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穆遗书》原文及译文

繁体

《武穆遗书》,相传为宋代的抗金名将岳飞所作的兵书,但在《宋史》中并无相关记载,此外长篇演义小说《说岳全传》以及民间传说中均没有提到《武穆遗书》。

真实性尚待考证,仅供参考。

此书内容为武术、养生之法,亦有可取之处。

《武穆遗书》

岳飞(有待考证)

要论一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

【译文】

凡是分散的事物,必然有其统一的规律;凡是分开的事物,必然有其合一的本质。因此,天地之间四面八方的事物,虽然纷繁复杂,但各有其归属;千头万绪的现象,自有其根源。

盖一本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变,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

【译文】

根本的道理分散为各种现象,而各种现象最终都归于根本的道理,这是必然的规律。关于武术的论述,也非常繁杂。但归根结底,千变万化,无非是“势”,也就是“气”。虽然“势”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气”却归于一体。

夫所谓一者,从上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联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贯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这也。

【译文】

所谓的“一”,是指从头顶到脚底,内在的脏腑筋骨,外在的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互联系而成为一个整体。即使受到攻击也不会分散,受到撞击也不会瓦解;上面想动,下面自然跟随;下面想动,上面自然引领。上下动作时,中节(腰部)协调攻击;中节动作时,上下配合;内外相连,前后呼应,这就是所谓的“一贯”。但这并不是勉强做到的,而是通过长期的练习自然形成的。

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

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乎尔而疾如闪电。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

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

【译文】

在需要静的时候,寂静深沉,稳如泰山。

在需要动的时候,如雷霆般迅猛,如闪电般快速。

静的时候,内外上下完全一致,没有任何不协调的地方。

动的时候,左右前后完全一致,没有任何拖沓或犹豫的迹象。

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

不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是岂无所自而云然乎。

【译文】

就像水自然向下流动,势不可挡;就像火从内部燃烧,爆发时迅雷不及掩耳。

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犹豫,自然而然地做到,不知不觉就达到了,这难道是凭空而来的吗?

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始成。

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争遽,按步就步,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

【译文】

气是通过日积月累而增长的,功夫是通过长期练习而成的。

观察圣人的传承,必须经过多闻强识之后,才能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这离不开格物致知的功夫。因此,事情没有难易之分,功夫在于自己尽力,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最终身体的各个部分自然会贯通上下表里,散的部分统一起来,分的部分合为一体,四肢百骸最终归于一气。

要论二

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

【译文】

世间有人讨论捶法(武术中的击打技巧),同时也讨论“气”。

气本为一体,但可以分为二,这二者就是呼吸。呼吸就是阴阳。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平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此阴阳之分也。

【译文】

捶法不能没有动静,气不能没有呼吸。吸气为阴,呼气为阳;静为阴,动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为阳,阳气下降为阴;阴气下降为阴,阴气上升为阳。这就是阴阳的区分。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浑而言之统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此即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译文】

什么是清浊?上升的是清气,下降的是浊气;清气上升为阳,浊气下降为阴。阳可以滋养阴,整体上统称为气,分开来说就是阴阳。气不能没有阴阳,就像人不能没有动静,鼻子不能没有呼吸,口不能没有出入。这就是对立统一的循环规律。气虽然分为二,但实际上是一体的。有志于学习武术的人,不要被这种区分所束缚。

要论三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也。

以身言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而下节。

以上节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

以中节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下节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以肱言之: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中节,掌根为根节。

【译文】

气源于身体,而身体的节段没有固定的位置。三节指的是上、中、下三部分。

从整体身体来说,头是上节,躯干是中节,腿是下节。

从上节来说,天庭(额头)是上节,鼻是中节,海底(下巴)是下节。

从中节来说,胸是上节,腹是中节,丹田是下节。

从下节来说,足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

从手臂来说,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

从手来说,手指是梢节,手掌是中节,掌根是根节。

观于是,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

要之,若无三节之分,即无著意之处。

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顾可忽乎哉。

【译文】

通过以上分析,足的三节划分也就不必多说了。因此,从头顶到脚底,每个部分都有三节。

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三节的划分,就没有着力的地方。

如果上节不明确,就失去了依靠;中节不明确,浑身就会空虚;下节不明确,自己就会跌倒。这怎么能忽视呢?

