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柏林禅寺自赵州真际从谂禅师(公元858年-公元897年)在此开法以来历代住持如下:

柏林禅寺历代住持

契栾(公元1085年),北宋僧人,神宗元丰八年顷在任。

慈懿(公元1134年),金代僧人。金太宗天会十二年,寂于本寺,后人为隆建舍利塔,现尚有塔之残石二段存寺。

智林(公元1160年),金代(南宋初期)僧人,其任职时间失考,当在金熙宗和海陵王期间(1135-1161).有“大德僧”之称。

诠宗(公元1161年),金代僧人,号戒师,沃州平棘(今赵县)宋氏子。志慕缁林,礼柏林禅院大德僧智林为师,继主丈席。守鹅珠之禁戒,护律法之轨仪。净洁才高,善讲能开,摄三千邑众,同会修因,利生接物,方便多门,又翻修大殿,塑诸佛像,供人瞻礼膜拜。惜师缘正盛,忽掩化他方,时当在金世宗大定之初(1161年),茶毗,得舍利百颗,葬在塔内。

清昭(公元1166年),金代僧人,戒师诠宗之传法弟子,继诠宗住持柏林禅寺。才高德辩,学广多闻。为释门之栋,作人天之师。再率三千邑众,同结妙因:并作檀信领袖,共修功德。会同居士田进等,装饰塑像,砻石立“三千邑众碑”,用垂永久,时在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

柏林禅寺历代住持

文德(公元1167年),金代僧人,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顷在任。以其德行高著,朝廷赐以紫袈裟。

归云志宣(公元1188-1246年),元代高僧,字仲徽,号归云,金元时期广宁(今辽宁北镇县)人,俗姓李氏。资质不凡,少即出家,礼容庵海禅师于玉泉,传临济正派,容庵老人主燕山竹林,师侍巾瓶,日悟宗旨,值金人弃河北,燕民艰食,师奉侍弥谨,己食藜藿而以粥饮奉老人,孝誉闻诸丛席,庚辰岁(1220年),容庵退卧西堂,燕道俗请师开堂,传法竹林。容庵谢世,师转主山西浑源州柏山永安寺,为第一代开山祖师。后又迁主燕京开元。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夏,燕京兵马西山行元帅赵州节度使移剌麻捏,以柏林道场系赵州古佛说法故地,却已久成律居,宜复禅寺,以绍古佛宗风,乃商及道俗,专使奉疏诣燕京请师。

      师至,爰暨龙象,经始丛林,檀越慕其行,争设净供,衲子闻风而归者干指。师传道严而道尊,领众宽而众服,足以为诸方法式,时人赞曰:“赵州再来矣!

      师来之初,柏林禅寺仅存三门和法堂,廊庑毁圮,庙貌荒寒。然只两年间,师加修堂殿,增广田园,并因水而治水碾水碓,常住遂足,州内外僧寺归附为挟刹者五,师追依临济、赵州禅风,以平常语入于禅道,僧众服膺,柏林寺蔚然而成大丛林。

      师以年事渐高,转归广宁荐福寺,退休于归云堂。

     癸卯年(公元1243年)春,燕京居资戒会,天下禅教师德会聚,师遵祖令,不振召而不赴,重正法也。浑源州高公请师复主永安寺。

      丙午年(公元1246年)五月四日夜,召弟子戒曰:“吾出世之后,焚烧了,不用净掏舍利。身且是幻,舍利何有!”全取赵州谢世前语。复索笔书偈,偈曰:

五十九年掣电,月钩云饵作伴。

而今抛却纶竿,星斗一天炳焕。

      书罢,掷笔而逝。茶毗,得舍利百颗,寿五十九,坐夏三十三,得法弟子百辈,灵骨分葬永安、潭柘、玉泉、柏林四道场。著有《语录》和《归云集》各一卷传世。

      师为临济宗第十六代传人,其传承为:五祖法演一天目齐一懒牛和一竹林宝一竹林安一容庵海一归云智宣。

道升(公元1240年),元代僧人,志宣禅师之法嗣,蒙古太宗末 (1240年前后),志宣离柏林,师继主丈席,扩建殿庑,发扬祖道,不坠归云之风。

圆朗 (公元1232-1314年),元代高僧,俗姓丁,祖籍上蔡,祖父丁进,流寓通州(今属北京市),遂定居于此。父丁锐,母王氏,感灵异而生师。善根夙植,不茹荤腥,幼不嬉戏,有超俗志,乃礼龙山大云通祝发。随即游方,依普济云峰禅师参叩宗旨,云峰入德州新丰院为开山祖,师偕往,蒙印可。后至大万寿寺裕公席下为入室弟子,复徙仙露上方云公处,住数载,密契其机,振锡而南。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住持陆川永庆寺,两年,又住持西馆归云庵,昔志宣禅师曾住东水侧之归云堂。至元四年(1267年),中山邢邑镇(在今河北正定南)延徽寺疏请开堂,至元十年(1273年),兼领慈云院。至元十九年(1282年),据柏林之座。

