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2页 | 下页

下午3点50分,毛泽东一行终于来到了人民胜利渠渠水注入卫河的汇合处——饮马口。毛泽东问:

“为什么叫饮马口?”

赵明甫说:

“传说这里原来叫赵庄,到明朝末年,有几个大官驻在新乡南街,他们的马倌每天经过这里到卫河饮马,所以这里后来就改叫饮马口了。”

毛泽东看着汇合口,又问潘复生:

“农民对‘引黄济卫’有什么看法?”

潘复生说:

“很受群众的欢迎。这项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群众说,蒋介石为了4大家族的利益,扒开花园口,造成了连续多年的黄、蝗、匪患;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人民才翻了身,过上了好日子。”

毛泽东说:

“还是我们的人民好,是你们的‘引黄济卫’好。”

毛泽东大概是真的累了,他在河畔的草地上坐下来,一会儿又头朝北脚朝南躺下,用手支撑着脑袋,后来干脆双手一伸全身着地,自言自语地说:

“啊,到小黄河了。”

罗瑞卿、滕代远、汪东兴见毛泽东躺在地上,只怕他受凉,潘复生、赵明甫等地方领导人见毛泽东如此,更不知如何是好;王鹤滨医生埋怨说,活动安排这么多,主席身体能受得了吗?正在大家悄声议论束手无策之际,毛泽东竟发出了鼾声。摄影师侯波一看可高兴了,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她将照相机对准毛泽东,调好镜头,“咔嚓”一声按下了快门。没想到这微弱的响动,竟然惊醒了毛泽东,他睁开眼,看看大家,才知道自己睡着了,笑笑从草地上站起来。潘复生、赵明甫等人歉意地说:

“主席,太累了吧?”

“不累,我到了小黄河,很高兴。”

毛泽东说着接过卫士递过来的水,喝了几口,又点了一支烟,问赵明甫说:

“引黄济卫有什么收益?”

赵明甫说:

“过去的卫河到枯水季节,就断了航,引黄济卫给卫河增加黄河水,不仅可以承受200吨重的汽轮,到了枯水季节,也能通航。同时还能缓解天津市的供水问题。今后还可以建设发电站。”

毛泽东高兴地说:

“这是你们黄河委员会和平原省人民,改造驯服黄河的胜利。”

他吸了一口烟,又问:

“水量增加,引起土质碱化怎么办?”

赵明甫回答说:

“现在虽然有些碱化,但不严重。根据苏联的经验,可以采取植树办法解决。”

“这是什么科学道理?”

“一棵树的树根,能吸收很多地下水,树多了,就可以控制地下水,从而解决碱化问题。”

“你们种树了吗?”

“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毛泽东夸奖说:

“你真是个治黄的行家里手啊!”

太阳快落山了,罗瑞卿提醒毛泽东该返回了。于是,众人乘车返回了新乡市。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的专列继续北上,进入岳飞的故乡汤阴县,毛泽东突然对罗瑞卿说:

“到了汤阴站,我要下去看岳庙。”

罗瑞卿吃了一惊,便想法竭力劝阻,并说已经给汤阴县负责人打了招呼,要来汇报工作。还不到9点,专列进入了汤阴火车站,徐徐停下来。

汤阴站台的东南方向,有一个歌颂岳飞的碑林,在这片碑林中,有个典雅的小亭子,亭子中央立有一尊1942年汤阴县知事张直主持镌刻的岳庙指路碑,叫《岳忠武王故里》碑。毛泽东不能去岳庙了,就走上小亭,站在《岳忠武王故里》碑的正面,端详着这6个圆润、奔放的大字,微微点头称赞。尔后,他转向碑的左侧,默读《七言律》,又转向碑的右侧,看了“镌刻经过”,最后在碑后停下脚步,仔细观赏《岳忠武王故里》碑,又小声念起了碑文:

“宋岳飞,字鹏举,汤阴人,……少负气节,沉重寡言,家贫力学,好左氏春秋孙武兵法……,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弩八石……靖康初破敌有功……飞绝酒,帝为飞营荑,飞力辞,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入者,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慰其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终以不附和议,为桧所害……”

此碑高大且文字较多,毛泽东看起来很是吃力,有时不得不仔细辨认,但他还是耐心地一字一句地读完了碑文。他的眼睛盯着署名处的24个小坑,这显然是用锤子打掉的人名,便摇摇头,遗憾地问当地公安局长:

“这8个立碑的人的名字,为什么都给打掉了?”

