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十四 少康中兴(下):复国
英雄难过美人关。
寒浇是英雄,从十几岁始便勇武绝伦。英雄的弱点是好色,之所以说是弱点,是因为“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把无影无形的刀。有弱点,就是给敌人有机可乘。
以寒浇的权势及地位,他根本用不着到外面去泡女人,自然有美女源源不断地送上门。然而,对一个英雄来说,如此容易到手的猎物,岂配得上他的盖世神武呢?难以到手的猎物,才能满足他征服世界的野心与欲望。
这个猎艳者眼中的猎物,正是自己的嫂嫂女歧。
原来寒浇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哥哥很早就死了,留下一个寡居的嫂嫂,这女子便是女歧。寒浇的品位果然与众不同,偷情偷得刺激,嫂嫂年轻貌美,风采神韵令英雄为之倾倒。不过,兄嫂毕竟是兄嫂,寒浇即便藐视天下苍生,也不得不有所顾忌。这事得暗着来,不能明着来。
为了把嫂嫂搞到手,寒浇还是花费了一些心血。首先是得找个理由上嫂嫂家,什么理由呢?就是上门找嫂嫂帮点小忙。于是某日寒浇动身去了嫂嫂女歧家中,“阳有所求”,有所求就有所求,为什么加一个“阳”字呢?就是表面上找嫂嫂帮忙,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女歧看不出寒浇的心思吗?那不可能。寒浇是什么样的人,她当然知道得一清二楚。说实话,女歧对寒浇也有点意思,首先这个男人体格强壮,充满阳刚之气,非常有男人味,女人怎能不心动?再者,寡居这么多年,女歧心里也渴望得到男人的爱抚,渴望依偎在男人厚实的胸膛上。
两个人谁也不点破,但彼此心照不宣。
寒浇非但是战场的勇士,也是情场之高手,他故意不小心地钩破衣服,只听得“嘶”的一声,衣服裂开了。嫂嫂温柔地说,没事,你把衣服脱下来,我来给你补。这一缝补,不得了,从白天缝到天黑。既然天黑了还没缝好,寒浇只能“勉为其难”在这里留宿一晚了。
一切发展得那么自然,那么顺利。
既然寒浇没有回自己的住处,只能留宿嫂嫂家,而很不巧,嫂嫂家只有一张大床。这么冷的天,也该挤挤,互相拥抱取暖。于是叔嫂二人,在这温暖的床上,两个身体渐渐合成一个,缠绵在一起。
窗外风声呼呼。
寒浇没有想到,窗外除了风声,还有一把亮闪闪的刀。这把刀的使命,就是割走寒浇硕大的脑袋。
真正的刺客,总能把握住最佳的时机,一击致命。策划刺杀的人,正是旷世女谍女艾。寒浇犯下的致命错误,在于没有带上贴身侍卫。其实完全可以理解,既是去与嫂嫂幽会,谁会带上一群看客呢?况且寒浇自恃神勇无敌,根本不信有人胆敢来行刺。
夜已深。
微微月光下,一条黑影闪过。来人悄悄推开门,房里面黑乎乎一片,只依稀看到一张大床,床头隐约看到一个人的脑袋。来人亮出刀,出手如电,只听得“嗖”的一声,那颗脑袋已是落地,哼都没哼出声。他用一个袋子迅速把脑袋装起来,飞一般地离去,身后依然是呼呼的风声。
这名刀客,就是女艾派出的专业刺客。
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砍下的并不是寒浇的脑袋,而是一颗女人的脑袋。那个女人,就是寒浇的嫂嫂女歧。
刺杀行动筹划得天衣无缝,岂料最后一刀竟然砍错人,女艾不禁要捶胸顿足。
何以会杀错人,成了历史之谜。
屈原在著名诗篇《天问》中也提及此事:“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为什么杀错人了呢?是寒浇发现有刺客行刺,故意让嫂嫂当替罪羊吗?或者刺客进入屋里时,寒浇已经离开啦?或者寒浇仅仅是睡得像死猪,对刺客一无所知,仅仅只是运气不错?
