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七 皇子夺嫡
康熙皇帝共有35个儿子,排序的有24人,成年且受册封的只有20人。这20个皇子中,年龄较长者有12人。他们是:大阿哥胤褆、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
这些皇子当中,只有二阿哥胤礽是孝诚皇后所生。孝诚皇后生下胤礽后,当天就病故了。康熙皇帝格外疼爱胤礽。
康熙十五年(1676)一月二十七日,康熙皇帝册立降生十八个月的皇子胤礽为太子。从政治上讲,此举颇具意义。
在宣布立皇太子之前的十个月内,朝廷的军队在南部和西部与叛军交战时接连受挫,蒙古的一个王公也在北部举旗造反。为了对付这一挑战,康熙皇帝接受了熊赐履等汉族大臣们的意见,全面采取汉族的制度,加快满汉政权的汉化进程,立太子便是康熙沿袭明朝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立太子还有双重目的:稳定政治局势,确立合法的继承制。
胤礽不到两岁被立为太子,以后就以这种身份接受教育,处理人际关系及部分政事。胤礽颇有才能,不到十岁就跟随康熙四出巡幸,学习处理政事。康熙皇帝也培养他的威信,给太子制定了储君的特有制度,体现太子威严的着装、仪仗、用物与皇帝的差不多,国家三大节中的元旦、冬至及太子的千秋节,王公百官要在给皇帝进表、朝贺之后,到太子处所进行同样的仪式,要行二跪六叩首礼。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均令胤礽留守京城,处理政事。
如果胤礽在处理与父皇和诸兄弟,以及贵胄朝臣的关系上,能够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便有利于他的顺利登基;反之则会出大乱子,而事情正是沿着后一方向发展的。
胤礽虽然年轻,但做太子的历史却很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人就想依附于他求取发迹,遂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小集团,其首要人物是索额图。
索额图是胤礽生母孝诚皇后的亲叔父,即是胤礽的叔外公,早在康熙八年就担任了大学士,二十五年改任领侍卫内大臣,随后率领使团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康熙前期的重臣。
索额图处心积虑提高皇太子的地位,为使胤礽早日登基,竟图谋推翻康熙。康熙皇帝为保护帝位,对太子党的蠢蠢欲动自然不能容忍,但投鼠忌器,为保护皇太子,不使事态扩大,只惩治了少数人。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回到京师附近,康熙下令处死私自在皇太子处行走的内廷人员;康熙四十二年以索额图“议论国事”为罪名,将他囚禁致死。
太子党人的活动,势必将胤礽推到与康熙对立的位置。再者,胤礽本人的人品也很有问题,他贪婪财货、性情暴躁,令康熙皇帝深感失望。康熙皇帝认为太子应当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忠于父皇,不可结党谋位;二是为人仁义,将来为政清明有道;三是孝友为怀,做储君时能守孝道。
胤礽显然与此标准相距甚远,康熙皇帝担心胤礽当政会出现“败坏我国家,戕贼我万民”的恶果,父子感情日渐疏远。
随后,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发生的事情,促使康熙作出废黜太子的决定,并迅速付诸实行。
当时,康熙皇帝出巡塞外,兴致很高,把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胤祄也带上了。可塞外的毕竟不是皇宫的温室,一行人在路上风餐露宿,加上气候变化多端,结果出生在深宫大院的胤祄抗不住风寒,在路上得了重病。康熙皇帝对胤祄十分宠爱,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急令御医前来诊治。在胤祄病重的时候,康熙皇帝甚至不分昼夜地亲自照料胤祄,还经常把这个小儿子抱在怀中。但是,胤祄最终还是不治身亡了。
胤祄死后,康熙皇帝痛苦万分,而更让他伤心的是,其他的皇子对胤祄的病情漠不关心,甚至根本就是无动于衷,特别是作为兄长的皇太子胤礽,在自己的弟弟生病的时候,几乎不闻不问,就连胤祄病死了,都没有丝毫哀伤的表示。由此,康熙皇帝对自己的儿子们十分失望,特别是对皇太子胤礽,更是失望之至。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帐殿夜警”的事,更是让事态火上浇油。原来,在胤祄病死后,康熙皇帝对皇子们大发雷霆,喜怒不定,这让皇子们感到十分恐慌,而皇太子胤礽挨了骂,更是忐忑不安。由于心情紧张,皇太子胤礽便派出自己的亲信去侦察父皇的起居。他本人也曾在夜间偷偷到康熙皇帝的帐前窥视动静。不巧走漏了消息,其他皇子便把此事密告了康熙。
康熙皇帝得知后,大为震怒,随后便召集了所有的随从大臣和武将,并下令将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全部拘押起来。康熙当着大臣们的面,痛骂这些无情无义的儿子们,特别是对皇太子胤礽,更是新账老账一起清算。康熙痛骂道:你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太过分了!你平时奢侈无度,比我的花费还要厉害,倒也算了,派你去南巡,你竟敢向当地的官员索贿纳贿,胆子也大过天了!连外邦进贡的物品,你都敢贪入私囊!