公安局长报告说:

“他们都是汉奸,群众恨它们,才给打掉的。”

毛泽东说:

“汉奸想借岳飞给他自己扬名于世么,这是历史,不必打掉,留下来让他们做反面教员,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还是遗臭万年。”

上午9点刚过,汤阴县县长王庭文因上级通知他车站有人召见,便匆忙赶来。毛泽东在询问了汤阴的一般情况后,向王庭文提出了他所关心的问题:

“岳庙都有些啥子建筑?”

王庭文详细地介绍了岳庙的建筑群,又说:

“岳庙的碑碣石刻现在有近百块。”

毛泽东问:

“那里有岳飞的《满江红》吗?”

“有啊,有。”

“你看过吗?”

“看过,看过,我还会背呢!”

“好啊,能让我听听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王庭文操着河北口音,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毛泽东又问:

“诸葛亮的《出师表》,你会背吗?”

“会!”说着,王庭文又背诵起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途崩殂……”

“哈哈,你这个县长的脑子不错嘛,背得很熟的,现在岳庙怎么样?还好吗?”

王庭文报告说:

“战争年代,岳庙也遭到了破坏,解放后,我们拿出1500多公斤小米的费用维修了一下。”

“你们给人民办了一件好事。”毛泽东说:“还应当搞些钱,把坏的地方修一修,保持古庙的静穆才好。”

他又突然问:

“岳家有后代没有?现在表现怎样?”

王庭文说:

“岳家有后代,表现也好。据我们所查,岳家一门忠孝,没有一个当汉奸的。”

“很好,很好!”毛泽东赞扬说:“岳飞是大好人,岳家又没有一个当汉奸的,都保持了岳飞的爱国主义气节,好!”

11月1日上午9点55分,毛泽东的专列到了安阳火车站。先行来到安阳的潘复生、晁哲甫和安阳地委书记曹幼民、安阳行署专员程耀吾、市委书记刘仿生等一群干部,早已在车站等候,他们见专列到了,立即一起拥来。毛泽东站在车厢口,问潘复生、晁哲甫:

“怎么,大家都来了?”

潘复生说:

“同志们都想见见主席。”

毛泽东说:

“大家都很忙,我不是说过,一不谈工作,二不扰民吗?”

潘复生顾不得再作说明,依次向毛泽东介绍前来迎接的安阳地区领导人。程耀吾的名字,引起了喜欢拿名字做文章的毛泽东的注意,他“噢”了一声说:

“陈耀吾,好一个名字,是耳东陈吗?”

程耀吾忙说明自己名字3个字的写法,毛泽东开玩笑说:

你这个名字不如我的名字好。程耀吾,就是你光耀自己,不耀别人;我的名字叫毛泽东,泽东就是光泽大海,普照东方。你是安阳人民的专员,为什么只照耀自己,不照耀人民啊!”

程耀吾不好意思地笑笑。他本来可以解释,他原名叫程远增,因为做地下工作而改了名。但在这种场合,哪有时间做解释呢?

毛泽东在省公安厅厅长王路宾护卫下,乘坐市公安局的美式吉普,向殷墟方向开去。车队经南厂街、金钟烟厂道口,向西徐家桥村北驶去。

殷墟中心宫殿区,由小屯、花园庄、小庄和王裕口等5个村的地面组成。毛泽东一行在王裕口村东下车,步行来到花园庄。毛泽东脱下大衣,交给李银桥,在孙勇陪同下,向妇好墓那一带走去。此时,妇好墓尚不为世人所知。如果毛泽东知道在他的脚下,就躺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政治家、军事家妇好,不知道又会引出多少话题来。

毛泽东边走边对身边的人说:

“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商代最后一个王叫纣王,这个人很有本事,能文能武。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曾有过贡献。但那时商已衰败,加上纣王滥用职权,为自己享乐,在修建鹿台中不知耗费了多少劳动人民的金钱和血汗;那些酒池肉林,说明他极其放荡、荒淫、独裁和残暴。据说,他与妲己以砍断樵夫的脚胫取乐;比干冒死进谏,却被他在摘心台剖腹挖心;周文王也被他囚在羑里城监狱,一囚就是7年。由于纣王一意孤行,拒绝批评,又非常残暴,所以众叛亲离,终于被周武王在牧野打败。最后,纣王自焚在自己建造的鹿台上,殷商也就灭亡了。这里在3000年前是个很大的国都,后来成了废墟埋在地下,所以,表面上也看不到什么古迹了。”

议论完了,他又问程耀吾:

“殷墟面积有多大?”

