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文盲治国,斯民小康
——李嗣源平淡而不平凡的帝王路
在河东军事集团早期的人员构成中,李嗣源并不是一个很引人注目的角色。当时属于一线人物的有周德威、李存孝、李嗣昭、李存信、史建瑭、安金全等人。虽然李嗣源出道较早,不过综合来看,李嗣源在当时一大票虎狼中不显山露水,但谁都没有想到,把赫赫“唐光武”李存勖挤下历史舞台、开创一代盛世的,竟然就是这个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李嗣源。
可以说,李嗣源在五代十国的帝王中是最特殊的一个。别的不说,直到一百五十多年后的北宋中期,编撰《新五代史》的欧阳修都不知道李嗣源到底姓什么,只知道他在叫李嗣源之前有个胡名叫邈吉烈,而他的父亲则留下了一个汉族名字——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李嗣源的民族,他是沙陀人。
李嗣源和后来的北宋太祖赵匡胤相似度很高。首先,他们都是当时第一流的武将,赵匡胤一根等身大棍打天下,李嗣源曾单骑直犯梁朝虎将之首葛从周,江湖人称“李横冲”。其次,他们的脾性相对都比较宽厚,虽然作秀成分较多,但不妄杀人。再次,他们都在当时都不显山露水。最后,他们都篡了老主子的皇位。
不过所不同的是,赵匡胤是在后周世宗柴荣死后,利用柴荣交给他的兵权发动兵变,欺负孤儿寡母篡位。而李嗣源在李存勖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和旧主翻脸,李存勖也间接死于李嗣源之手。
实际上,赵匡胤篡位是主动而为,李嗣源“篡位”则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李存勖猜忌功臣逼出来的。柴荣待赵匡胤亲如兄弟,生前从未有负赵匡胤分半,但李存勖一直怀疑李嗣源不忠。李嗣源因念及养父李克用的养育之恩,一直隐忍而已。顺便插一句,虽然李克用有一堆干儿子,但与李嗣源却是名正言顺的养父子关系,感情要近于李存孝、李存信那伙假子。
也正因为如此,李存勖更加猜忌李嗣源,毕竟养子和亲生儿子的区别并不大,李嗣源更有条件威胁到李存勖的皇位。在同光朝,李存勖猜忌勋旧大臣几近疯狂,郭崇韬遇害不说,李嗣源也“危殆者数四”。好在李嗣源在朝中人际关系非常好,很多大员都暗中帮了李嗣源一把,他才躲过大劫。
同光四年二月,魏博兵发生叛乱,裹胁效节指挥使赵在礼为老大,作乱魏赵一带。形势对李存勖来说已是非常危急,但他依然不肯派李嗣源去讨伐乱兵,因为他担心李嗣源会趁机掌控兵权。直至万不得已,李存勖才勉强让李嗣源带兵。
不过李存勖很快就后悔自己做出的这个足以致命的决定。李嗣源在军中的威望远在李存勖之上,这已不是李嗣源有意控制军权的问题,而是军队在李嗣源、李存勖二人中必择一主。李存勖失军心,李嗣源得军心,一得一失,胜利的天平已不可避免地向李嗣源倾斜。叛兵和准备攻城的李嗣源谈条件:我们本不想反,是皇帝逼我们反的,只要令公(李嗣源)愿意做我等之主,我等即听令公指挥,万死不辞。
现在的形势非常清楚,李存勖行将自我毁灭,天下无主,李嗣源如果不动手,天下早晚属于他人。李嗣源此时的抉择,和赵匡胤所面临的形势几近相同,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你不吃,自有别人吃。李嗣源不是什么圣人,面对诱惑不动心。再者他也知道李存勖猜忌自己,如不自保,早晚也会死在猜忌之下。所以面对乱兵要挟,李嗣源其实是动了心的。只不过李嗣源也是演技派,为了在政治上立于不败之地,李嗣源先是流了一通鼻涕,说我必将归藩待罪,以求皇帝宽恕。然后……然后就打着铲除奸臣李绍荣(梁旧臣段凝)的旗号,率大军乘麾南下,找李存勖要说法去了。
虽然李存勖之死与李嗣源率叛军南下大有瓜葛,但李存勖如果不是自己花样作死,李嗣源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踢掉李存勖。不过同样是面对旧主,李嗣源对李存勖可谓恩至义尽,他还知道面对诸军哭鼻子,说皇帝是受了那伙太监、戏子的蛊惑才有今日,并厚葬李存勖,谥庄宗,而赵匡胤则四处攻击待他如亲兄弟的柴荣,专杀方面大耳的将士……
唐同光四年(926年)四月二十日,大唐监国李嗣源在洛阳宫中称帝,开创了属于李嗣源自己的时代。
