究和历史记载,尼罗河三角洲在7000年前开始发育,直到希罗多德生活的公元前300年左右,根本不具备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土壤条件,而尼罗河河谷地带耕地面积又非常稀少,所以,在公元前2580年左右,整个埃及的农业生产水平连刀耕火种的水平都达不到,全流域全年的粮食总产量最多能供养五六十万人口,这五六十万人口分布在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尼罗河流域内,其社会形态基本还处在氏族部落时代的绿洲文明水平,怎么可能具有工业化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来修建一座体量达600万吨的胡夫金字塔。
所以,埃及金字塔的修建者必定不是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而是另有他人。
第三,关于铁制工具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铁制工具是加工所有较大型石头作品的必备的工具,不管是在东方西方,不管是在古代今天,如果没有铁制工具,人类不可能对较大型的石料进行雕刻加工,离开铁制工具,人类更不可能从崖壁上开采大吨位的石料。再强调一下,没有铁制工具,人类根本不可能从山崖石壁上开采出完整的大吨位的石料。所以说,在没有出现铁制工具之前出现的所有较大型的石头建筑、石头雕刻等等,都是文艺复兴以后的现代人在冒充古人耍流氓。
第四,关于古代重物运输——人类不可能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物理定律对人类的约束,在今天不可打破,在古代更是牢不可破。在所有的物理约束中,重物运输是严重限制古代人类生产率发展的天然瓶颈。
明朝时候,成化四年,即公元1464年,明宪宗为了把一个重约17吨的石碑从被北京运到曲阜,就动用了数百头牛,数万人工,耗时数月,并且还只能在冬天借助道路上破水结冰,而这基本上是中国古代社会所能运输的最高极限了。
而在现有历史资料的描述中,公元前1500多年前,埃及人不仅可以在没有铁制工具的条件下开采一块超过320吨的石料,刻成方尖碑,而且还可以轻易地把这块石料从采石场搬上木船,沿尼罗河航行一段后,又从船上搬到底比斯神庙,之后,罗马人又把这块石碑抢去了欧洲。
跟据现代海运规则计算,要运载320吨的方尖碑,至少需要430—460吨左右的驳船,而直到14世纪,英国最大的船只也不超过300吨。
难道像死神一样不可战胜的物理定律,对埃及人、罗马人来说,就完全不起作用?
第五,关于地中海地区的海外贸易——5000年前的地中海不是应有尽有的大型超市
许多有关古埃及的历史书籍,把五六千年前的地中海贸易描写得繁荣无比。比如,在所谓的“纳尔迈调色板”时代,埃及农业不发达,于是便通过出口陶器、橄榄油、纸莎草来换取黑海地区的粮食,等到埃及农业发达了,便又通过出口粮食来换取黎巴嫩雪松。无独有偶,古希腊也是向埃及出口陶器、橄榄油,来换取埃及的粮食。同样,克里特人,也是向埃及出口陶器来换取宝贵的粮食。
难道人人都是能工巧匠、像外星人一样万能神奇的埃及人,偏偏就不会制作陶器,不会酿造葡萄酒,不会提取橄榄油,非要用宝贵的粮食来跟别人换取吗?
