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在《从宗教到宗教组织》中,我写到了宗教为追求智慧,宗教组织为追求具体世俗目标。

参考:从宗教到宗教组织

这个定义是针对人的行为进行的分类,事实上如果从思考的方式来说,宗教偏向哲学(逻辑),宗教组织偏向神学。讲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觉得我是对宗教表示褒义,对宗教组织表示了一定的贬义(毕竟在这里面涉及到了诸多的利益分配关系)。

其实这也不是我的意思,我对于宗教组织及泛宗教的人类情节是理解的,是尊重的。

在净土宗中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传教法:针对上根器者,传法要讲哲理和逻辑、重知识、重悟解;针对中根器者,传法要重称名念佛,又重悟解,也强调持戒;针对下根器者,修行之法被简化为:口念阿弥陀佛,即可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复杂点的在抄抄《心经》(字数最少得经书)。上根者万里无一,中根者千人无一,绝大多数人都是下根者。

所以无论什么宗教从智慧逻辑的学说如果要传下来,必然会渐渐世俗化、组织化,变为宗教组织是必然的。

但是无论是宗教还是宗教组织都是有价值的,如果你是上根和中根者,必然会觉得下根者的行为很无聊,甚至愚蠢。但是如果我们想象下在中世纪的基督社会,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封建社会,人类活下去必须拥有一件东西:希望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的不是棉花,而是麻布、葛布或麻织物,甚至是草絮。

人在无助、痛苦、病患的时候,没有什么比一句“阿弥陀佛”更能让人安定下来,从而面对这个痛苦的娑婆世界。苦是这个世界的本相。用大慈悲的角度来看,宗教和其组织其实是众生活下去解脱的唯一办法,因为哲学和科学实在太晦涩和拗口。

因此即使我们知道很多人在“真空假有”的宗教中做的是“假空真有”的事情,但是也确实帮了芸芸众生解脱。不批判、不评价、不指责,我只是尝试写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至于在宗教组织里,谁收了谁的财物的诸多事情,从宗教的角度来看都是果报和个业,来世在说吧。

首先我们要知道,佛教的起源。

佛教是来自在印度地区诸多宗教的竞争之中成长起来的,由于古天竺的地域广泛,所以拜火教(善恶二元论)、基督教(天堂净土)等外来宗教对后来佛教后期变化是有很大影响的;其次印度的地域天气特点决定了这个地区很适合人类的沉思(雨季),所以其本地的婆罗门教(轮回因果)、耆那教(戒律)、密教(咒)等对佛教后来的影响也很大。例如轮回和果报的概念其实是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下衍生出来的,并不是佛教的创新。当然佛教对婆罗门教、耆那教、密教的影响也很大。佛教的初始萌芽阶段,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已经信徒很多了,而且不仅仅有这些主流的宗教,在印度这个地区的各类外道(对于婆罗门教而言不是婆罗门教的都叫外道)数不胜数。

这里要谈及一个文明起源的时间,按照现在的考古发现,世界最早的文明是:苏美尔文明(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和印度的哈拉帕文明(公元前3300年)。哈拉帕文明这个文明当时已经是青铜器文明了,城市设有广场、公共浴池、储水池和庙宇等公共设施,而且种植小麦、大麦、棉花等作物。那时候的中国还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文化和文明之间有很大区别,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结果。而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更为复杂和高级的社会组织形式,通常以城市化、文字的发明、复杂的社会分工和国家的形成为标志。

因此佛学的第一个使命就是要破掉其他所有现在的宗教学说,也因此佛学的第一类经书:般若类,就是谈空。般若意为“终极智慧”或“辨识智慧”。空就是所有文字,所有理念都是错的,都是假的。这就是中观。

当然他是用宇宙的起源逻辑推导出来的,并不是强词夺理,这就是所有学佛的人第一个基础知识: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解释了众生生死轮回的因果关系和解脱之道。那既然一切为空,所以众生的最终目的就是逃离这十二因缘轮回之道,逃离成功了就叫:涅槃。怎么逃离就是下一个问题了,只破不立也不行,小乘涅槃的方法主要通过修行八正道、禅修、持戒和智慧的培养来实现。

后来渐渐被简化为了三个字:戒·定·慧。

但是后来佛教和密教也有了结合,所以实现涅槃又加一个字:咒。这就是藏传佛教为什么叫密宗(金刚乘)的原因。佛教在这个阶段,是没有偶像崇拜的,也没有烧香拜佛的仪轨的,所有的修行你只能靠自己,或者听师傅讲课,但是这个师傅特指释迦摩尼。这就是独觉乘和声闻乘。这个时候的戒和定,其实都是为了慧,开启不了大智慧是无法逃离轮回之道的。

