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201、万心悟性    俗即是僧

【原文】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廛,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译文】

一个人是否能摆脱烦恼的困扰,完全在于自己意志的掌握,只要内心清净了无杂念,即使生活在屠场或饭店也觉是一片净土。反之,即使你手持一琴一鹤,室内摆满了奇花异卉,假如内心不能安静,苦恼仍然困扰。所以佛家说:“能摆脱尘世的困扰就等于到达真实的境界,否则即使身穿袈裟住在僧院,却和俗人没有区别。“这诚然是一句至理名言。

【赏析】

无论是世间的一切烦恼或是净土的极乐,关键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只要能大彻大悟,就能使屠铺变成乐园,酒肆变成净土。否则,与琴鹤为伴,浇花种草,固然是清雅之趣,如果执著了,反而是修道上的障碍。修道之人对一切事物应无牵无挂,若因浇花植木,对花木产生了不舍之情,就背道而驰了。所以说,心中的真境在于自己的了悟,而不是某种形式,不然就成了一个穿着袈裟住在僧院的俗人。生活中的道理也是这样,做事不能只求形式上的完善,关键在于思想上是否达标准,实际效果是否符合要求。遇到困难往往在一念之间决定进退,所以平时需要锻炼意志,关键时刻才不致于松劲泄气。

202、断绝思虑    光风霁月

【原文】

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帘卷雨;

三杯后,一真自得,惟知素琴横月,短笛吟风。

【译文】

虽说住在简陋的房屋之中,可世间的一切忧愁烦恼全消,还奢望什么雕梁画栋,飞檐入云的高楼大厦,贪图什么珍帘般玲珑的豪华陈设;一旦三杯老酒下肚,胸中就会出现一片真情,只知月下弹琴,临风吹笛,自有一番雅趣。

【赏析】

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说到:“斯是陋室,悟吾德馨。”一个人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即使身居陋室,也美名远扬。狭小的空间,简陋的居室,会因主人的德业而篷荜生辉。心灵的空间变得辽阔,陋室何陋?相反,言行污秽的人即使住在金殿银屋中也会使金殿银屋顿失光彩。

203、机神触事    应物而发

【原文】

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便唤起许多幽趣;

万卉摧剥后,忽见一株擢秀,便触动无限生机。

可见性天未曾枯槁,机神最易触发。

【译文】

当大自然归于寂静之时,忽然听到一阵悦耳的鸟鸣之声,就会引起很多幽深的雅趣;当深秋季节万木凋零之后,忽然看见一株花草屹立无恙,就会引发无限生机,可见万物的本性并不会枯萎,它那生命活力随时都会乘机勃发。

【赏析】

宋朝大诗人陆游曾经作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情趣来自生活的契机,它不在远处,就在眼前,清寂的夜空,一声清脆的鸟声,让人心头一颤,这便是心灵的感应,幽趣的触发;百花凋谢,落叶残败呈现出一片肃杀的景象,突然看到了一只怒放的花朵,让人感叹其生命力的旺盛,这就是心得。所以在生活中碰到失意的时候,要有摆脱困境的信心,不要灰心丧气,只要你希望不灭,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204、操持身心  收放自如

【原文】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晃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惟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译文】

白居易说:“凡事不如放心大胆去做,至于成功失败一切听凭天意。”晃补之说:“凡事不如小心谨慎,以期达到坚定不移。”主张放任身心,容易流为狂放自大,主张约束身心,容易流于枯槁死寂,只有善于操纵自己的人,才能掌握事物的重点,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赏析】

白居易主张放任人的身心,晃补之主张约束人的身心,前者使人流于狂妄自大,后者使人流于枯槁死寂。两者都有片面性,只有能放能收,放收自如,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才是一个善于操纵身心的人。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走极端就会失度。