至于气之发动,要皆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然此犹是节节而分言之者也,若夫合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译文】

至于气的发动,通常是梢节先动,中节跟随,根节推动。但这还是分开来说的,如果整体来看,从头顶到脚底,四肢百骸,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哪里有三节之分呢?又何必说三节中各有三节呢?

要论四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乎梢者焉。

夫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论。

【译文】

在讨论了身体和气的理论之后,进一步讨论“梢”。

梢是身体的延伸部分,讨论身体时往往忽略它,讨论气时也很少提及。

捶以内而发外,气由身而达梢,故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形诸梢,则实而仍虚,梢亦乌可不讲。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

【译文】

捶法从内而发,气从身体传递到梢。如果气不源于身体,就会虚而不实;如果不表现在梢上,就会实而仍虚。因此,梢不可忽视。但这只是身体的梢,还未涉及气的梢。

四梢维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于四体,似不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诲,纵不必本诸发以论气,要不能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

其他如舌为肉梢,而肉为气囊,气不能形诸肉之梢,即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后肉梢足矣。

至于骨梢者,齿也。筋稍者,指甲也。

【译文】

四梢是什么?头发是其中之一。头发与五行无关,似乎不重要,但头发是血的梢,血是气的载体。虽然不必通过头发来讨论气,但不能离开血来生气。因此,头发不可忽视。头发竖起,说明血梢充足。舌头是肉的梢,肉是气的容器。如果气不能表现在肉的梢上,就无法充满气的量。因此,舌头必须紧贴牙齿,肉梢才能充足。骨梢是牙齿,筋梢是指甲。

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未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亦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译文】

气生于骨,连接于筋。如果不涉及牙齿,就无法涉及筋的梢。要使气充足,必须牙齿紧咬,指甲紧握。如果做到这些,四梢就充足了。四梢充足,气也就充足了。哪里还会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的情况呢?

【在中国古代武术训练方法里,特别注重对于发、舌、齿、指的锻炼,并称此四个部位为四梢。特别是形意门,把四梢的修炼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特别提出四梢要齐的理论。】

要论五

今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

【译文】

捶法讲势,势讲气。人通过五脏形成身体,气也由五脏产生。五脏是生命的源泉,气的根本,分别是心、肝、脾、肺、肾。

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草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义,而必准之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武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

【译文】

心属火,有上升之势;肝属木,有曲直之形;脾属土,有敦厚之势;肺属金,有收敛之能;肾属水,有润下之功。这是五脏的意义,必须与气相配合。因此,讨论武术时,不能离开这些。

胸膈为肺经之位,而为诸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静。

两乳之中为心,而肺包护之,肺之下,胃之上,心经之位也。

心为君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而两肋之间,左为肝,右为脾,背脊十四骨节,皆为肾,此固五脏之位。

然五脏之系,皆系于背脊,通于肾髓,故为肾。

至于腰,则两肾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尤为诸脏之根源。

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机,此乃五脏之位也。

【译文】

胸膈是肺经的位置,是五脏的华盖。因此,肺经一动,其他脏腑也不能安静。

两乳之间是心,肺包裹着它。肺之下、胃之上是心经的位置。

心是君火,一动则相火必然配合。两肋之间,左为肝,右为脾;背脊的十四节骨头都属于肾。这是五脏的位置。

五脏的经络都连接于背脊,通向肾髓,因此属于肾。

腰是两肾的本位,是先天的第一,是诸脏的根源。

因此肾水充足,金、木、水、火、土就都有生机。这是五脏的位置。

且五脏之存于内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自有所专属,领顶脑骨背,肾是也。两耳亦为肾,两唇两腮,皆脾也。两发则为肺。

天庭为六阳之首,而萃五脏之精华,实为头面之主脑,不啻一身之座督矣。

印堂者,阳明胃气之冲,天庭性起,机由此达,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实为天庭之枢机也。

【译文】

五脏在体内各有其位置,在身体上也有其专属部位。头顶、脑骨、背属于肾;两耳也属于肾;两唇、两腮属于脾;头发属于肺。

天庭是六阳之首,汇聚五脏的精华,是头面的主脑,相当于全身的总指挥。

印堂是阳明胃气的冲要之处,天庭的气机从这里通达,生发之气从肾到达六阳,是天庭的枢机。

两目皆为肝,而究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则为肾,实为五脏之精华所聚,而不得专谓之肝也。

