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个长年在外的游子看到了久别的母亲一样,周恩来神情专注地注视着机翼下的故乡淮安!也许他怕打扰机组人员的驾驶,也许他已沉浸在对故乡一桥一巷的回忆之中,周恩来只是看,没有说一句话。
从他12岁离开家乡到东北开始,到他78岁在北京逝世,66个春秋,66个年头,周恩来再也没有回到那生他养他的古城淮安。
1910年,周恩来12岁;1976年,周恩来78岁。
1912年,少年读书时期的周恩来
从他12岁离开家乡到东北开始,到他78岁在北京逝世,66个春秋,66个年头,周恩来再也没有回到那生他养他的古城淮安。
难道他不想回吗?不!他说过,“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他同许许多多的爱国者一样,挚爱自己的家乡,魂牵梦绕那片熟悉的土地。也正因此,离开家乡的他与渴望他回来看看的家乡之间,不曾中断过感人的故事,不曾中断过那种游子深情。
“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让我看看老家?”
周恩来为什么一直没有再回家乡看看?如果仅仅是以没时间来回答是难以服众的,周恩来虽然日理万机,但多年间的南来北往,一天半天的时间总不至于完全抽不出来。
他的亲戚说:“尽管他在那里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但是他并不怨恨那里的房屋,也不讨厌淮安。他只是不想让他家获得任何特权。事情就那么简单。”
他的朋友说:“周总理没有回淮安,因为他明白,他如果回去,他的各门亲戚马上会得到地方官员们的青睐和特殊照顾……这是难以避免的……”
事情就这么简单。但它的过程却是漫长的,66年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算起,也有27年啊!于是,想念周恩来的家乡人民,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不断地有了宁信其真的传说:总理要回来!总理要回来!
▲江苏省淮安市驸马巷周恩来故居
伟人归故里,家乡人也多了一番流淌在心底、外溢在脸上的骄傲与自豪。为此,淮安专门拓宽了南门大街等街道,疏浚了文渠,维修了淮安的两座古老文明的象征性建筑-文通塔和镇淮楼……
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周恩来没有回周恩来故乡-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淮安。
来,渴望的人们,多少有些失望的人们,又传说起周恩来在飞机上瞰望淮安故乡的故事。于是,飞越淮安的每一架飞机,都被可爱的淮安人民寄予了无限深情,因为他们相信,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在这架飞机上,瞰望着故乡,瞰望着故乡的人民。
可爱的淮安人民不可能看到飞机上的周恩来,但周恩来确确实实是在飞机上瞰望过故乡。据周恩来的卫士成元功回忆,周恩来的座机每次起飞前,机组人员总要事先把《飞行日志》送呈总理,上边标明何时起飞,何时到达,沿途经过哪些地方,等等。凡是看到要途经淮安上空时,周恩来就会感慨地说:“这次经过我的老家上空,如果天气好能让我看看故乡就好了。”短短的话语流露出周恩来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1959年1月的一天,周恩来从广州开完会乘专机返回北京,那天天气特别晴朗,万里无云。当座机快飞临淮安上空时,周恩来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不顾飞机的颠簸摇晃,踉跄着走向驾驶舱。成元功怕他跌倒,忙站起来紧跟着他往前走。周恩来进入驾驶舱后,对正在全神贯注驾驶飞机的机长袁桃园说:“小袁,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让我看看老家?”
袁桃园一听,明白了周恩来的意思,立即回答说:“可以。总理,您坐下吧。”说着,副驾驶站起身来让周恩来坐到他的位置上。袁桃园机长很快地降低了飞机的速度和高度。
就像一个长年在外的游子看到了久别的母亲一样,周恩来神情专注地注视着机翼下的故乡淮安!也许他怕打扰机组人员的驾驶,也许他已沉浸在对故乡一桥一巷的回忆之中,周恩来只是看,没有说一句话。当时也在飞机上的周恩来经济秘书王扶林回忆说:“总理12岁离开淮安,虽然没有再回去过,但他对淮安有很深的感情。那次他在飞机上看淮安,我也在飞机上。事后,周总理对我说,他看到了文通塔、里运河都没什么变化,只是鼓楼附近的街道好像变了……”
飞越淮安上空了,袁桃园转过脸来说:“总理,要不要再盘旋一圈,让您再仔细看看?”周恩来摇了摇头说:“不用了,那又要多费汽油了,我们还是赶回北京吧。”直到这时,他才依依不舍地从副驾驶的座位上站起身来,并微笑着对机长、副驾驶说了声“谢谢”,在成元功的搀扶下,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周恩来坐下后,双眼有些湿润,好久没有说话,完全陷入了对生他养他的故乡的深深回忆之中。
童年时的周恩来
“代我问乡亲们好”
是的,周恩来对养育自己的那片故土始终充满深厚的感情,一直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和父老乡亲。淮安人民当然不会忘记周恩来总理在几年前请筱文艳代他“问乡亲们好”的感人故事。
1952年,我国举办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参加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3个剧种,来自上海人民淮剧团的筱文艳也参加了这次大会。这天中午,筱文艳正在招待所的楼下洗衣裳,周恩来在于伶的陪同下来到招待所。他见到筱文艳便随和地问道:
“同志,盖叫天先生住在哪个房间?听说他病了,我们想看看他。”
筱文艳并未认出来人是周恩来,随手指一指楼上,说:“盖老先生住二楼。他昨天发过烧,今天好了,现在到外边去了。”
周恩来听她说盖叫天不在,道了声谢,就离开了这里。筱文艳望着他的背影,忽然一愣,心想:这位同志怎么好生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她脑海里一阵紧张地搜索,实在是想不起来,只好去问于伶。
于伶告诉她:“来的是周总理啊!怎么,你没有认出来?”
