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聊一聊有趣的钱婆留(下)
接下来,钱镠的目标是苏州。
苏州是当时的繁华之都,各路军阀早就对苏州垂涎三尺,而当时占据苏州的是前六合镇守使徐约。
徐约是个江湖小虾,根本不是做大事的,他能占领苏州,但他却守不住苏州。道理很简单,一则他的对手是钱镠;二则他丧尽了苏州人心。
徐约为人可笑到什么程度,他为了能让苏州人为他卖命对抗钱镠,徐约下令苏州百姓脸上都要刺字——我愿意死战钱镠。
百姓根本不会打仗,脸上贴金也帮不了徐约,而钱镠的部队都是久经沙场的精兵,胜负早定。唐龙纪元年(889年)三月,杭州军几乎是度假一般就拿下了苏州,徐约想驾船入海寻找徐福,结果被杭州军一通乱射,浮尸海上。
而这次,钱镠根本没有出面,带队的是他的弟弟钱。
钱镠不出面,是因为徐约的虾米等级不够。当然,遇到自己强的大龙虾,钱镠也没办法,比如孙儒和杨行密。钱镠的军事能力在两浙一带算一线,但和孙儒、杨行密这样的铁血强枭没法比,几个回合下来,润州被孙儒给夺了,常州也飞走了。而孙儒死后,杨行密的强悍,让钱镠只能自认倒霉。
还好,苏州一直牢牢控制在钱镠手上。有了苏州,杭州的北线就有了安全保证,没人喜欢外人堵在自己的家门口。
控制天堂一般的苏、杭二州,已做了镇海节度使的钱镠无疑成为浙江最有实力的军阀。这一年是唐景福二年(893年),而这一年,也被认为是吴越国创建的年份。
吃了一块蛋糕,还想把下一块蛋糕据为己有,而钱镠的下一块蛋糕,自然就是他的前上司董昌。
其实以钱镠现在的实力,足可以和董昌掰掰腕子。只是与董昌作战,则面临一个没有名分的问题,最多是江湖黑帮的内部火并,虽然董昌在越州杀人如麻。而董昌似乎特别“配合”他的前小弟,钱镠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
唐乾宁二年(895年)二月,董昌摇身一变,已不再是什么唐朝的浙东观察使了,而是大越罗平国的皇帝了,年号顺天。
钱镠笑了,师出有名矣。
董昌当了皇帝,还没忘拉小兄弟钱镠一把,写信给钱镠,让钱镠和他一起造反。
钱镠又笑了。
钱镠先是给董昌写信,劝董昌迷途知返,不要自毁前程。其实钱镠希望董昌千万不要听他的劝。同时,钱镠密信快递长安,把董昌称帝的事告诉了皇帝李晔。
李晔怒了,下诏拜钱镠为彭城郡王,浙东招讨使,讨伐逆臣董昌 钱镠名利双收。董昌在军事上根本不是钱镠的对手,甚至钱镠都没有出手,大将顾全武出面,就把大越皇帝董昌给收拾了。董昌认为只要出钱收买杭州军,杭州军就可以给自己留条生路,哪知道钱镠比他还油滑,早就出重金喂饱了弟兄们,根本没人在乎董昌那俩糟钱。虽然钱都收了,但没有一个人愿意给董昌当内奸。
董昌很快就成了钱镠的阶下囚。
钱镠对外宣称他绝对不会把老上司怎么样。但要清楚一点,董昌是皇帝下诏捉拿的反贼,将来是必须要送往长安听候皇帝发落的。所有人都知道,董昌到了长安只有一个死,而钱镠却非常聪明地白赚一个空头人情。而钱镠对老上司确实是有感情的,在舟行半道时,钱镠的部将吴璋逼董昌跳进江里做了水仙。董昌的三百家多小,悉数为钱镠所杀。
不够狠,不足以成大事,钱镠一定为这样为自己辩解。
浙东、浙西都落到了钱镠的口袋里,诏下,拜钱镠为镇东、镇海节度使。而到了唐天复二年(902年)五月,早就成为吴越之主的钱镠正式转了正,朝廷封他为吴越王。
钱镠为人非常有意思,他做了大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乡炫耀。项羽说过:富贵不还乡,等于锦衣夜行,没人看得见。钱镠风风光光地回到生养自己的古老村落,享受着小时候的玩伴们给自己磕头,大会宾客,“山林树木皆覆以锦幄”,钱镠还非常搞笑地把小时候玩的那棵大树封为衣锦将军,石镜山也改名衣锦山,大官山改成了功臣山。