这也是一个摆在桌面上的巨大的bug。
我们知道,大规模海外贸易的产生必须由几个重要的前提:
第一,完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流动的渔猎游牧人口有很大部分转变成了定居的农民,人口得到极大增长,农业生产技术较为发达,出现了较多的剩余财富,而这些财富主要体现在粮食上,人类史上,在农业实现工业化生产之前,粮食从来都没有变成过贸易的大宗货物。
第二,完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相当一部分农民转变成了手工业者,手工业较为发达,有极大的生产量和极高的生产效率,手工业产品出现了大量剩余,需要向本地区市场以外销售。
第三,出现了生产量巨大的高附加值商品,只有这些具有市场稀缺性、需求量较大的商品才能销售出去,商人才能获得较高利润,也才能支付长途贩运的高费用或者高成本;在工业化之前,香料、茶叶、陶瓷和丝绸能够长期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货物,不是没有原因的。
第四,要有巨大的消费人口,或者是巨大的市场容量。
第五、要有成熟的贵金属(金、银)作为货币,而其这些货币要得到市场的统一认可。然而,最起码在公元前3000—公元元年的地中海,这诸多条件基本都不具备,所以,最起码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地中海地区都还处于较为原始的以货易货时期,所谓繁荣的地中海海外贸易,就完全就是违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市场规律的一个伪命题。
正因为对以上诸多问题有所质疑,所以,笔者不辞浅薄,在各方面对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挖掘,希望能找到一些历史的真相。但囿于个人的学识与能力,在本文中,笔者只能对上述问题做一些粗浅、初步的分析,更多的、更专业的、更权威的考据与证伪工作,我们也只能翘首以待方家。
(本文写作,得到了网友“生民无疆”、“悬浮质子M”等人和许多网络文章的启发,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网友提问:
美洲的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真实的吗?他们也没用金属器械,但是他们建有石质神庙、石质建筑。
倚天立:
没有坚硬的铁制工具便不能加工较大型石头,这是物理定律,牢不可破。
玛雅的大型石质建筑,有三种可能,
一是后人所造,
二是玛雅人已有铁器,
三是沙子浇筑,类似“罗马砂浆”。
古人很聪明,但古人不是神仙,古人也要受物理定律的制约。
二、公元前2580年时,古埃及有多少亩耕地?
跟今天一样,古代埃及的耕地构成也是分为三角洲、河谷地带和法尤姆地区三个部分构成,只是面积的数字变化很大而已。
但是,在公元前2580年,法尤姆还没有开发,据说,阿蒙尼姆赫特三世(前1842-1797)才着手对法尤姆沼泽大规模排水,开垦了大约450平方公里的耕地。在托勒密王朝时期,法尤姆地区进一步排水开垦耕地,湖区达到了大约1200平方公里的农耕地(此处耕地数据无法考证)。
第一,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在1971年前,尼罗河“河谷与绿洲”部分耕地面积为406万亩,那么,考虑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或者奴隶社会早期的人类灌溉能力和垦荒能力等条件限制,劳动生产率只有今天十几分之一,我们假设在4600年前,当时的耕地面积只有今天的二分之一,约为206万亩。
第二,在4600年前,尼罗河三角洲有多少亩耕地?
前面,我们已经有了现代地质科学对尼罗河三角洲形成时间的判断结果,就可以大致估算当时古埃及在三角洲上的耕地面积。
尼罗河在7000年前开始发育,4600年前,尼罗河三角洲发育时间并不长,成形的部分基本上都是被河流切割的滩涂、盐碱地和沼泽,不适合人类的大规模农作(甚至现在的三角洲仍有广大地域不适于耕种),三角州由南向北逐渐形成了少量带状的较为稳定的平地,以及支流之间的沙质地隆起的部分,才能稳定实行农业生产,因此,4600年前,尼罗河三角洲上的耕地面积不会太大。
另外,在第一节,我们已从陈中原教授的《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一文中了解到到,距今2000—3000年时,广布三角洲的6—7条河流逐渐消失,原因就是人类的农业活动能力增强所导致。这也说明在此之前,三角洲上的农业生产水平相对比较低下。