      柏林自归云之后,数易其主,已非前日之柏林,及师来居,檀信闻声归向,不日就恢复了往日景象,殿宇廊房和祖师堂诸祖绘像,或创建,或完美,色色一新,所费巨资.皆出于师平昔医卜所得。又因学者日夥,贝典缺如,师乃走书大功德主,光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章闾,章闾以全藏施于柏林,师贲函安奉,以备取阅诵读,贤王完真降令旨作柏林外护,世祖赐“圆明普照大禅师”之号,成宗加“月溪”二字,仁宗又颁授玺书,护持柏林寺,在三十年间,由三朝皇帝降旨三道,保护圆朗禅师名下柏林寺庙产,任何人不得侵夺,恩泽无比。

柏林禅寺历代住持

      师在柏林演法三纪,屡以年高求退,未得允准,忽示疾,弟子从定问末后句,师目之曰:“勿负老僧。”乃枕肱而逝,时在元仁宗延元年(1314年)十月六日,寿八十三,坐夏六十五。茶毗,灵骨不灰,门人分葬,一在柏林寿塔,一在慈云古茔。师传临济正宗,所度近百人,得法弟子二十余人。

显琛(公元1314-1316年),元代僧人,号梅溪,月溪圆朗禅师之法孙。延元年(1314年)末,继圆朗法席,住持柏林禅寺。

正显(公元1321-1348年),元代高僧,号桂岩,河北人,俗姓田。幼颖悟,因得疾,父母令出家,九岁,于金井寺瑞云和尚处落发,既长,精研佛典,契勘公案,以未洞壶口为不足,遍参当世宗匠,所得匪浅。后参赵州柏林宗师月溪圆朗大禅师,授以心印。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开堂于赵州西之禅林寺。又二年(1323年),住持柏林禅寺祖庭,于前功未备者,补遗而又多有增加,使古佛道场,名扬天下。由是,瞻玩者亦众,师素嗜闲雅,颇厌接物之繁,遂书偈退堂,避寺众挽留,夜遁,假馆于镇阳洪济寺,万岁寺见请,再三固辞,不获已应之,平棘石佛寺聘礼又至,师喜其境幽事简,欣然而往,最后主山林万寿寺,至正八年(1348年)+一月十五日,师示寂,建舍利塔于禅林,谥“普明净慧大禅师”。

涽云(公元1324年),元代僧人,大约在泰定年间(1324-1327年)住持柏林禅寺,有志重建赵州古塔,惜未完成。

柏林禅寺历代住持

行兴(公元1274-1334年),元代高僧,号鲁云,俗姓李,山东郓城人。父名润,官兖州知州、飞骑尉,赠奉训大夫,追封郓城县男,师为其次子。

      师少颖异,十岁体疾危甚,父祷曰:“若得瘳。当令出家,”病愈,即送人乡之乐闻寺祝发。

      师初游讲肆,深究唯识、圆觉,因不愿溺于名相,入京谒大庆寿待西云子安禅师,三年,尽得其道,西云喜曰:“它日大弘吾宗者,必子也。”出世主海云,十年之间,百废俱兴,后以省坟墓辞归郓城。英宗践祚(1321年),召还京师,于万安寺校雠三藏,多有订正,被旨主竹林寺三年,转汝州风穴寺。文宗时(1328年),起主赵州柏林禅寺。

      赵州柏林禅寺,古佛从谂道场,从谂寂,曾建有灵塔,年久失修。前住持潘云曾有志复新而未果。师至寺,即行修整,使祖塔一新,远近莫不瞻仰而赞叹。师又请于朝,赐"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号,加于塔上,更增加了瞻仰者崇敬之忱。

      旋被旨主京师大庆寿寺,赐以玉印,领临济一宗。师大阐宗乘,辟迷开悟,宗风丕振,

      统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334年元月28日)师升座敷宣第一义谛,日入申,索笔书偈曰:

