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蔡亮和他创作的红色历史画

繁体

蔡亮(1932―1995) 福建厦门人。油画家,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5年毕业于该院研究生班,师从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美协西安分会从事美术创作。1978年调西安美术学院任教。创作了大量表现、塑造陕北农民形象的素描和油画写生,同时也开始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1981年调任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浙江油画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擅长油画、壁画。

代表作品有《延安火炬》(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枣园来了秧歌队》《铜墙铁壁》等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蔡亮油画《毛泽东主席像》

1959年,蔡亮根据延安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的情景,创作了他著名的油画作品《延安火炬》。

该画所描绘的是抗战胜利的1945年的延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消息传到延安,群众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将胜利消息传遍了宝塔山下、延河两岸。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报道说,8月15日晚,东南北各区到处举行盛大的火炬游行,全市灯火辉煌,欢呼声此起彼伏; 鼓乐喧天,无数火炬照亮了巍巍宝塔山和波光粼粼的延河水。油画《延安火炬》描绘的正是延安民众当夜浩大游行的场景——陕北军民举着火炬,延绵不绝,犹如一条条舞动的火龙。画面中,夜色朦胧中的宝塔山、老乡头上挽着的白羊肚巾等,鲜明地表现革命圣地延安的特点。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千千万万把火炬像天空中璀璨的群星; 近处是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和举着火把、笑逐颜开的人们。作品远近呼应,虚实对照,将欢庆胜利的场面描绘得既气势磅礴,又生动鲜活。背大鼓的少年、敲鼓的老人、鼓起腮帮吹唢呐的老乡、抱着孩子的大嫂、高举火炬游行的群众,画中人物众多,都是兴高采烈的神情,表现了胜利之后军民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细腻,如搀扶老大娘的八路军战士、与大嫂亲切交谈的女战士以及大嫂怀中吸吮手指的儿童等,都描绘得非常生动。

宽银幕式的横幅构图,众多的人群手持火把,敲锣打鼓,扭着秧歌,行进在盘山道间,气氛热烈欢快,虽然是夜间的场景,但是火把的亮光照得画面十分明晰,犹如白昼。蔡亮大胆地用“光”来构图,让光演化成旋转的洪流,用火把照亮了欢腾的人群,也照亮了黑夜中欢乐的人心。 《延安火炬》构图饱满,利用延安多山的地形,蔡亮将游行队伍自右上下到中部然后转折到左面,形成一条流动的“S形”曲线,使整幅画呈现出一种延续的、流动的旋律。

延安火炬 1959年版(局部)

延安火炬  1972年创作

1972年,蔡亮又重新创作了《延安火炬》一画,是为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展览而作。与1959年的作品构图高度相似,只是画面中为首的几个陕北装束的农民和战士,抬举着一幅毛泽东延安时期的画像。以游行队伍前头几个中心人物为核心,从这些动作姿态不一样的个体突显他们共同的感情,兴奋、自豪!他们举着的毛泽东的半身像,脸上绽放着发自心底的笑容,展现了延安人民对共产党、毛主席的衷心热爱。画面以深沉的大色块背景强烈地反衬出明亮的火炬和欢笑的人群,增加了火炬和鞭炮燃放时的光亮感,欢乐的气氛使人感受到当时的喜悦场面。如今,这幅油画画面有一些颜色脱落,作为一级文物仍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

《延安火炬》一画1959年版本上没有毛泽东的肖像,是符合当时的历史真实状况的。而《延安火炬》一画的1972年版本上增添了一幅毛泽东的肖像,应当是出于当时形势的需要。

蔡亮和夫人张自薿(右二右三)在写生

蔡亮和夫人张自薿共同创作了许多历史画作品,如《贫农的儿子》、《南下宣传员》和《三大主力会师》等力作,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画卷中的经典作品。

三大主力会师 作者:蔡亮 张自嶷

铜墙铁壁 作者:张自嶷 蔡亮

贫农的儿子 蔡亮 中国美术馆藏

杨家岭的早晨  蔡亮、张自薿

马恩列斯毛像(素描稿)蔡亮

《南下宣传员》 蔡亮 素描

盲人音乐家韩起祥 蔡亮作

苏联专家和中国工人 蔡亮作

枣园来了秧歌队 蔡亮 张自薿 高民生合作

周总理和少先队员 蔡亮 张自薿作

斗土豪劣绅 蔡亮作

南泥湾 蔡亮作

来源:红色文化博览园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