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诗中用对仗,是要求对句与出句之间两两相对,排列整齐。在古体诗中,对仗只是修辞的需要。而近体诗中的对仗,不仅仅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规定。绝句(五绝、七绝),对对仗的要求较宽松,能用对仗最好,不用对仗也行。但是,律诗(五律、七律、长律或排律),必须用对仗。否则,就不合律。
“ 绝句”(五绝、七绝)四句,“律诗”(五律、七律)八句四联,这是格律诗对“绝句”和“律诗”篇章句数的规定。了解对仗规则,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出句、对句?什么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及它们在“绝句”(五绝、七绝)和“律诗”(五律、七律)篇章中排列组合的称谓。举例说明。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出句】 白日依山尽, 【对句】 黄河入海流。
【出句】 欲穷千里目, 【对句】 更上一层楼。
从这首五绝中可以看出,第一句是“出句”,第二句是“对句”。第三句是“出句”,第四句是“对句”。七绝的“出句”和“对句”与五绝的“出句”和“对句”的排列组合情况相同。所谓对仗,也就是说,“对句”要与“出句”相对。
再看律诗:
唐.李商隐《无题》
〖首联〗 【出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 【对句】 东风无力百花残。
〖颔联〗 【出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 【对句】 蜡炬成灰泪始干。
〖颈联〗 【出句】 晓镜但愁云鬓改, 【对句】 夜吟应觉月光寒。
〖尾联〗 【出句】 蓬山此去无多路, 【对句】 青鸟殷勤为探看。
从这首七律中可以看出,第一、二句称“首联”,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五、六句称“颈联”,第七、八句称“尾联”。第一、三、五、七四个奇数句为“出句”,第二、四、六、八四个偶数句为“对句”。对仗句用在颔、颈两联,即对仗用在第四句与第三句和第六句与第五句之间。即颔联中第四句要与第三句对,颈联中第六句要与第五句对。
⒈ 格律诗用对仗的基本要求。
对仗,是指一联中,前后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两两对,即对句与出句之间两两相对。其基本要求:
一是词性相同。在两句相对时,对句与出句相对的字词,其词类属性要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副词对副词等。
二是语法相当。在两句相对时,对句与出句的语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句子成份也要一一对应。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定语对定语。
三是句式相协。在两句相对时,对句与出句之间句式的排列组成情况,即词组单元音节停顿的位置(节奏点)要协调一致。
四是声调相反。两句相对时,对句与出句相对字词的平仄声要相反。
五是语意相关。两句相对时,对句与出句相对句子之间在表意上主题要统一,内容要关联,或并列关糸,或正反关系,或因果关系,或延续关糸。但是要避意思重复、雷同,即避“合掌”。同时,还要避重字。
2 格律诗用对仗需要侧重掌握的两方面常识。
在上述五点中,需要着重把握的是“词性相同”和“句式相协”两点。举例说明:
唐·孟浩然《过故人山庄》
【首联】 故人具呜黍,邀我至田家。
【颔联】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颈联】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尾联】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五律,颔联与颈联用的是对仗。
先看颔联:颔联第三、第四两句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又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从对仗句子所用词性方面看,“青”对“绿”,属颜色词类相对,“山”对“树”、“郭”(城郭)对“村”(村庄),属名词类相对。“青山”对“绿树”又属名词类词组相对。“外”对“边”属方位词类相对,“斜”对“合”属动词类相对。从对仗句子句式排列组成情况看,对句与出句的句子排列组成情况都是“二、三”句式,即“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再看颈联:颈联第五、笫六两句,也是相连的两个句子,也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从词性方面看,“把”对“开”,属动词类相对,“酒”对“轩”,属名词类相对。“把酒”对“开轩”又属动词类词组相对。“话”(说)对“面”(看),属动词类相对。“桑麻”对“场圃”属连用字类相对。
再看句式排列组成情况,对句与出句句式排列组成情况均是“二、一、二”句式,即“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颔联”句式是“二、三” 句式,“颈联”句式则应换成“二、一、二 ”句式,或“二、二、一”句式。反之亦然。否则,犯“合掌对”毛病。如写七律,“颔联”句式是“四、三”句式,“颈联”句式则应换成“四、二、一”,或“二、二、三”句式。反之亦然。否则,为“合掌”。
从这首诗的对仗情况可以看出:一是对仗用在颔、颈两联,即用在三、四和五、六四句。二是对仗用在前后相连的两个句子之间,即对句与出句对。三是对句与出句所用字词词性相同或相近。四是对句与出句所用字词属性相同或相近。五是对句与出句的句式排列组成情况相同或相近。六是对句与出句所用字词的平仄声相反。七是对句与出句语意相关,但不雷同,无合掌。八是全诗无重字。
⑴ 两句相对时,相对句子字词词性要相同或相近。用于对仗字词的词性划分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性类别划分又一致,又不同。大致可分十几类:
A 、名词:如天、地、日、月,山、川、江、河,春、秋、午、夜,宫、室、门、窗,笔、墨、纸、砚,身、心、手、足,花、草、虫、鸟等等。由于名词类字词很多,又可分为天文、地理、时令、宫室、器物、衣饰、饮食、人伦、文事,以及鸟兽虫鱼、草木花果等小类。
B、动词类:如飞、走、行、归,鸣、叫、说、唱,泼、洒、浇、扫,打、斗、扶、摇等等。
C、方位词类:如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中、间、里、畔、边等等
D、数词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孤、独、双、两、半等等。
E、颜色词类:如黑、白、黄、蓝,朱、赤、青、丹,红、绿、苍、紫、青、翠等等。
F、形容词类:如轻、重,疏、密,明、暗,美、丑,贫、富、穷、困等等。
G、代名词类:如我、你、他、她、它,吾、汝、尔、君、子、谁等。
H、副词类:如己、皆、俱、但、又、将、更、只等。
J、虚词类:如与、于、同、而、则、为等。
K、连用字类:如场圃、桑麻,骨肉、亲情,朋友、宾客,兴亡、沉浮,兵马、干戈等等。
L、联锦字类:如芙蓉、薜荔、鹦鹉、鸳鸯等。
M、重叠字类:如历历、萋萋、悠悠、萧萧、飘飘、茫茫、年年、岁岁等。
N、专有名词类:如长江、黄河,岳飞、秦桧,八达岭、长白山,宝钗楼、铜雀台等。
以上划分,还不能穷尽所有用于对仗的词性划分。此外,用于对仗的还有双声字类、叠韵字类等等。
对仗有工对、邻对、宽对
所谓“工对”,是指同类词相对。即名词类对名词类,形容词类对形容词类,动词类对动词类,数词类对数词类,方位词类对方位词类,颜色词类对颜色词类,副词类对副词类。其中,名词类相对,必须是同一小类相对才算工对。如天文类对天文类,时令类对时令类,器物类对器物类。如果放宽一点,也可用邻类字词相对。
邻类字词相对称“邻对”。如名词中的天文类对地理类,器物类对衣饰类等等。如果再放宽一点,在相对的两句中,有的字词相对,有的不甚相对,这种对仗称“宽对”。
⑵两句相对时,相对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的排列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语法结构主要指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句式排列组成情况类型很多,我们分列举几种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
五言句式常用的有“二、三”句式,“二、一、二”句式,“二、二、一”句式。特殊句式还有“一、二、二”句式,“一、一、三”句式,“三、二”句式等。
七言句式常用的有“四、三”句式,“四、一、二”句式,“四、二、一”句式、“二、二、三”句式,“三、一、三”句式,“一、三、三”句式。特殊句式还有“一、五、一”句式,“二、五”句式,“一、六”句式等。
在对仗中,五言句式相对,相对句子排列组成情况“相同”是指:出句是“二、三”句式,对句也应是“二、三”句式。“相近”是指:出句是“二、三”句式,对句也可用“二、一、二”或“二、二、一”句式。但不能用“三、二”句式,或“一、一、三”句式。
七言句式相对,相对句子排列组成情况“相同”是指:出句是“四、三”句式,对句也应是“四、三”句式。相近是指出句是“四、三”句式,对句可用“四、一、二”、“四、二、一”句式,或“二、二、三”句式。而不能用“一、五、一”、“一、六”句式。
在对仗的两条基本要求中,以第一条为主,即只注意对仗字词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而不管出句与对句句子组成情况相同或相近与否,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对仗,除对句与出句两两相对这一常用形式外,还有“句中对”、“隔句对”、“流水对”、“交股对”、“借对”等特殊形式。其中“句中对”是最常见的特殊对仗形式。如杜甫《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句不仅用了“两两相对”这一常用对仗形式,即用“柳暗花明”对“山重水复”。而且使用“句中对”这一特殊对仗形式,即在出句中用“水”对“山 ”、“复”对“重”,在对句中用“花”对“柳”,“明”对“暗”。
⒉ 近体诗对仗的格律规定
近体诗对仗,主要是指律诗的对仗。凡是律诗(即五律、七律、长律或排律),必须用对仗,而对仗的位置也基本是固定的。一般用在笫三、四句和第五、六句。也就是说,用在颔、颈两联。
宋·陆游《游山西村》
【首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啄。
【颔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颈联】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尾联】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用对仗的句子,是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四句。中间两联用对仗,这是五律、七律用对仗的常例。
此外,还有几种特例:
一是全诗只有一联用对丈,多用在颈联(即第五、六句)。也有用在首联(第一、二句),或用在颔联(第三、四句)。
二是全诗虽有两联用对仗,但用对仗的位置不同于常例,而是用在首联(第一、二句)和颈联(第五、六句),称“换柱对”。“换柱对”,是指颔联应用对仗而未用,首联不必用对仗而用了对仗,二者调换了一下位置。
三是全诗有三联用对仗,或用在前三联,或用在后三联。
四是全诗四联全部用对仗,或全不用对仗,此例较少见。
长律或排律用对仗,同五律、七律常例一样,除首尾两联不用对仗外,其余均可用对仗,或均要用对仗。
绝句(五绝、七绝)用对仗,要求较宽松自由。用对仗或不用对仗,以及对仗用在什么地方都行。但避重字同律诗一样严格。
此外,古体诗也用对仗,但比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其对仗,不仅不求工对,不避重字,不讲平仄,而且句数不限,位置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