205、自然人心    融洽一体

【原文】

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混合无间。

【译文】

雪夜皓月当空,一片银色世界,这时心境也会随着清朗;春风徐徐吹拂,万物呈现一片蓬勃生机,这时情绪也会得到适当的调剂;可见大自然和人心是浑然一体的。

【赏析】

古人认为天人合一,都是由于阴阳二气相生相克的结果,所以作者每每用大自然来比喻为人的人性境界。确实人有悲欢离合,天有晴暖阴寒,心境与天道相对应,才生出无限感慨。而且,自然的环境也在客观上对人的情绪有影响,清风朗月,总是引发诗人的无穷兴致,阴雨连绵,徒增忧人的不尽愁怅。

206、不弄技巧    以拙为进行

【原文】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穷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译文】

文章都要用朴拙之法才能进步,修德更须一心朴拙才能长进,可见朴拙含有无穷奥义。恰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说:“阡陌相通,鸡犬相闻”,这是一种何等的淳朴之风。至于清潭中映出月影,枯树上垂落乌鸦,看来有些诗情画意,实则显出没落景象。

【赏析】

拙非愚笨,实为拙朴。拙朴之美与灵巧之美同样是美的境界,因为精巧别致就隐藏在拙朴之中。而与巧饰之美相比,拙朴之美则更深一层,巧饰来自人力,借助于外来东西,掩盖了真实的本性,而拙朴之美出自天然的纯真,尤其难能可贵,没有人类痕迹的原始森林、天然公园,比人为建造的各种园林更胜一筹,原因正在于此。

207、以我转物    逍遥自在

【原文】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天地尽属逍遥;

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

【译文】

以我操纵事物的人,成功了不觉得高兴,失败了也不会忧愁,大地广阔可以悠游自在;受物欲奴役的人,遭遇逆境心中产生怨恨,处于顺境又生恋栈之心,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使身心受到困扰。

【赏析】

心是自我的主宰,一个人只要在精神上超越了物质的层面,他的世界便无比地开阔自由,不为尘世所牵缚,哪里还会有得失的喜忧?相反人一旦被外物役使,斤斤计较,目光短浅,毫发之间也会产生烦恼,即使富如国王,也会贫如乞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锦衣乞丐”,“富翁饿鬼”。

208、形影皆去    心境皆空

【原文】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

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译文】

道理无存事物当然无存,排除事物而执于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而留下形体那样不通;内心空虚环境也跟着空虚,不顾环境的干扰而想内心宁静的人,就像聚集腥膻之物而且想排除蚁蝇一样愚蠢。

【赏析】

有人才有影子,没有人影子自然就没有了,如果人都不存在了,又到哪里去寻找影子呢?世间的道理也是如此,没有客观事物作依据,那么执著于空乏的理论是没有用的。

对于人的内心世界来说,如果内心是虚空的,没有丝毫的欲望,即使身处酒肆妓院,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否则你就是隐居在深山幽谷,心中仍然徘徊着酒色财气的念头,形式上的摆脱并不能说明心中真正的放弃,所以环境的空虚并不是内心的空虚。相反只有内心做到了虚空,环境也就自然而然的空虚了。

文殊菩萨就曾在酒肆和妓院中宏扬大乘佛法,教化众生,但他本人却没有丝毫破戒和不净的念头。

209、任其自然    万事安乐

【原文】

幽人清事总在自适,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

【译文】

一个隐居的人,内心清净而俗事又少,一切只求适应本性。因此喝酒不劝多喝,以各尽酒量为乐;下棋为了消遣,以不争胜败为好;吹笛为了怡情,以不讲旋律为节;弹琴为了休闲,以无弦之琴为雅;约会为了联谊,以不受限制为真挚;客来宾主尽欢,以不送往迎来为自然。如果受到人情世故的约束,就会落入尘世苦海而毫无乐趣。

【赏析】

为人做事只为适宜自己的本性,才能快乐。如果下棋为了争一输赢,如果喝酒为了一醉方休,如果吹笛为了表现技巧,如果弹琴为了追求韵律,如果朋友相会是有约而来,如果与客人迎来送往,这都算违背了自己的本性。

至于调适性情的方法,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要逆着事物的本性行事,就如在水上行舟,陆上行车,是自然的事。若硬要在水上行车,陆上行舟,即使不溺死,也会寸步难行。天地万物,各自有最美好的天性,随缘适性,才能过着和谐圆满的生活。