程耀吾说:

“大约有20多平方公里。”

“你知道纣王的墓在哪里?”

程耀吾不知道,便应酬说:

“过去盗墓成风,把古墓搞得乱七八糟,现在没搞清纣王墓在哪里?”

毛泽东听了摇摇头,又问:

“你知道盘庚为什么要迁殷吗?”

程耀吾这才看出来,毛泽东是要考考自己了,好在自己是由安阳县长提拔起来的专员,事先也做了一些准备,一般问题还不至于被问住。于是他谨慎地回答说:

“据说,商在奄以前已迁都多次。阳甲死后,其弟盘庚即位。这时的商贵族很奢侈腐化,政治衰乱,兄弟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很激烈。盘庚为了解决奢侈恶习,借以缓和争夺王位的斗争,便强迫贵族和民众渡河迁殷。”

“还有别的原因吗?”

“其他原因,我就说不清了。”

“这里出土了哪些文物?”

“这里是殷商王朝的宫寝、宗庙、祭祀的地方,古物很多,现在出土的主要是甲片。据《续安阳志》记载,在甲骨未被破译之前,这里地面上就有很多甲片。村民犁地、打井时,时常见到。”

“还有什么?”

“除了甲片,其次是青铜器、骨器、陶器、玉雕等。周围村民解放前靠此发财的很多。还有因此而被绑架的。近年出土的主要是青铜器和玉雕。土改时,在花园庄挖出了三四个青铜器和玉雕,最大的青铜器有1米多高。王裕口村的贫雇农还挖出一块上面刻有马尾草图案的镶嵌玉石‘虎头鱼’,竖着看像虎头,倒着看像鱼尾。翻身农民提高了觉悟,无偿地献给了国家。”

毛泽东听到这里,点点头,表示很满意。他挥着帽子又问程耀吾:

“这西边、北边是什么地方?”

程耀吾说:

“西边是太行山,北边是漳河。”

“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

“对。”

说起曹操,毛泽东来了精神,他说:

“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属于古邺。邺北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战国时这里属魏国,西门豹曾为邺令。西汉时邺城是魏郡治所;东汉末年是冀州牧袁绍驻地。曹操破袁绍后,于204年进邺建都,此后史称邺都为魏都。

东汉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后为魏王,掌握中央一切军政大权。邺都成为朝臣聚集、发布政令的中央政权所在地,直到220年曹丕代汉,虽建都洛阳,但仍称邺都为‘北都’,七庙不废,直至265年司马炎灭魏建晋,故魏前后在邺建都52年。

曹操在邺时,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著名的3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就是那时所建的。晋朝文学家左思曾写过《魏都赋》,对魏都进行了很好的描写。曹操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了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程耀吾听着毛泽东这一番议论,深深感觉到自己在安阳工作多年,尚不及领袖对安阳及豫北这样的深切了解,不得不为之折服,至此他完全为毛泽东的博学强记所倾倒了。只听毛泽东又问道:

“洹北那两个村庄叫什么名字?”

“西边那个村子叫小司空,东边那个村子叫大司空。”

“你知道司空是什么意思吗?”

程耀吾又被问住了,他只好摇摇头。毛泽东解释说:

“司空,是古代王朝的一个官职名称,小司空的职责和你这个专员所管的事务差不多。”

此时,汪东兴向李银桥使个眼色,让马武义给毛泽东倒水,提醒一下时间。毛泽东喝了水,会意地向小屯西头的打谷场走去,走到从省城调来的小轿车旁,他说:

“走,到安阳市里看看。”

罗瑞卿事先安排,车队到安阳市内后,按程耀吾所说的有古迹布局的路线走慢一点,不要毛泽东下车,好让他走马观花。于是,毛泽东乘坐的车子便走街串巷,使他看到了文峰塔、旧县衙、城隍庙、高阁寺。

原计划是车队在十字大街调头向北去鼓楼、钟楼,再由北大街、北关、安阳桥,最后到袁林。可是,毛泽东一到十字大街这个市中心繁华的商业区,看到有一家新华书店,就对在视察中专为他开汽车的司机周西林说:

“老周停车。”

毛泽东本来是想像普通人一样,进这个书店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书。他待车子一停,推开车门,伸出一条腿,低下头,侧着身子就要下车。这时坐在他前面的罗瑞卿,刚刚反应过来,不禁吃了一惊,迅速起身下车,堵住了车门。毛泽东平静地说:

“我要到书店看看。”

罗瑞卿以不容商量的口气坚决地说:

“不行!”

