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三年在杭州,陈洪绶的创作为何出现高峰

繁体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湖山留不住,真个成归去。”

1651年,陈洪绶54岁。行在杭州山水间,他在《菩萨蛮将归》中却露出离别之绪。

大家习惯叫他老莲。这位明代著名书画家,字章侯,号老莲,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镇陈家村(今诸暨市)人。他的画作,被誉为“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

老莲那时怎会知道后人的评价,他只感自己似乎来日无多,身心俱疲。这一年,他在杭州拼命创作,是其书画创作的高产期,创作了大量佳品。直到第二年正月,他离开杭州,秋天在绍兴突然去世。

今年,爱画人物、钟情山水的陈老莲逝世370周年。9月28日,“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在9月28日在位于绍兴的徐渭艺术馆(绍兴博物馆分馆)开展。

展览在绍兴博物馆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向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35家文博单位和古籍收藏单位借展,展出陈洪绶书画作品、文献手稿,及其师友、后学书画、古籍等共计100件(组),一级文物有20件(组)。

人生最后三年在杭州,陈洪绶的创作为何出现高峰

(一)

浙江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书画鉴定专家周刃告诉钱报记者,据研究陈洪绶的专家翁万戈统计,全世界现存陈洪绶的作品大约300多件,浙江公家所存不过20件,周刃见过的实物真迹也不超过五十件。这次展览展出的陈洪绶的书画作品有56件,《观音图》《扑蝶仕女图》《钟馗像》《华山五老图》《蕉荫丝竹图》等代表作都来了,阵容强大。

人生最后三年在杭州,陈洪绶的创作为何出现高峰

陈洪绶 右军笼鹅图

展览的标题:高古奇骇。熟悉老莲的人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历代人们概括陈洪绶的画作,尤其是他的人物画风,常常借用他的好友周亮工的这句评价:“高古奇骇,俱非耳目近玩”。

怎么理解?

即便是初识老莲,一看他画的人物,比如这次展出的苏州博物馆藏《钟馗像》,你就会有直观感受,夸张,故意变形,怪诞,有点好玩。周刃说,老莲人物画的特点:造型夸张,有意与生活中的形象拉开距离,强调的是意象化的形象,以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形成高古奇骇,渊雅静穆的特点。

人生最后三年在杭州,陈洪绶的创作为何出现高峰

陈洪绶 《钟馗像》局部 苏州博物馆藏

再如本次展览中上海博物馆藏《扑蝶仕女图》中的仕女,柳腰削肩、大头细身,眉毛倒挂、眼梢上翘 、大鼻小嘴、窄额阔腮的仕女形象,看似不成比例,却婀娜妩媚,超凡脱俗。

人生最后三年在杭州,陈洪绶的创作为何出现高峰

陈洪绶 扑蝶仕女图 上海博物馆藏

至于“高古奇骇”,他认为,所谓高古,一是取法高古,直接师法唐宋画家如李公麟等,画风古雅不凡。二是,人物多画先贤大德如王羲之、陶渊明等,或者道释高僧如观音、罗汉等。三是配景高古,装饰化、道具化,如常常出现古色古香的器具。

所谓奇骇,主要是指对人物形象及物体有意变形夸张,以突出人物性格或环境,超现实的形象令人顿感新奇。这次展览中首都博物馆藏的《华山五老图》卷就有这些特点。

人生最后三年在杭州,陈洪绶的创作为何出现高峰

《华山五老图卷》局部

人生最后三年在杭州,陈洪绶的创作为何出现高峰

《华山五老图卷》局部

实际上,不止是他的人物画高古奇骇,被人忽视的山水画也是如此。周刃提到,老干秃枝的树,在陈洪绶中年时候的画中已有出现,如《杨升庵簪花图》中杨升庵身后的那株老树,虽然倒卧横亘,树形有些狰狞,但基本上还算写实。到晚年,这类树往往枝粗叶稀,分枝与主干几乎一样粗细。如上海博物馆所藏《溪山放棹图》以及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为仲老抚古册》中的老树,枝丫张牙舞爪向四面八方扭曲挣扎,形成头重脚轻的不稳定感,并且占据画面的中央位置。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几乎见不到这样造型的树。荒诞变态的造型,正是陈洪绶画让人感到“奇骇”的地方。

老莲这种超现实画风和夸张的人物形象,是怎么形成的?

