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181、小心谨慎必善后   高自位置难保终

【原文】

小心谨慎者,必善其后,畅则无咎也;

高自位置者,难保其终,亢则有悔也。

【译文】

    小心谨慎的人,一定谋求事后的安全,因为戒惧便不会犯过错;身居高位的人,很难维持长久,因为达到顶点就会走下坡路。

【赏析】

《易经》乾卦中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之句,所以无咎,无非是“终日乾乾,夕惕若”。所以任何时候如果不能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即使是走在平地上,也会跌一跤的。因此,无论是居高位或是在野,都必须善其后,才不会犯下过错,自毁前途。

天下事没有永远安稳,恒常不变的,万物都有盛衰,“亢”之所以有悔,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高山之旁必有深渊,爬得高必定摔得重。但是,世间人往往不明这些,忘形于荣华富贵中,以为天下才智莫过于己。殊不知一跤摔下便是深谷,如何能永远处在颠峰呢?

182、勿以耕读谋富贵   莫以衣食逞豪奢

【原文】

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而后世乃假以谋富贵矣。

衣取其蔽体,食取其充饥,此衣食之实用也,而时人乃藉以逞豪奢矣。

【译文】

    耕田是为了糊口活命,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这是耕田和读书的本意,然而后世之人却当作谋求富贵的手段。穿衣是为了遮体,吃饭是为了充饥,衣食原本是为了实际的需要,然而现在之人却用以夸示奢侈豪华。

【赏析】

古人以田多为富,已失耕种本意,这和现在人以炒地皮买卖房子图利,而无耕作、居住之实是一样的。读书所用来明理,以读书求富求贵的想法,是把读书当作工具,当作手段,而不是当作目的。社会上许多读过书而不明理的人,就是因为存有这种心态,因此,在他们脑子里,凡是妨碍到求富求贵的道理,都不是真理。所有道理到他们耳中已被割舍大半,到心中更是所剩无几。这样如何还能明理呢?

    穿衣是为了保暖和蔽体,吃饭原是为了免除饥饿。现代人穿衣讲究美丽,吃东西讲究美味,这虽是社会富裕之后的一种现象,但是全世界尚有许多国家连衣都没得穿,饭都没得吃,遑论美丑粗精了,求美求精倒也罢了,有的人盛装豪饮,不过为了炫耀财富和地位,满足可怜的虚荣心,这种人心地实在是贫瘠得可以。

183、一官到手怎施行   万惯缠腰怎布置

【原文】

人皆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样施行?

人皆欲富也,且问万惯缠腰,如何布置?

【译文】

    人都希望贵显,但是请问,一旦做了高官,又将怎样施行政务?人都希望富有,但是请问,一旦腰缠万惯,又将如何使用钱财?

【赏析】

人人都想做大官,官岂是好做的?“官”就是“管”,管要管得好,莫说一个城市,便是一个村子,你有能力管得好吗?就算让你干个市长吧!台风洪水怎么办?交通混乱怎么办?经济萧条怎么办?突发灾害怎么办?双手一缩,高台一坐,便算得官吗?若不能把一个地方治理得富足安乐,不但百姓要揪你下来,上面也要赶你下台。贵而无能,官而不管,则贵无非是羞,官无非是耻罢了。

人人都梦想大富,然而要这许多钱来做什么?吃好的喝好的也有个限度,如果狂嫖烂赌,富而何益?倘若是为了让他人瞧得起,无非是自卑感在作祟。活在他人眼光里的人连自我都没有,又要那么多外界的东西干什么?不过是活得更虚伪罢了。求富是很多人的愿望,但是应该明白为什么求富,改善生活是当然的,但是生活不愁,以后要如何呢?金钱可以做许多有价值的事,富有人可曾想过这一点?

184、求心内之佛        却心外之法

【原文】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

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译文】

    刚一踏上竹筏,就能想到过河竹筏就没用了,这才是不为外物所累的道人;假如骑着驴还在找驴,那就成为既不能悟道又难以解脱的和尚了。

【赏析】

    《传灯录》说:“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骑驴又觅驴。”什么是人心?达摩祖师说:“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不是佛,我本求心心自待,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所以要求心内佛,了却心外法。世事人生也是这样,做事的方法只是工具,最终的结果才是目的。

185、以冷情当事     如汤之消雪

【原文】

权贵龙骧,英雄虎战,以冷眼观之,如蚁聚膻,如蝇竞血;

