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一六 文人宰相纪晓岚
众所周知,乾隆朝有三大名臣——刘墉、纪晓岚、和珅。三人之中,堪称顶级文臣的,非纪晓岚莫属。而历史上的纪晓岚,远远没有电视机上演的那般洒脱自如。
纪晓岚,雍正二年(1724)六月十五日出生于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庄。直隶,其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河间府,相当于保定地区。
纪晓岚的祖父纪润生在清朝是个小官,官至刑部江苏司郎中。纪晓岚的父亲纪蓉舒是康熙二十五年(1713)的举人,官也没做大,曾担任云南姚安知府。由此可见,纪晓岚的家庭没有什么特殊背景,在于他同殿称臣的官员中,算得上是出身卑微了。在家庭背景方面,他不能与刘墉相比。不过,纪晓岚在自己的家庭里,受到了一些文学上的熏陶。因为他的父亲纪蓉舒曾经还是一个文学名士。
雍正十二年(1734),纪晓岚的父亲卸去了姚安知府一职,到北京户部任职。纪晓岚跟随父亲入京,在天子脚下过生活。乾隆五年(1740年),十六岁的纪晓岚又从京城回到家乡准备考科举。
清朝的科举考试有三个目的,第一是选官取士,由于疆域辽阔,需要大批官僚来官僚政事,帮助维持统治。从科举考生中选拔官员,有助于克服长官意志,扩大选官基础;第二是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这个目的在清朝初期尤为明显;第三是有助于加强思想统治,通过考“四书”“五经”,默写《圣谕广训》,可以有效地统一全国人民思想。
清朝的科举的制度仿照明朝的制度,分童子试和正式考试。童子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通过童子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正式考试。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会试实行回避制度,试官子弟、亲戚不能参加当次的考试。
纪晓岚参加科举考试是踌躇满志,却并不顺利,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三月,纪晓岚才考中进士,在会试中,列第二十二名,殿试名列二甲第四名。此时的纪晓岚已经三十岁了,就在这一年,纪晓岚进入了翰林院,开始了官宦生涯。
很快,纪晓岚就展示出他出众的才华。在朝中逐渐有了些名气,上至乾隆皇帝,下至百官都知道纪晓岚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
然后赏识纪晓岚的人虽然占多数,但是也有不少嫉贤妒能者。有一次,一个知府进京述职,这位知府是想一鸣惊人,于是刚到京城,就在饮宴应酬中对纪晓岚的文才大加指斥。这件事很快在京城传开,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纪晓岚得知,感到很诧异,官僚之间彼此相轻者固然不乏其人,但一个小小知府,竟敢对名噪京城的才子大加指斥,这实在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于是,纪晓岚就登门拜访这位知府。知府来者不拒,老调重弹,三言五语后纪晓岚就识破其浅陋,内心虽然窃笑,但表面还保持着一脸正气。如何让这个狂妄的知府明白自己的浅薄呢?
此时,纪晓岚发现知府左额上长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黑痣,心中有了主意。他假装很关心的样子,问知府为何不将此痣割去,将来如官居封疆大吏,露着这样一颗黑痣恐怕不雅。
知府答称遍访名医,皆以痣大根深,恐伤及经络血脉,故不敢妄动。纪晓岚告诉他,有个刑部司官专除黑痣,此人精通蒙医,有家传秘术,必可手到病除。但此人不肯轻易为人治病,必须重金相赠方肯出面。
知府听后大喜,第二天,他带着精心置备的礼物,来到纪晓岚所说的烂面胡同拜访这位刑部司官。刑部司官听家人禀告有知府来访,惊诧之余忙出门迎接。知府一见司官的面,就知道自己被纪晓岚捉弄,原来这位司官的右额上也长了一颗不大不小的黑痣。自己的痣尚且不能除,何谈给别人除痣,但是礼品已经奉上,就不好再索还了,知府只好草草应付几句后悻悻告退。
知府领教了纪晓岚戏弄人的花招后,再也不敢说三道四哗众取宠了。对纪晓岚来说,这些庸俗的官僚并不难对付,但也有让他大伤脑筋的硬骨头,这就是当朝权相和珅。
论才学和珅远逊于纪晓岚,但是在揣摩和迎合皇帝的心意上,和珅则比纪晓岚内行多了。和珅虽贪得无厌,聚敛千万,却不忘附庸风雅。既然大家都说纪晓岚是当朝才子,和珅也想请他给自己家门题字,这样在外人面前显得风光一些。
纪晓岚虽然明知和珅为人,但当面拒绝显然有失礼节,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挥笔写下了“竹苞”两字赠与和珅。和珅喜不自胜,觉得这两个字用在府中园亭的匾额上最合适不过,于是花重金请人装裱摹拓,高悬府中。后来乾隆帝来和珅府中做客,见到这块匾额之后,问和珅,这样过分的自谦是不是有点过头了?