鼻孔为肺,两颐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耳后之高骨,亦肾也。

鼻为中央之土,万物资生之源,实中气之主也。

人中为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庭,亦为至要之所。

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上与天庭相应,亦肾经位也。

【译文】

两目属于肝,但上眼睑属于脾,下眼睑属于胃,大眼角属于心经,小眼角属于小肠,眼白属于肺,眼黑属于肝,瞳孔属于肾。因此,眼睛是五脏精华的汇聚之处,不能仅仅说是肝。

鼻孔属于肺,两颊属于肾,耳门前属于胆经,耳后的高骨也属于肾。

鼻是中央之土,是万物的生发之源,是中气的主宰。

人中是血气的汇聚之处,向上冲至印堂,到达天庭,是非常重要的部位。

两唇之下是承浆,承浆之下是地阁,与天庭相应,也属于肾经。

领顶颈项者,五脏之道途,气血之总会,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要领。

两乳为肝,两肩为肺,两肘为肾,四肢为脾,两肩背膊皆为脾,而十指为心,肝,脾,肺,肾是也。

膝与胫,皆肾也。两脚根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

大约身之所系凸者为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

【译文】

领顶和颈项是五脏的通道,气血的汇聚之处。前面是食气出入的通道,后面是肾气升降的通道。肝气向左旋转,脾气向右旋转,因此颈项非常重要,是全身的要领。

两乳属于肝,两肩属于肺,两肘属于肾,四肢属于脾,两肩背膊也属于脾。十指属于心、肝、脾、肺、肾。

膝盖和小腿属于肾,脚跟是肾的要害,涌泉是肾的穴位。

身体凸出的部位属于心,凹陷的部位属于肺,骨头露出的部位属于肾,筋连接的部位属于肝,肉厚的部位属于脾。

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气力大甚无穷,肝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其为用也,用其经,举凡身之所属于某经者,终不能无意焉,是在当局者自为体认,而非笔墨所能为者也。

至于生克制化,虽别有论,而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四体三心,合为一气,奚必昭昭于某一经络,而支支节节言之哉。

【译文】

心像猛虎,肝像箭,脾的力量无穷,肝经的位置最灵变,肾气的动作快如风。运用经络时,身体各部位属于某经络的,不能忽视。这需要练习者自己体会,不是笔墨能描述的。

至于生克制化,虽然另有论述,但归根结底,五行百体总归为一元,四体三心合为一气,何必详细讨论某一经络呢?

要论六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

此为六合。

【译文】

心与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力相合,这是内三合。(内三合强调心、意、气、力的协调统一。)

手与足相合,肘与膝相合,肩与胯相合,这是外三合。(外三合强调身体各部位的协调统一。)

这就是六合。

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

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

岂但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形百骸,悉用其中矣。

【译文】

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边也是如此。此外,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这些都是外合。

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这些都是内合。

岂止是六合而已。但这只是分开来说的,总的来说,一动则全身都动,一合则全身都合。五形百骸,都在其中发挥作用。

要论七

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此是赖。故头不可不进也。

手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进而手则却不前矣,此所以膊贵于进也。

气聚中腕,机关在腰,腰不进,而气则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也。

【译文】

头是六阳之首,是全身的主宰,五官百骸都依赖它。因此,头必须前进。

手是先行者,根基在膊(上臂),如果膊不前进,手就无法前进。因此,膊必须前进。

气聚集在中腕(手腕),机关在腰,如果腰不前进,气就会虚弱而不实。因此,腰必须前进。

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堂然无能为矣。此所以步必取其进也。

以及上左必须进右,上右必须进左,其为七进,孰非所以著力之地欤,而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而俱无抽扯游移之形。

