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第61章

 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

话说毛泽东到了杭州站,浙江省党政领导人都来看望他。毛泽东为张治中一一作了介绍。第一个是书记江华,毛泽东说:

“他不姓江,原名黄春浦,江华是干革命时取的。”

他介绍书记霍士廉时说:

“是霍去病的霍,霍去病在汉代名声功劳最大,不幸27岁上就死了。霍书记大概是霍去病的后裔吧?”

在介绍到副省长吴宪时,毛泽东不无认真地说:

“此人口气真大,口衔天宪!”

一句话把大家逗笑了。

1958年9月22日,刚刚于9月19日宣告成立的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阿巴斯总理致电周恩来,请求中国承认他们。

周恩来接到这个电报非常高兴,但考虑到中国与苏联的微妙关系,认为必须妥善处理,便与彭真、陈毅、张闻天、廖承志、刘宁一和章汉夫商量一番,写信向毛泽东请示说:

“拟先由陈毅同志约苏联代办安东诺夫一谈,告以我国决定承认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但不去询问苏联政府的态度。”

毛泽东看过周恩来的来信,当即挥毫复函:

“同意对承认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的处理,我国必须早日宣布承认它,并着手商谈建立外交关系问题。”

9月23日,刘少奇在与南通干部的座谈会上说:

搞土高炉能出铁就好。这是出的师傅钱,不要算成本,这半年主要是熟悉技术,我们学会了本领,一年就能出几万个炼铁的人。1万人开矿,1万人运输,1万人炼铁,有3万人真了不起,这办法好,每个县都要出人支援炼钢炼铁。”

9月23日晚,刘少奇在南京党员干部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关于土高炉问题,他说:

现在困难很多,了很多力量炼那么一点铁,按照成本算起来,成本也是很高的,化不来。但是,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把人锻炼了,将来可以炼钢炼铁,将来我们就有成百万、成千万的钢铁技术人材。这个时候化点钱学习,很有必要,不算浪费。现在建成一个小炉子,炼几个月扳掉了,这不是白炼的。再扳掉,再盖大的,再扳掉,再盖很大的。这算是什么浪费呢?不算浪费。从这样发展起来,我们国家精神很好。”

9月24日,毛泽东看到了中宣部长、中央文教小组组长陆定一发表在9月1日《红旗》第7期上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随手在《红旗》封面上给江青写了一个批示,他写道:

江青:

陆定一的文章很好,必须看,至少看2遍。

毛泽东

早在8月下旬的时候,毛泽东在审阅这篇文章时曾在其中加写了两段文字,他写的是:

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人定胜天,屈原的批判君恶,司马迁的颂扬反抗,王充、范缜、柳宗元、张载、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论,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的民主文学,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诸人情况不同,许多人并无教育专著,然而上举那些,不能不影响对人民的教育,谈中国教育史,应当提到他们。但是就教育史的主要侧面说来,几千年的教育,却是剥削阶级手中的工具,而社会主义教育乃是工人阶级手中的工具。”

“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这种发展是要健全的。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这二者同智育是连结一道的。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总结以上所说,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

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经毛泽东批准的《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全文如下:

自中共中央1957年5月10日发布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和1958年2月28日发布关于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的指示以后,全国有近百万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工矿企业参加体力劳动,同时,全国广大在职干部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地参加了各项体力劳动,这样,大大地增强了党、政府、军队、人民团体以及很多企业、事业机关同劳动群众的联系,有效地改进了干部的思想作风。由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在群众中出现,因而进一步改善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广大劳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加强了他们对于干部的信任和爱戴。这是形成我国今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年多以来的事实证明,干部和群众、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必须打成一片,也能够打成一片,对于这一点的任何忽视和怀疑都是错误的和危险的。目前国家干部队伍有几百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有几千万人,他们的思想、生活作风影响着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这个队伍完全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因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认为除了一部分干部已经下放到农村和工矿企业进行劳动锻炼以外,今后主要应当使全体在职干部每年都分出一定时间去参加工农业劳动生产。现在决定:

一、各机关、部队和各企业、事业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除年老有病不能参加体力劳动或者只能参加轻微的体力劳动的以外,每人每年必须用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参加体力劳动。

二、各单位对于所属工作人员怎样参加体力劳动和怎样保证做满至少一个月,应当根据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定出计划,做好安排,以便在不影响工作的条件下迅速执行上述决定。

