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东方直心 繁体
第41章
“如果全国2000多个县,每个县都有这样一条渠就好了。能不能在黄河下游各县都搞一个闸?黄河这条难以被前人驯服的蛟龙,现在在你们手里,开始被驯服了,为人民造福了。”
话说上午10点钟,毛泽东离开小顶山,在滕代远、赵武成、宋致和陪同下,缓缓朝黄河铁桥工段门口走去。工段队长乔廷选一眼认出了毛泽东,他和梁世久急忙上前与毛泽东握手问好。
此时,罗瑞卿乘坐的专列已经从黄河北边返回来了,毛泽东登上专列,向黄河北岸驶去。滕代远把乔廷选和梁世久介绍给毛泽东,他说:
“这两位是黄河铁桥工段的队长,他叫乔廷选,他叫梁世久。”
毛泽东一听就高兴了,说:
“真巧啊,两个修桥的,一个姓乔,一个姓梁,两个姓合在一起,正好是‘桥梁’,真是太好了。”
他顺手从桌子上拿起中华牌香烟,对两位队长说:
“请抽烟。”
二人连连摆手说:
“不会,不会,谢谢主席。”
乔廷选取出有关材料,准备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看他们非常严肃,就亲切地说:
“随便谈,随便谈。”
乔廷选就放下材料,汇报了铁桥5次加固的过程。毛泽东说:
“了不起,你们有功劳。”
乔廷选又汇报了安全情况,还说铁桥加固后行车速度每小时提高到30公里。毛泽东问:
“那为什么现在车还这样慢呢?”
滕代远说:
“现在车速慢,是想让主席多看看桥梁。”
“好一个机灵的滕代远,不愧为军事家。”
毛泽东说完哈哈大笑,滕代远与大家也跟着笑起来。专列越过铁路桥,毛泽东下车后,突然转身往回走,说:
“我再看看大桥。”
众人也只好随着他往回走。毛泽东走到河边,弯腰拾起一个小薄石片向河中甩去,小石片在水上跳跃了几下钻入水中,后边有人称赞道:
“主席抛石片的水平很高啊!”
毛泽东笑着说:
“不行了,与年轻时比差多了。”
此时铁路工程师刘鸿钧过来了,毛泽东一听说是工程师,就和他攀谈起来。他听说刘鸿钧是壬辰年生人,说道:
“那你长我2岁。”
毛泽东又问:
“这黄河大桥是何时所修,桥梁多长?”
刘鸿钧说:
“这座桥是光绪二十九年,也就是1903年由比利时贷款建的,1905年建成,1906年4月正式通车。全长3015米,102孔。维修前只能通过轻型机车,每列火车要分两次过,速度还要在每小时5公里以内。经过我们5次加固,有所改善,但还需要对桥墩子进行稳固处理。”
毛泽东问:
“处理后还能使用多少年?”
刘鸿钧说:
“大约6年吧。”
毛泽东对刘鸿钧的汇报很满意,紧紧握着他的手说:
“谢谢,谢谢!”
刘鸿钧激动地说:
“这是毛主席领导的好。”
侯波悄悄地拍摄下了毛泽东和工程师握手的这一瞬间。
上午11点,毛泽东乘专列来到黄河北站。黄河北岸已经是平原省的属地了。平原省委书记潘复生、省长晁哲甫、省军区司令员刘致远,早已从省会新乡市赶来等候。罗瑞卿下了车,对潘复生等人说:
“主席刚登过邙山,身体有些累,请你们上车吧。”
毛泽东在客厅里接见了潘复生等人,因为他不认识晁哲甫,罗瑞卿就介绍说:
“这位是平原省政府晁哲甫主席。”
毛泽东用右手在左手掌上画着说:
“你的姓是上‘曰’下‘兆’,托塔天王‘晁盖’的那个晁字。”
晁哲甫点头称是。毛泽东又说:
“我这次出来是休息,和你们随便聊聊,一不扰民,二不谈工作。”
潘复生马上说:
“我们昨晚商议过,还是请主席到我们省委机关休息,和干部们见见面。”
毛泽东说:
“这样不好,那不就改变初衷了吗?以后还有机会嘛。新乡这个地方,是什么时候有的 ,为什么叫新乡?你们知道吗?”