虽然李嗣源目不识丁,但他极具政治头脑,有大臣劝他另起国名,以示在政治上与乱政而亡的李存勖政权决裂。李嗣源拒绝了这个建议,理由是他不能负太祖(李克用)三十年养育之恩。实际上,李嗣源知道,一旦更换国号,他自己就成了无根之木,毕竟他和李克用父子有着根本脱不开的关系,天下人也将视他为忘恩负义之人。赵匡胤之所以敢与柴荣义断情绝,是因为他手上控制着天下最精锐的禁军,地方军没有打败禁军的可能。而李嗣源时代,地方藩镇的军事实力非常强,一旦有强藩指责李嗣源忘恩负义,李嗣源在政治上会非常被动。李嗣源不改变李存勖的国号,甚至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李姓,并承认李存勖政权的合法性,为自己的执政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阻力。但是天下人都知道李嗣源的唐朝和李存勖的唐朝根本不是一回事。宋人欧阳修在修《新五代史》时,实际上就把李嗣源与李存勖视作两个不同的政权,分别设立了唐庄宗家人传与唐明宗家人传。
李存勖花样作死,政权最终落到了李嗣源手里,地下的李存勖也许不服。但从更大的视野来看,李嗣源取代李存勖,无疑是当时百姓的福音。李存勖称帝只有四年,却弄得四海鼎沸、万民嗟怨、藩镇作乱,中原地区存在着随时崩盘的巨大危险。是李嗣源及时出现,修改了李存勖时期一些荒唐残暴的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老百姓有饭吃,稳定了民心,并通过自己在军队中建立的威信,基本控制了军队。本来岌岌可危的中原局势迅速稳定下来,被欧阳修称为“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出现了五代史上罕见的小康盛世。
当李嗣源初继位时,时人还对他有所怀疑,但时间很快就证明了李嗣源取代李存勖的合理性。李嗣源深知同光朝覆亡之弊,他上台后,实行了几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归纳起来大致有:一、诛杀在李存勖时代祸国殃民的太监集团,除了个别太监被留在宫中使用,其他人悉数杀之,即使是逃到庙里冒充和尚的也揪出来杀头。二、释放李存勖之前搜掠进宫的无数美女,并发给还乡费,任其择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被放回家的女人中,有一位柴姓宫嫔,她带着李嗣源发给她的巨额遣散费回到家乡邢州,嫁给了一个兵头子,这个兵头子名叫郭威,而这位柴姓宫嫔有个侄子,名叫柴荣。三、禁止藩镇除了法定节日之外向朝廷纳贡,地方上就没有理由搜刮百姓,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四、禁止地方上对过往客商乱设名目收费,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发展。五、恢复农业生产,开放铁禁。以前官府不允许百姓私造农具,而由官府制造卖给农民。李嗣源考虑到此政策不便农民,下诏解铁禁,允许农民打造农具和其他生产生活用品。
这五项便民政策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天下百姓的欢迎。百姓们庆幸恶魔李存勖及时完蛋,否则大家不知道还要受多少洋罪。
如果要论综合资质,李嗣源在武艺方面只能与李存勖打个平手。而在文艺上,李嗣源是个文盲,大字不识几个,而李存勖会吹会唱会填词,著名的词牌《如梦令》就是李存勖所制。李嗣源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他一直保持低调谦逊的作风。李存勖不承认别人的贡献,张开十指自负“李天下”;李嗣源则非常重视人才体系建设,他从来也不会认为一个人的天才可以决定整个世界的未来,只有李存勖才会这样想。
而说到知识分子在李嗣源时代受到重用的事例,最著名的莫过于农村士人出身的原河东掌书记冯道与李嗣源这一文一武在乱世中的风云际会。李嗣源处心积虑要拜冯道为宰相的事情,将在下一篇《李嗣源用冯道为相的窍门》中进行详细解读,这里只说冯道两则劝谏李嗣源的小故事。
李嗣源有一次问冯道民间百姓生活过得如何,冯道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最清楚农民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办法,冯道告诉李嗣源,在士农工商四业中,农民过得最苦。遇上灾年农民挨饿,遇上丰年则谷贱伤农。冯道向李嗣源提及过唐懿宗时进士聂夷中的一首《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冯道之所以提这首诗,主要还是因为这首诗写得浅白,不用他讲解,李嗣源都能看得明白,所以能出台符合农民利益的有关政策。