210、思及生死    万念灰冷

【原文】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后作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

【译文】

想想出生之前是个什么形体相貌,死了以后又是一番什么光景?既无法测知生前,又无法预卜死后,想到这些不免万念俱灭,不过只要能够保持纯真本性,自能超脱物外遨游天地之间。

【赏析】

有关生与死的问题,是许多哲学家苦苦研究却又没有结果的问题,生与死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作者在这里无非是说生命的短暂,精神的永恒,只有保持心性自然,才能超脱物外遨游于天地之间。

211、卓智之人     洞烛机先

【原文】

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译文】

只有生病之后才能体会健康的可贵,只有遭遇变乱才会思念太平中的幸福,其实这都不是什么远见卓识;预知侥幸获得的幸福是灾祸的根源,虽然爱惜生命却也明白有生必有死的道理,这才是超越凡人的真知灼见。

【赏析】

人们总是要经过种种的波折之后,才能看透生命的真相,对自己该怎么活才最好,才会有某种深切的体悟。然而仅仅有这种体悟还是不够的,虽能亡羊而补牢,然而羊已去矣。如果具备了洞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先见之明,就能自如地驾驭生活了。

212、雌雄妍丑    一时假相

【原文】

优人傅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

奕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著子,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译文】

艺人在脸上擦脂涂粉,美丑都决定在画笔上,可是转眼之间歌舞完毕,曲终人散。方才的美丑已不复存在;奕者在棋盘上竞争激烈,胜负决定在棋子上,但是转眼之间棋局完了,子收人散,方才的胜败又到哪里去了?

【赏析】

人生如戏,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粉墨登场把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表演得丝丝入扣,还没有来得及谢幕,舞台上又有新角色开始上演新戏了。人生如下棋,刚才还是战火硝烟,鏖战犹酣,但转眼间子收人散,成败胜负不复存在。

宋儒邵雍“尧舜指让三杯洒,汤武争逐一局棋”的名言可以说是点破了人生的一切,在他看来,像商汤与周武王那样的较量只不过是一局棋的功夫而已。

由此可知,人生短暂,名利是非微不足道,转眼之间烟消云散,何苦放在心上?

213、风月木石之真趣   惟静与闲者得之

【原文】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惟静者为之主;

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权。

【译文】

花朵摇拽姿态的洒脱,雪夜月光辉映的清朗,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享受这种怡人的景色;山水树木的荣枯,竹子石头的消长,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贪图此中雅趣。

【赏析】

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清风吹拂下的花朵和雪夜中冰清的月光,并从中体察到世上万物的变化规律,陶冶情趣,调剂身心,忘却人世的喧嚣,抛却人间的烦恼。当然如果只是流连于山水,忘却自己的责任,就违背了儒家激进的人生观,如果既能寄情于山水,淡泊名利,又能对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就是一个能把握自己的人。

214、天全欲淡    虽凡亦仙

【原文】

田父野叟,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食鼎则不知;语以缊袍短褐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译文】

跟村夫老农谈到白鸡老酒,就会显得兴高采烈,如问山珍海味之佳肴,就茫然不知了;一提起长袍短襟,就会流露欢乐之情,如问黄袍紫蟒之官服,就一点不懂了。可见保全纯朴本性,欲望才会这样淡泊,这是人生第一等境界。

【赏析】

田园生活才是最适合人类的生活方式,所以在都市里生活的人,千方百计把住处田园化。红砖绿瓦的平房里,常常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鸟叫虫鸣。究其原因,是因为田园的环境能洗却由于竞争紧张带来的疲惫,让人暂时摆脱烦恼,远离名利,保持一份做人的天性。所以说乡村的生活虽然清苦,却远离喧闹,鸡犬相闻,稻花飘香,其乐融融,这难道不是人生的一大乐境吗?