又想到最近发生的事情,康熙越说越气:“你幼弟十八阿哥病危,我日夜照料,焦虑万分,你身为兄长,竟然无动于衷,你这样毫无孝悌的人,怎么能当太子?你还在深夜里向我的帐殿窥视,难道你是想看我死了没有吗?你的亲信日夜监视我的一举一动,到底用意何在?”
最后,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尊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为名,宣布废黜皇太子。当时,康熙皇帝且谕且泣,谕毕,悲痛万分,愤懑不已,甚至六天六夜,不安寝食,涕泣不止。后来,患上中风,只能用左手批阅奏折。
而废黜皇太子还引出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那些抱有野心的皇子,结党专营,谋贪皇位。于是,在太子党之外,又形成了皇八子集团和皇四子集团。
皇八子集团实力最强,其中,八阿哥胤禩是掌门人,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等人,都依附于八阿哥胤禩。而且,八阿哥胤禩天资聪颖、德才兼备、乐善好施,人称“八贤王”。当康熙问朝中大臣,应该立谁为太子时,文武百官都推荐八阿哥,由此不难看出八阿哥深得人心。
大阿哥胤禔,因为母亲出身低微,自知不会被立为太子,也依附于八阿哥胤禩。他曾对康熙皇帝说:有个相面的张德海,十分了不起,他断定胤禩将来一定是大贵人,如果要杀胤礽,不必出自父亲之手。
这话太惊悚了,胤褆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说,我可以杀掉皇太子胤礽,让八阿哥胤禩继承皇位。
康熙皇帝虽然废黜了胤礽。但也不至于糊涂到让兄弟之间相互残杀。他听了大阿哥胤褆的话,大骂了胤褆一通,又命人把张德海抓起来,砍了头。不久,三阿哥胤祉又跳了出来,他揭发大阿哥胤褆收买蒙古喇嘛用邪术诅咒废太子胤礽。康熙皇帝命人搜查,果然查到证据,就立刻下旨将大阿哥胤褆关押起来,同时又处罚了八阿哥胤禩。
这时候,康熙皇帝预感到日后事情会不好收拾,就考虑再立皇太子。他召集大臣商议,没想到一些大臣早在私底下串通好了,异口同声地推举八阿哥胤禩。一追查,原来是大学士马齐等人搞的鬼。
康熙下令把马齐等人关押起来,然后把皇子们召到身边说:“当初废黜胤礽的时候,朕就说过,众皇子凡是有钻营为太子的,就是国贼。胤禩阴险成性,结交朝臣,谋害胤礽。现在事情暴露,朕要治他的罪。”
此时,十四阿哥胤在九阿哥胤禟的支持下,出面为胤禩说情。康熙皇帝恼怒,将胤和胤禟都囚禁起来。一连囚禁了三个儿子,康熙皇帝心中不忍,随后生了病。在病重期间,他特意把胤礽和胤禩叫来伺候,心情舒畅些后,他对大臣们说:“朕本来就怀疑胤礽的过失是受诅咒引起的,现在看到他小心谨慎,朕身上的病也好了许多。”
不久,康熙皇帝派人告祭天地,重新宣布立胤礽为皇太子。
然而,皇子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明争暗斗,并未因此而结束。四年之后,胤礽又因结交大臣被废,幽禁在咸安宫。从此过了十多年的囚禁生活。
在康熙皇帝的皇子中,比较有作为的是十四阿哥胤。
胤与四阿哥胤禛是同母兄弟,可是关系平常,却与胤禩、胤禟交好。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在乾清宫召见诸皇子,下令锁拿胤禩,指责胤禩有图谋储位的野心,胤站出来为胤禩说情,说八阿哥没有夺嫡的心思。康熙闻言大怒,拔出佩刀就要砍胤,胤祺赶快抱住乃父,诸皇子叩首请求父皇息怒,康熙命鞭挞胤,并驱逐出宫。