和珅被乾隆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实禀报其乃纪晓岚所题,寓意于园中清闲淡薄的意境。乾隆听后感到更好笑,告诉和珅这哪里是什么清新意境,而是暗骂他们全家“个个草包”。 和珅这才意识到被纪晓岚愚弄了,而且还在皇帝面前暴露出自己无知的丑态,羞愤交加,发誓要报复纪晓岚。
和珅虽然没有多少才学,但他把官场的人际关系网梳理得异常严密,门生故吏师友姻亲遍设,全国各地都有他的耳目。从这方面讲,才华横溢的纪晓岚只能甘拜下风。
事情还要从纪晓岚嫁女说起。以纪晓岚在朝中的名望,上门提亲者络绎不绝。但才子毕竟只是才子,在判断人品的能力方面比那些职业官僚要弱很多。他把女儿许配给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卢见曾的确有些才学,也注意礼贤下士,在士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这也是纪晓岚愿与他结为儿女亲家的原因。但卢见曾却不像纪晓岚那样两袖清风,他利用盐运使的肥缺大肆聚敛钱财,最终被和珅的耳目抓住把柄。
和珅决定抓住这个机会狠狠整治一下纪晓岚,于是请命查办此案。纪晓岚先期获知此事,不愿看到亲家就此锒铛入狱,但干涉公务又是欺君之罪,只能暗中帮忙。为防走漏风声,他不敢把对策写在纸上,只是把一些盐和茶叶装在信封里,暗含“查盐”之意,派人连夜送往卢见曾处。卢见曾收信后悟出其中含义,迅速把赃款转移别处。和珅来查时,卢的财产已所剩无几。但这种伎俩岂能瞒过老奸巨猾的和珅,结果不但转移钱财被追缴回来,而且连纪晓岚送给他的密信也被查获。
回朝之后,和珅最急于向乾隆帝奏报的不是查办卢见曾一案,而是纪晓岚泄露机密的罪状。乾隆帝大怒,立即如召纪晓岚讯问。纪晓岚早有准备,辩称自己未涉此事,且反问乾隆帝有何证据。
这次他低估了被自己愚弄的和珅实际理事方面的才干,在卢见曾的供词面前,纪晓岚认识到如果继续抵赖只会罪加一等,只能磕头认罪。清代对泄密行为的处置历来严厉,更何况纪晓岚外泄的是乾隆帝的旨意,自然应从重处罚。
纪晓岚急中生智,在大祸临头之际,竭尽平生所学编出一篇对仗工整的骈体文辞,盛赞乾隆帝明察秋毫,大公无私,自己在旷世贤君面前翻船,心服口服。这一番马屁拍得很好,让乾隆皇帝实在不忍心杀了这个才子,正要赦免纪晓岚的罪行,在场的和珅却一再强调皇上应秉公处理,最终纪晓岚死罪免除,从轻发往到乌鲁木齐充军。纪晓岚走进了一生当中最为低沉的岁月。
被发配新疆的经历,给了纪晓岚一个行万里路的机会。沿途所见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他第一次走进西北边民粗犷的游牧生活,目睹了黄河上游的奇特伏流、沙漠地区的漏沙田等人间奇迹,后来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很多奇思异想就是在苦寒寂寞的边疆之地萌发的。
两年后,乾隆皇帝决心要在文治方面超越历朝历代的成就,产生了编纂《四库全书》的庞大计划。但是朝中大臣谁堪当此重任呢?和珅和刘墉不适合纂此盛典,此时,乾隆帝想到了远在新疆冰天雪地的纪晓岚。这时已在新疆度过两年艰苦岁月的纪晓岚,终于看到重回京师的希望。后来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首诗,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前一句是对自己前期为宦经历的总结;后一句则概括他后半生为国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那就是负责编纂《四库全书》。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正式设立四库全书馆,纪晓岚受命担任总纂。
随着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纪晓岚的官越做越大,升任协办大学士,后赏加太子太保,成为乾隆帝推行文治政策最为倚重的大臣。然而,编纂工作是个大工程,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如已成书的版本存在字迹讹误、违禁内容及缺漏等。
乾隆皇帝对质量的要求极严,一旦发现不足之处就会大动肝火,纪晓岚作为替罪羊首当其冲,先后十几次因工作失误遭到降职、罚俸等处分。他曾被遣戌避暑山庄更正收藏在文津阁内全套《四库全书》内的讹误之处,也曾南下江浙寻访原书真迹,顶着编纂失职的罪名东奔西跑。
由于编纂工作过于劳累,纪晓岚慢慢染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首当其冲的就是吸烟。这与他彻夜翻书有很大关系,越到后来,烟瘾越大,劳碌之际一刻都不能离开烟锅。为了省去反复填装烟叶的麻烦,他特意给自己定做了一个特大号烟锅,一次就能装三四两烟叶,这样他从家乘轿到圆明园谒见乾隆皇帝,中途就用不着反复填装烟叶了。