215、本真即佛    何待观心

【原文】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其同。

【译文】

心中如果没有忧虑和杂念,何必要下内省功夫呢?佛教所说的“反内省”,实际却增加了修行的障碍;天地间万物本来都是一体的,又何必等人来划一呢?庄子所说的:“消除物我界限”,等于是分割了本属一体的物性。

【赏析】

庄子提出了齐是非、齐物我、齐彼此的“齐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平等无差别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所以人们应该从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中看到它们最本质的特征是同一的。佛教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万物原来就是同一的,又何必把本来是一体的东西看作是分割的呢?所以,按庄子和佛家的说法,生与死原本是一回事,只是人们的心识执著于虚妄,所以才会有生和死这两个概念,如果超越了虚妄的心识,就不会斤斤计较生与死了,这样也就无需观心和齐物了。

216、勿待兴尽    适可而止

【原文】

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

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译文】

当歌舞饮宴达到高潮时,就自行整衣拂袖而去,胸怀旷达者的这种关键时刻猛回头,真是令人羡慕;更深夜尽仍然忙着应酬,目光如豆者的这种坠入无边痛苦的不自觉,说来实在可笑。

【赏析】

悬崖和苦海都是比喻人生中遭遇的痛苦和磨难。生命中有许多境地看起来十分危险急迫,例如,濒临破产的边缘,或者遭遇恶人的陷害和排挤等。在一般人看来,就好像一只手攀在悬崖上,一松手就会跌下万丈深渊似的。而在通达生命真相的人看来,生命不过短短数十年,不论成功或失败,百年之后都成云烟,只要掌握住内心,不使自己坠入痛苦的深渊,那么,走在生命中的任何阶段,都能如履平地,安全渡过。

217、修行宜绝迹于尘寰    悟道当涉足于世俗

【原文】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译文】

当意志不坚定,尚无把握之时,应远离物欲环境,以不见物欲诱惑,不使人心迷乱,这样才能领悟纯洁的本色;当意志坚定,可以自我控制之时,就多跟各种环境接触,即使看到物质诱惑,也不会使心迷乱,借以培养自己圆熟质朴的灵性。

【赏析】

人世间有许多的事情,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倘若我们没有智慧,就很可能迷恋而不能自拔。一旦我们无法掌握自己生活方向时,那么我们活得就像傀儡一样,我们的生命便是坠落了。所谓出世便是一种看透世间种种现象的智慧,能够对外界不起贪恋爱慕之心,具有这种超越世事的心怀,便能够在世间做任何事而不至于坠落,能够掌握自己生命的方向。出世又是为了入世,一旦体悟了道的玄机,完成了修行,就该毫不犹豫地返回尘世,生活在人群中,对人世间万事万物就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看待了。

218、人我一视    动静两忘

【原文】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宜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译文】

一个喜欢清静、讨厌喧嚣的人,往往离群索居以求取安宁,岂不知远离人群是为了自我,而一心求静是烦燥的动因,人我本为一体,动静相互关联,如果不能忘怀自我,只知一味强调宁静,又如何达到宁静境界呢?

【赏析】

寻求宁静的人,往往要避开喧闹的环境才能获得生活的安宁,这样的安宁并非真正的安宁,因为它取决于环境的状态。假如内心没有忘却人世的杂念,还存在动静、物我的观念,即使远离了闹市,内心仍是烦燥不安。所以真正宁静是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平静的心情,静亦是静,闹亦是静,才算合乎人类本然之性的真正宁静。

219、山居清丽    入都俗气

【原文】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涧流泉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侣沙鸥麋鹿而机心顿忘,若一走入尘寰,无论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赘旒矣。

【译文】

隐居山间胸怀开朗洒脱,所接触的事物自然都能引起高雅的思绪:看见无拘无束的孤云野鹤,就会引起超尘绝俗的观念;遇到山谷溪涧的流泉,就会引起洗濯俗世杂念的思想;抚摸挺立的老桧寒梅,心中就会涌起威武不屈的坚毅气节;常与沙鸥麋鹿为伴,使一切勾心斗角的邪念全消。如果再度回到烦嚣的尘世,即使不跟各种声色接触,也会觉得自己犹如废物而成多余。