胤礽复立之后,康熙分封诸皇子,胤获得贝子爵位,是受封皇子中最年轻的,得益甚多。当初康熙要砍杀他,很可能是因为喜爱他,却见他忤逆自己,一时控制不住感情,才有贸然的行动。
康熙五十七年,策旺阿拉布坦属将策零敦多布率兵入藏,杀掉和硕特拉藏汗,并禁锢后者扶立的六世达赖,控制西藏。为此康熙派西安将军额伦特到青海经营西藏事务,九月为准噶尔人包围,全军覆没。这时西北的形势非常严峻,准噶尔处于进攻态势,除占据新疆、西藏,进而可以影响与它们毗邻的青海、甘肃、宁夏、蒙古、四川、云南,不加控制,清朝就不能稳定。
康熙五十六年夏天,康熙皇帝自称年迈,气血渐衰,已不能亲征。他下令把前线将领的奏疏交给皇子看,有了让皇子参预西北军事的打算。青海失利,康熙为了在西藏、新疆两方面用兵,统一前线指挥,以利战斗,需要派遣有权威的统帅。
同年十月,康熙决心用皇子出征,选定胤,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晋封王爵。康熙对这次任命非常重视,采取了许多使胤顺利行使职能的措施:命胤使用正黄旗旗纛,采用亲王规格,胤自称及众人对他称谓均是“大将军王”。
同年十二月,胤自北京出发,乘马出天安门,诸王贵族及二品以上大臣均到列兵处送行,康熙命令驻防新疆、甘肃、青海的八旗、绿营军皆听胤指挥,当时那里号称精兵三十万,实际有十几万人;康熙给西北蒙古王公指示:“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故命带领大军,掌生杀重任,你们大小事务俱要听他指挥,就像接受我的谕旨一样。”这一切都说明康熙极端重视胤的任命及其使命,简直有代己出征的味道。
胤出征大获全胜,立下战功,于康熙五十四年十月率部回京。次年四月再赴甘州军营,知道康熙故世,没有再对新疆作军事进攻。
胤一出任大将军,争夺储位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胤禩集团内部,胤禩已与储位无缘,胤的得宠,使众人又兴奋起来,并把夺储的希望寄托在胤身上。
胤禟早就向亲兵说,他和胤禩、胤三人中必有一人当太子,又说胤才德双全,其他兄弟皆不如他,将来必然大贵。及至胤出征令下,胤禟说十四阿哥现今出兵,皇上看得很重,将来皇太子非他莫属。
胤本人也把当皇太子作为奋斗目标。他知道远离京城及康熙年迈对他立储不利,因此一再要求胤禟及时给他通报朝中信息。嘱咐胤禟“皇父一有欠安,从速带信给我”。他并非关心康熙健康,而是为了相机而动。胤为实现目标,“礼贤下士”,招揽人才,特别爱结交文士,以抬高自己声望。为取得大学士李光地的支持,礼遇他的弟子陈万策,呼以先生而不直呼其名。又三次派人敦请李学派的首领李塨,还得李塨要以迁居来摆脱他,表明胤为拉拢人,已不择手段了。
康熙对胤一开始应该说是喜爱的、重用的,并且着意培养他,所以胤将来有被指定为太子的可能。但胤似乎又不是最理想的、唯一的人选,他还不够成熟,又有参加胤禩集团谋夺储位的历史,所以康熙皇帝对他还不是完全信任,还心存疑虑,所以最终没有立他为储。
在康熙皇帝的诸皇子中,三阿哥胤祉、十三阿哥胤祥、五阿哥胤祺、十二阿哥胤祹等人也较受重视,有必要略作分析,以便探测康熙的立储意向。
三阿哥胤祉,二十岁时从征噶尔丹,执掌镶红旗大营;二十二岁受封为诚郡王;一年后因在康熙敏妃病逝百日内剃发,被削夺王爵,降为贝勒。
胤祉与太子胤礽关系密切,如果胤礽不出事,将来对他是不会错的。胤礽当皇太子时,胤礽被废后,胤祉能仗义直言,表明在有太子时他是个安分守法的人,并没有觊觎储位的非分之望。