正在钱镠天花乱坠地自我炫耀时,突然从杭州传来一个噩耗——左右都指挥使许再思和徐绾突然发动兵变。二人觉得钱镠不在杭州,正是他们发财的好机会。叛军狂攻内城,同时拉来宣州的田一起发财。钱镠的儿子钱传瑛死守,同时派人突围到衣锦城向钱镠报信。
钱大王差点没昏厥过去,杭州要丢了,自己的衣锦大王也就当不成了。
手足无措的钱镠想到一个昏招,想逃到越州,做勾践第二,还是顾全武劝他不要犯傻,最好向杨行密求救。被逼无奈的钱镠只好把自己的七儿子钱元瓘送给杨行密当人质,杨行密强令田撤兵。剩下的许再思和徐绾,等钱镠缓过劲时,已经不再能成为威胁了,叛乱很快就被平定。
钱镠继续在吴越做他的衣锦大王。
而听说强悍的淮南王杨行密病死了,钱镠非常开心,他知道,再不可能有人能威胁到他在吴越的统治了。
吴越国其实不大,总共十二州,除了现在浙江省的全境,再加上苏州和上海两市。虽然人口四五百万,但战略回旋余地实在有限,所以吴越不算大国,特别是北面和西面还盘桓着一个强大到让人窒息的杨吴,钱镠虽不至于为杨吴所灭,但生存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拉来朱温就行了。
钱镠的外交政策非常明确:绝不称帝,做中原大国的外藩,扩展自己的战略生存空间。钱镠给朱温磕头称臣,算是交了保护费,朱温自然不会希望杨吴灭掉吴越。所以一旦杨吴进攻吴越,朱温是必须出面保护钱小弟的。
钱镠给朱温当小弟,惹怒了钱镠手下的一位大才子,就是晚唐文坛的大宗师、人称丑才子的江东罗昭谏——罗隐。罗隐虽然在唐朝没有取得功名,但他对唐朝有感情,特别痛恨篡位的无耻朱三。朱温称帝后,罗隐劝钱镠发兵,为唐朝讨伐朱温,不负唐朝对钱镠的栽培。
钱镠当然不会傻到和自己的救命稻草朱温翻脸,至于唐朝厚封钱镠,钱镠会认为,这些功劳是自己立的,唐朝当然要封自己,这又不是自己骗来的。
事实就摆在这里:唐朝封不封,钱镠都是吴越之王。
钱镠之所以和朱温称兄道弟,除了各自政权的利益之外,二人的性格有些相似,都是外向型的,特别会玩。当然,钱镠没有朱温那么无耻,到处泡女人,还玩弄儿媳妇爬灰,钱镠的私德是非常好的。
钱镠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他喜欢到处模仿古人。之前学习项羽,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钱镠再次回到衣锦乡,他又学起了刘邦。钱镠效仿刘邦的《大风歌》,写了一曲《还乡歌》,辞云:“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父老远来相追随。牛斗无孛人无欺,吴越一王驷马归。”
说到钱镠的文才,就不得不提本篇的标题《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钱镠的《还乡歌》,除了吴越史官,很少有人记住。但钱镠随意写的这两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却成了感动千古的名句,这也许是钱镠没有想到的。
其实是一封浪漫的情书。
钱镠的王妃戴夫人,与钱镠从小患难与共二十多年。为戴夫人思乡,所以钱镠统一浙江后,戴夫人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到家乡住一阵子。钱镠自然不能陪夫人回娘家,必须留在杭州处理军政大事。等钱镠忙完了大事后,推开窗,看外面春花烂漫,红绿妩媚,钱镠猛地意识到,他的夫人已经回娘家好久了。