如果你去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你就会很奇怪,为啥文殊菩萨是毗卢遮那佛(释迦摩尼的法身)的协侍,但是会说文殊菩萨是众佛之母,这个辈分有点乱。那是因为无慧是成不了佛的,而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应身,按照戒定慧的推导,成佛的必然都成就了大智慧,所以文殊菩萨是众佛之母。

十二因缘和戒定慧联合起来就是四谛:苦、 集、 灭、 道

苦是现象:世间都是苦,快乐也是苦,叫坏苦;

集是原因:十二因缘、业力不失、五蕴聚合;

灭是目标:涅槃(熄灭一切痛苦);

道是方法:戒定慧;

一会解释菩萨,法身·应身·报身的概念,现在还没到。

小乘在传教的时候很快就遇到问题了,因为需要智慧,通过禅修达到佛教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达到漏尽通就实现了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轮回的能力,这个时候我们称呼这些通过戒、定、慧的修持达到解脱的圣者为阿罗汉(个人修为的最高果位)。小乘的最终目标是涅槃,成为阿罗汉,没有来世的概念。

但是小乘的受众肯定很容易放弃,因为很可能禅定了半天也没啥神迹和能力出现。而且小乘从破(遮)的中观开始,这是哲学和逻辑的领域,就是现在很多人都理解不了,别说在公元前后了。所以小乘渐渐就开始大乘化了,这里面有佛理的逻辑推导,也有宗教的竞争,也有受众的知识层面的影响。

从十二因缘和五蕴集合的推导,这个世界是互相关联的,互为因果的,所以一个人通过戒定慧消灭所有的个业是可能的,但是同业如何处理,而且一个人的存在是众生的互相影响的,这就推导出来了一个结论:一个人不管其他人,自己成为阿罗汉是不可能的,要帮助别人一起觉悟,才会大家一起成佛。

换句话来说,要不大家一起解脱,要不大家都不解脱,你自己管自己是不行的。这套说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佛教学说,通称为:唯识,他是接着中观之后的,中观破,唯识立。

当然这也是居家的佛教修行者(居士)的推动,毕竟对于比丘(尼)、沙弥(尼)、学戒女而言,居士的人士才是众多的。居士需要一种不要天天严格持戒和禅定的修行方法。这就是独觉乘、声闻乘之外的佛乘,也就是大乘。

大乘的最高目标也是涅槃,但是在涅槃之前要帮助别人解脱,这个涅槃之前的果位叫:菩萨。这种涅槃叫:无住涅槃。因此大乘也叫菩萨乘。

所以为什么菩萨的香火最旺,因为菩萨就是帮凡夫俗子的鸡毛蒜皮事情的。而佛祖的香火次之,因为佛祖不管这些事情(大乘小乘的时候不管,净土宗的后来管了)。罗汉的香火最差,因为罗汉根本不管凡夫俗子的事。所以在小乘中是没有佛祖雕像的,因为他就不提倡崇拜,也不认释迦摩尼是神,只是说释迦摩尼的水平最高而已。

但是到了大乘,就把这些说法给改了,释迦摩尼是现世佛,弥勒佛是未来佛,还有过去六佛(毗婆尸佛等,中国和印度说法不一样,中国说燃灯佛)。那么过去六佛、释迦摩尼、弥勒佛他们都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毗卢遮那佛,这个佛是个宽泛的含义,是指的真实本质和智慧的显现,是超越形式和界限的佛身,代表着佛陀的无尽智慧和觉悟,这就是法身。

那么六佛、释迦摩尼、弥勒佛就是法身的具体形象,就是应身(化身),而我们烧香面对的雕塑,或者有些宗教中的真身转世(在世人)就是报身。这就是法身、应身和报身,宗教到宗教组织化的时候,是不可以没有报身的。

通俗的说:报身就是具体收钱帮你办事的对象,有时候是人,有时候是雕像。

当然达到菩萨的修行方法就较小乘的方法要多一些了,被称为六度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注意一下,这六个词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五个词并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通过这五个方法达到般(bo)若(re)。大乘还是说不通过智慧洞察真理,超越世俗的迷惑,天天布施和禅定也是没用的。