【赏析】

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性情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身处喧闹都市的人,能够有机会到大自然中游览,就会感到心旷神怡、自由奔放;一个在社会上生活时间久的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染上市侩的习气;而在山林野泉中陶冶时间长的人也就在无形之中生成了一派仙风道骨的气质。所以,心性的培养一定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20、人我合一之时  则云留而鸟伴

【原文】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

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

【译文】

心血来潮时,何妨脱鞋在草地上漫步,连山野小鸟也会忘记捕捉的危险飞来作伴,;当自然景色和我的思想融为一体时,何妨披衣静坐,花下沉思,仰望白云而相对无言,但却有留恋之感。

【赏析】

大自然的万物是无心的,当我们也能做到无心时,就可以天人合一,与自然界浑然融入一体,鸟儿会来作伴,云儿也留恋不忍离去,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那份忘我的境界。如果人一生都远离大自然,落入喧闹之中不思自拔,不知世上还有人来鸟不惊的境界,这该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221、祸福苦乐    一念之差

【原文】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识燃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静烈焰成池,一念警觉航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译文】

人生的幸福与苦恼全由自己的观念造成,释迦牟尼说:“名利的欲望强烈,就使自己跳进火坑,贪婪之心强烈,就使自己沉入苦海;只要有一丝纯洁观念,就会使火坑变成水池;只要有一点警觉精神,就能使苦海变成乐园。”可见观念略有不同,人生境界就会全面改观,因此,所思所想必须慎重。

【赏析】

福祸苦乐,一念之间,释迦牟尼早就看到了这一点,现实的生活也验证了这一点。比如说一个人拾到了巨款,他是交还失主还是私自独吞,这一念之间的取舍将决定他是走进牢房,还是走进光荣榜,可见一念之差给人造成的境遇竟是天壤之别。贪恋之心除了让人沉入苦海,还让人吐丝自缚;纯净的心灵能浇灭心头的欲火,自我的觉悟能使人达到智者的彼岸。人生虽短,歧路却多,所以人生面临选择时,要慎之又慎,最好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222、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原文】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需加力索;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译文】

绳索锯断木头,水滴可穿坚石,学道之人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细水汇集自然形成河流,瓜果成熟自然脱落枝蔓,学道之人听任自然,才能获得正果。

【赏析】

《荀子.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在此鼓励的就是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古人有所谓“锥刺骨”、“发悬梁”的故事,说明治学精神的刻苦。如果做事知难而退,浅尝辄止,便一事无成。相传唐朝大诗人李白看见一老妇人在磨铁杵,好生奇怪,一问才知道是要让铁棒变成针。李白不解地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才能磨成针?”老妇人答道:“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个故事引人思考。

223、机息心清    月到风来

【原文】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

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译文】

心中停止阴谋诡计,就会有轻松舒畅之感,从此不再为人间的烦恼而痛苦;思想超脱俗世之后,自然听不到车马喧嚣,不必一定眷恋山野林泉的隐居生活。

【赏析】

登上高山会使人心胸开阔,面对流水会使人意念深远,充满诗情画意的高山流水的确利于修身养性,然而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排除了一切私心杂念,不再眷恋山林石泉,而是在尘嚣闹市中,也能拥有宁静的心,享受到清风明月的可爱。由此可知,在生活中要少用或不用心机,而顺其自然发展就可以了,不然就是:“枉费心机空费力,雪消春水一场空。”

224、落叶蕴育萌芽  生机藏于肃杀

【原文】

草木才零落,便露萌颖于根底;时序虽凝寒,终回阳气于飞灰。肃杀之中,生生之意常为之主,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

【译文】

花草树木刚刚凋落,新芽已从根部长出;四季演变才刚入寒冬温暖的阳春就行将到来。万物虽然飘零枯萎,却隐藏着绵延不绝的蓬勃生机。从这种生生不息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天地的好生之德。

【赏析】

常言道:“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天地万物就是如此生生不息,天无绝物之理,也无绝人之路。

南宋陆游诗中写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在一生中往往遇到一些自己认为已经绝望的事情,可是往往又绝处逢生,使事情有了转机,可见天无绝人之路。只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自暴自弃,那么黑暗过后一定是黎明的曙光,寒冬过后必定是温暖的春天。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