我们假设,4600年前,古埃及在三角洲上的耕地面积,只有今天三角洲现有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即3400万亩的六分之一,约为567万亩。
从尼罗河三角洲破碎的形成过程来看,这个估计是合理的,只有多没有少。
由此,我们就大致估算出,4600年前古埃及全国的最大耕地总面积为:
“河谷与绿洲”部分223万亩+三角洲耕地面积567万亩=790万亩
刘文鹏先生在《古代埃及史》一书中引用的《哈里斯大纸草》中的数据说:底比斯的阿蒙神庙、赫利澳波利斯的拉神庙、孟菲斯的普塔神庙和一些小神庙占用的田地面积,加起来共有1070419斯塔特(1斯塔特合2375平方米),折合381万亩,而这只是全国耕地面积的七分之一,这就是说,拉美西斯四世(据说生卒年为前1186-1155)的时候,埃及全国耕地面积为2670万亩,达到了1971后埃及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2%。
考虑到尼罗河三角洲的发育历史,再加上阿斯旺大坝增加了大量的耕地,《哈里斯大纸草》的这个数据明显是不真实的。
三、公元前2580年时,古埃及一年的粮食平均亩产
(一)埃及的自然条件,非常不适合农业生产
学过地理的同学都知道,埃及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非常不适宜农业生产。其一,除尼罗河三角洲以外,埃及大部分国土处于沙漠或者荒漠地带,高温干旱,土地贫瘠,植被稀少,不利于庄稼生长;干燥少雨,通常年降水只有100至200毫米,夏季七八月间平均气温约为30摄氏度,最高可达48摄氏度左右;冬季气温通常在5摄氏度至10摄氏度之间。
其二,尼罗河三角洲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雨热不同时,夏季高热干旱,冬季潮湿多雨。这就是说,三角洲秋季就应该播种,但时令随之进入冬季,低温多雨,不适合庄稼生长。等到夏天到来,可降雨稀少,并且从上游埃塞俄比亚高原上来的洪水泛滥数月,7月开始,直到10末才结束,洪水很容易把两岸耕地里的种子与禾苗冲走,所以,尼罗河流域的夏季同样不利于农业生产。
其三,公元前2580年时,古埃及还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缺乏大规模系统灌溉的组织能力,而且没有金属农具,甚至连锄头和镰刀普遍都是木头制作的,即使是刀耕火种的水平都达不到。有人认为,古埃及古王国时代估计开始出现青铜,但即使如此,青铜制造成本高昂,产量很小,并且硬度太低,所以,一般不会用作农具,更不可能广泛应用。
其四,虽然,尼罗河上游的青尼和白尼为热带多雨区域,有巨大的径流量,但进入中游后有很长的河段流经沙漠,沿途因蒸发、渗漏而失去大量径流,水量只有损失而无补给,因此,水量并不浩大。尼罗河河谷十分开阔,平均宽度10—15公里,在非洲的旱季时,尼罗河水量较小,尼罗河河道只有平均几百米的宽度,而在非洲雨季到来之后,洪水来得及其迅猛,泛滥数月之久,水面十分宽广,几乎淹没了所有的农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据资料介绍,在整个洪水泛滥期间,全部耕地都积满了0.5—2米深的河水。
对农作物来说,有水的时候胀得要死,没水的时候渴得死,这几乎就是毁灭性的。
其五,对埃及中下游来说,尼罗河是纯粹的“客河”,它不是由当地径流汇聚而成,只是单纯流过,因此,尼罗河中下游两岸缺乏长江中下游那样的纵横交错的水网,由此也就缺乏连绵的植被根系发育和深厚的土壤发育,而这些又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所以,古埃及所在的尼罗河河谷地区,不可能是像印度、伊朗这样的农业传播地带,更不可能是像中国这样的农业开创地带,农业生产水平极其落后,粮食平均亩产自然也就十分低下。
【网友评论】
穿拖鞋爬山:2018-04-03 10:15:58评论
希罗多德历史书三十几次提到金字塔,有三次提到金字塔旁河而建,还提到当时埃及是泽国。所以不能用现代埃及的地理环境理解古埃及。
kelijinjun:2018-04-03 11:28:47
穿拖鞋爬山:你用假的去证明假的东西,怎么去证明?楼主是用现代的地质研究方法去考证古代埃及的耕地面积,有理有据。
关道9评论倚天立:刘文鹏这个数据还是比较准确的,确切反映了纸草出土那年代的埃及耕地面积。
倚天立:2018-04-03 10:49:47关道9:
阿斯旺大坝前,埃及才有3846万亩耕地,按照《哈里斯大纸草》上的数据,拉美西斯四世(据说生卒年为前1186-1155)的时候,在尼罗河三角洲可耕条件极差的前提下,古埃及耕地面积就达到了2670万亩,为1971年前现代埃及耕地面积的70%。
你认为可以相信吗?