胤祉爱钻研学问,尤擅书法,还在二十岁时,诗坛领袖王士禛就说他的字方圆径寸,遒美妍妙。四阿哥胤禛也说,在他的兄弟中,胤祉、胤祺工于书法,让他们给康熙景陵书写碑额。基于胤祉的文才,康熙于五十二年命他在畅春园开设蒙养斋馆,负责修书。他吸收原任编修陈梦雷、侍读学士法海、编修魏廷珍、方苞、杨道昇等参加工作,撰成《律吕正义》《数理精蕴》《历象考成》,又编篡我国第二部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胤祉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不小。
胤祉受康熙皇帝委派,参与祭祀及处理一些政事。如康熙三十二年重修阙里孔庙告成,胤祉率领胤禛、胤禩前往祭祀;五十四年,与康熙及胤禛等讨论西北用兵事;随从康熙皇帝祭孝庄文皇后陵、顺治孝陵、孝东陵。康熙六十年三月,胤祉与胤禛等复查会试中式原卷,等等。
康熙同胤祉的父子感情比较好。胤礽被废后,胤祉每年都请康熙皇帝到京城和热和的花园聚会,先后达18次之多。康熙皇帝废太子、囚长子,缺少天伦之乐,胤祉以此为父皇解忧。而康熙皇帝也着实偏袒胤祉。
康熙五十六年,发生了胤祉的属人“孟光祖欺诈案”。孟光祖在连续几年里,自称奉胤祉之命,到山西、陕西、四川等省活动,结交地方长吏,代表胤祉向川抚年羹尧赠送礼品,年回赠马匹银两,赣抚佟国勷送他银两缎匹。此事被直隶巡抚赵弘燮告发,康熙皇帝亲自过问,将孟光祖处斩,佟国勷革职,年羹尧革职留任。但是,康熙皇帝为了不牵连胤祉,对魏廷珍说,这事关乎诚亲王声名,你每天同他一处修书,知道他的为人,应当以身命保他。这是有意保护胤祉。
上述事实说明,废太子后,胤祉也是不甘寂寞,希望成为新太子。其时,他是诸皇子中能够自由活动的年龄最大的人,这一点对他很有利。清太祖、太宗历来注重嫡子;其次是年长的儿子,所以褚英、代善、豪格相继受重用。
康熙继承这个传统,立唯一的嫡子胤礽,重用长子胤禔。“废太子事件”后,胤祉、胤禛自然就处于特殊地位,而胤祉尤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康熙的一些信任,胤祉就以储君自命,希望获得储位。
不过,胤祉尽管抱有幻想,但没有过多的活动。他身边只是几个文人,有一定学术地位,而没有相应的政治地位。
陈梦雷是耿精忠逆案中人,方苞是《南山集》案中人,他们受过流放和管制,没有活动能量。胤祉在兄弟中也没有特别要好的人。他没有竞争能力,很难在储位斗争中取胜。
接着说十三阿哥胤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生母敏妃受康熙皇帝宠爱。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八年,即胤祥13岁至24岁的12年中,康熙皇帝南巡、北狩、西幸、谒陵,几乎每一次都带着胤祥,为其他皇子所不能比拟。康熙皇帝六次南巡,胤祥竟随行四次,可见康熙爱其之深。
胤祥与胤礽较为接近,或许可以算作太子党人。在第一次废胤礽时胤祥糟了殃,有关史料被雍、乾时期的史官遵照为尊者讳的原则湮没了,现在能知道的是,《皇清通志纲要》记载:胤祥与胤礽、胤禔同时被圈禁。应该说,在“废太子事件”以前,胤祥是康熙最喜欢的皇子,不过他在“废太子事件”中的表现令康熙痛恨,从而失去以后被选择为皇太子的可能。
五阿哥胤祺年长,也得到康熙对年长诸子的共同待遇,参加少量的皇家事务活动,康熙说他心性甚善,为人孰厚,封恒亲王。他自幼由皇太后抚养,皇太后病危,他要去料理事务,康熙不允,却用胤祉、胤禛等办事,说明他没有能力,关键时刻不会得到重用。他对皇太子的位置是无所谓的,不竞争,也不结党。