【译文】

意贯穿全身,运动在于步,如果步不前进,意就会无能为力。因此,步必须前进。

上左必须进右,上右必须进左,这就是七进。这些都是发力的地方。在未前进时,全身没有动作的意图;一旦前进,全身都协调一致,没有拖沓或犹豫的迹象。

要论八

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

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

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阻。

高则扬其身,而身若有增长之势。

低则抑其身,而身若有攒捉之形。

当进则进,殚其身而勇往直冲,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伏势。

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使左右无敢当我,而要非拘拘焉为之也。必先察人之强弱,运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

【译文】

身法是什么?就是纵、横、高、低、进、退、反、侧。

纵是放开气势,一往无前。

横是包裹力量,开拓而无阻。

高是扬起身体,身体似乎有增长的趋势。

低是压低身体,身体似乎有收缩的形状。

当进则进,全身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领气回转,伏下势。

至于反身顾后,后就是前;侧顾左右,使左右无人敢挡我,但这并不是拘泥于形式。必须先观察对手的强弱,运用我的技巧,有时纵,有时横,纵横根据形势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

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不可执格而论,时而宜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而亦实以赖其进。若反顾后,顾其后而亦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

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令而行矣,身而却,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译文】

有时高,有时低,高低随时转移,不能固执。有时宜进,不能退而馁气;有时宜退,应以退为进。进固然是进,退实际上也是进。如果反顾后,后也不觉得是后;侧顾左右,左右也不觉得是左右。

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掌握要领在于身体。身体前进,四肢自然跟随;身体后退,百骸自然归位。身法岂能忽视?

要论九

今夫五官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

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

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

【译文】

五官百骸以动为主,而实际运动的关键在于步法。步法是身体的根基,是运动的枢纽。

因此,应战对敌时,虽然依靠身体,但真正支撑身体的,还是步法。

随机应变在于手,但手的转移也依赖于步法。进退反侧,没有步法如何产生鼓荡的时机?抑扬伸缩,没有步法如何展示变化的妙处?

所谓机关者在眼,变化者在心,而所以转变抹角,千变万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

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亦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似逼,不期然而然,莫知驱而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者,其斯之谓欤。

【译文】

机关在眼,变化在心,但能够转变抹角,千变万化而不至于窘迫的,难道不是步法在掌控吗?但这并不是勉强做到的。

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体想动时步法已经为之周旋,手想动时步法已经为之逼迫,不知不觉中自然完成,这就是“上欲动而下自随之”的意思。

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然而无定位者,亦为步。

如前步进焉,后步随焉,前后自有定位,若以前步作后,后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后之前步,后步作前之后步,则前后亦自然无定位矣。

总之拳以论势,而握要者为步,活与不活,亦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译文】

步法分为前后,有定位的是步法,没有定位的也是步法。

如前步前进,后步跟随,前后有定位;如果前步变后步,后步变前步,甚至前步变后步的前步,后步变前步的后步,那么前后也就没有定位了。

总之,拳法讲势,而关键在于步法。灵活与否在于步法,灵巧与否在于步法,步法的作用非常大。

捶名心意,心意者,意自心生,拳随意发。

总要知己知人,随机应变,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膝起有数,动转有位,合膊望胯,三尖对照,心意气内三相合。

拳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相合。手心足心本心三心一气相合。

远不发手,捶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不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发手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发手快似风箭,响如雷鸣,出没如兔,亦如生鸟之投林。

【译文】

捶法名为心意,心意是指意从心生,拳随意发。

必须知己知彼,灵活应对;心气一动,四肢随之而动。强调对敌时需观察对手动态,心神一动则全身协调发力。起脚有根基,动膝有分寸,动作有章法,肩胯相合,三尖(鼻尖、手尖、足尖)对齐,心、意、气三者内在统一。动作需稳、准、整,内外协调。

拳与足相合,肘与膝相合,肩与胯相合(外三合);手心、足心、本心三心一气贯通(内三合)。

远距离不轻易出手,捶法攻击范围在五尺内,最佳在三尺外。无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出手以击中要害为目标,动作隐蔽为高。

出手快如疾风利箭,势如雷鸣,进退如狡兔,又如飞鸟扑林。形容动作的迅猛与灵活。

应敌似巨炮推薄壁之势,眼明手快,勇跃直吞,未曾交手,一气当先,既人其手,灵动为妙。

见孔不打,见横打,见孔不立,见横立,上中下总气把定,身足手规矩绳束,既不望空起,亦不望空落,精明灵巧,全在于活,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不动如出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炫曜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以处静有借法,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译文】

