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0%

我和《大公报》真可以算得上老朋友了。将近七十年前,我以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在清华大学念书。我的老师吴雨僧(宓)先生正为天津《大公报》编一个“文学副刊”,我经常在上面写点文章,以书评为多。因此,我不但是《大公报》的读者,也还是它的作者。现在跟《大公报》套点近乎,不能说是毫无根据吧。

但是,时移世迁,沧海桑田,在过去六七十年中,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自己也经历了云谲波诡的变化。《大公报》的情况不甚了了,恐怕也差不多。我是泥菩萨过江,自顾不暇。说句老实话,老朋友《大公报》早已被我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但是,王芸生、张季鸾等先生的名字,我却决不会忘记,他们对中国新闻界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

我没有研究过中国报业史,我不清楚《大公报》的前因后果,兼又在二战期间去国多年,重庆、昆明等大城市在日军侵华时期的情况,我完全不了解。《大公报》在这期间活动的情况,他们的指导方针,我也完全不清楚。在那时的欧洲是读不到《大公报》的。但是,我却清楚地记得,在解放后某一次或某几次批判中,却涉及了《大公报》。当时是年年批,月月批,天天批,批判多如牛毛,多得已经超过了我脑海的容量,实在记不清是哪一次了。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批判家们说,《大公报》对国民党是“小骂大帮忙”,可恶之至云云。我的政治觉悟既低且迟。我认为,对国民党敢于“小骂”,已极不易。《大公报》虽不是像《新华日报》那样的党报,能做到这一步,就表明它倾向进步。吹毛求疵,苛求于人,是当时“左爷”的通病。他们敢于说出清官不如赃官这样的谬论,还有什么话不敢说呢?

我是怎样和这位老朋友重逢的,现在我已经完全记不清了。我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香港大公报社又向我赠阅《大公报》,每天厚厚的一大摞,同当年的天津《大公报》简直是判若两报。不但印刷精美,而且内容丰富。我最喜欢读的是“大公园”和“小公园”。“大公园”中颇多名人的作品,比如萧乾,我就常在“大公园”中读到他的作品。有的文章,虽然出于一些比较陌生的作家之手,可是内容充实,文采斐然,读了受益良多。“小公园”中,除了一些短小的文章以外,我最喜爱的是那每天的“一文一画”,意境生动,逸趣横生,看了以后,得到了极大的美感享受。有时候,我竟像小孩那样对自己提出了极为幼稚可笑的问题,蕞尔香港,哪里会有那么多东西可画呢?然而,事实上却是每天一幅,毫不重复,令我惊叹不已。

除了两个“公园”以外,同我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学副刊”。我每期必仔细阅读,大陆名家的文章颇多。马文通先生做主编时,我曾在上面发表过几篇散文。最近一两年,我没有再写稿。主要原因是,对我来说,写散文并不轻松。我对散文有个人的看法。我虽然常讲,我的散文不是挤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流嘛,听起来非常轻松自在。然而,没有震撼我的灵魂的真实的感情,我决不会流出什么东西来的,而这种感情如今却越来越少了。从宇宙大事,世界大事,国家大事,一直到身边琐事,我总是感慨多于真情,衰年老朽,已经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地步了。因而很难再流得出什么散文来,同《大公报》“文学副刊”也就久违久违了。

但是,我虽已年届米寿,仍然没有制订攀登八宝山的计划。无论我衰朽龙钟到什么程度,我决不会忘记《大公报》的,决不会忘记“大公园”“小公园”和“文学副刊”。当兹兔年将临之际,我神驰南天,虔祝《大公报》兴旺发达,越办越好,为我们伟大祖国鼓吹升平。

---1999年2月5日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吴法宪回忆录
吴法宪回忆录
吴法宪
立即阅读
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立即阅读
褐衣男子
褐衣男子
立即阅读
古今博览
古今博览
立即阅读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许仲琳
立即阅读
红与黑
红与黑
司汤达
立即阅读
肖申克的救赎(英)
肖申克的救赎(英)
斯蒂芬·金
立即阅读
白话黄帝内经
白话黄帝内经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