十二阿哥胤祹于康熙四十八年受封为贝子,当时并不引人注意,以后康熙出行,他往往侍从。康熙五十七年春,皇太后逝世,胤祹署理内务府事务。康熙在命胤出师的同时,重视八旗事务,命胤祹管理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旗务,这是皇子管理旗务制度的开始。
康熙五十九年,裕亲王妃死后,胤祹奉命去办理丧事,六十一年正月奉命祭太庙,夏至祭地坛,秋分祭月坛,十一月出任满洲镶黄旗都统。看得出来,胤祹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在提高,显然康熙也是把他作为一个有才能的儿子来看待的,但是没有迹象要立他为皇太子。
康熙皇帝对待皇子的态度,绝非一成不变,总是依据其人的素质、表现调整看法,因而皇子地位有升有降,钟爱者失宠而沉寂;默默无闻者得宠而显名;年长者总不会吃亏。
在储位之争中,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参加并不算早,那是在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但是,胤禛后来居上。不露声色,则是他结党谋位活动的特点。
最初,胤礽被废的时候,胤禔非常得意,接着是胤禩的被重用和受权贵的保举,胤禛看得清楚:他自己与储位无关,不妨表现得超脱一点,维持既得利益,争取未来处境好一些,为此采取四方讨好的策略,周旋于这场严重的政治斗争中。
他的心腹戴铎,为他提出了一整套策略——其一,对皇父要诚孝:适当展露才华,若不露才华,英明的父皇瞧不上;若过分展露,便会引起父皇的疑问和猜忌。其二,对兄弟要友爱:大度包容,对事对人要平和忍让;能和则和,能结则结,能容则容;使有才能的人不嫉恨你,让没有才能的人把你当作依附。
胤禛按照这套策略,一步步绕过皇位争夺中的险滩暗礁,向着皇帝的宝座曲折前行。
胤禛与胤礽关系平常,既不像胤祉、胤祥与之密切,又不像胤禔、胤禩与之对立,胤礽被囚禁后,胤禛作为看管人之一,他揣摩康熙对胤礽的态度是恨铁不成钢,并不是要把胤礽置于死地,所以决定不对胤礽落井下石,而要保护胤礽的正当利益。
康熙皇帝一度不让看守人代转胤礽奏言。胤礽曾说父皇批评我的话都接受,只是说我弑逆实在冤枉。这话关系重大,胤禛甘冒风险为其转奏,康熙听后取消了胤礽项上的锁链。这件事胤礽直接受益,对康熙正确理解废太子也有好处,胤禛这一手两面讨好,还令众人感到他讲义气,获得好评。
胤禛与胤禩关系一般,又不是胤禩集团的成员,所以不希望胤禩成为太子,但也不想把关系搞得太僵,以免将来遭到打击,所以对胤禩集团持若即若离态度。胤禩党羽马尔齐哈与胤禛关系不错,他成为双方的联系人。
胤禛对父皇康熙关心备至,与胤祉一道冒死劝康熙治病是最显著的事例。他在康熙面前给包括胤礽在内的诸兄弟说好话,打圆场,企图获得康熙的好感和信任。康熙曾说他度量过人,深明大义。
胤禛这样周旋于父子、兄弟之间,收到了联络各方面感情的实效,并被晋封亲王。但当康熙说胤禛为胤礽保奏是伟人行为时,胤禛却否认此事。因为胤礽的命运尚难预料,如承认此事,可能被认为是太子党人,那就得不偿失了。可见胤禛工于心计。“废太子事件”锻炼了胤禛,为其日后争夺储位积累了斗争经验。
胤礽再次被废之后,更多的皇子参加到谋求储位的斗争中,胤禛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认识到这时是“利害攸关,终身荣辱”之际,决心参加储位的角逐。
胤禛制定了处理父子、兄弟、朝臣、藩属诸种关系的策略,以争取各方面的好感和支持,建立与扩大自己的力量。
