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3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孤军之迷

  攻陷平壤后,李如松没有丝毫迟疑,立即派遣军队,继续出击。

  由于明军总共不过四五万人,很多部将都担心兵力不足,然而之后的情景却告诉了他们,什么叫做闻风丧胆。

  小西行长被击溃之后,各地日军纷纷得到消息,并采取了整齐划一的行动——逃跑。

  仅仅三天之内,黄州、平山、中和等地的日军就不战自溃,连明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跑得一干二净。军事重镇开城,就此暴露在了明军的面前。

  驻扎在开城的,是日军第三军和第六军,指挥官是黑田长政。

  而攻击开城的,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他统帅八千骑兵一路杀过来,声势震天,黑田长政还是很有点骨气的,开始表示一定要抵抗到底,但随着逃到开城的日军越来越多,明军越吹越神,这位仁兄也坐不住了,还没等真人现身,正月十八日,在城里放了把火,一溜烟就跑了。

  李如柏本想好好打一仗,没想到是这么个结果,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便不依不饶,追着黑田长政不放,死赶活赶,还是赶上了,一通乱打,黑田长政毫无招架之力,带头逃跑。日军后卫被重创,死亡达五六百人,明军仅阵亡六人。

  自正月初九至正月二十,仅用十二天,平壤至开城朝鲜二十二府全部收复,日军全线崩溃,退往南方。

  但李如松没有满足,因为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个最后的目标——王京。

  王京,就是今天的汉城。日军全线败退后,大部撤到了这里,至正月二十日,聚集于此地的日军已达五万,而且看起来也不大想走。在这里,李如松即将迎来他人生中的最大考验。

  虽然李如松一生打过无数恶仗硬仗,但这一次,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孙子先生告诉我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此外,他还告诉我们: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综合起来是这么个意思,打仗的时候,最次的打算,是攻城,而攻击时,如果人数十倍于敌人,就围他,五倍,就攻他。

  城里,有五万日军。

  李如松的手上,也就五万人。

  在守城战中,防守方是很占优势的,平壤战役中,李如松用四万打两万,耍了无数花招,费劲力气,才最终得以攻克。

  五万人攻五万人,任务是艰巨的,困难是突出的,胜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王京之时,一场意外却彻底搅乱了这个困局。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李如松发布了一道命令:

  总兵查大受、副总兵祖承训、游击李宁,率三千精兵,前往王京探路。

  仅仅半天之后,他接到了明军送回的战报:

  我军于半路遇敌,大受(查大受)纵兵急击,斩获六百余级。

  自平壤之后,日军毫无战力,这种打落水狗的报告,李如松已经习惯了。

  如果一个人长期听到同一类型的消息,他就有可能根据这类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所以一贯谨慎的李如松,做出了一个决定——亲自前往侦察。

  其实就李如松而言,这个行动并不算大胆,平壤激战时,他就敢骑马四处逛,现在自然更不在话下。

  但他绝不会想到,一切都将因这个决定而改变。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七日,李如松率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统领两千骑兵向王京前进。

  部队的行进速度很快,没过多久,便到达了马山馆,这里距离王京,只有九十里。

  李如松突然拉住了缰绳。

  长期的战场感觉告诉他,前方可能不像自己想得那么简单。

  于是他想了一会,下了一道命令:

  ”我带一千人先行,副将杨元率军一千,随后跟进。”

  就是这道命令,挽救了他的性命。

  分兵之后,李如松继续出发,很快他就到达了另一个地方,这里据王京仅四十里,名叫碧蹄馆。

  在这里,他终于看见了遍地的尸体和兵器,很明显,这里就是查大受所描述的战场,而震耳的厮杀声告诉他,这场战斗还没有结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兵冲了进去。

  冲进去后,才发现事情坏了。

  一天前,查大受得意样样地发出了捷报,事实上,他也确实打了胜仗,杀了人家几百口子,还不肯罢休,非要全歼不可,结果追着追着,追出问题来了。

  要知道,这是在王京附近,就算日军再怎么怕事,好歹也是大本营,有好几万人,你带三千多人过来闹事,还想赶尽杀绝,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于是缓过劲来的日军开始稳住阵脚,发动反击,据史料记载,此时聚集在碧蹄馆的日军来源复杂,除第一军外,还有第四军、第六军、第八军若干,基本上在附近的,能来的,全都跑来了(悉众而来)。

  由于之前日军表现过于疲软,查大受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等到他砍过瘾,追够本,才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被包围了。