周刃说,晚明艺术求变求新奇是一种社会潮流,徐渭就是典型代表。老莲取法晋唐人物画的线条造型,并加以夸张,形成头大身短为特征的人物形象,以显古拙奇伟。另外,他也受到贯休《十六应真》中罗汉奇特造型的影响。

(二)

陈洪绶幼年就读于姻亲萧山来氏的私塾,第一任妻子是萧山长河乡名士来斯行的女儿,可惜在他26岁时去世。他早年师从名家蓝瑛、孙杕学画。他后来的画中也明显可以见到受他们影响的画法,“但陈洪绶总能聪明地在整体风格上和任何一位师法对象拉开距离。“周刃说。

23岁,老莲在岳坟前遇名妓董飞仙,为她画了莲花图还写了诗:“桃花马上董飞仙,自剪生绡乞画莲。好事日多常记得,庚申三月岳坟前。”27岁,娶杭州卫指挥同知韩君女儿为续弦。33岁科考失利,他的哥哥为他买舟买酒游西湖。

老莲在杭州的好朋友太多了,排名第一位,必须是张岱。

人生最后三年在杭州,陈洪绶的创作为何出现高峰

好朋友张岱《三不朽图赞》中的陈洪绶画像

27岁,他和张岱在杭州灵隐岣嵝山房一起读书;37岁,与张岱、曾鲸、赵纯卿、彭天锡、杨与民等在定香桥相遇,陈洪绶为赵纯卿画古佛,曾鲸为赵纯卿画像,杨与民弹三弦子,罗三唱曲,陆九吹箫。

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写了很多故事,比如记录42岁的陈洪绶游西湖追女郎的事。

1649年正月,52岁的陈洪绶移居杭州,借居吴山火德庙西爽阁,直至1652年新春离开杭州,他在杭州度过了其艺术生涯中最辉煌的三年。

为什么会最辉煌?开头讲到,老莲在晚年,尤其人生最后一年拼命创作,是有原因的。

人生最后三年在杭州,陈洪绶的创作为何出现高峰

《春风蛱蝶图卷》局部

人生最后三年在杭州,陈洪绶的创作为何出现高峰

《春风蛱蝶图卷》局部

比如贫困。周刃举上海博物馆藏陈洪绶《春风蛱蝶图卷》的例子,孟冬,老莲画了作品送给他住在杭州的好兄弟戴茂齐,“辛卯暮秋,老莲以一金得文衡山画一幅,以示茂齐。茂齐爱之,便赠之。数日后,丁秋平之子病笃,老莲借茂齐一金,赠以资汤药。孟冬,老莲以博古页子饷茂齐。时邸中阙米,实无一文钱,便向茂齐乞米,茂齐遗我一金,恐坠市道,作此酬之,以矫夫世之取人之物一如寄焉者”。

家里没有一文钱,他向好友乞米,又把自己绘制的《博古叶子》48页送给戴茂齐。这套图是老莲为生计而刻版印行的底本,自称“廿口一家,不能力作。乞食累人,身为沟壑。刻此聊生,免人络索”。

