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0%

唐代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有一幅名画“雪中芭蕉图”,是《袁安卧雪图》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仍见于著录,后佚。此画在历代久负盛名,评论这幅画的著名学者颇不乏人。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中有一段比较完整的评论: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沈括的意思就是,在大自然中,雪与芭蕉不能同时并存,而王维偏偏画在一起,却又“造理入神,迥得天意”,令人觉不出矛盾。

沈括的说法影响深远,它被后人用来阐释“神似”胜过“形似”的理论。具体例子颇多,请参阅陈允吉《王维“雪中芭蕉”寓意蠡测》,见《唐音佛教辨思录》,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页1—11。这里不再引用。

到了当代,陈允吉教授对王维的诗画受佛教影响的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他广征博引,不但引用了释典和中国学人的著作,而且还引用了王维自己的著作。他引征了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四“诗忌”一条:

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如王维作画,雪中芭蕉,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

他认为,惠洪的思路是正确的,王维这一幅画确实是“妙观逸想之所寓”。但“寓”的是什么呢?惠洪没有明说,只暗示其中有佛教影响。陈允吉教授在这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他利用自己广博的学识和能发古人之覆的深入的洞察力,经过详细的论证,引经据典,最后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综上所述,王维“雪中芭蕉”这幅作品,寄托着“人身空虚”的佛教神学思想。这种神学寓意的实质,不论从认识论或者人生观来说,都是体现出一种阴冷消沉的宗教观念,它的思想倾向是对现实人生的否定。一定的艺术形式,总是为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如果说“雪中芭蕉”确实在艺术上具有“不拘形似”的特点,那末,它同样也是服膺于表现其神学寓意而出现的。(上引书,页10—11)

这结论是能令人信服的。这比沈括以及他的追随者的意见恢廓深入得多了。

写到这里,我一时心血来潮,忽然联想到《歌德谈话录》里谈到的一件事情。1827年4月18日,歌德叫人取出登载荷兰大画师们的作品复制件的画册,特别把其中的一幅吕邦斯的风景画指给爱克曼(谈话的记录者)看。这一幅画画的是太阳正要落山的黄昏时分的农村景色:有村庄,有市镇,有羊群,有装满干草的大车,有吃草的马,还有骡子和骡驹等等。这些都画得很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光线和阴影却出了问题:光是从对面的方向照射过来的,被照射对象的阴影投到画这边来。这也是符合自然现象的,没有注意和研究的必要。但是画中的一丛树却把阴影投到和看画者对立的那边去。结果是画中的人、兽、树丛等等,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受到光照。这是完全违反自然现象的。然而爱克曼在最初却完全没有感觉到这个矛盾。等到歌德指了出来,他才恍然大悟。在这个节骨眼上,歌德说了一段很长的话:

关键正在这里啊!吕邦斯正是用这个办法来证明他伟大,显示出他本着自由精神站得比自然要高一层,按照他的更高的目的来处理自然。光从相反的两个方向射来,这当然是牵强歪曲,你可以说,这是违反自然。不过尽管这是违反自然,我还是要说它高于自然,要说这是大画师的大胆手笔,他用这种天才的方式向世人显示:艺术并不完全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之理,而是有它自己的规律。

歌德接着说:

艺术家在个别细节上当然要忠实于自然,要恭顺地摹仿自然,他画一个动物,当然不能任意改变骨骼构造和筋络的部位。如果任意改变,就会破坏那种动物的特性。这就无异于消灭自然。但是,在艺术创造的较高境界里,一幅画要真正是一幅画,艺术家就可以挥洒自如,可以求助于虚构(Fiktion),吕邦斯在这幅风景画里用了从相反两个方向来的光,就是如此。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下面还有不少十分精彩的议论,我不再抄录了,请读者参阅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页136—137。

为了细致深入地说明问题,我抄录得已经似乎太多了,但是我认为这是必要的。抄录歌德的原话,比我自己来阐释要好得多。

看了上面的故事,我想,谁也会立刻就发现,中国唐代王维的“雪中芭蕉”和德国19世纪歌德议论的荷兰大画家吕邦斯的风景画,虽然相距千余年,相去万余里,却有完完全全相似之处:都是违反自然的,都是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的,然而却又都是让人觉得很自然的。

怎样来解释这个现象呢?

中国的评论家和西方的歌德采用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中国评论家所采用的观点是——我想在这里借用陈允吉教授使用的一个现成的词儿——“咏物言志”,而歌德所采用的观点则是“高于自然”。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不想也没有能力去深究。我只是认为,从这一件小事上也可以反映出东西方评论重点的分歧:中国着重个人的“志”,也就是个人的思想感情,而西方的着眼点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分歧是再明显不过的。这是不是也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分歧有关呢?我认为是的。

我对于文艺理论只能算是一个业余的爱好者,决不敢冒充内行。堂奥未窥,妄论先发,其不贻笑大方者几希矣。但是一个外行或者半外行的看法有时候会为真正的内行所忽略,他们往往能看到内行视而不见的东西。这恐怕也是一个事实。真正的内行是“司空见惯浑无事”了,外行人却觉得新鲜。质诸方家,以为何如?

---1991年7月26日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吴法宪回忆录
吴法宪回忆录
吴法宪
立即阅读
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立即阅读
褐衣男子
褐衣男子
立即阅读
古今博览
古今博览
立即阅读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许仲琳
立即阅读
红与黑
红与黑
司汤达
立即阅读
肖申克的救赎(英)
肖申克的救赎(英)
斯蒂芬·金
立即阅读
白话黄帝内经
白话黄帝内经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