(二)用中国西周时候的粮食亩产来推算古埃及的粮食亩产
1、关于平均亩产
由于缺乏古埃及农业生产的准确研究资料,我们只能用中国古代的农耕水平来进行参照和比较,由此推算出4600年以前古埃及的农业生产水平。
余也非先生在《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中认为,按照《管子·禁藏篇》说“岁兼美恶,亩收一石”来计算,战国时候的小麦产量折合成今制计算,1市亩约产麦0.732市石强,即73.2市斤。而两汉的平均亩产,折合成今制计算,大约1市亩北方可产麦0.804市石,即80.4市斤,南方产稻米0.536市石弱,即53.6市斤。
我们再来看看甘肃皋兰地区的一种叫“和尚头”的小麦品种。
“和尚头”是皋兰北山干旱、强光照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之一,其特点是耐旱、耐瘠薄、耐盐碱性能,在西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全县种植20多万亩,60年代增至36万亩左右。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1980年“和尚头”种植面积仍在20万亩左右。1986年以后,“和尚头”种植面积10~12万亩,平均亩产75公斤左右。其中,8万亩旱砂地“和尚头”小麦,平均亩产100公斤左右;4万亩早土地“和尚头”小麦,平均亩产45公斤左右。
80年代初,西南边远地区还有很多地方实行刀耕火种,留种子,很少用或不用化肥,自耕作方式和明朝都没有多大变化,亩产稻谷400余斤算好田,冬小麦亩产一般在200斤左右。
综上,余也非先生的估算更符合中国农业生产当时条件下的真实生产力水平。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估算中国西周时候关中平原一带的农业亩产。
在《周礼·大司徒》里,总结了当时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
《孟子》也说过:“周人百亩而彻”,“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说明在西周时期,肥沃的土地,100亩地才能养活一家人(8口人),稍差一点的,就需要200亩,再次的就要300亩。
西周时期的一亩,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以今天的面积来换算,在土地条件良好、农耕技术全球先进的中原地带,公元前1000年左右,需要良田33亩、中田60亩或者差田100亩,才能养活当时的一家8口人。
我们假设西周时,男女老幼每人平均每月消耗粮食22公斤(其中,强劳动力消耗30公斤),8口之家一年就要消耗2112公斤,那么,三种等级的土地亩产便为:
良田(土地非常肥沃、人工灌溉稳定):64公斤
中田(土地肥力一般、人工灌溉不能完全稳定):35.2公斤
差田(土地贫瘠、完全依赖自然降雨):21.12公斤
根据以上各种资料,我们假定在4600年以前,古埃及小麦的平均亩产水平达到了1500年以后中国关中平原的水平:
良田(土地非常肥沃、人工灌溉稳定):64公斤
中田(土地肥力一般、人工灌溉不能完全稳定):35.2公斤
差田(土地贫瘠、完全依赖自然降雨):21.12公斤
2、关于土地等级
2014年,中国农业部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根据这份公报,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7.3%;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比例为44.8%;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比例为27.9%。
根据这个公报,可以确定中国18亿亩农业耕地中,良田、中田、差田的比例为274528。
尽管埃及原始农业远远达不到今天现代农业的灌溉条件和精细化程度,但我们还是套用中国现代农业的这个比例,来对古埃及的770万亩耕地划分等级,得:
良田:208万亩;
中田:347万亩;
差田:215万亩
于是,根据以上资料,我们设定前2580年时,埃及粮食生产的平均亩产为39.02公斤。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16世纪明朝末年,公元157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乘帆船离开欧罗巴之葡萄牙里斯本港,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印度果阿。公元1582年,利玛窦从印度果阿出发,辗转...
- 西方已经承认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人所绘,梵蒂冈藏有两幅《坤舆万国全图》。在2017年,梵蒂冈、耶稣会等西方资料库、网站陆陆续续把《坤舆万国全图》作者利玛窦的名字删...
- 从”时间、角度60进制”说起——兼论郭守敬百刻环360圆周分度的应用百度百科词条:“六十进制是以60为基数的进位制,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古闪族,后传至巴比伦,现仍用作记录时...