钱镠思念发妻,立刻提笔给戴夫人写了一封信,劝夫人赶紧回来,他想老婆了。信中就一句话: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清人王士稹对这句话的评价是“艳绝千古”。
岂止是钱镠的文才艳绝千古,钱镠的浙江同样艳绝千古。现在的浙江是中国最发达省份之一,而浙江富甲天下,其实就是从钱镠治理浙江开始的,再经过南宋的发展,浙江一富而天下足。浙江受唐末战乱的影响相对较小,再加钱镠治政清明,政情稳定,浙江历史上出现了难得的大发展的机遇。
浙江靠近东海,海患不断,钱镠发动民夫在钱塘江修建海塘,疏通河运,把海患的影响降到最低。而根据浙江蚕桑多的优势,钱镠大力发展养蚕业,五代十国时,吴越出产的丝织品冠绝天下,这也是吴越和各国进行贸易的大宗,赚足了银子。钱镠不仅和内地各国进行贸易,还扩展海外市场,和北方的契丹、日本等国有商业往来。
五代十国最有钱的政权是哪个?自然是富甲天下的吴越国。
而这一切,自然离不开钱婆留对浙江的再造之功。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三月的一个雪夜里,八十一岁的钱镠在杭州寿终正寝。唐明宗李嗣源闻知消息,辍朝七日,并谥钱镠为吴越武肃王。
钱镠不是皇帝,他也不稀罕做皇帝,与其做闭门小天子,不如做开门大节度。前蜀王建和南汉刘等人都劝钱镠称帝,钱镠拿着他们的书信,学着曹操那样,扬书语众人曰:此儿辈自坐炉炭之上,而又置吾于上耶?吾以去伪平贼,承天子畴庸之命,至于封建车服之制,悉有所由,岂图一时之利,乃随波于尔辈也!
吴越国世系
吴越文穆王钱元瓘(887―941年),在位十年,字明宝,初名传瓘,即位后改名元瓘,钱镠第五子,临安人。乾宁元年,授盐铁发运巡官,迁金部郎中。天复元年,授礼部尚书。曾被宣歙观察使田拘为人质,几被杀,后得还。天祐二年,为检校右仆射。吴越武肃王钱镠天宝四年,进授司徒,守湖州刺史。八年,授镇海军节度使。十三年,充清海军节度使。宝大元年,充两浙节度使。宝正元年,受命监国。长兴三年春,嗣吴越王位,去国仪,用藩镇法遵中朝年号。在位十年,善事后唐、后晋政权,保土安民。先后被封为吴王、越王、吴越国王、天下兵马大元帅。天福六年八月卒,年五十五。后晋赐谥文穆。
吴越忠献王钱弘佐(928―947年),在位六年,字元祐,为钱元瓘第六子。941年(后晋天福六年),钱元瓘去世,钱弘佐继位,后晋仍封以吴越国国王。945年(后晋开运二年),派军与南唐瓜分闽国,占领福州。
钱弘佐喜好读书,性情温顺,很会作诗。即位后,因尚年幼,无力控制下属的骄横,又曾宠信谄媚之人,然而终能摘奸发伏,亦不失果断。947年(后汉天福十二年,辽国会同十年),钱弘佐去世,谥忠献王,庙号成宗。因其子尚年幼,故由其弟钱倧继位。
吴越忠逊王钱弘倧(929—971年),初名弘倧,字隆道,临安人。吴越王钱元瓘第七子,钱弘佐的弟弟。忠献王钱弘佐于947年(后晋开运四年)六月病死,钱弘倧继承王位,为忠逊王,在位不足一年,被三朝宿将胡进思废黜,后病死。
吴越忠懿王钱弘俶(929—988年),在位三十年,初名弘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钱镠孙,钱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最后一位国王。后晋开元中,为台州刺史,众臣拥护他为吴越国王。宋太祖平定江南,他出兵策应有功,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入朝,仍为吴越国王。978年(太平兴国三年),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