虽然此时冯道是宰相,但李嗣源时代的二号人物是枢密使安重诲,所以宰相也就相当于大号的翰林侍读。冯道不和安重诲争权,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对李嗣源的规劝上,毕竟李嗣源是武人出身,有时性格暴躁,而冯道性格温和,二人的性格正好可以互补。李嗣源作为武人皇帝,没有像李存勖那样花样作死,和冯道时常进行劝谏是大有关系的。而枢密使安重诲是担任不了冯道这种角色的,因为安重诲同样是个文盲,不过正是安重诲的建议,李嗣源才有意识地吸纳冯道、赵凤这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进入内阁的。
李嗣源用冯道为相的窍门
李嗣源虽然是个大文盲,但政治权术却玩得炉火纯青,这一点和同样没喝多少墨水的赵匡胤又有几分相似。因为时代的原因,赵匡胤对大臣斗权术的故事传播很广,实际上李嗣源同样玩过一手堪称教科书般经典的官场驳人术,这件事情与五代第一“官油子”冯道有关。
冯道早在同光朝就被李存勖内定为宰相,但因为冯道父亲去世,冯道回乡守丧三年。等冯道准备回朝复职,李存勖又已花样作死了自己,冯道成了待业青年。不过新继位的李嗣源对冯道是非常欣赏的,也打算让冯道入阁为相,只不过宰相位子暂时没有空缺,李嗣源先让冯道担任端明殿侍讲,留在身边,慢慢找机会把冯道塞进去。而时任宰相的是任圜和郑钰,以及级别更低一些的豆卢革与韦说。
任圜是后唐第一流的经济专家,自任圜主持经济工作以来,“期月之内,府库充赡,朝廷修葺,军民咸足”,他当宰相无人有异议。郑钰百无一用,但一则郑钰是梁朝宰相,用郑钰能安抚梁朝旧臣;二则郑钰是李嗣源恩人张全义的嫡系。如果不是张全义向李存勖力荐李嗣源北上平乱,李嗣源也就没有机会称帝。
任圜和郑钰都不能动,那么就只能拿两个饭桶豆卢革与韦说开刀。豆卢革与韦说堪称官场两大活宝,二人结党攀附,收受贿赂,互相抬轿子吹喇叭。豆卢革举荐韦说的儿子韦涛为宏文馆学士,韦说举荐豆卢革的儿子豆卢升为集贤学士,弄得朝野喧哗,“识者丑之”。最让李嗣源对二人不能容忍的是,这两个同光朝的饭桶自恃老资格,瞧不起李嗣源,经常对李嗣源呼三喝四,不成体统。李嗣源暗中授意豆卢革、韦说曾经得罪过的谏议大夫萧希甫上章弹劾二人,不过萧希甫也拿不出什么证据,只是乱咬豆卢革指使马仔杀人,韦说强夺邻居家的水井,不过这已经足够李嗣源用的。天成元年(926年)七月,李嗣源下诏,解除豆卢革、韦说的宰相职务,贬放外州。
宰相位置空出来了两个,李嗣源可以随时把心仪的冯学士塞进来了。但还没等李嗣源下诏让冯道入阁,朝中各大派系就已经为了这两个宰相位置扭打一团,互不相让。道理很简单,大饼就两块,你吃了我就得饿肚子。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的人马上位,就会给我穿小鞋,我伸头让你砍,我傻吗?
为了能让自己的弟兄当宰相,大佬们几乎是全裸出镜,直接在李嗣源面前互相揭短,就差抡刀对砍了。
朝中主要有两大派系,“二号皇帝”枢密使安重诲集团和宰相任圜集团。当时天成朝有实权者四人,安重诲、任圜、郑钰,以及另一位枢密使孔循。不过郑钰和孔循早就投靠安重诲,朝中实际上就是安重诲与任圜之争。任圜仗着自己是李克用的侄女婿,安重诲仗着自己是李嗣源的铁杆兄弟,二人互相争风吃醋,积怨甚深。
李嗣源知道各人的心思,但为了公平起见,他让几位大臣议事,各自推荐宰相人选,而李嗣源本人则坐在殿上等结果。
任圜推荐了曾经做过梁太祖文胆的御史中丞李琪。李琪虽然和安重诲表面上哼哼哈哈,但也向来瞧不起安重诲这号傻大粗。任圜如果能把李琪安插进来,自己的势力自然又大一分。不过任圜的建议却遭到了郑珏与孔循的坚决反对。道理很简单,李琪是任圜的狗腿子,李琪要入阁,自己就多了一个敌人。更何况郑钰与李琪私交极差,孔循和李琪也素有恩怨。不过这两个滑头反对李琪的理由却是李才华有余,气度不足,又兼贪财不廉,不适合当宰相。
在安重诲的授意下,郑钰与孔循也隆重推荐了一个人选,却差点没让任圜骂出声来,二人推荐的竟然是号称“没字碑”的太常卿崔协。崔协为人不学无术,大字不识几个,经常闹笑话。任圜知道郑协是安重诲的狗腿子,自然不能放崔协进来。任圜的理由是:“协虽名家,识字甚少。臣既以不学忝相位,奈何更益以协,为天下笑乎!”不过任圜话音刚落,又遭到了安重诲、郑钰、孔循的集体围剿,他们指责任圜用人挟私。
四个内阁大臣在皇帝面前吹胡子瞪眼拍桌子,任圜虽然一对三,但场面上并不落下风,龇牙咧嘴地与政敌们扯皮。李嗣源一直不说话,等到四只斗鸡咬累了,李嗣源才开了金口,不过李嗣源也是推荐宰相人选的。
皇帝自然也有资格推荐人,四人都看着李嗣源,他们想知道皇帝会推荐个什么鸟出来。结果李嗣源轻飘飘说出一个人的名字——易州刺史韦肃,四个人都愣了。
韦肃是谁?他们从来都没听说过!