康熙皇帝英明果断,胤禛因而认为,自己若表现得愚蠢,必然被轻视,弃置一旁;但锋芒毕露,又会被认为有野心,可能遭到打击,这两种表现都会使自己与储位无缘。为此,既要表现出有能耐,又不要重蹈胤禩的覆辙。对待诸兄弟,要以胤礽暴虐为鉴戒,多团结人,使有才能的不嫉妒,无才能的人来依靠;对百官,加意笼络,无论是亲贵、朝官、侍卫、汉人,都要和好相待,以便制造舆论,影响皇帝;对藩邸人员加以培植,造成自己的嫡系势力,作为斗争的核心。
胤禛的活动手段是力图隐蔽,他三番五次说他对皇位不感兴趣,故而不收党羽,不树私恩小惠,与舅氏家族、与妻族和姻亲关系都很平常,与满汉大臣、内廷执事人员没有一个亲密往来的,同兄弟也不私相结交,有的人要投靠门下,还严加拒绝。其实这都是做给人看的假象,在结党纳派方面,胤禛较其兄弟有过之而无不及。
胤禛分封在镶白旗,按照清朝制度,他得有属下人,他们之间在名分上是主奴关系,即使其人出任高官,对本门主人讲也是附属。胤禛自决定争取储位,就鼓励、帮助属人谋求官职。
戴铎的哥哥戴锦,经胤禛派人到吏部活动,出任河南开归道,戴铎在康熙六十一年由广西按察使升任四川布政使,沈廷正由笔贴式任兰州府同知;魏经国为湖广总督。年遐龄曾任湖广巡抚,又一子年羹尧为川陕总督。胤禛为扩充财力,与他的兄弟一样做买卖,如同傅鼐到苏州贸易,还派人到浙江与英国人进行交易。
在藩属之外,胤禛违法结交宦僚,通过马尔齐哈、年羹尧联络礼部侍郎蔡珽,蔡以学士不便与王府来往辞谢,及其出任川抚,往拜胤禛,并推荐左副都御史李绂。胤禛乘戴铎往福建赴任之机,命其带礼物给闽浙总督觉罗满保。
隆科多原是胤褆党人,后来他的家族转而支持胤禩,隆科多不再结党,取得康熙信任,五十年取代胤礽党人托合齐职位,任步军统领,五十九年兼任理藩院尚书,六十一年十月胤禛奉命清查京仓,隆科多为成员之一,可能就在这时成了胤禛的人。
废太子过后,胤禛与兄弟间交往不多,唯与胤祥关系密切。胤礽废后,胤祥失宠,两人仍往来频繁,宴集唱和,胤禛能随康熙巡幸,胤祥只能留在京城,给胤禛诗词、书信,后者保存的诗歌就有三十二首。胤禛继位就重用胤祥,说明这搭档关系早就建立了。
胤禛对其党人严厉控制,不容对他不忠。年羹尧少年得志,没把主子看在眼里,他给胤禛书启,称臣而不称奴才,胤禛回批,大骂他是“儇佻恶少”,用来书中的“今日之不负皇上(指康熙),即异日之不负我(指胤禛)者”的话威胁他,说他引诱自己谋位,拿这个书启做证据,随时可以向康熙告发。并令他带到住所的弟侄、十岁以上的儿子送回京城,以示惩罚。
戴铎不愿在福建做官,想告病回京,胤禛说他没志气,鼓励他:“将来位至督抚,方可扬眉吐气,若在人宇下,岂能如意乎!”即要死心踏地跟着主子谋取高位。
胤禛经营的小集团有其特点:形成在康熙季年,比胤禩、胤、胤祉等人的都晚;成员不多,要人也不多,与胤禩、胤无法相比,但是他的人员到时都能安排上用场,作用不可低估;活动隐蔽性强,像戴铎的转交觉罗满保礼物,是见其家人,而不做直接的沟通。
特别要指出的是胤禛利用与佛徒交游掩护他的结党谋位活动,令康熙产生他不结党的错觉,也给对手以无所作为的假象。所以当时胤、胤禩、胤祉被社会舆论传得沸沸扬扬,大有被册立之势,而胤禛则很少有人议论,这看起来似乎对胤禛不利,其实不然,这与战场上的情形一样,冲锋在最前边的往往容易最先倒下。而胤禛冷眼旁观、动心忍性,既免受了打击,又经受了磨练,也锻炼了能力。
对于胤禛的品行,康熙在四十七年说他幼年有些喜怒不定,又教诲他遇事“戒急用忍”。喜怒不定与“戒急用忍”,指出了胤禛的弱点,就是毛躁,容易冲动,感情用事,说过头话,办过头事。