潘复生3人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都摇摇头。毛泽东看他们都说不上来,就说:
“你们新乡可有历史了。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这个地方为邺、庸、卫3国,让他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监之,管叔居庸地。汉时为汲县新中乡。隋开皇六年,取‘新中乡’首尾二字,始称新乡县。这里自古就是军事要地,你们在这里做官,要懂得这里的一些历史啊。”
潘复生不好意思地说:
“我们一定向主席学习。”
毛泽东说:
“平原省这个地方,情况比较复杂。解放后,公开的敌人消灭了,暗藏的敌人还存在,破坏我们的建设工作。加上这里又是黄泛区,正是为了剿匪、治黄,恢复战前元气,中央决定成立了平原省。你们3位在这里工作了3年,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我在开封听说你们的‘引黄济卫’工程搞得不错,这次想专门看看,听听。”
潘复生说:
“3年来,我们发动全省干部群众,在1949年冬完成了土改任务后,又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和恢复工农业生产运动。同时,集中力量完成了‘引黄济卫’,也就是人民胜利渠的水利建设工程。”
毛泽东问:
“为什么叫‘人民胜利渠’呢?”
晁哲甫说:
“因为这个工程,具有双重作用:在上游,能放水灌田;在下游能‘济卫’航运。这标志着党和人民在治黄事业上的胜利,所以我们给它起了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起得好。今天,我们就看看你们的胜利渠。走,我们下车。”
11点30分,毛泽东在潘复生、晁哲甫等人陪同下,在人民胜利渠支线站下了专列,改乘4面有栏杆、专供铁路工人使用的平板车。这种“小火车”,大家是第一次看到,尽管它声音很大,还是觉得很有趣。毛泽东大声问:
“人民胜利渠是什么时候测量的?”
晁哲甫也大声回答道:
“1951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做出‘引黄济卫’的决定;实际上,从1949年12月就开始了全面测量工作。”
“测量了多少地方?用了多少时间?”
“测量的地方,西起武陟县,北至汲县城,南起黄河北岸铁桥,东至新乡市卫河以东400余公里的地方,面积1300平方公里。用了5个月时间才完成了全面测量任务,为后来的施工做好了准备工作。”
毛泽东高兴地说:
“这叫不打无准备之仗。”
12点10分,平板小火车来到了人民胜利渠路口。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赵明甫、引黄济卫工程处主任萧华、人民胜利渠管理段段长乔登云,早已在此等候。他们见毛泽东来了,跑步向前,与毛泽东握手问好。毛泽东和乔登云握手时,听说他姓乔,笑着说:
“噢,又一个乔,南有乔梁,北有乔,还有没有梁啊!”
毛泽东登上人民胜利渠的大坝,举目四望,指着总干渠和分出去的支渠问赵明甫:
“这大小渠道有多少?”
赵明甫说:
“总干渠由此向东,到新乡市以东的饮马口入卫河,全长25.7公里;沿渠建有防洪闸1座,跌水3座,桥梁30多座,干渠5条,支渠38条,斗渠351条,农渠2896条,共长1430公里,各类建筑物4597座。”
“用黄河水灌田好不好?”
“好,凡用黄河水灌溉的庄稼,都获得了丰收。”
“哦,都获得了丰收!如果全国2000多个县,每个县都有这样一条渠就好了。能不能在黄河下游各县都搞一个闸?”
“可以研究。”
毛泽东感叹道:
“黄河这条难以被前人驯服的蛟龙,现在在你们手里,开始被驯服了,为人民造福了。”
他又靠近晁哲甫,手指南边问:
“那边是邙山吗?”
晁哲甫说:
“是”
“西边是什么地方?”
“温县、孟县。”
“温县,为什么叫温县,你知道吗?”
“不知道。”
于是,毛泽东就从温县的由来,讲到司马懿,以及司马懿如何与诸葛亮打仗;又说豫北是个出人才的地方。
叶子龙走近潘复生指指表,潘复生会意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
“主席,到渠畔走走吧。”
毛泽东说:
“来了,就是要看的,走,看看去。”
他沿着胜利渠北畔浏览,来到第二个启闸前,问乔登云:
“为什么不开闸?”