应敌如巨炮破薄墙,眼疾手快,勇猛直击;未交手时气势压倒,交手后以灵动制胜。

对手有空隙(孔)时不冒进,见其横向动作则攻;不因空隙冒进,因横向动作而立足。上中下三路气势稳固,身、足、手严守章法,不虚发,不落空。(强调攻防时虚实结合,以实击虚。)精明灵巧,关键在于灵活应变,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时如山稳固,变化时如阴阳难测,气势如天地无穷,力量如粮仓充实,身法如四海广阔,光芒如日月星辰。观察对手来势,揣摩其弱点;静时以“上法”待敌(主动制胜),动时以“借法”应势(借力打力)。借法易学,上法难精,但上法才是根本。

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

起如箭攒落如风,手搂手兮向前攻,举动暗中自合,疾如闪电在天,两边挝防左右,反背如虎搜山,斩捶勇猛不可当,斩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好似鹰鹯下鸡场,翻江倒海不须忙,单凤朝阳势为强,云背日月天地交,武艺相争见短长。步路寸开把尺,劈面就去,上右腿,进左步,此法前行,进人要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发中有绝何从用,鲜明其意妙如神。

【译文】

实战中不可犹豫,犹豫则必败。起势如箭离弦,落势如风卷残云,双手连环进攻,动作暗合章法,快如闪电。两边都要防备或注意,左边和右边都不能忽视。反身如猛虎搜山,斩捶(劈拳)势不可挡,直取对手中线;上下抢攻如虎扑,又如鹰隼捕猎。攻势如翻江倒海却从容不迫,“单凤朝阳”势大力沉;身法如云遮日月,天地交融,武艺高低在交锋中见分晓。步法寸步为尺,直劈对方面门;上右腿,进左步,贴身近战,身与手同步到位方为真功夫。发中有绝技却无从施展,但一旦展现出来,其精妙之处简直如神一般‌。

鹯子镄林莫著翅,鹰捉小鸟势四平。取胜四梢要聚齐,第一还要手护心。

计谋施运化,霹雳走精神,心毒称上策,手毒方胜人。

何谓闪?何谓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

何谓打?何谓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心如火药拳如子,灵机一动鸟难飞,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回鸟落见神奇。

【译文】

鹯子(一种猛禽)在林中捕猎时不要展开翅膀,鹰捕捉小鸟时姿态要保持平稳。取胜需聚齐四梢(发、舌、齿、指),首要护住心口。

计谋运化如霹雳,精神贯注,心狠为上策,手毒方能克敌。

闪避与进攻一体,不必刻意区分。

防守与攻击同步,出手即是攻防。心如火药,拳如子弹,灵机一动敌难逃;身如弓弦,手如利箭,弦响箭出,敌应声而倒。

起手如闪电,闪电不及合眸,打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

五道本是五道关,无不把守自遮栏,左腮手过,右腮手去,右腮手过去,左腮手来,两手束拳迎面出,五关之门关得严。

拳从心内发,向鼻尖落,足从地下起,足起快时心火作,五行金木水火土,火炎上而水就下,我有心肝脾肺肾,五行相推无错误。

【译文】

出拳的速度极快,就像闪电一样,甚至让人来不及眨眼。击打敌人时如同迅雷一般猛烈,让对方无法防备,就像雷声响起时,人们来不及捂住耳朵一样。

身体的五个重要部位或防线,每个部位都要严加把守,如同关卡一样,不容有失。双手在面部两侧灵活变换和连续攻击,使敌人难以捉摸。‌双手紧握成拳,迅速向对方面部击出,同时身体的各个防线(五关)都要严守,不给对方可乘之机。

拳法的发力源自内心,出拳时目标直指对方的鼻尖,脚步从地面迅速抬起,当脚步快速移动时,内心的心火也被点燃,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火性炎上,水性润下;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对应五行,运行无差。

交手法

占右进左,占左进右。发步时足根先著地,足尖以十趾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

捶要沉实而有骨力,去是撒手,著人成拳。

用拳要锩紧,用把把有气,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之去,不贪不歉,不即不离,肘落肘离,手落手窝。