这一切谜团,已经没办法解开了。
总之,女艾此次的暗杀计划并没有成功,寒浇毫发未伤,还活得好好的。
到手的肥肉就这么溜了,这种机会可一不可再,往后寒浇再也不会一个人偷偷跑到外面找女人了。无疑,行刺难度将大大增加。女艾并不放弃,她继续侦察寒浇的弱点。除了女人之外,寒浇最大的乐趣就是狩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狩猎者往往也会沦为猎物。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狩猎场往往是政变与阴谋交织的战场。太康去打猎,国家被后羿给抢了;后羿去打猎,老巢被寒浞给端了。后世还有许多案例,比如春秋时代的齐襄公在外出打猎时被谋杀;汉初匈奴枭雄冒顿,乘父亲打猎时发动政变夺权。寒浇与后羿一样,酷爱狩猎,莽莽猎原,杀机四布,只要能抓住一次机会,就足以致寒浇于死地。
我们佩服女艾的耐心,也佩服她的智慧,更佩服她的胆量。
这个非凡的女人注定要创造奇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果然再度降临。
寒浇终于不耐寂寞,整天待在城里,不把他憋坏才怪。只有在猎杀场上,他才能找回生命的激情,于是他出城狩猎了。那个时代有马车,但骑马并不普遍,在马车上打猎受限比较多,寒浇索性跳下马车,迈开大步,奔跑在旷野之上。当他把其他人远远甩在身后时,只剩一个人还紧紧跟着。
这个人便是女艾。
女艾有一条猎犬,这不是普通的猎犬,而是经过专门训练,可以杀人的猎犬。
当行至一个偏僻之处时,女艾环顾四周无人,拍拍猎犬,猎犬心领神会,忽然猛地扑向寒浇。纵然寒浇神武盖世,也未对一条猎犬有防备之心,一下子被恶犬扑倒在地。寒浇是被当场咬死呢,还是咬成重伤,古书未有明确记录。就算猎犬没把他咬死,后面还有一个英姿飒爽的女艾,她的青葱玉手里不知何时多了一把锋利的短刀,一道寒光闪过,一代枭雄寒浇的脑袋与身躯分离,鲜血喷涌如注。
旷世女谍女艾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铲除了少康最大的敌人。
不过,还有另一个版本,称寒浇是死于少康之手。
这个版本与前一个版本有相似之处,就是寒浇确实是在狩猎时被杀的,但并非死于女艾之手,而是死于少康的伏击。
屈原在《天问》中这样写道:“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意思就是说,为什么少康放猎犬捕猎,就可以袭杀寒浇呢?《左传》中也提道:“少康灭浇于过。”不过《天问》与《左传》所说都是含糊其辞,女艾作为少康派出的间谍,她杀死寒浇,仍然可以归功于少康,从这个角度来看,两个版本并无矛盾之处。就算寒浇并非女艾亲手所杀,他前去狩猎的消息,也一定是女艾泄露给了少康。
因此,寒浇之死,女艾确实是第一功臣。
一代枭雄寒浇,就这样死于女谍之手。
女艾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伟大间谍,能长期潜伏于敌人身边,强颜欢笑,从未暴露身份,可见她功力之深。特别是第一次刺杀失败后,没有慌乱,没有暴露,心理素质之强,着实令人佩服。
刺杀寒浇,是少康与寒氏战争中所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
寒浇之死,不仅使得寒浞失去爱子与最得力的干将,且重创敌人的士气,寒氏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终结。
由于少康中兴的史料很匮乏,只是分散见于诸书,因此我们叙述起来很简略,基本上没有一个时间表。事实上,这场战争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我估计相持时间有十余年之久。因为到了战争后期,少康的儿子杼也成了独当一面的统帅。儿子都长大成人了,可以推断,此时的少康应该年近四十了,至少也有三十五岁左右。
没有准确的历史进程表,我们只得把时间概念抛在一边,大致说说故事的情节。寒浇之死,成为少康复位之战的转折点。
寒浞篡权数十年,之所以地位牢固,很大程度上是靠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寒浇据守过邑,寒豷据守戈邑,互为犄角。
值得注意的是,在少康与寒浞的战争中,多数诸侯国似乎只是保持观望的态度,明哲保身,坐山观虎斗,既不支持寒浞,也不支持少康,反正谁赢得最后的胜利,他们就归附谁。
夏、商、周诸朝与后世的皇帝集权制有很大的不同,你是王也好,是帝也罢,其实就是联邦首领,并不具备皇帝那种无限的权力。王室兴盛时,对诸侯控制力度就比较大,王室自身难保时,对诸侯根本就没有控制力。寒浞虽然篡权数十年,但如今受到少康的攻击,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办法使用武力手段逼迫诸侯参战。就算这位阴谋家对诸侯的观望态度心怀不满,也只能先打败少康,然后才能回头算账。
寒浇一死,等于把寒浞的一只臂膀砍断了。寒浇的封地过邑已是群龙无首,尽管兵力不弱,但已是一盘散沙,无法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少康审时度势,果断用兵过邑。现在寒浇的人头挂在少康军队的旗杆之上,过邑的守军见了无不胆寒,连勇冠天下的寒浇都不免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遑论他人呢?从上至下,过邑军队毫无斗志可言,被少康攻下是顺理成章之事。
