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曾国藩后期政治生涯,核心目标是兴办洋务,渐图自强。薛福成评价曾国藩生命末期的努力说:“居恒以隐患方长为虑。谓自强之道,贵于寸铢累积,一步不可蹈空,一语不可矜张。其讲求之术有三:曰制器,曰学校,曰操兵。故于沪局之造轮船,方言馆之译洋学,未尝不反复致意。”[马忠文、任青编:《薛福成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9页。]

曾国藩知道,所谓洋务不是办几个工厂就算完成的。他曾为江南制造局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设翻译馆。他说:“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曾国藩全集·奏稿》10,岳麓书社,2011年,第215页。]因此他聘请英国人伟烈亚力、傅兰雅,美国人林乐知、玛高温等人,大批翻译西方科技书籍,先后达160种,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因此成为晚清时期中国的翻译中心,为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曾读过不少制造局翻译的书,对他们的维新思想的形成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1868年9月,曾国藩在北上赴京的途中,写信给曾纪泽谈及此事:“李相(李鸿章时为协办大学士,故称李相)创立上海、金陵两机器局,制造船炮,为中国自强之本,厥功甚伟。余思宏其绪而大其规,如添翻译馆、造地球,皆是一串之事。”[《曾国藩全集·家书》2,岳麓书社,2011年,第502页。]可见在曾国藩看来,洋务是一个整体、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两件孤立的事。

这一串之事中,也包括派员留学。

向曾国藩提出留学计划的是一个名叫容闳的特殊人物。

容闳是广东人,幼年家里因为贫困,不得已把他送到“洋鬼子”的学校—澳门教会办的马礼逊学校读书。后来他居然得以随美国老师到美国,并考进了有名的耶鲁大学读书。1854年,容闳回国,试图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同治二年(1863),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军械所需要采购西洋机器,在他人的推荐下,曾国藩召见容闳,并派他到美国去购买机器机床。容闳由此与曾国藩相识相知,对曾国藩深具好感。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曾文正者,于余有知己之感,而其识量能力,足以谋中国进化者也。”[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5页。]

1870年,曾国藩奉命办理天津教案,容闳担任翻译工作。容闳趁这个机会,向曾国藩提出他的留学计划,曾国藩欣然赞同。1870年10月,曾国藩向朝廷提出派人赴西方留学的事。他说:

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制造机器等事,无一不与造船练兵相为表里。其制则广立书院,分科肄业,凡民无不有学,其学皆专门名家……其国家于军政船政,皆视为身心性命之学。如俄罗斯初无轮船,国主(即彼得大帝)易服微行,亲入邻国船厂,学得其法。乾隆间,其世子又至英国书院肄业数年,今则俄人巨炮大船,不亚于英法各国,此其明效。[《曾国藩全集·奏稿》12,岳麓书社,2011年,第117页。]

也就是说,西方国家军事上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技术厉害。他们的地理学、数学、测绘学、工业技术,无不与军事相关。他们设有许多大学,大学里设了许多学科,凡是百姓,都可以有机会学习,所以出了许多学术大家。他们把科学技术当成身心性命之学。所以当初俄罗斯没有先进的轮船,彼得大帝就微服私行到欧洲,亲自到造船厂学习技术。中国乾隆年间,俄罗斯皇子又到英国留学。所以如今俄国人的军事技术不输于英法各国。

读者一般以为俄国彼得微服到欧洲学习之事,是康有为介绍给清朝皇帝的。其实在康有为之前二十年,曾国藩已经提到过这件事。

1871年8月18日,曾国藩从直隶总督再次回任两江总督半年多后,与李鸿章联衔将此事正式上奏。奏折的名称为《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习技艺以培人才》。

今中国欲仿效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似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

查美国新立和约第七条内载,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人民一体优待。

…………

或谓天津、上海、福州等处,已设局仿造轮船、枪炮、军火,京师设同文馆选满汉子弟延西人教授。又上海开广方言馆选文童肄业,似中国已有基绪,无须远涉重洋。不知设局制造,开馆教习,所以图振奋之基也。远适肄业,集思广益,所以收远大之效也。西人学求实济,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明其理,习见其器,躬亲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递相师授,期于月异而岁不同。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遽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奥秘,苟非遍览久习,则本源无由洞彻,而曲折无以自明。古人谓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又曰百闻不如一见,比物此志也。况诚得其法,归而触类引伸,视今日所为,孜孜以求者,不更扩充于无穷耶?[《曾国藩全集·奏稿》12,岳麓书社,2011年,第402~403页。]

就是说,现在中国要想效法他们,精通他们的技术,此时风气已开,似应尽快挑选聪颖子弟到外国学习,亲身实践研究,以符合我皇上图谋自强的圣意。

查美国与我国新立和约第七条里写道,中国人可以到美国留学,学习各科文化技艺。

有人说天津、上海、福州等地方,已经设机构仿造轮船、枪炮、军火,京城设立了同文馆,挑选满汉子弟,聘请西方人教授,另外,上海也开了广方言馆,挑选文科的学生学习,似乎中国人不需要再远涉重洋。他们不知道这些只是振奋自强的基础;而派学生远赴外国学习,才能取得远大的发展。西方人学问崇尚实用,无论知识分子、工人,还是士兵,无不进入学校学习,共同学习原理,熟悉机械,亲身实践,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师生传授,在日积月累中取得进展。中国人想一下子把他们的技术都掌握,想要获得他们的秘密,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东西里蕴藏的道理奥妙,如果不是多次观察、经常使用,则其原理没法知晓。古人说学齐国方言的人,必须把他放到齐国。又说“百闻不如一见”。真要学到了西方人的方法,回来后触类旁通,以后更能无穷扩展开去,也许有超过西方的一天。

这篇奏折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事实上,虽然他是理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坚强的信心,但是他的心态一直是开放的。

曾国藩等拟订的计划,是选择十三四岁到二十岁,并曾经读过数年中国书的少年,到美国学习。计划在四年内每年派三十名幼童,四年共一百二十人。幼童到美国后,先学习中小学基础课程,待达到相当程度后,再入大学,其中一部分优秀的,可入“军政、船政两院”学习,即入陆军、海军学校。学习十五年左右,回国的时候,恰好三十岁上下,可以报效国家。

这个建议被朝廷采纳。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三十名幼童,从上海登上美国的远洋轮船,远赴美国留学。如此大规模派人到国外留学,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天,距曾国藩去世正好五个月,这是曾国藩临终之前为国家办的最后一件大事。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