换一句话说,大乘最后还是靠自己,前面可以靠别人。

但是大乘里面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帮助别人可以帮助自己,把利他和利己结合起来了,也就说在小乘中各管各的,大乘里面出现了帮别人的概念。这个概念就很容易被世俗化中的富人和权贵接受,因为解释了自己富贵的缘故,也很容易被穷苦人接受,因为可以有人帮我。既然有人帮,那么就是互相帮,因此小乘中的不做偶像崇拜,不做法事的行为很快就被取代了,毕竟从能力大小的关系上,佛祖帮菩萨,菩萨帮罗汉和众生,然后是声闻和释天。

佛祖>菩萨>罗汉>声闻>释天

当然其实并不是,小乘的罗汉并不这么认为,这里的关系是指净土宗之后的世俗看法。所以佛教特别奇怪,他属于宗教,但是他开始的时候是无神论,后来他从小乘的无神论变为了大乘的一神论(释迦摩尼)再到易行乘的多神论,和其他宗教一点都不一样。其他宗教大多是从萨满巫术开始的多神论,再到组织化的一神论。

到小乘大乘化的时候,也在迅速的密宗化,也在迅速的易行乘化。结合了密教的咒的形式,形成了佛教的金刚乘,公元641年的文成公主带去的大乘佛教根本压不住西藏的苯教,公元743年印度请去的寂护大师去了也不行,后来去的莲花生大师(密宗)才通过咒术神通压制了苯教。这一支就是藏传佛教(以后有空再写这个领域的内容)。

而通过玄奘带回中国的大乘,迅速的也开始易行乘化,易行乘在中国称呼为净土宗。

当然在天竺,小乘、大乘、金刚乘、易行乘百花齐放,大家都有各自的信众。在前几篇文章,有人评论说西方有文明吗?这种鄙夷和自大的语气让我深刻的更加认知到:宗教的简单化、通俗化、世俗化、功利化是必然的。

印度(天竺)的宗教哲思真的是令人佩服,所以现在在欧美企业的很多高管都是印度人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在做PPT汇报的时候,带去的不是报表,而是《梨俱吠陀》和《娑摩吠陀》。印度人在写故事方面真的是天下无敌。

净土宗和大乘小乘的主要教义,完全不一样了。首先大乘小乘都讲空,净土宗是净土为实;其次大乘小乘都讲涅槃,净土宗讲往生来世。

净土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菩萨在成为佛祖之前,都会发下誓愿,这个誓愿在佛教中有个特殊的名词:本愿。

他们的本愿都是弄一个天堂一样的乐土,这个乐土是各位菩萨或者佛祖在修行的时候的愿望,叫净土和报土。通俗的说,净土就是普通人也能去的天堂,报土是成为佛才能去的。普通信众更喜欢哪一种,不言而喻。

这套讲人往生的佛教学说,被称呼为真常,讲的是人如何修行成功去往净土。

总结:佛教三大知识领域:

中观:世界的本质

唯识:人认识到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真常:人如何在世界修行去往极乐世界

佛经四大种类:

中观→般若类经书

唯识→华严类经书、法华类经书。其中法华类的经书主要是在华严类经书的基础上开了口子给小乘,认可独觉乘和声闻乘也可以成佛(以前只能是阿罗汉)。

真常→净土类经书

因此就出现了各类菩萨和佛祖的净土,所以在释迦摩尼、弥勒佛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佛和他们的净土:阿閦佛→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东方琉璃世界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

弥勒佛→兜率天净土

当然除了以上的净土,还有很多,例如文殊菩萨的离尘垢心世界,林林总总,不列举了。

这里面最受普通人(中根和下根者)欢迎的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最大最美,去的方法最简单:口念阿弥陀佛即可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复杂点的在抄抄《心经》(字数最少得经书),偶尔放放生,把不要的东西捐出去点。最受文化人(上根者)喜欢的是兜率天净土,因为这个净土在欲界,离人最近,想修行成菩萨最应该先去这里。其中和弥勒佛在一起的协侍是普贤和文殊菩萨,华严宗三圣。其中和药师佛在一起的协侍是日光和月光菩萨,东方三圣。其中和阿弥陀佛在一起的协侍是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

到这里基本上佛教的发展脉络和经历我们已经明晰。所以我们已经清楚,不同的佛祖成为佛祖前,不同的菩萨,他们的本愿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他们管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所以如何正确的烧香拜佛的四大原则也就出现了。第一原则:主要拜菩萨,而不是佛祖和罗汉。因为菩萨是管众生的疾苦的,他们的本愿就是要普度众生,罗汉是自我修行,佛祖已经了断一切痛苦了。