筱文艳这才恍然大悟,是周总理,以前在报纸上看过照片,怪不得这么面熟。她不住地后悔:我怎么连总理都没有认出来呢?如果能和他多说几句话也好啊!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总理啊!
没想到,筱文艳几天之后就真的再一次见到了周恩来。那是会演结束后,起源于周恩来家乡的淮剧被点名到北京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场演出。上海人民淮剧团筱文艳、盖叫天演出的《千里送京娘》和《种大麦》两出小戏情节生动,妙趣横生,博得台下一阵阵掌声。
演出一结束,多年没有看过家乡戏的周恩来就大步流星地来到后台和演员们握手,祝贺他们演出成功。筱文艳这回可看见周恩来了,激动地迎上前去。周恩来紧紧握住她的手,祝贺她演出成功:“你的戏演得很好,祝贺你!”
这时,周恩来又告诉她,刚才毛主席也看了戏,他说你们的《种大麦》舞蹈不错,就是戏剧矛盾少了些。筱文艳马上回答说:“谢谢总理转达主席的指示。我们回去一定好好修改。”
周恩来一听她那一口地道的苏北乡音,两道乌眉立即扬了起来,亲切地问:“你是哪里人呀?”
“我是淮安人。”筱文艳兴奋地回答。
“噢,那我们还是同乡呢。你老家在城里还是在乡下?”
“住在乡下。”
“哪一个乡?”
“车桥东乡。”
“车桥?不错。小时候我和家里人去赶过一次庙会,是从涧河坐小船去的。”周恩来马上陷入深情的回忆,停一下他才又问:“你回过家没有?”
“我5岁离家,20多年了还没回去过。”筱文艳是童年随父母逃荒到上海,后来从艺的。她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当然不能详细诉说。
“我老家在淮安城里,可是已经40年没有回去过了。不知乡亲父老生活得怎么样?你如有机会回去,代我问乡亲们好。”
“好,我一定记住,回去给您向乡亲们问好。”
从这之后,周恩来每次见到筱文艳,都要问上几句。有一次,趁在上海开会的机会,周恩来还专门去看了筱文艳等演出的淮剧《水斗》《断桥》等戏,还为筱文艳题写了“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的勉词。筱文艳入党了,周恩来也向她表示祝贺。
1956年,筱文艳偕上海人民淮剧团第一次回到家乡淮安,为家乡父老们演出了《秦香莲》《水漫泗洲》等拿手好戏。她牢记周恩来的嘱托,从剧场演到广场,从城里演到乡下,总是不忘代周恩来“向乡亲们问好”。
“我这淮安人也得尽点淮安人的责任”
1958年7月,正值盛夏时节,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受县委委托到北京去见周恩来总理。县委交代他的任务是:一、汇报淮安工作,请总理对发展故乡的工农业生产给予适当“照顾”;二、向周总理直接请示他的旧居处理问题。
从淮安出发上路,王汝祥的心里总是在想,都说总理日理万机,他能有时间接见我吗?到北京后,王汝祥忐忑不安地来到国务院说明了来意……
“父母官”来到北京,几十年未回故乡的周恩来也很高兴,想着见见家乡来客,了解一下家乡的情况。7月25日,他就安排时间接见了王汝祥,还请“父母官”吃了饭。
家乡人见面,自然是一番问长问短,不过,周恩来因时间有限,也不能把想问的都问到。而王汝祥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总理,心情激动之下,本来想好的话也不知说明白了没有。会面时间不长,周恩来因为还要接见来访的外宾,就对王汝祥说:“我和你的事改日再谈吧。”
两天之后的7月27日,夜色将临之时,王汝祥如约走进中南海西花厅,只见周恩来已等候在他的办公室门外。
“吃饭了吗?”周恩来见王汝祥走来,老远就打招呼,并迎上来握手,拉着王汝祥一同步入会客厅,在藤椅上促膝坐下。周恩来颇有歉意地说:“老王,这次你来,我招待不周,仅让你吃个便饭,你一定要嘀咕我这个老乡太小气了。”
“不,不,总理,那天我吃得很好。”王汝祥怎么也想不到周恩来会这么客气。周恩来摇了摇头:“你们在下面招待客人可能比较丰盛,可是,国务院有待客标准,作为国务院总理,我也不能例外啊!”