紧接着,少康派自己的儿子杼发兵攻打寒浇的弟弟寒豷,攻略戈邑。寒豷勇武远不及哥哥寒浇,而杼则是英雄出少年。杼虽然没有像父亲少康那样经历诸多磨难,但是毕竟从小开始,就随父亲躲避寒浞的迫害。他不是温室中长成的娇嫩花朵,也算是见识过风风雨雨。环境造人,杼身上有着父亲的许多优点,坚强果敢,敢担大任。此时的杼,应该也是不满二十岁,与当年的寒浇一样,都是少年统帅,内心充满追求荣誉的渴望。在过邑沦陷后,寒豷已是独木难支,在杼的凌厉攻势下,戈邑的防御完全崩溃,寒豷只能紧随哥哥奔往黄泉之路了。
窃国者寒浞终于无法善终。
此时的寒浞估计已是相当年迈,我们可以来做一个估算。从寒浞杀后羿之后,有三代人陆续长大成人:第一代是寒浇,他是后羿被杀之后出生的,到夏帝后相被杀时,他已是年轻的统帅,这期间有十八年。第二代是少康,他是后相被杀之后出生的,到生下杼时,至少也十七八岁吧。第三代是杼,此时的杼也长大成人,成为戈邑之战的统帅,至少也十七八岁吧。由此推算,此时距寒浞杀后羿,已经过去了五十余年,即便当年他取代后羿时只有二十几岁,如今也七八十岁了。
与寒浞一样垂垂老矣的,还有伯靡。
说起来后羿也算幸运,在他死了五十年后,还有一个臣子不忘为他报仇雪恨。少康显然是个非常明智的君主,如今寒浞大势已去,要对付这么个老东西,易如反掌。可是他却把唾手可得大功的机会留给了伯靡。你想想,伯靡蛰伏了五十年,就是为了手刃寒浞,这位老臣在少康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今少康要回报他了。
伯靡率领军队,完成了最后的扫荡。
一代奸雄寒浞此时一定为自己的长寿而懊悔不已,倘若他早几年离世,还能带着荣耀躺进棺材,可是现在却死无葬身之地了。寒浞没能将荣耀维持到最后,他以一个罪犯的身份被处死。当权势灰飞烟灭之时,才蓦然发现,以前他宰割别人,如今风水转向了,他成为被宰割者。
寒浞是上古时代最大的权谋家,也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他几乎令夏朝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可是少康却奇迹般的卷土重来,以弱胜强,反败为胜。寒浞哪里想得到,一切的因果始自数十年前的那场王宫大屠杀,他终究没能对王室子弟斩尽杀绝,遗腹子少康竟然成了他命中的克星。
夏王朝政权在中断数十年后,终于在战争的烈焰中重生。
少康中兴夏室,这在古代是非常著名的故事,也是非常励志的传奇。不过今天的读者对少康这个名字都颇感陌生,更不用说知道他的故事。这主要是因为上古时代的故事十分简略,史料又多有矛盾之处,故事显得破碎不堪,提不起今天读者的兴趣。我把各种史料的碎片拼凑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少康中兴”故事,虽仍不完整,但也算是有助于读者了解大致的来龙去脉吧。
在内战中,多数诸侯都是旁观者。反正自己当不了王,谁当王都一样,谁有权我就倒向谁。现在寒浞败亡,少康归于夏邑,各路诸侯一看,结果出来了,自然个个振臂高呼,支持少康登基,拥他为天子。这种花哨的事情,还得争先恐后才行,来晚了,分不到一杯羹哩。
少康的故事,总令人联想到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故事。
尽管两人并非同时代,但性格、经历上有许多相似点。少康与勾践都是在国家丧亡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成功翻盘,战胜强大的对手。两人在手段上又颇有类似之处,少康以女艾为谍刺杀寒浇,勾践以西施为谍媚惑吴王夫差。美人计、反间计成了弱者对付强者的强有力手段。
相比于勾践,少康复国更为不易。
春秋时代名将伍子胥曾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他这样说过:“今吴不如有过之强,而勾践大于少康。今不因此而灭之,又将宽之,不亦难乎!”意思就是说,吴国的实力没有当年的过氏强大(这里的过氏就是寒浇,寒浇封于过,故而又称为过浇),而勾践的实力则比当年的少康要强大,若不杀勾践,对手势必有翻盘的机会。
勾践是兵败亡国,但他至少还有一帮谋臣武将作为家底,也有自己的数万民众。而少康最初的全部家底只不过是“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也就是土地只有十平方公里,手下只有五百人,充其量算是一个大户人家罢了。他就是凭着这一丁点儿家底起步,以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无所畏惧的勇气,最终打败寒浞,夺回大权,登上天子宝座。
故而以难易而言,少康复国,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一次翻盘。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即便少康重建夏政权,可是夏王室要恢复大禹、夏启时代的统治力已经是不可能了。经历了后羿与寒浞两位窃国者的破坏,夏帝国中央政府对诸侯的控制力已是大不如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