-
汤若望都当上中国国家天文台台长了,欧洲还没有天文台,珠算源自中国
1671年,法国建成天文台,1675年,英国成立天文台。很巧合的是1644年汤若望和1668年南怀仁都当上了中国国家天文台台长。汤若望和南怀仁这两个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历代天文学、数... - 导读很多人谈到希腊民主的起源,慕之以为理想化的政治文明之楷模,惊叹雅典城邦作为一蕞尔小邦,其思辨及文化,何以如此深刻、卓越、灿烂。但真的是这样吗?当代著名学者何新...
- 关于南亚印度是文明古国的说法是个谎言,需要正本清源。印度自身没有历史这话是马克思说的。这话非常深刻!印度没有古代史,首先是因为这个地方古代根本就没有文字。世界上不...
- 墨家西迁造就西方文明考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大潮中,墨家作为一股独特的学术力量,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学术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战国末年,学术界涌现出众多流...
-
伪史之镜:高中女生10年编造100万字古俄史,仅次于亚里士多德!
她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高中肄业生,却在维基百科上创造了一段“史诗”。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超凡的写作能力,她写下了超过百万字的古俄罗斯历史,进行过4800多次修改,覆盖... - 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于7月19日开展以来,不少西方历史卫道士出来催:你们这帮“西方伪史论”者,赶紧去上海博物馆去打假呀!不敢去啦?其实,急什么?这个展览要展...
- 早就注意到,有那么一些自称“研究”“国学”的人,跳出来恶毒攻击西史辨伪。其中有一位宣称要重新注释解读“六经”的“大师”,公开撰文(《“伪史论”批判——信息时代的蒙...
- 内容提要:“信息时代蒙昧主义”产生的原因不是信息稀缺,而是信息泛滥、信息源权威性缺失导致的荒唐见解流传。伪史论者主要通过巧妙、模棱两可地编排从各种渠道、特别是网上...
- 一个16岁的少女被摆成一个虔诚礼佛的姿势,然后被死死的禁锢住,随后喇嘛以熟练的手法切开其头皮,然后将水银从头盖骨上的缝隙中慢慢灌入进去,水银会顺着人皮和血肉之间的缝...
- 转自昆仑策网今天,当我们谈到文化自信的时候,会有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在鸦片战争之后的那些年,我们的文化优势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甚至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一些激进的人...
- 提起社会财富如何分配最公平,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而后在这个大原则的基础上关怀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给予他们基本生活保障。如果这个理想能完全推...
-
为什么全世界都容不下犹太人?哲学家黑格尔的观点,值得人们深思
在人类多元文化的大熔炉中,犹太文化和信仰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色彩。它们不仅塑造了犹太民族的独特身份,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这种独特性同时也引发... -
华为迎来“最重量级”合作者,“共和国长子”的信任:灵魂交给自家人
匹配5速手动变速箱,长6.67、车宽2.46、自重3.9吨。见过这个大家伙的,估计都老了吧。小时候经常在不算宽的马路上见到,如今想再看估计要去博物馆了。“共和国长子”1953年6月... - 转自趣观历史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 今年重庆永川,6岁小朋友李文杰火了。短视频平台上,处处可以刷到他喷火的表演:穿着特制的戏服,扎稳马步,对着小火把一吹,随着“噗”的一响,火龙现身,引发围观众人的连连...
- 1992年7月中旬,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与副外长徐敦信、张庭延等一行七人前往平壤。为了保密,钱其琛等人没有乘民航班机,坐的是空军专机。抵达平壤后,中国代表团顺...
-
了不起的乌克兰:即便是与俄军血战,也依然对华出售先进军事装备
日前,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发布了一份国际军火交易市场的调研报告。在中国板块,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对华出口先进技术装备和武器的国家前三名分别是俄... - 功夫不大,来到一处典型清末民初的楚风式建筑,砖混马头墙提拉成型,穿斗式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灰墙玄瓦,高垛翘脊,韵味古朴,精巧融合于自然,独显鹤舞飞檐之格风,沉浸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