三、中共各级党委和各级人民委员会应当在每年的6月和12月分别对本级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情况作两次全面的检查,以便保证这一决定的完满实施。

9月25日这一天,中共中央召开电话会议,要求今后每天日产6万吨钢,10万吨铁,日运输35000车,并计划在9月29日放钢铁“卫星”,争取全国日产万吨铁的省有10个,千吨铁的县有40至50个,以迎接国庆,鼓舞士气。

再说张治中和毛泽东的活动分开后,他以为毛泽东真的要睡个3天5天了,可事后一问叶子龙、徐光禄,才知道毛泽东还是每天只睡4、5个小时,只有两天睡到6个小时。他每天批阅的文件,并不比在北京时少。

张治中则是在这几天里,梳理了跟随毛泽东视察的整个过程和比较详细的情况。

毛泽东出行,不喜欢乘飞机,他一般都是乘坐自己的专列。毛泽东的车厢内,有他自己的大木床和许多书。江青也有她自己的包厢。4节车厢供警卫员和工作人员使用,此外还有一个医疗室,一个餐厅和一个厨房。6部保密电话连接到中南海保安局。密电码每一个汉字编为一个号码——改变迅速——由一位精明的年轻职员全靠记忆处理密电,绝不留下片纸只字。所有的交通路线,毛泽东都可以随时停车。

毛泽东在此次视察过程中,往往是白天到工厂、农村、学校视察,夜间还要听汇报、开会、看文件,在旅途中又要读书学习,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给张治中留下了“励精图治、宵旰辛勤”的深刻印象。

毛泽东习惯在夜间工作,他白天活动频繁,到深夜12时才开始审阅文件、开会、研究问题。毛泽东特别好学。9月10日在北京上飞机时,张治中就留心看到毛泽东的两箱书被搬上了飞机。一路上,毛泽东还沿线借书看。

在这几天里,张治中把自己从毛泽东视察以来每天的所见所闻,特别是根据毛泽东的言论行动,写成的日记,整理成册,约4万余字,题名为《真挚、亲切、爽快、率直、英明、伟大的人民领袖》。眼看此次视察活动就要结束了,张治中将他的日记送请毛泽东审阅。毛泽东说:

“你的日记我是不看的,尽在吹我。”

张治中说:

“我的日记还是想请您看看,我想发表。”

毛泽东笑着说:

“我不看你就不能发表。”

“我有言论自由权。”

张治中振振有词。

“你写的是我的事情,我不答应,当然不能发表。”毛泽东稍稍停顿一下,又说:“萧三也写过一篇东西,我也曾不让他发表。”

张治中说:

“我有几句话想跟你说一说,希望你不要存在怕造成个人崇拜的戒心。你是中国的列宁,不是斯大林。你和列宁领导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推翻反动统治,取得了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胜利。为什么说您不是斯大林,是因为斯大林在继承列宁之后,由个人专断而发展到个人崇拜,越到晚年越发展,以致犯了严重错误。为了避免个人崇拜,应该注意采取民主的作风,经常保持谦虚、谨慎,应强调群众路线,应强调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在制定方针政策时,不能有独断专行的思想。看看今天中国的建设成就,的确是非常吸引人的,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相当的改善,人民群众自然也就流露出对领袖的厚爱之情。我写的都是亲身见闻,是实事求是的,有一句说一句,没有一点夸大。你看了之后能不能发表再说,如果既不看又不让发表,那我不服。”

毛泽东见他如此坚持,只好说:

“好,我再考虑考虑,但是你只能说服,不能压服!”

9月29日,毛泽东、江青和张治中一行回到了北京。张治中在与人讲起他陪同毛泽东视察的感受时,连声称赞:

“如处春风化雨之中。”

9月30日,《人民日报》以《刘少奇同志视察江苏城乡》为题,报道了刘少奇9月19日至28日在江苏视察的情形,报道中说,刘少奇在具体阐述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5个条件时,其中说道:“第四,改善社会劳动组织。例如,规模较小的农业合作社转变成规模较大的人民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农村劳动组织大进一步的改进,这种改进,大大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调配,大大有利于农村生产的发展。又例如,实行郑州提出的‘男女换班,老少换班’,即:女人能做的事不再由男人去做,老人能做的事不再由青年和壮年去做,以使男女老少能够各自担任自己力能胜任的工作。”