【译文】

交手时,右方攻击时应从左方进入,左方攻击时应从右方进入。这是指进攻时选择适当的方向,避免正面对抗。起步时,脚的根部先着地,脚尖用十个脚趾抓住地面,步伐要稳重,身体要端正严谨。

出拳时,拳要沉实有力,打出去时迅速撒开,接触敌人时则紧握成拳。

使用拳头时要用力有力,握把时要有气,保持上下气流的均衡。出拳时以心法为主导,眼睛、手和脚要配合,不要过于急躁,也不能犹豫,肘部要自然落下,手腕要随之调整。

右足当先,膊尖向前,此是换步。

拳从心发,以身力摧手,手以心把,心以手把,进人进步,一步一捶,一支动,百支俱随。发中有绝,一握浑身皆握,一伸浑身皆伸,伸要伸得进,握要握得根,如锩炮卷得紧,绷得有力。

不拘提打,按打,烘打,旋打,斩打,冲打,锛打,肘打,膊打,胯掌打,头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以及前后左右上下百般打法,皆要一起相随。

【译文】

右脚应先迈出,肩膀指向前方,这是步伐转换的动作。

拳头从心里发力,用身体力量去推动手臂,手和心要配合。每一步进步都要出拳,每一拳都带动全身的动作。发力时要有决断力,一旦握拳,整个身体都要跟着握紧,伸展时要完全伸展,握紧时要有根基,像炮卷一样紧绷有力。不限于各种打击方式:提打、按打、烘打、旋打、斩打、冲打、锛打、肘打、胯掌打、头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等等,每种打法都要配合进步与变化。

出手先占正门,此之谓巧,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举手要活,不活则不快。打手要跟,不跟则不济。

存心要毒,不毒则不准。

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

【译文】

出手时要占据正确的位置,这样才叫做技巧。关节要对准,不然就没有力量;手的动作要灵活,否则会发生变化。出拳要迅速,速度慢了会错过机会。举手时要灵活,不灵活则出拳慢。打击时动作要紧随其后,不紧跟就不行。

心态要专注、狠劲,否则就不精准。

脚和手要灵活,否则会面临危险。

心态要精准,不然就容易被困扰。

发作要鹰捉勇猛,外静胆大,机要熟运,切勿畏惧迟疑,心小胆大,面善心恶。静似书生,动如雷发。

人之来势,亦当审察。脚踢头撞,拳打膊作,窄身进步,仗身起发,斜行换步,拦打倒身,抬腿伸发,脚指东顾,须防西杀,上虚下必实者,诡计指不胜屈。

灵机自揣摩,手急打手慢,俗言不可轻,的确有识见。

【译文】

动作要如鹰捉兔般迅猛,外表要冷静且勇敢,操作要熟练,要避免畏惧和迟疑。外表看似友善,心中要有策略。在静止时像书生一样温文尔雅,行动时要如雷霆般迅猛。

面对敌人的进攻,也要审慎观察。用脚踢、用头撞,用拳头和胳膊击打,身体紧贴对手并向前逼近,利用身体的转动和发力来增强攻击。在移动中变换步伐,采用斜线行进,拦截对手的攻击并顺势打倒他。抬起腿来伸展发力,脚指向东的同时,也要防备来自西方的攻击。上面如果显得空虚,那下面必定有坚实的防备,这种狡猾的计谋和技巧数不胜数。需要灵活运用智慧,手急时打要迅速,打得慢则容易失败。对传统的经验要重视,它们有深刻的道理。

起望落,落望起,起落覆相随,身手齐到是为真。

翦子股,望眉斩,加上反背,如虎搜山。

起手如闪电,打下如迅雷,雨行风,鹰捉燕,鹞钻林,狮搏兔。

起手时三心相对,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

远不发手打,双手护心旁,右来右迎,左来左迎,此为捷取。

【译文】

动作的起伏要相互呼应,身体和手的动作要配合得当,才是真正的拳法。

翦子股,望眉斩,加上反背这些动作技巧,寻找对手的漏洞,像老虎搜寻猎物一样精准。

起手时要如闪电般迅速,攻击时如迅雷般猛烈。动作迅猛如雨行风,鹰捉燕,鹞钻林,狮子搏兔(形容动作的速度与力量)。

起手时要集中精神,静时要如书生般平和,动起来如龙虎般威猛。

当敌人远距离时不要轻易出手,双手护住胸部,面对右方进攻用右手迎击,面对左方进攻用左手迎击,这是捉敌的技巧。

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便脚踢,近了便加膝,远近宜知,拳打足踢,头至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进,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捷取人法,审顾地形,拳打上风,手要急,足要轻,把势走动如猫行。