纵横妙体任蹉跎,胜会周圆迥出窠。 

斫倒这边无影树,白云影里笑呵呵。

      投笔而逝,世寿六十,僧腊五十,奉舍利建塔,诚“佛真妙辨广福圆音大禅师。”

柏林禅寺历代住持

无准(公元1348年),元代僧人.1348年顷在任。

湛秀(公元1458-1461年),明代高僧,临济宗第二十四世,字水怀,号"天竺大和尚"。天顺间住持柏林,传临济正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南宗觉顺来律参。师问:“武帝在甚么处蹉过?”答云,"在不识处”,师一掌掌之,宗用手托开,便捋虎须。师云如是保任方可。遂付嘱衣法。

南宗觉顺(1401?-1469年),号卧云道人,成都人,父为长沙太守,早年依曹洞宗信公出家,历参尊宿,自是,绍续慧命,为临济下二十五世,至巩洛青龙山慈云寺,传佛心印,重开山门为第一代。天顺五年,师复以书嘱南宗阐扬宗风,并付偈勉之。偈云:

伊休歇也问林泉,事事抛除事事蠲 (读音juan,免除之意)。

只要大忘人世去,自然心合祖师禅。

师尝至慈云,有诗题赞慈云水怀老人;

慈云深处慈云寺,寺隐慈云深处幽。

猿鹤不来松影静,清音输性老禅流。

慧杲(公元1480年),明代僧人,临济宗第二十四世,成化十六年(1480年).于住柏林禅寺时撰成《灵塔碑记》,刻石为志。

道源(公元1487年),明代僧人,成化末(1487年前后)住持柏林禅寺,建成毗卢殿,寺院增辉。

海聪(公元1516年),明代僧人,正德年间(1516年前后)住持柏林,欲创阁于寺前,未果。

海宁(公元1531年),明代僧人,嘉靖辛卯(1531年)前后住持柏林,欲增阁于寺后,随起随废。

兴廉(公元1537-1539年),明代僧人,嘉靖十六年前便入主柏林寺。因见祖塔历经兵火,有失修之虞,乃广为募化,鸠工重修,一、二年间,使七檐宝塔重现辉光,至今巍然。

宗朝(公元1539年),明代僧人,嘉靖十八年继兴廉住持柏林禅寺。曾助兴廉重修柏林祖塔。

清印(公元1539年),明代僧人,嘉靖十八年继宗朝住持柏林禅寺。曾助兴廉重修柏林祖塔,与宗朝会同僧正德宪、候补僧正本儒等立石志记。

柏林禅寺历代住持

本儒(公元1539-15747年),明代僧人,字鲁峰,嘉靖十八年(1539年)前为僧正司候补僧正,后任僧正,二十六年(1547年)前后入主柏林禅寺。戒律精严,僧俗敬之。

柏林寺为赵州古佛道场,历代以来,殿宇屡有兴废。师之前,大殿早已倾毁,而佛像暴于风雨中已有十五年,师睹其状,感而生愧,遂慨然而兴志增建。乃疏募振铎于郡,文冈子李时阳首先捐金相助,郡中檀信亦纷纷施财,唯恐或后。因取集木石,延请工师,自丁未始,历三年乃成,柱檐陡峻,梁栋浑隆,高堂峨殿,巧塑精妆,巍然为一郡之大观,即柏林大慈殿也。师寻任州僧正司僧正,仍住柏林。大约在隆庆六年(1572年)前致仕,卒于公元1574年前后。

本从(公元1549年),明代僧人,嘉靖己酉(1549年)前后,继鲁峰本儒住持柏林禅寺,其为‘本”字辈,当系鲁峰师弟。其住持柏林禅寺之时间,推测当在明穆宗隆庆(1567~1572年)之前几年。

了通(公元1572年),明代僧人,隆庆六年(1572年)顷任柏林住持。时僧正司设在寺内,潭印任僧正,至万历四年(1576·年),潭印渐难视事,虽仍居僧正之位,却由师专任署印,实际上负责僧正司事务。

性庸(公元1576年),明代僧人,公元1575 年顷住持柏林禅寺,深绪(公元1576年),明代僧人,继性庸住持柏林禅寺,约在1576 年前后。

性稳(公元1580年),明代僧人,万历八年(1580年)顷在任。

超祥(公元1680年),清临济宗僧,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本寺住持任上时,印造《憨山老人梦游集》《法华经会义》等书应世。