还有衰病。他在《宝纶堂集》中写“病骨支离三月赊”“雨雪病吴山”。

人生最后三年在杭州,陈洪绶的创作为何出现高峰

陈洪绶《宝纶堂集》

人生最后三年,陈洪绶住在吴山。吴山紧邻西湖,虽高不过百米,却是峰奇石秀,古木参天,泉流潺潺,洞壑深幽,曾被米芾题为“第一山”。“当然今天的吴山地处城市中心,经过现代化的改造,与陈洪绶时代的吴山有较大的改变,如清泉溪流已不可见。何况陈洪绶画山水把真实的景象以艺术的手法展现出来,而并非写实,但画面中山形、奇石、古木、幽壑和吴山极为神似。”周刃说,陈洪绶直接能指证表现杭州的山水画似乎没有。但他晚年画山石多以浓墨粗笔,短皴重点写出。西湖周围的山,大多为火山岩,山石嶙峋,质地坚硬,老莲久居西湖,这种坚劲密实的用笔,倒与西湖周围山石的质地很契合。

再加上心理矛盾。周刃归纳了四个词:自我期许、重道轻艺、遗民节操,自疚自责。再看老莲对自己的评价,你能感受到一种撕扯:“不死不忠不孝,非仙非佛非儒”“每经前朝读书处,则不忠不孝之心发,而面赤耳热”(《宝纶堂集》)。

还有《生绡剪》的官司,让他焦虑不安。黄涌泉先生在《陈洪绶》一书中提到,陈洪绶晚年在杭州应友人马白生的转求,为小说《生绡剪》封面题了三个字,而此书内容触犯了当地权贵卢子由,卢误认为此书系陈氏所作,频频兴师问罪。陈洪绶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写了《辩揭》诉说《生绡剪》非他所作,也无济于事。1652年初,也就是人生最后一年,或许是《生绡剪》余波未息,杭州难以容身,陈洪绶突然离杭,不久后在绍兴去世。

如此心力交瘁,陈洪绶似乎已经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了,并且做了些准备。

黄涌泉先生写过:“险恶的处境,悲怆的生活,把陈洪绶磨折得够受了,五十二岁那年,他自己感到在世不会太久,原来打算五十三岁到萧山探望旧亲,就提前一年去了,所谓‘明岁有期今岁往,老迟五十二年人',在他口吻中流露出一种辛酸的衰年暮气。”

因此,最后三年,所谓“创作高峰”的出现,背后却令人哀伤。一方面精神亢奋(可能躁郁症),一方面生计所迫,又感觉来日无多,急于还债(银钱债、人情债)。

周亮工在《赖古堂书画跋》中写过一件事。1650年,他和陈洪绶相晤与西湖,求其画,“坚不落笔如惜”,而第二年赴闽过杭州,老莲居然在十一天内,“自定香桥移余寓,自余寓移江干,移道观,移舫,移昭庆。迨祖余津亭,独携笔墨”,一口气为他画了42幅画。

这种状态,朋友们都感到奇怪,“其急急落笔之意,客疑之,予亦疑之,岂意予入闽后,君遂作古人哉”。他描述了好友最后的状态,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老莲的饥寒交迫、心力交瘁:“急命绢素,或拈黄叶菜,佐绍兴深黑酿,或命萧数青倚槛歌,然不数声辄令止。或以一手爬头垢,或以双指搔脚爪,或瞪目不语,或手持不聿、口戏顽童,率无半刻安静。”

周刃说,我们今天有幸能看到的陈洪绶为他各位好友作于这一年的作品,几乎件件都是呕心沥血的经典之作。

虽然老莲的人物画最有名,山水画传世很少,但他或许最希望归于山水,用他自己的话:“老悔一生感慨多在山水间,何则,既脱胎为好山水人矣。每逢得意处,辄思携妻子,栖性命骨肉归于此,魂气则与云影、山声、水光、花色共生灭,吾愿足矣。”

人生最后三年在杭州,陈洪绶的创作为何出现高峰

陈洪绶 行书五言联 无锡博物馆藏

【参考资料】

周刃《越水吴山染不轻——陈洪绶<赠丁秋平山水图轴>》

附【展览目录】

人生最后三年在杭州,陈洪绶的创作为何出现高峰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