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1.赋:即心即物,内心有怎样的感动,直接表达出来,不借用外物。例如《郑风·将仲子》中,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直呼“仲子”表达情意。

2.比:由心及物,内心先有一种情意,然后用外物来表述。例如《魏风·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用老鼠做比喻,讽刺剥削者。

3.兴:由物及心,人心由外物而引起内心的感动。例如《周南·关雎》中,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外物描写,引起对淑女的追求之情。

4.明喻法:直接用“如”、“像”、“似”、“宛如”、“好比”等词连接本体和喻体。例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5.暗喻法: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词代替“如”一类词。例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6.拟人法: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7.假设法:通过提出假设,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例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周瑜没有东风的话,对历史进行重新构想。《上邪》汉代乐府名篇,诗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做假设,以此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

8.夸张法: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9.对比法: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0.故事法: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传达某种寓意或情感。例如《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讲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11.借代法: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12.设问法: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例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3.反问法: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4.反语法: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例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5.双关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16.象征法: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例如“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象征高洁品质。

17.联想法: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例如由“明月”联想到“团圆”。

18.用典法:引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诗句等。例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引用南朝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的典故。

19.白描法: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例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0.烘托法:通过侧面描写来突出主要形象。例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鸟鸣烘托山的幽静。

21.渲染法:对形象作多方面的铺叙、形容和描写。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渲染秋日悲凉气氛。

22.点染法:点明主旨,加以渲染。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鸡声”、“人迹”点明时间地点,“茅店”、“板桥”加以渲染。

23.移情法:把自己的情感移到事物上,仿佛事物也有同样的情感。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4.比兴结合:比和兴常常联系在一起,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例如《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运用了比兴手法。

25.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例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竹言志。

26.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7.直抒胸臆: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从而表达思想感情。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直接抒发战乱离散的悲凉心情。

28.以动衬静:通过动态的描写来衬托静态的景象。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9. 反衬法:“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这里用“悬崖百丈冰”的严寒来反衬梅花的坚强不屈。

30. 藏头法: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能组成一句话,如“含香雨露润春草,苞满枝头待花放。”(藏头为“含苞待放”)

31. 拆字法:“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拆字诗)其中“明”拆为“日”“月”,“岚”拆为“山”“风”,通过拆字形成新的意象和意义。

32. 重章叠句法:诗句之间意思相近,句式结构相似,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秦风·蒹葭》)这首诗的前两章结构相似,意思相近,通过反复咏唱来表达诗人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执着追求。

33.重章叠韵法:诗句之间某些字押韵,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这首诗中“鸠”和“洲”,“淑”和“逑”押韵,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34. 起承转合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承转合)(张继《枫桥夜泊》)前两句描绘了秋夜江边的景象,引出诗人的愁绪;后两句转而写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35. 叠字法:“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通过重复使用叠字,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36. 顶真法:如《木兰辞》:乐府诗。其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一句,上句结尾是“天子”,下句开头也是“天子”,形成了顶针。

《西洲曲》:诗中“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上递下接,使诗歌更加连贯和流畅。

37. 列锦法: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通过选择并巧妙地排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名词性短语,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日乡村晚景图,烘托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凄凉之情。

38.排比法: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