说着,他用双手托住毛泽东的身子,往车里送,顺势又把车门关上。从停车到罗瑞卿关上车门,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瞬间,可是群众已经把小车给围住了。老百姓很少见到小轿车,况且又是这么一个大车队,他们纷纷说:

“不知道有多么大的人物来了。看,停车了,走,看看是谁!”

罗瑞卿一看这情势,立即命令周西林:

“开车!”

“嘟、嘟、嘟!”周西林连续按喇叭,工作人员也都慌忙下车疏导群众,人们总算闪开了一条夹道,车队慢慢地通过了鼓楼。毛泽东感到很是扫兴,嘴里嘟囔着:

“在汤阴下了车,你们不让我看岳庙。现在又不让我进书店,这是为什么嘛!”

罗瑞卿也不吭声,车内一时沉默。不一会儿,车队就到了袁林。

袁林就是袁世凯的墓地,称为袁公林,简称袁林,位于安阳市北郊2.5公里的太平庄北面,北依韩陵,南临洹水,始建于1916年6月,建成于1918年6月,占地9万多平方米。其建筑设计沿袭民族传统形式,又吸收近代西方建筑特点,形成了一组中西合璧的陵地建筑群。那么袁世凯墓为什么不称“陵”而称“林”呢?原来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最初也是想效仿历代帝王,把他老子的墓地称为“袁陵”。徐世昌却表示反对,他说:“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林与陵谐音,《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这多好啊!”于是,袁克定便弃“袁陵”之称而谓之“袁公林”。

毛泽东在潘复生、晁哲甫、曹幼民、程耀吾、刘仿生等人陪同下,沿着神道越过牌楼,他指着牌楼院内两侧栩栩如生的石像说:

“这些都是一块石头所雕,你们知道是怎么运来的吗?”

曹幼民回答说:

“据说,是泼水成冰运来的。”

毛泽东感叹道:

“不容易啊,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应保护好啊!”

来到袁世凯墓碑亭前,毛泽东先绕着青白石赑屃趺碑石雕转了一圈,仔细看看上面镌刻的“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9个大字,然后出碑亭到享堂,穿过后堂门,来到墓台,绕袁世凯墓一周,登上墓顶,朝远处环视。李银桥提醒毛泽东,应该休息一下,吃点东西了。曹幼民也客气地说:

“主席,下去歇歇脚好吗?”

毛泽东说:

“好,你是地委书记,听你的。”

李家骥和李银桥搀扶毛泽东下了袁世凯墓,坐在一块条石上,点上一支烟吸起来。曹幼民指挥工作人员把简单的食品和热水、香蕉、苹果,放在毛泽东面前的石条上。程耀吾打着手势说:

“主席,请用吧。”

“谢谢。”

毛泽东说着,接过马武义递来的茶杯,喝了两口水。他见大家都未动手,便对潘复生说:

“大家都吃嘛,你们只让我一个人吃不好。你是省委书记,你来分,平分土地,每人一份。”

说着,他自己先笑了。一个地方领导递给毛泽东一个苹果,毛泽东摆摆手说:

“我享不了这个福。”

马武义给他剥了一个香蕉,他高兴地接了过去,见大家还是不动手,他又说:

“胜利果实,大家都应享受,每人一份,都吃,都吃。”

说着,他站起身来,把香蕉苹果分给大家,见大家都动手了,才把那个香蕉送到口中,还自言自语地说:

“我只能吃这个。”

他又转向王鹤滨,说:

“你说对不对,王大夫?”