心要正,目聚精,手足齐到定要赢。若是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把草,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胁在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间,身动时如崩墙倒,脚落时如树载根。

【译文】

在不同的距离下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远则出手,近则加肘,远则用脚踢,近则用膝盖;要了解敌人动作的距离,才能准确出拳。在攻击时要审时度势,拳要打在有利位置,手要快速,脚要轻盈,移动时像猫一样灵活。心要正直,眼神要聚焦集中,手脚要协调一致,下定决心一定要赢。如果手到了但脚步没跟上,打人就不会巧妙有效;手到脚也到,打人就像拔起草一样轻松。攻击时,可以上打咽喉,下打阴部,左右两侧则瞄准胁部中心。远距离攻击时,哪怕一丈也不算远;近距离时,可能只在一寸之间。身体动作要快如崩塌的墙壁,脚步落下时要像树木扎根一样稳固。

手起如炮直冲,身要如活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节则首尾皆相应。打前要顾后,知进须知退,心动快似马,臂动速如风,操演时面前如有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

起前手,后手紧摧,起前脚,后脚紧跟,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如见空不打,见空不上,拳不打空起,亦不打空落,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前腿似跏后腿似忝,首要仰起,胸要现起,腰要长起,丹田要运气。自顶至足,要一气相贯。

【译文】

出手时要像炮弹一样直冲目标,身体则要像活蛇一样灵活多变。攻击头部时,尾部要相应配合;攻击尾部时,头部也要有所反应;如果攻击中部,那么头部和尾部都要同时响应。‌在攻击前要考虑到后路,知道如何进攻也要知道如何撤退。心思要敏捷如马,手臂的动作要迅速如风。练习时好像面前真的有人一样认真,实际交手时则要把对手当作不存在一样自如。‌

出前手时后手要紧跟,出前脚时后脚也要及时跟上,面前好像有手却看不见手,胸前好像有肘却看不见肘。如果看到空隙却不打,或者看到空隙却不上前,那么拳头就不要轻易出击。拳头出击时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要落空。手和脚的动作要协调一致,手起时脚要落,脚落时手要起。在交手时,心意要占先,意志要坚定,有战胜对手的决心。身体要用来攻击对手,步伐要用来超越对手。前腿要像跏坐一样稳固,后腿要像忝(可能是指某种站立姿势)一样有力;头要仰起,胸要挺起,腰要伸长,丹田要运气。从头顶到脚底,全身的气要一贯相通,形成一个整体。‌

胆战心寒,必不能取胜,未能察言观色者,必不能防人,必不能先动。

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叫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三节要停,三尖要照,四梢要齐,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三节多一方,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节,不贫不歉,起落进退多变,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一心为主宰。

统乎五行,运乎二气,时时操演,勿误朝夕,盘打时而勉强,工用久而自然。诚哉是言,岂虚语哉!

【译文】

胆小害怕,就一定不能取得胜利。不能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心意的人,就一定不能防备他人,也一定不能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就能占据主动,后发制人就被动。要让进攻的念头占上风,不要有一丝退缩的念头。

全身三节(头、身、腿)要协调停当,三尖(鼻尖、手指尖、脚尖)要相互照应,四梢(血梢、肉梢、骨梢、筋梢)要齐整。明白“三心”就会多一份力量,明白“三节”就会多一种策略,明白“四梢”就会多一份精力,明白“五行”就会多一种气息。明白了“三节”,就能做到不卑不亢,起落进退变化多端。三次回旋九次转折都是同一种态势,关键是要以一心为主宰。

统领五行,运用阴阳二气,时时刻刻操练,不要耽误每一天。刚开始练习盘打时可能会感到勉强,但功夫用久了就会自然而然。这些话都很有道理,绝不是空话!

来源:南有雅雅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