王汝祥明白了周恩来的意思,知道这是总理的一种解释,他不好再说什么。周恩来随即转了话题:“听说你们要重建我老家房子?这不行,不要因为我是总理嘛!”
“不是重建,是修理。房子年久失修,快要倒塌了,我们只是把它扶扶正。是因为尔萃(周恩来的侄子)参军了,地方上要拥军优属,这是我们应做的工作。”
“我那房子要倒了,就把它拆掉。”周恩来像是没听见王汝祥的话似的,继续说,“你们对城里地主的房子是怎么处理的,我家那房子,我看可以没收。”
“没收?!”王汝祥没料到周恩来会说出“没收房子”的话,一下子愣住了,不知怎么回答才好,但没收无论如何是不能答应的。好一会儿,王汝祥才想出“对策”:“总理,城市没搞土改,怎么能随意没收房子?”
周恩来听后,忍不住仰头大笑道:“好,不谈没收,不谈没收。”
谈话气氛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活跃起来,话题也进入了淮安的工农业生产情况。
此时正是“大跃进”的高潮期,举国上下都难挡浮夸风、“卫星热”,淮安自然也不例外。说到农业产量,王汝祥一开口就说粮食亩产有5000斤。周恩来一听霍地站起来,面色严峻,沉默不语,在大厅内踱了几步后,双眸现出复杂的神色,然后语气严肃地说:“干劲要鼓,但要实事求是!”
王汝祥说淮安农业搞得很不错,除了有些浮夸在里面,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为发展地方工业的想法做铺垫。上次谈话,他没有将来意和盘托出,只是转弯抹角地以汇报故乡情况为由,暗示家乡办工业有困难,想请周恩来为发展淮安工业解决钢材问题。这一次,他说着说着,就奔向办工业的主题。
王汝祥在想方设法地寻思着如何“不辱使命”,周恩来内心早已明了其意,一语道破:“你是来找我这个老乡开‘后门’的吧?”
周恩来话音刚落,王汝祥的脸上顿时火辣辣的。他虽不愿意承认是来“走后门”的,但又不能否认,确实是有这层意思嘛!
见王汝祥语塞,周恩来知道自己所说不差,但他并没有顺着“走后门”批评下去,而是中肯地建议说:今后一年,淮安还应将主要力量放在农业上,如粮食产量显著增多,就可调整耕地,多种经济作物,或增加储备和外调任务,在这样的农业基础上,地方工业的原料、资金、市场都容易解决,就更有利于发展。因此对地方工业,除手工业和土法生产的以外,不宜搞得过多,不如集中力量先将铁木农具厂搞起来,然后再及其他。当然,不论办什么工厂,都要首先面向农业,由省里统筹规划。办厂要用钢材,也得由全省统一安排。
说着说着,周恩来把话锋一转,微笑着说:“老王,老乡之间可不兴搞贿赂啊。”
“贿赂?!”王汝祥听了大吃一惊,他这才想起来这次进京,带了一些淮安土产茶馓,托总理办公室的同志转交给周恩来,表达家乡人民的一点心意,没想到周恩来竟认真起来。王汝祥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这是家乡人民的一点点心意,请总理尝尝。”
“尝尝?整整一大铁盒子哩!不准请客送礼,是我们国务院的规定。”
“这……”王汝祥尴尬极了,心想:要是周恩来总理真的把这盒茶馓原封不动地退回,那我回去可怎么向县委、县人委和全县人民交代啊?