是非蜂起,得失猬兴,以冷情当之,如冶化金,如汤消雪。

【译文】

    达官贵人龙争一般表现威武、英雄好汉虎斗一般决以胜负,这种种情形如果冷眼旁观,就如同蚂蚁被膻腥味道引诱在一起,也如同苍蝇为争血腥聚集在一起,都是令人感到恶心的局面;是非成败宛如群蜂飞舞一般纷乱,利害得失宛如刺猬针毛一样密集,这种种情景如果冷静思考,就如同金属熔液注入模型、自然冷却,又如雪花落进热汤,自然融化。

【赏析】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梦中之梦呢?历史上的金戈铁马造就了多少英雄豪杰,看如今只是白骨累累,荒冢堆堆。如今的你争我夺,趋附炎附势,给后人留下的只是“都付笑谈中”的笑料而已。冷静地思考一下人生的结局,对是非、对功过就不用放在心头了。

186、彻见真性    自达圣境

【原文】

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知其可哀,则尘情立破;

夷犹于性真,觉吾生之可乐,知其可乐,则圣境自臻。

【译文】

    一个被物欲所困扰的人,总觉得生命很悲哀;只有留恋于纯真本性的人,才会发觉生命之可爱。明白物欲困扰的悲哀,世俗的情怀立刻消除;明白留恋本性的欢乐,圣洁的境界自然到来。

【赏析】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有思想,而动物没有思想。就说牛马吧,它们奔波劳碌,是为了换得一把草吃,它为有草吃而活着。而人只是为了衣食而奔波,难道不是和牛马一样了吗?在世上还有一种人有衣有食,却甘愿做牛马,为物欲而四处奔波,这种人比牛马还要可悲。所以一个人要真正求得快乐,就要在彻悟自己的真性上多下功夫,才能进入超凡脱俗的至高境界。

187、心月开朗    水月无碍

【原文】

胸中既无半点物欲,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

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水有波

【译文】

    一个人如果没有丝毫物欲,那心中壁垒就像炉火熔雪,阳光化冰一般快速;一个人如能把眼光看得远些,那清朗景象宛如皓月当空,倒影在水一般宁静。

【赏析】

    佛有四眼,即肉眼、天眼、法眼、佛眼,而人只有一双肉眼,看到的全是物质利益,所以心中的烦恼也很多。如果能减少欲望,淡泊名利,在喧闹的市井中独自沉默,在横流的物欲中洁身自好,抛却诸般纷扰,胸中便欲火自灭,坚冰自溶,便能活得安然自在。明月清风处处有,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最清明的本性一样,心怀物欲的人是见不到这无处不在的明月清风的。

188、野趣丰处    诗兴自涌

【原文】

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

野性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译文】

    诗的灵感应在寂寞的原野上出现,当文思奔放诗兴大发时,连山林也感染上了诗意;自然情趣充塞山水之间,当独自漫步在湖边时,清沏的水面映着山峦,景色令人陶醉。

【赏析】

    人生有三乐,“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这里说的是其中一乐即出门寻山水,有生活情趣的人能与大自然神交,大自然无限美景,能激发人的激情,能陶冶人的心灵,使人诗潮奔涌。在欣赏大自然时,就仿佛回到生命的最初本源,这种天人合一的快乐,哪里是语言能够表达的?

189、见微知著    守正待时

【原文】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燥急之念。

【译文】

隐伏很久的鸟,一旦飞起必能飞得很高,一棵早开的花木,败落时必然凋谢得很快;只要明白这种道理,既可以免除怀才不遇的忧患,也可以消解急于事功的念头。

【赏析】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因为这种鸟潜伏的时间长,已经蓄精养锐,只要一有机会,它就出手不凡。对人来说凡事都应等待机会,修炼内涵,一旦时机到来,就能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同时,对自己还要有充分的信心,切不可灰心丧志,俗话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就像先开的花必先败一样,一个人开发太早,平庸得也快,倒是默默无闻的人,在岁月中不断储备实力,而终于大器晚成。

190、森罗万象    梦幻泡影

【原文】

树木至归根,而后知花萼枝叶之徒荣;

人事至盖棺,而后知子女玉帛之无益。

【译文】

树木当落叶归根,才明白茂盛的枝叶,鲜艳的花朵不过是一时荣华;人到死后进入棺材,才知道子女钱财的毫无用处。

【赏析】

    佛陀在年少时,曾随父王出宫,游于四野,见到人的劳累,牛被鞭打,鸟在夺食,还看到了羸弱的老人,他觉得生命的无常,因此立志出家求道,以解决生命的痛苦。人若不能对生命大彻大悟,生、老、病、死这四个生命关卡,又怎能看得透?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草木有一时的花团锦簇,却都不能常在,人一旦死去,生前的一切对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191、在世出世     真空不空