柏林禅寺历代住持

玉铉,清临济宗僧,玉琳通琇之后嗣,雍、乾间(公元1735年)住持柏林禅寺。

贯宗,清代僧人、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住持柏林禅寺。寂后建塔寺内。

戒圆(公元1848年),清代僧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顷,以僧正司僧正兼任柏林禅寺住持。

安凤(公元1909-1910年)、清代僧人,宣统元年(1909年)前后,以僧正司僧正兼任柏林住持。

五呢(公元1910-1928年),清末民初僧人,继安凤任僧正并住持柏林禅寺。

格应(公元1928-1941年寿六十余),近代僧人,五呢和尚之徒,赵县西章铺村刘氏子,1928年顷继五呢住持柏林禅寺。 善作歌,每逢喜庆,歌咏为贺,人称“傻各应”。

其结婚喜歌云:

一条红绳三丈三,红绳头上拴金钱。

金钱落到善门第,福禄康宁两双全。

其上梁喜歌云:

今日上红梁,家中生贤良。

三星福禄寿,五福临门祥。

六合同春永,百年多荣光。

其叹人不识黄金歌云:

一半黄铜一半金,拿在大街供人心。

人人都把黄铜买,没有一人识黄金。

1937年,日寇占赵县,僧徒云散,庙况凋残。师被赶出所居之古佛堂,土屋栖身,白天叫化,夜晚修行。后逝于一雪夜,乡民草葬于寺东。以其坐化而身软,咸以为异。师盖乱世之隐者欤!

柏林禅寺历代住持

亲迷(1889-1971),近代僧人,号抚真,清光绪十四年腊月三十日(1889年1月30 日)生于赵县大石桥村王氏家。

      师自幼性情温良,长而向善。早年入五戒道,心虔力行,后慕缁林,于1934年投武安粟城寺大愿座下披剃,寻往北京潭柘寺受戒,复归侍大愿。

      师苦心学法,颇有精进,道誉渐隆,故乡善众,屡请返乡弘法,师奉大愿之命,连续三年回大石桥村借大王寺举办佛事。

      七·七事变后,赵县沦陷,柏林寺久无人居,寺院被县政府收管。师出于对古佛道场敬护之情,受善信之请求,依恩师大愿之教,于1938年入住柏林禅寺。

      师虽处末法之世,值民族危亡之秋,只身住持柏林禅寺,但仪法愈峻,晨昏焚修,早晚课诵,应节礼佛,登座讲经。正道因之不坠,善信由是日增,经师奔走,乃有畿南佛教协会赵县分会之设。

      1941年春,柏林禅寺举行盛大法会,粟城寺大愿法师亲率数十弟子,由武安来赵主持,远近善众来寺拜佛观光者数万人,盛况空前。

     1942年,师发出维修柏林寺院之缘起,县城内外争相布施者众,当年即得开工,迄于1945年。修缮项目计有:寺院围墙;在山门旧址上新建大门,并由县长吴白石题写“柏林寺”三个大字,以砖刻嵌装为门横额;整砌了塌落之赵州禅师古塔;修复两座损毁的大殿;院内除草植树,治圃养花,使荒凉多年之柏林古刹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1945年秋,日本投降,赵县光复,内战爆发,师于不安定环境中离开了寺院,携带佛书法器回俗家安居。虽处俗境,仍潜心修行.独居一室,僧衣素食,至1971年圆寂,寿82岁。

净慧

法号妙宗,1933年出生于湖北省新洲,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1998年 -2003年任柏林禅寺住持。

1988年,近代禅宗泰斗虚云禅师的得法门人净慧老和尚参拜祖庭时,看到“一塔孤高老赵州”、"断碑残碣埋荒草”的悲凉场景,遂发心重振祖庭。在他的领导下,十余年间。柏林禅寺殿堂林立,壁宇生辉,香火缭绕,宗风重振,沉寂在燕赵大地的千年古刹重现往日之生机。

柏林禅寺历代住持

净慧老和尚在1992年提出了“生活禅”作为柏林禅寺修行弘法的理念。生活禅的主要意趣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奉行“平常心是道,本分事接人”之赵州禅风。

明海

现任住持,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

柏林禅寺历代住持

1968年生,俗姓肖,祖籍湖北潜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0年于北京广济寺结识禅宗大德净慧上人,从此归心佛门。

1992年9月,于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净慧上人座下披剃出家,1993年于洛阳白马寺受具足戒。2000年于净慧上人座下得预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承。2004年9月23日升座为柏林禅寺住持。

来源:赵州印象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