报道中还说,刘少奇在江苏常熟视察时说:“实行粮食供给制以后,将提高人民共产主义觉悟。”他问和平公社党委书记:“秋后,即将实行粮食供给制,群众拥护不拥护?”公社党委书记说:“大家一听说吃饭不要钱,都高兴得跳了起来,有个老头说,过去提心受苦一辈子,怕吃不饱肚子,这下子可好了。”苏州地委第一书记皓江在汇报中说:“群众都非常赞成实行粮食供给制,他们说,‘一个心思丢下了,一个心思又来了,丢下的是几千年愁吃愁穿的苦心思,又来的心思是怎样把生产搞得更好,不然就对不起共产党。’”刘少奇听后说:“这两句话,两个心思,很值得我们深思。有人担心,实行粮食供给制,会不会增加懒人?苏州农民的这两句话,给我们作了最有力的回答。这说明他们不是变懒了,而是情绪更加高了,生产更加积极了。这就是人民共产主义觉悟提高的表现,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更加提高的标志。”

9月30日下午,毛泽东的秘书通知吴冷西说:

“主席找你有事。”

吴冷西马上赶到中南海丰泽园,走进菊香书屋院内的东厢房。毛泽东一个人正在书房里看字帖,见吴冷西来了,便招呼他坐下,说:

“我此次考察,看到了各地人民群众很大的干劲,尤其是大办钢铁、大办民兵,各项任务都是可以完成的。”

“帝国主义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

毛泽东对那种以为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群众运动是不正规、农村习气和游击作风的意见进行了批评。他还说:

“我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我巡视大江南北的新闻稿,稿子正在打字,稍等一会儿就好。”

“这次特别请张治中将军一起视察。张治中将军原是蒋介石的亲信,1949年国共和谈破裂后站到我们这边来的。张治中在沿途视察时除了关心工农业飞跃发展外,还特别关切台湾海峡的形势。他对我们迟迟不登陆金门很不理解,主张这次解放台湾,即使做不到,也无论如何要把金门、马祖拿回来。他说:这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其实,我们也不是不想拿下金门、马祖,但这个问题不单是同蒋介石有关,特别是要考虑美国的态度,切不可以鲁莽从事。美国人也害怕跟我们打仗。我们宣布12海里领海后,美国军舰开始不承认,多次侵入我领海线,但不敢驶过他们承认的8海里领海线。后来经我多次警告,美舰也不敢入侵我12海里线了。美国空军虽然有时也飞到大陆内地侦察,但在台湾海峡,美国飞机开始时经常侵入我领空,后来也不敢越过海峡的中线。有一次,美舰为国民党运输船队护航,向金门运送弹药、给养。当这个联合舰队抵达金门港口时,我下令猛烈炮击,美舰马上掉头逃跑,国民党船队遭殃。可见美国也是纸老虎。但是,它又是真老虎。目前美国在台湾海峡集中了美国所有12只航空母舰中的6只,重巡洋舰3只,驱逐舰40只,航空队2个,实力相当强大,不可轻视,需要认真对待。因此我们现在的方针是打而不登,断而不死。

在华沙恢复的中美会谈,经过几个回合的互相侦察,大体上可以判断美国人要保台湾,但不一定保金门,而且有迹象显示,美国人企图以放弃金马换取我承认其霸占台湾。这需要研究对策。张治中将军的主张恐怕不宜采纳。《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现在要在宣传上来个暂停,待中央决策后再说。”

毛泽东话头一转,说:

“你们办报的要经常下去呼吸新鲜空气,记者、编辑要这样做,总编辑也要经常下去。”

他扳着指头说:

“今年你已经去过南宁、成都、武昌、北戴河,虽然都是去开会的,但总算下去了,以后还要下去调查研究。”

吴冷西说:

“我在5月间去河北、河南走了一趟,很有收获。当然还是走马看花。”

毛泽东说:

“要下马看花,不能老是走马看花。在北京当然也很重要,这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议政多的地方。办报要听到各方面的议论,写评论才能有所为而发。这方面你要学张季鸾。《大公报》从天津起家时,是由3个人的‘合作社’从别人手里接办的,这3人‘合作社’是吴鼎昌出钱,胡政之经理,张季鸾主笔。抗战前虽然不断有所发展,但在整个中国局势中没有多大分量。抗日战争是《大公报》的鼎盛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局面给《大公报》发挥其作用提供了条件。张季鸾以及继任的王芸生,在这方面的作用值得重视。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3人合办《大公报》时,相约只办报不做官,但后来吴鼎昌、胡政之都做官了,只有张季鸾没有官职,他却是蒋介石的‘国士’。张季鸾本人年轻时在日本留学,虽然许多留学生都参加党派,但他始终以超党派自居。此后,特别是在国共合作时期,他更是以第三者标榜。他在重庆经常来往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他同陈布雷交往甚深,同时也常到曾家岩走走,到处打听消息,然后从中做他的文章。他办报素以客观、公正自夸,平常确也对国民党腐败加以揭露批判,但每到紧要关头,如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就帮蒋介石骂周恩来了。王芸生后来接他的班,在国民党发动内战前后,也是给蒋介石帮忙的,直到国民党崩溃前夕,才转而向我们靠拢。人们把《大公报》对国民党的作用叫‘小骂大帮忙’,一点也不错。但张季鸾摇着鹅毛扇,到处做座上客。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形势的方法,却是当总编辑的应该学习的。

张季鸾这些人办报很有一些办法。例如《大公报》的星期论坛,原来只有报社内的人写稿,后来张季鸾约请许多名流学者写文章,很有些内容。我在延安时就经常看。《大公报》还培养了一批青年记者,范长江是大家知道的,杨刚的美国通讯也很有见地。这两位同志都在《人民日报》工作过。

我们报纸有自己的传统,要保持和发扬优良的传统,但别人的报纸,如解放前的《大公报》,也有他们的好经验,我们也一定要把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学过来。”

说话间,毛泽东写的新闻稿子打出来了,他要吴冷西看看有什么意见。吴冷西看到稿子的题目是《毛泽东同志向新华社记者的重要谈话》,稿子末尾还专门提到张治中将军陪同视察。吴冷西看完了稿子,说没什么意见。毛泽东便交代他说:

“今晚由新华社广播,《人民日报》在国庆节的头版头条登出。”

1958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卫星齐上天,跃进再跃进》的社论。社论中提出,要求全国日产钢6万吨。还说,只有这样才能完成1070万吨的任务。

10月1日上午,首都各界群众6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庆典。

72岁高龄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应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斯特朗是在9月22日第6次(新中国建国后首次)来到中国的。她一下飞机就被接到北京饭店的一套高级房间里。9月24日,周恩来为她举行了招待会。

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与斯特朗亲切握手。毛泽东询问了斯特朗的健康情况,对她的到来表示欢迎。毛泽东还说:

“如果我们当时知道需要这么长时间你才能回到中国,就不会叫你离开延安了。”

说话间,阅兵式开始了。受阅部队有军事学院、步兵学校、工程兵学校、坦克兵学校、航空兵学校、海军学校、水兵、摩托车、伞兵、炮兵、坦克、空军、民兵等,共有7856人,分为35个方(梯)队,其中29个地面方队,6个空中梯队,93架飞机。

在基干民兵队伍中,许多人是来自太行山、白洋淀等革命老根据地的民兵杀敌英雄,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用土枪、土炮、“铁西瓜”打败过敌人。他们行进在天安门前,全部装备着新式步枪,精神焕发,步伐整齐。

此次阅兵历时50分钟。全民皆兵的“战争火药味”和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的“大跃进”气氛都很浓。

10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毛泽东与斯特朗在天安门城楼上握手的大幅照片。自此以后,斯特朗便定居在中国。

10月2日下午,毛泽东会见了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蒙古、苏联、波兰6国共产党代表团,他在谈话中说:

今年我们才知道以钢为纲这一条。你把钢铁搞起来,其它东西都可以跟上来。

毛泽东还谈到了反面教员的问题,他风趣而又辛辣地说:

“有一个蒋介石比较好,是不是?你们觉得有一个好还是没有好?没有蒋介石中国人民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团结起来,也不能武装起来。单是马克思主义是不能把中国人民教育过来的,所以我们除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教员以外,请了另外一个教员,这就是蒋介石。噢!这个人在中国可做了很有益的事情,一直到现在还在尽他的历史责任。他的历史任务现在还没有完结,他还在当教员,他很有益处呀!不拿薪水,美国人发薪水给他,我们一个钱都不花,可是他给我们当教员。”

他又说:

“杜勒斯现在很不好办,他搞得很被动。人们责问他,为什么管到金门去呢?”“全世界除了杜勒斯,都说金门是中国的岛屿,金门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所以他现在搞得很不好办事啦!我们还要继续使他难办,使他继续处于困难地位。不要轻易饶他!不要轻易让他溜掉!在这个地方大概他一时也相当难溜。”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