【原文】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

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

【译文】

    不受物象迷惑又无法排除,执于物象不能得到真理,破除物象仍然不能得到真理,请问释迦牟尼如何解释?置身于世欲又想超脱世欲,寻求物欲是痛苦,断绝物欲也是痛苦,如何应付就只凭自己的修行了。

【赏析】

    佛法是十分活跃的,说万法本空,是要我们了解万事本无永恒的体性,一切都将坏散,要我们不要对事物起执著之心,从而达到身心自在。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排除。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恋“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说明色和空不是相碍而是相同的,执著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著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不能了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理的人,就不能把空和色正确地加以应用,而容易偏于一端。就像放纵欲望是一种苦恼,放弃欲望也是一种苦恼,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欲望不隐不弃,通过自己的修持来达到这一境界。

192、欲望虽有尊卑 贪争并无二致

【原文】

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人品星渊也,而好名不殊好利;

天子营国家,乞人号饔食,位分宵壤也,而焦思何异焦声?

【译文】

    一个重道义的人,能把千乘之国拱手让人,一个贪财利的人,一分钱也要争个你死我活,就其品德来说,真有天渊之别,但重道义的人喜欢沽名钓誉,贪财利的人喜爱金钱玉帛,两者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当皇帝统治的是国家,当乞丐叫喊的是讨饭,就其地位而言确有天渊之别。但当皇帝的苦心焦思,当乞丐的嘶声乞讨,其痛苦情形又有什么不同呢?

 【赏析】

     俗话说:“富人有富人的苦恼,穷人有穷人的悲哀。”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一样,面临的矛盾也不一样,富人苦恼的是如何更有钱,穷人苦恼的是如何吃上饭。虽然他们愁苦的内容不同,但是愁苦的性质和程度是完全一样的。人性的高贵并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身份的象征也不在于官位的有无。从本质上说,人与人之间是绝对平等的,富贵贫贱都是指外物而言的。

193、毁誉褒贬    一任世情

【原文】

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

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马,只是点头。

【译文】

    一个尝尽世间酸甜苦辣的人,不管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如何变化,都懒得睁眼过问其中是非;一个看透了人情世故的人,对于世间毁誉无动于衷,不论呼牛唤马,只是若无其事地点头。

【赏析】

世事无常,人情冷暖依旧。从古至今,有多少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故事啊!

且不说范进中举故事中那个在女婿未中举时冷眼相对,中举之后又百般奉承的屠夫岳父,就说战国时著名游说家苏秦在未发迹之时,也是受到了兄弟、嫂子、弟妹、妻子、父母的冷嘲热讽,等他通过发奋读书取得功名被封为武安君时,父母特意派人清扫道路郊迎三十里,妻子对他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哥嫂俯伏在地侍候他用饭,面对这前后反差太大的场面,苏秦深有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一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亲戚却怠慢我,更何况是其他一般的人呢?”一个人享受过别人的爱,经历过别人的恨,做过显达的事情,也做过失意的事情,一切都经历了,一切人情都感受过了,还有什么可以让他触目惊心的呢?

看透了人情世故也就能做到无动于衷了。

194、不为念想囚系 凡事皆要随缘

【原文】

    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出去,自然渐渐入无。

【译文】

    如今的人一心想做到心中没有杂念,可是始终做不到,其实只要使以前的念头不存心中,未来的事情不去忧虑,把握现实把目前的事情做好,自然使杂念慢慢消除。

【赏析】

    一个人在吃完早餐后,看到两只麻雀飞到阳台上,在阳台上整理它们的羽毛,看到麻雀天真无邪的姿态,不觉为自己心中充满杂念而感到羞愧。麻雀就是今天早晨的佛声,所以每个人都应保持“荀日好,日日好,又日好”的心态,以开朗的心情迎接每一天。完全清除心中的杂念难,但转换自己的内心并不难。

195、自然得真机      造作减趣味

【原文】

    意所偶会便成佳境,物质出天然才见真机,若加一分调停布置,趣味便减矣。白氏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

【译文】

    事情偶合己意就是最佳境界,事物出于天然便为巧夺天工,假如加上一分人工的修饰,就大大减低了天然趣味。所以白居易说:“意念听任无为,才能使身心舒畅,风要起于自然,才能感到清爽。”这两句诗,真是值得玩味的至理名言。