  杀退一批,又来一批,到二十七日晨,外围日军人数已达两万,查大受这才明白大事不好,左冲右冲无法突围,派人求援也没指望,于是心一横,抱定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精神,带领士兵与日军殊死血战。

  就在这时,李如松冲进来了。

  这也算是”他乡遇故知”了,查大受却没有丝毫喜悦,因为眼下这种环境,在兵法中基本属于”死地”,而他是李成梁的家丁,看着李如松长大,感情十分深厚,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忽,把李如松的命也搭了进来,别说活着回去,就算到了阎王那里,也不好意思见李成梁。

  日军的反应也相当迅速,很快发现冲进来的这支队伍人数并不多,于是在短暂混乱后,便开始堵塞缺口,重组包围圈。

  看着漫山遍野的日军,李如松明白,自己这次是冲错了地方,一般说来,在目前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有两个选择:

  其一是趁日军包围圈尚未围拢,突围出去,然后逃走。

  其二,与查大受合兵,寻找有利地形防守,等待援军。

  包围圈的缺口越来越小,四千人的生死,只在李如松的一念之间。

  在片刻犹豫之后,李如松做出了抉择——第三种抉择。

  李如松手持长刀,面对全军,发出了怒吼:

  ”全军攻击!如敢畏缩不前者,斩!”

  这种选择,叫做死战不退。

  有一种人是无所畏惧的,纵使寡不敌众,纵使深陷重围。

  当然,李如松之所以无所畏惧,除了胆大外,也还是有资本的。

  他的资本,就是身边所带的一千人。

  列宁同志说过: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这句话用在这一千人身上,实在是名副其实,因为这些人都是李如松直属的辽东铁骑部队。

  而辽东铁骑之所以战斗力强,除了敢拼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武器装备。

  在日本战国时期,有一个特殊的兵种,曾作为日本战争史上的模范被大力宣传,它的日文汉字名,叫做骑铁。

  所谓骑铁,是骑马铁炮的简称,具体说来就是骑兵装备火枪,在马上发射火器,其主要使者者,是日本东北部的诸侯伊达政宗,由于兼具骑兵的突击性和火枪的攻击力,被誉为日本战国时期最强的兵种。

  当然,这支队伍也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火枪不能连发,要一边骑马一边装弹,技术含量也实在太高,所以在打完一枪后,要换兵器才能接着干。

  如果按照日本人的标准,那么辽东铁骑应该也算是骑铁兵种,只是他们的武器并非普通的火枪,还有个专业称呼——三眼神铳。

  三眼神铳,全长约120厘米,共有三个枪管,枪头突出,全枪由纯铁打造,射击时可以轮流发射,是辽东铁骑的标准装备。发起冲锋时,辽东铁骑即冲入战阵,于战马上发动齐射,基本上三轮下来,就能冲垮敌军。

  但问题似乎也未完全解决,三枪打完后怎么办呢?

  一般说来,换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国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验证,这把火铳之所以用纯铁打造,枪管突出,是因为打完后,吹吹枪口的烟,换个握法,把它竖起来使,那就是把十分标准的铁榔头。

  人骑着马冲进去,先放三枪,也不用装弹,放完抡起来就打,这么几路下来,估计神仙也扛不住,铁骑之名就此横扫天下。

  顺便说一句,这种三眼铳今天还有,就在军事博物馆里。每次当我看到那些铁榔头的时候,都会不禁感叹:科学技术,那真是第一战斗力。

  有这样的装备,加上这一千多号人都是李如松的亲军,打起仗来十分彪悍,基本上属于亡命之徒。听到李如松的命令后,二话不说,操起火铳,向日军发动了猛攻。

  虽然李如松十分自信,但有一点他并不知道——这绝非遭遇战,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在平壤战败后,日军对明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恐惧,各地纷纷不战而逃,且全无斗志,为防止全军彻底崩溃,挽回军心,日军大本营经过详细策划,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诱敌计划。

  具体说来,是先派出小股部队,诱使明军大部队追击,并在王京附近的马山馆设下埋伏,待其到来发动总攻,一举歼灭。

  据日本史料记载,参与该计划的日军为第四军和第六军主力,以及其余各军一部,总兵力预计为一万五千人至两万人,其中诱敌部队一千余人,战场指挥官为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人,反正只要没被打残,还能动弹的,基本上都来了。

  行动如期展开,在探听到查大受率军出发的消息后,诱敌的一千余名日军先行出发,前往马山馆,大军分为两路,偃旗息鼓,悄悄的过去,打枪的不要。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