周恩来看出王汝祥的心思,抬手抚摸着鬓角,哈哈笑了起来:“看,都把我当成黑脸包公了,这么多年,你是第一位从家乡来找我的‘父母官’,好吧,我也只好破例地来个‘执法犯法’了。”接着,周恩来十分感慨地说:“离开家乡太久了,连你这‘父母官’都不理解我了。”沉思片刻他又轻声问道:“文渠没有堵塞吧?”
“没有。”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在文渠里划船,打水仗……”
谈到童年,周恩来娓娓叙来,仿佛他又回到了淮安,回到了驸马巷,回到了那一群群儿时的伙伴互相追逐、淘气玩耍的时代……王汝祥一见周恩来沉浸在故乡情中,便趁机说:“总理,您老离开家乡这么多年,现在家乡变化不小,请总理回去看看。”
周恩来点了点头,无限感慨地说:“是啊,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时,有一回梦见自己又在文渠里划船,醒来后便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这些年多少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有时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遣的烦恼,紧张得饭都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爬爬鼓楼(指淮安镇淮楼),放放风筝……可是……”
王汝祥知道周恩来回去也难,只好说:“总理,工作再忙,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啊!”周恩来微笑着未置可否,沉默片刻,他才说:“老王,你是‘父母官’,我的心里话对你不隐瞒,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听。你给裁判裁判。有这么一个摆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划到了河中心,这时,他感到很疲劳,而对岸又是乘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说,这个摆渡的该怎么办?”
王汝祥琢磨着周恩来的话,很快领悟了其中的意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周恩来是把自己比作那个“摆渡”的,他还要把国家与人民送到繁荣富强的彼岸去啊!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就是如此吗?!
王汝祥还在感慨万分地体会中,周恩来递过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江渭清、刘顺元、惠浴宇同志收”。周恩来说:“你从家乡老远来,我不能让你空手而归。我这淮安人也得尽点淮安人的责任。这封信你交给江苏省委,你们的困难尽量请他们帮助解决。”
接过信,王汝祥就忙着往口袋里装,该看不该看他还是心中有数的。
倒是周恩来发话说:“你可以打开看看,信的内容与你们的意图符合不符合?”
王汝祥没有打开信的意思,嘴里却连声说着:“行行行。”
周恩来见状,不禁风趣地说:“不看,回去交不了差,不要后悔哟!”
王汝祥说:“不会,不会。”
转眼间,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王汝祥起身向周恩来告辞。周恩来送他缓缓走出会客厅。握手道别时,王汝祥再次邀请周恩来在百忙之中抽出点时间回故乡看看。
周恩来微微点头,紧紧握住王汝祥的手说:“请代我向家乡人民问好,代向淮安的机关干部问好。噢,还有,要实事求是地把《淮安日报》办好,每月按期寄给我一份。”在第二次接见后,周恩来还为淮安县委写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题词,并为《淮安日报》题写了报头。
事后,人们得知了周恩来写给江苏省委负责同志的信的内容。在这封信中,他写了淮安县委向他提的要求,明确地表达了他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在写到淮安县委希望他帮助解决钢材问题时,他说:“王汝祥同志这次来,想在北京解决钢材问题,我当然不能那样做!”信中还特别声明,他不了解淮安情况,给淮安提的建议“不一定对,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成熟的意见,更非组织上的意见”。
“把人民群众的生活切实安排好”
195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淮安县是先进单位,淮安县委决定派副书记颜太发为代表去参加这次会议。
“作为一名淮安人,能亲眼见到周总理的神韵风采,聆听他那亲切的教诲,确实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王汝祥的赴京经历,令淮安县委的领导们羡慕不已。这次颜太发心里想,如果到北京也能见见周总理该多么幸福!这是他多年的夙愿。
会议一连开了好几天,都没有周恩来接见会议代表的消息,会议的主持和讲话人也都没有他。随着会期一天天过去,颜太发的心也越来越感到失望:看来这次会议期间是不可能见到总理了。然而,一个晴朗的下午,淮阴地区代表团带队的同志突然通知颜太发:“周总理明天上午要接见几个代表,你是其中之一。”颜太发一听,先是一愣,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竟连着问了好几遍。
终于可以见到周总理了!颜太发的心情一下子又变得紧张起来,老是考虑明天见到周总理时,可能问他哪些问题,他该怎么回答才好。特别是淮安县的粮食总产量,是说王汝祥说过的16亿斤,还是说县委交代的10亿斤(实际上还要少得多)?
第二天早饭后,一辆面包车把颜太发等11位被接见的代表送到了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神采奕奕,既亲切又随和地和大家一一握手,同时仔细地询问每一个人的姓名(被接见的人事先已有一个名单),接着就先和大家一起在西花厅后院他的办公室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