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特情局挑起与中国的政治对抗

繁体

中国驻新使馆:绝不接受,坚决反对!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9月5日报道,新西兰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为“复杂的情报隐患”后,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回应说,这些指责完全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并呼吁新西兰警惕其他势力的干扰破坏,不选边站队。

新西兰安全情报局9月3日发布年度报告称,“中国依然是一个复杂的情报隐患”,声称中国正在进行的外国干涉活动“复杂而具有欺骗性”。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9月5日回应此事时说,这些指责反映出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对此中方绝不接受,坚决反对。

发言人否认中国干涉他国内政,并指这份报告本身就有着“外国干涉的影子”。

新西兰特情局挑起与中国的政治对抗

▲资料图片: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新西兰国会大厦前拍摄的新西兰国旗(新华社)

发言人还说:“中新不是对手,没有什么竞争可言,遑论威胁?”中方发言人说,报告公然对广大华侨华人和留学生进行抹黑,无非是想藉此挑起矛盾、制造恐慌和分裂。

发言人还不点名地说,所谓的中国竞争、威胁论听来似曾相识,与某些国家为遏制打压中国所编造兜售的话术如出一辙。希望新方秉持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警惕其他势力的干扰破坏,不选边站队。

法新社报道称,新西兰的中右翼政府已将外交政策向美国等西方盟友靠拢。

俄媒:新西兰特情局挑起与中国的政治对抗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代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新西兰特勤局年度报告对中国的指控是毫无根据和捏造的。它反映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心态。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称,有关中国是新西兰竞争对手、干涉新西兰内政、构成威胁的指控是毫无根据的诽谤,中方绝不接受,坚决反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认为:“在西方国家中,新西兰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长期处于前列,两国合作创下多个‘第一’,比如新西兰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第一个同中国启动双边自贸区谈判并签署自贸协定、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合作文件的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说新西兰是‘五眼联盟’中最不像‘五眼联盟’的国家。但是拉克森上台后改变了过去新西兰对华友好的政策方针,此次所谓安全威胁环境报道的发布,更是标志着新西兰对华友好立场的大倒退。换言之,在所谓的‘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平衡政策下,新西兰目前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

新西兰特情局挑起与中国的政治对抗

近一段时间美国加大了对盟友的争取力度,而‘五眼联盟’国家在安全问题上一贯缺乏独立性,特别是在情报方面。所以对‘五眼联盟’国家而言,美国认为的中国威胁就是他们认为的安全威胁。另外,过去西方国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主要指意图,而现在更多的是从能力上做文章,认为‘即使中国没有威胁的意图,但也有威胁的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不是对新西兰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而是对美国建立的体系构成威胁,对以美国为首西方的核心技术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所以作为“五眼联盟”国家之一,新西兰才出现了这样一些报告,在自己竞争力相对中国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将问题怪罪给中国。

当然,这份报告背后是否存在美国的影子,包括所谓的专家、智库等出谋划策施压新西兰选边站,以及这份报道是否能够真正反映新西兰人民的客观认识,我认为值得怀疑。因为新西兰的一些资本和企业仍然有意向与中国交流往来,包括新西兰人民对中国也没有那么多敌意。”

中国驻惠灵顿大使馆特别关注报告中的是:指责中国涉嫌以意识形态影响为目,渗透当地少数民族。外交部门表示,华人华侨以辛劳和智慧,为新西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友好合作做出了独特贡献。而中国学生是新西兰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他们尤其为这个国家新教育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馆指出,报告中的指控无非是企图挑起冲突,这是极其不负责任和危险的。

莫斯科国关大学专家亚罗斯拉夫·扎哈利耶夫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新西兰特勤局在散布有关中国的不实信息。

他说:“中国从未向新西兰政治施加影响,未在任何领域,其中包括为此从未利用过中国族群和大学生。中国始终与新西兰构建正面的互利对话。因此,新西兰特勤局在自我推销,使用假货来取悦在上次选举中上台的盎格鲁撒克逊精英。其结果是,新西兰在步澳大利亚的后尘,即升级与中国的负面关系,并将自己的合作仅限于纯粹与英美澳的合作领域。盎撒精英在这些国家,搞的是同样的阴谋。充满了仇外心理,不仅不想与中国进行平等对话,也不想与印度、俄罗斯、非洲国家、巴西以及任何非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或文明进行平等对话。因此,新西兰特勤局的行动,显然是盎撒政治精英的指令。”

需指出的是,李强总理不久前访问新西兰,体现了双方开展务实合作的意愿。尽管如此,新西兰清楚,澳大利亚近年来因与中国政治关系恶化导致经济上的损失。现在,新西兰被推动着与其主要贸易伙伴搞政治对抗。与此同时,新西兰的经济规模小于澳大利亚,这意味着,与中国的政治紧张局势升级,其后果可能会更加痛苦。

来源:参考消息,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本文初摘录于:2024-09-06,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4-09-06

1
0
39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