李嗣源告诉大佬们他推荐韦肃的理由:“韦肃曾经在朕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朕,而且又出身大族京兆韦氏。”
韦肃虽是名门之后,但在官场上实在无功绩可称,一个毫无资历的州刺史突然当上了宰相,李嗣源这是让大家羡慕嫉妒恨吗?当然不是,李嗣源莫名其妙推出韦肃,其实是大有玄妙的。
李存勖当初不顾军队的强烈反对,封两个对唐灭梁毫无功劳的戏子陈俊、储德源为刺史,伤了将士们的心,结果兵败身死。眼前的教训之于李嗣源来说不可谓不深刻,以李嗣源政治上的成熟,他怎么可能重蹈覆辙?官场是要论资排辈的,其实李嗣源以及在座诸人都明白,韦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进入内阁的,否则立时官场大乱。
所以在众人实际否定了韦肃之后,李嗣源再次推出一个人选——户部侍郎冯道。
李嗣源给冯道在政治上进行定性:“你们都知道冯道是个什么样的人,庄宗在太原时,冯道就掌文墨机宜,有功无过,庄宗曾经要拜冯道为相,只是还没有来得及。冯道为人谦和厚重不与人争,与物无竞。”
听说是冯道,众人还算平心静气,毕竟冯道的资历远强于不知道从哪个角落冒出来的韦肃。冯道在河东给李存勖当了十年的贴身文胆,又是正三品的户部侍郎,如果冯道入相,虽然有些人还是瞧不上冯道的农民做派,但也无话可说。
事情很快就定了下来,众人都同意冯道入阁。毕竟皇帝提了两个人选,如果都否定了,皇帝脸上无光,所以在否决了韦肃之后,冯道是必须入阁的。也许有聪明人已经意识到,冯道才是李嗣源真正要推出的人选。
其实李嗣源完全可以不必如此大费周章,会议一开始就可以推荐冯道。但李嗣源非常狡猾,他不但先把冯道藏在袖中,而且让四位大臣先推荐人选。
窍门就藏在这里。
首先,宰相的位置只有两个,如果李嗣源先推荐冯道,那么未必就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如果有人不接受冯道,而李嗣源强行拉冯道上船,很可能会得罪某些大佬,将来难免给自己和冯道穿小鞋。
而如果安重诲与任圜在开始时就接受冯道,那么还剩下一个宰相名额,李嗣源就必须做出一个选择,势必会得罪其中一人。而等到两派为了一个名额杀到精疲力竭时,李嗣源适时推荐冯道,众人虽不情不愿,但至少都可以接受冯道。
李嗣源很顺利地把冯道塞进内阁,还没有得罪人,这不能不说李嗣源有很强的政治权术。而赵匡胤玩权术,其实是建立在禁军战斗力之上的强硬,换成石守信坐在赵匡胤那个位置,石守信也能极轻松地杯酒释兵权。
在李嗣源的精心运作下,冯道顺利入阁,而另一位宰相的人选,最终也确定下来,排除了任圜推荐的李琪,而用了安重诲的马仔崔协。
用崔协,应该不是李嗣源的本意,还是权衡了朝野派系的格局后做出的艰难选择。崔协是安重诲的人,安重诲在朝中势大,孔循、郑钰都站在安重诲一边,任圜略显孤单。而且孔循已经放话: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让崔协入阁。
当然,李嗣源敢放任圜的鸽子,主要还是因为任圜和安重诲已在桌面底下做了某些交易。虽然任圜在宰相人选上没有得逞,但他的损失在其他方面得到了补偿,所以任圜权衡再三,放弃了李琪。
各方交易最终完成,冯道和崔协出任宰相。
正月十一日,朝廷下了明诏:以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冯道,以及太常卿崔协并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接到任命诏书时,冯道伏地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