时间久了,同僚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纪大锅”。一天,纪晓岚到琉璃厂一带闲逛,别在腰里的大烟锅竟然丢了,家仆遍地寻找也不见踪迹。纪晓岚却似乎心有成算一般,显得不那么紧张。他告诉仆人,第二天一早去东便门外的小市场上一定能找到。家仆第二天果然以很低的价钱从小市场买回了丢失的烟锅。纪晓岚告诉大家,这样大号的烟锅别人都不爱用,拾获者也没必要把这样一个无用之物留在家里,肯定会低价出售谋取微利。
可是没过几天,这失而复得的烟锅又让纪晓岚吃了苦头。当时,他在午门外的朝房一边批阅文书,一边大过烟瘾。乾隆皇帝一般不会突击视察,但恰恰这天他来了。等纪晓岚看到乾隆帝从门外走来时再隐藏烟锅已来不及,顺手将燃着的烟锅塞在靴筒中。乾隆进门后谈锋甚健,并没有坐坐就走的意思。这下可苦了纪晓岚,不一会儿,烟锅把纪晓岚的袜子点着了,烫得他咬牙切齿,最初的笑脸很快变成一个大苦瓜。乾隆皇帝莫名其妙,惊奇地询问他何以敢在皇帝面前作怪脸。纪晓岚只得以实相告才得跳到门外脱靴灭火,但还是把小腿的皮肤灼伤一大片,狼狈至极。
乾隆皇帝追出一看,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忙传御医敷药调治。腿虽被灼伤,纪晓岚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机会当面赞扬乾隆帝的仁爱之心。乾隆帝本来就喜欢被人吹捧,何况这一次也确实对纪晓岚体恤有加,一时兴起,当场授予纪晓岚“钦赐翰林院吸烟”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独特称谓。
后来,纪晓岚奏折末了署名处除了写大学士、尚书这些正式头衔外,还专门加上“钦赐翰林院吸烟”的封号。尽管这次事故有些因祸得福的味道,但传到同僚们耳朵里还是引发了一片嘲笑之声。他的好友彭元瑞原先看他走路速度很快,曾以《水浒传》中人物为底给他取了“神行太保”的绰号,见他遭受此劫之后走路变得一瘸一拐,便以《八仙过海》中的人物“铁拐李”来做临时昵称,弄得素以伶牙俐齿驰名的纪晓岚也不得不低头认命。
纪晓岚还有个不良的生活习惯,就是对女色过分贪恋。据说有段时间编纂任务紧迫,他连续好几天未能回家,在内廷值班住宿,后来竟变得两眼通红,语无伦次。乾隆帝看到他这副模样惊讶异常,问清缘由后不禁心中窃笑,随即派来两名宫女伴宿。
这两个从皇宫娶进门的宫女颇为聪明,纪晓岚教其吟诵唐诗宋词,后来她们连带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流行小说都通读了,时间久了又能即景赋诗。
既然连皇帝的侍女都据为己有,纪晓岚渐渐感觉有些飘飘然,殊不知差点儿惹出更大的乱子。此事发生在三伏天。纪晓岚在翰林院与各位编修谈论编纂体例和取舍规则,由于天气炎热,纪晓岚就把上衣脱了,袒胸露臂地侃侃而谈。
此时,乾隆皇帝又不打招呼来到现场,纪晓岚来不及穿衣,赤裸上身自然有辱圣上,情急之下钻到了一个柜子里。乾隆看见了他钻入柜中,就想故意戏弄他一次。乾隆帝端坐桌前一言不发,其他人也都跪在地上,不敢说话。过了好久,藏在柜中的纪晓岚闷热异常,又听不见柜子外面有什么声响,以为乾隆帝和其他人都已离开,于是推开柜门,伸出头问道:“老头子走了吗?”
乾隆听得真真切切,纪晓岚竟敢私下里称他“老头子”。依大清法律,目无天子乃十恶不赦之罪,纪晓岚顿时吓得面如土色。他连忙从柜子里爬出,一边假装四处找衣服,同时琢磨该如何应付局面。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竭尽附会地说道:圣上万寿无疆,岂能不老;国君是一国之首,也就是头;同时又贵为天子,集萃三个尊位于一身,就是“老头子”。乾隆帝明知他在狡辩,但听他如此解释,也没有过多计较。纪晓岚侥幸又逃脱一劫。
纪晓岚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居功至伟,而他还给后人留下另一部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风格截然不同的传奇故事集,那就是《阅微草堂笔记》。这部故事集假借神仙志怪,将现实生活中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群众的风貌刻画得栩栩如生。稗官野史、神仙志怪、鬼狐妖魔等离奇故事都被纪晓岚的生花妙笔有机糅合,故事内容皆为子虚乌有之事,但人人读过后仿佛都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书中有鬼怪戏弄纵意高谈的狂生、花神舍命救穷乞丐等内容,或嘲弄无知鄙俗者狂妄自大,或赞美普通群众的淳朴善良,大都蕴含着劝诫世人之意。此书文笔平易,人人读后皆爱不释手,成为和《聊斋志异》一样的笔记小说名著。
纪晓岚的一生,堪称多姿多彩。他不仅是清代的文坛泰斗、学界领袖,即使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颇具特色的文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