乔登云说:
“现在麦子已经种过了,不需要水。”
毛泽东兴奋地登上闸门的水泥坝台上,指着闸门机械说:
“你们让这些机械露着天不好,工人操作修理也不方便。应该盖个小房子,让工人在房子里操作,对保护机器也好啊。”
乔登云说:
“毛主席想得很周到。当时我们只顾赶进度,没有考虑那么多。我们一定照主席说的办。”
毛泽东又问:
“这闸门需要几个人才能启动啊?”
乔登云说:
“一两个人就可以打开闸门。”
“一个人能行吗?”
“也可以摇得动。”
毛泽东顿时来了劲儿,他脱下大衣,将两个袖口向上挽了一下,手扶着螺旋盘扭转提升闸门机械,跃跃欲试。乔登云马上吩咐守闸工人打开了闸门的锁。毛泽东紧握旋盘,用力扭动起来,孙勇,王振海也来帮忙。随着闸门的升高,黄水便冲过闸门涌进了渠道,向北流去。毛泽东试过开闸之后,面部红润,露出了笑容。赵鹤桐赶紧给毛泽东递上一条毛巾,毛泽东边擦脸,边看着潺潺的流水,高兴地说:
“还是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啊!还好!不费力气。”
他指着浑浊的黄河水问乔登云:
“这水中有这么多淤泥,淤了庄稼怎么办?”
“在下游有个清沙池,水到那里经过沉淀,再放入支流灌田,这就解决了不淤庄稼的问题。”
“你们想得很周到嘛。”
此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潘复生指指太阳对毛泽东说:
“主席,该喂肚子了。”
毛泽东说:
“好,你是东道主,听你的。”
于是,毛泽东一行由原路返回,于下午2点15分,上了专列。罗瑞卿在餐厅忙前忙后,招呼大家入座,吃午饭。毛泽东问赵明甫:
“赵明甫同志,引黄灌溉分几级?”
赵明甫回答说:
“5级,就是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渠。”
“这5级各起什么作用?”
“总干渠供干渠用水,干渠供支渠用水,支渠供斗渠用水,斗渠供农渠用水;只有农渠才直接灌田。”
毛泽东笑着说:
“噢,这也是一级管一级,上级管下级啊!现在你们这里有没有井灌田?”
“有。”
“效果怎么样?”
“与渠灌差不多。”
毛泽东似乎是在做总结,他说:
“井水灌田是游击战,渠水灌田是阵地战。两种打法都用,这也是两条腿走路嘛。”
吃过午饭,毛泽东说:
“休息10分钟,再看饮马口。”
下午3点零5分,毛泽东仅仅躺了10分钟,就一骨碌爬起来了,喊道:
“瑞卿啊,备车去看饮马口。”
众人乘车向新乡市驶去。在繁华市区,毛泽东探看市容时被年轻人认出来了,一时间“毛主席来了!”“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车队也被涌上来的群众围了个水泄不通。省公安厅厅长王路宾和罗瑞卿急忙指挥工作人员疏导群众,好不容易才把车队引领出去。毛泽东却像没事一样,指着一片楼房对潘复生、晁哲甫说:
“天晓得,你们搞了这一大片,可真是不少啊!”
车队出了市区,还需要步行一公里才能到饮马口。走了一会儿,毛泽东指着漂在河水上的一双并连的小舟问道:
“那里漂浮的是什么,干什么用的?”
赵明甫说:
“那是一只打渔人用的捕鱼小舟。”
这只北方的捕鱼小舟与南方的捕鱼船的确不同,它是把两个1尺多宽、5尺长的小船以相距1尺多的空间并排起来,再用两根横杠从两端把两个小船连接起来。毛泽东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问:
“打渔小舟?一只就够了,为什么把两只连在一起?”
赵明甫解释说:
“这样做有好处。一只脚踏在一只上,一是脚下稳当,不易翻船,便于捕鱼;二是便于搬运,用一根扁担就能担着走。”
毛泽东笑着说:
“这叫脚踏两只船嘛。”
毛泽东一语双关,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