【赏析】

    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一举一动都惹人高兴惹人爱,一个“老天真”“老顽童”就让人觉得可笑。微缩景观中的山水做得再逼真,但它已失去了自然的生命,山只是一堆石头,水只是一汪死潭。所以说,人贵在自然,文贵在自然,万物均贵在自然,因为自然是最清纯的,也是最有韵味的。

196、彻见自性    不必谈禅

【原文】

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

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播弄精魂。

【译文】

    一个本性纯真的人,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全都为增进身心健康;一个心迷物欲的人,即使整天讨论佛理,研究禅学,也不过是卖弄才学而毫无益处。

【赏析】

    做事如果只讲究形式而不讲究实质就难以见效,所以做事关键在于务实。一个人夸夸其谈并不能表示他有学问,所以俗话说:“有学问的人不说,说的人没有学问。”真正了悟禅机的人从不说禅,因为禅在悟,不在说。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表面和事实往往相差甚远,就如谈山林之乐的人,总以久处尘嚣的人居多,而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身处其境而不返了。世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些一知半解的东西或者故弄风雅,高谈阔论也只是发泄一些多余的精力而已。

197、心境恬淡    绝虑忘忧

【原文】

    人心有个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须念净境空,虑忘形释,才得以游衍其中。

【译文】

    只要内心维持一种真实的境界,不需要美妙音乐,就会自然感到舒适愉快,不需要烹茶煮茗,就能使满室飘香。只要心中纯洁、意境空灵,就会忘却一切烦恼,超脱形骸,从而悠哉游哉地生活在乐趣中。

 【赏析】

    用丝竹之类的乐器能够奏出美妙的音乐,但听过以后就忘了,檀香、茗茶都可以散发出清香之气,但闻过之后就没有了。外在声色的刺激短暂而且容易消失,只有心中的音乐,心中的清香才可以长驻,这就是所说的妙境。要想拥有这一妙境,就必须使自己的内心清静,断绝对名利和物欲的追求,这时悠悠的仙乐,清清的芬芳就会回荡在心中。

198、真不离幻    雅不离俗

【原文】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无以求真;

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译文】

    黄金是从矿山里挖出的,美玉是从石头中雕成的,可见不经过幻变就不能得到真悟;道理是从酒杯中悟出的,神仙也许能在烟花场中邂逅,可见即使是高雅之士也摆脱不了世俗之情。

【赏析】

    一个人的本质是很重要的,人的本质能决定一个人发展的方向。矿石本来就含有黄金的物质成分,所以经过一定的加工,就变成了很纯正的黄金;美玉也是在玉石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没有玉石就不可能有漂亮的玉器。人同此理,有的人天生气质高雅,有的人天生粗俗低劣。气质高雅的人即使在俗的环境中成长,只要条件一旦改变,他天生气质就会显现出来;天生粗俗的人,生活的环境再好,也培养不出好的气质,一旦他遇到适合的环境,他粗俗的举止就会暴露无遗。所以,对一个人来说,第一是本质要好,第二要经历磨练。

199、凡俗差别观      道心一体观

【原文】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译文】

    天地间的万物,人伦中的万事,世界上的万象,如用世俗的眼光去观察,是纷繁复杂的,如用超越世俗的眼光去观察,则是本质一样的,可见不论对人对物对事,只能以平等态度看待,何必要分别取舍呢?

【赏析】

    禅宗二祖慧可,曾向达摩祖师说他的不安,希望达摩祖师能使他的心静下来,达摩祖师教他拿心来,才肯替他安心,慧可找不到。因为慧可用凡眼找心,祖师用道眼观心。最后慧可悟到,心都不可得,哪里还有可得的烦恼呢?有心才有烦恼,无心哪来的烦恼呢?同样,万事万物的外表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变化过程,形形色色的人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生老病死的过程。

200、布茅蔬淡    颐养天和

【原文】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

味足藜羹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译文】

在粗布被告窝中睡得香甜的人,才能得到大自然的谦和之气;粗茶淡饭吃得香甜的人,才能领悟生活中的真正乐趣。

【赏析】

俗话说;“能吃能睡是福人”,“无事找事是憨人”,一个人心中如果没有欲念,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心计,所以才吃得开心,睡得安心,自得其乐,这种精神上的愉快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几千年前的圣人就体会到了人生的真正快乐,如今的人们为何不能从中获得借鉴呢?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