第二原则: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拜。

普贤菩萨,大德行,道场在四川峨眉山,以理德著称,求功名、求体制内的官运;

文殊菩萨,大智慧,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求智慧文采的事情,学业考试、增运发财;

观世音菩萨,大慈悲,道场在浙江舟山普陀山,,求子姻缘、升官发财,香火最旺,因为什么百姓琐碎的事情都可以找他;

大势至菩萨,大光明,道场在江苏省南通市的狼山,他的香火不旺;

还有一个比较火的是地藏王菩萨,大愿力,道场在安徽九华山,求大事的地方,生意兴隆、逆生死的事情;

当然佛祖层面也有拜的,例如药师佛的道场在黑龙江天恒山,主管身体健康和疾病恢复,香火也是不错的。

如果是往生想去净土,阿弥陀佛的道场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在心里称名念佛就好了。

第三原则:清晰的讲出自己的烦恼,香火钱多少并不重要。

按照菩萨的本愿,他要度一切众人,所以在烧香拜佛的时候,要清晰的念想自己的烦恼是什么,说不清楚肯定是不行的。

至于烧多少香火,这就没关系了,因为菩萨的本愿是度人,他只要知晓就可以了。

第四原则:主要说自己事情,不要求伤害别人的事情。

菩萨修行就是为了消除世间所有的个业和共业,然后他们才成佛,所以讲自己的个业烦恼就好了,不要求伤害别人的事情,因为伤害了别人这个世界的因果业并没有减少。

一定要求伤害别人的事情,那就去密宗,这里面有咒。

藏传佛教噶举派的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求学于玛尔巴,花了不少钱学到了一些咒语,回来报复仇家,杀死了仇家的37个人。

写在最后的想法:

其一:

佛学的研究有四种: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神学的。人在学习佛学的时候一般有两种路径:

其中历史和哲学的一般一起的,也会参考文学的书;另外一种是神学的,这种是直接到底,从神学角度学习佛学的人是很反感听到历史和哲学的角度进行利益和唯物主义分析的。

神学和历史哲学的学习路径在于,神学的路径上来就是完全相信,而历史哲学的角度则是上来研究,研究深了才相信或者不相信。

这就是前文说的:上根、中根和下根的区别。

所以在宗教领域,不争辩、不批评、不讨论。

我写的都是错的,你说的都是对的。

其二:

马三立自己是相声为生的,他有一次要给爸爸的病算一卦,上去他就和算命的说,只要尖的,不要腥的。

这是啥意思。

“尖”指的是真正精通易经、奇门遁甲、八字等传统算命理论的人。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掌握了扎实的学术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地预测命运和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腥”指的是那些依靠察言观色、话术和经验技巧来糊弄客户的算命师。他们通常没有扎实的学术基础,而是通过观察顾客的言行举止、利用心理暗示和话术来引导客户,从而获得利益。

没腥没人研究尖,没尖没人养着腥。所以老话说:“尖加腥,赛神仙”。你遇到的是尖是腥,自己品。

其三:

我在法国求学的第一个夜晚,红眼航班,身体有很大的创伤,但是人生地不熟,只有学校的宿舍地址。

晚上的法国二线小城市,一个出租车都没有,我只能祈求:来个人帮帮我吧。

结果过了几分钟,来了一个人,他说晚上看电视睡着了,听到神和他说,有人需要帮助,他就开车出来溜达了。

沿着下雪的山路送我到了宿舍,因为下大雪,宿管员没有回家,所以能够在凌晨把钥匙给我,让我度过了温暖的第一个国外之夜。

其实那时候我的伤只要稍微不慎,就会切除身体的一部分,只是那时候太穷,一无所知。

我在抑郁症的时候,失去了对生活的愿望,连吃饭都没欲望了,但是我有强烈的求生想法,在看病的时候,一个知名中医老师傅摸着我的手说:你的病一定能治好的,相信我。

因为这句话,我熬过来了。

后来的一生中,虽然读书无数,都是理性逻辑思考的。但是我还是相信希望的力量,明白宗教的作用。

在学生对生活和学业失望的时候,我很认真的和他说:

只要好好听我的课,你一定可以考上你想要的学校。

他们也确实资质平平,但是也确实后来考上了复旦、交大、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研究生,生活开始变得好了。

这就是希望,信仰的力量。

力所能及的时候,宽容的对待别人;身处高位的时候,坚定的给予没有希望的人支持和引导。

我想这就是真正正确的烧香拜佛吧。

来源:勤思昊学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