王鹤滨连连点头。王鹤滨和卫士们都知道,毛泽东牙不好,不能吃苹果和桔子一些硬的酸的水果。毛泽东吃着香蕉又给大家讲起了袁世凯,他说:

“袁世凯是你们河南项城人,是一个大官僚地主。他在项城有很多土地,又在安阳搞了这么多土地。袁世凯特别惯于耍两面派手法,他从天津小站练新军起家,混入维新派,骗取了光绪的信任。戊戌变法时,他当面慷慨陈词,要实行兵谏,诛杀荣禄,软禁慈禧,拥戴光绪;但暗中又向荣禄告密,用出卖维新派的代价,换来了直隶总督兼外务部尚书的头衔。宣统初年,清廷已看出袁世凯有野心,要杀他,又怕袁世凯一伙造反,便令其回家养‘足疾’。袁世凯看中了安阳这个地方,来到洹上隐居。名为隐居,其实他一刻也没有闲着,他与自己在各地的势力紧密联系,伺机以动。”

毛泽东换了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又讲了起来:

“武昌起义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力量直接威胁清廷的命运,清廷又想起了袁世凯,让他镇压革命。袁世凯借机要挟民主革命派和清廷,大耍手腕,窃取了大总统的位置,不久又搞复辟。由于他倒行逆施,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只当了83天的皇帝就见上帝去了。可见逆历史潮流而动,肯定是短命的。”

讲到这里,有人说,像袁世凯这样的历史罪人,应当把他的坟平了。毛泽东说:

“不要平嘛,还要保护好,留作反面教材。”

他看看偏西的太阳,对曹幼民、程耀吾说:

“还有什么要看的吗?”

“门外还有两处。”

“那好,既然来了,就看个彻底。”

说完,他起身拉了一下曹幼民,两个人并肩而行,来到了玉带桥。小桥不大,但很精致,下面有流水。距玉带桥200米处,有一座很有气势的照壁。按照迷信的说法,照壁挡视线,“坟山贯气”。毛泽东欣赏着那高超的建筑艺术,又问曹幼民:

“这袁世凯祖上在项城,为什么在这里做茔?”

曹幼民略加思索,说:

“一般地说,皇帝去世,要离开祖坟,另造皇陵。袁世凯虽然是个短命的皇帝,也要遵奉这个习惯。洹上这片土地,西边与殷都遗址相连;西北则与邺城相连;洹北、漳水则是曹操战胜对手的古战场;洹南是大平原;洹上村是块风水宝地。袁世凯生前在这里隐居一段时间,并从这里东山再起。从各方面说,袁世凯都会满意的。”

毛泽东高兴地说:

“你曹幼民真能识破袁世凯的良苦用心,不愧安阳人民的领头人。”

其实“袁项城”在弥留之际嘱其儿辈“扶柩回籍,葬吾洹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曹幼民是不可能知道的。这个原因只有袁世凯的后人才知道。他的三女儿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中是这样说的:“我父亲的兄弟姐妹,一共9人。除了我的大伯世敦是嫡出的以外,其余兄弟5人、姐妹3人都是庶出。我父亲的生母是刘氏。……后来,我祖母刘氏死在天津。当时我父亲任直隶总督。他请了假,搬运灵柩回转项城安葬。但是我的大伯世敦,认为刘氏不过是一位庶母,所以不准入祖坟正穴,可是我父亲却和他争执了很多次,由于大伯坚决不答应,最后只得另买了新坟地安葬。从这以后,我父亲和大伯世敦就不再往来。还由于这个原因,以后就定居在彰德的洹上村,不再回项城老家,直到我父亲做了总统,他们老兄弟俩还是不相闻问的。”袁世凯正是因为生母未被尊重而愤然迁籍,从此一去不回原籍了。

再说下午2点钟,毛泽东一行乘车离开袁林,驶向火车站。

毛泽东走近专列,与潘复生、曹幼民一众省市领导人握手告别,他说:

“安阳是个好地方,战略地位很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你们要好好工作,把安阳建设得更好。”

大家都说:

“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主席的期望。”

晚上10点钟,毛泽东回到了北京。

欲知此后毛泽东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请看下一章内容便知。

东方翁曰:毛泽东从1952年10月下旬天津之行开始,到11月1日的安阳之行结束,历经天津、济南、徐州、河南、平原3市2省,一路不辞艰辛,不顾鞍马劳顿,一边考察,一边讲学,既有喜悦,又有忧患,更有博论,有褒奖,有童趣。此一段历史,笔者不惜以3章半的篇幅一一道来,意在使读者诸君详细了解一个真实的人民领袖。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对部下教育之良苦用心,无不为后世之楷模。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