毛躁对于一个人不好;对官员尤其不好,对于一个皇帝,影响更大。康熙皇帝评价胤禛急躁,是按照对皇子的要求而言的。胤禛深知这事的重要,当康熙旧语重提时,回奏说:“经父皇教诲,已经改正,而今已过三十岁,这个评语关系生平,请不要记在档案里。”康熙皇帝接受了这份请求。
胤禛结党谋位时动心忍性,真是“戒急用忍”,喜怒不形于色,他学习禅学,大概也是用它帮助克服这个毛病。他成功了,取得了康熙的谅解,这个缺陷不会影响对他当皇太子的选择,但是胤禛在做了皇帝以后,自我克制减少,老毛病又犯了。
康熙皇帝和胤禛的父子感情逐渐加深。据《清圣祖实录》记载,早在四十六年十一月胤禛请乃父临幸府园进宴。统计《实录》资料,康熙先后去胤禛的圆明园和热河狮子园十一次。有一次是胤禛把乾隆引见给康熙,一时三皇帝交谈,后世传为佳话。
总之,他们父子关系很好,偶有小疙瘩,也能很快消除。胤禩失宠后患病,康熙皇帝派胤禛去探视,胤禛错以为父亲宽恕了胤禩,因此跑前跑后,表现得过于热情,康熙大为不满,欲惩治胤禛。胤禛赶忙认罪,并得到康熙皇帝的谅解。
康熙皇帝对胤禛也着意加以培养,让他参与管理皇室寿庆丧葬祭祀事务,并参与管理部分国家事务。胤禛办事特点是认真负责,事无大小,凡康熙交办的,必恪尽职守,办理完善。在其办事中,透露出严肃执法的精神,主张奖惩严明,对违法者、渎职者,决不宽容,为的是严肃法纪,澄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
他这种作风很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再加上他能领会康熙的意思,有爱戴之心,又能殷勤小心,是个孝顺儿子,这一点也符合他立太子的条件。可见,康熙心目中应该是把胤禛作为皇储的候选人之一。但由于有前面的教训,再加上康熙对胤也比较看重,委以重任,因此最终没有立储。
康熙皇帝晚年,因其诸皇子争夺皇位的事而大伤元气,郁结成疾,最后悲离人世。他曾说:“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这段话,是康熙皇帝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晚年的境况自喻。齐桓公晚年,五个儿子树党争位。齐桓公刚死,诸子相攻,箭射在他的尸体上也没有人顾及,他的尸体在床上躺了67天也没法入殓,以至于长满了蛆虫。
由此可见,康熙皇帝晚年的心境是多么的悲苦。
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康熙皇帝前往北京南郊的南苑狩猎,突然偶感风寒,起驾回到畅春园后,病势日重,生命垂危。到冬至那天,按照常例,康熙应当去主持祭天仪式,但当时他已经病得起不来了,最后只能派四阿哥胤禛前去代为行礼。
胤禛在主持仪式的时候,忽奉急召,命他立刻赶回畅春园。等胤禛回来后,发现康熙命如游丝,已在弥留之际了。
当时,有皇子七人及尚书隆科多在旁伺候,康熙皇帝见胤禛回来,即示意宣读遗诏。遗诏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遗诏中的话,很明确,让胤禛继承皇位。
这时,其他皇子的反应不一,或惊讶或愤怒,人情百态,尽在此刻。比如八阿哥胤禩,本来太子废黜后,他继位的呼声最高,当听到遗诏宣布后,胤禩佯作悲痛之状,当即走出殿外,以掩饰心中的愤懑。
在宣布完遗诏后,康熙皇帝便魂归九天。随后,胤禛为父皇康熙穿好长寿袍,并亲视收敛完毕,便立刻回到乾清宫行即位大礼,即为后来的雍正皇帝。这一年,胤禛已经四五十岁了。
但民间对雍正即位却有多种传闻。《清朝野史大观》卷一中说,康熙临死前,曾经手书遗诏曰:“朕十四皇子即缵承大统。”十四皇子就是胤,当时正在西北统兵,颇得人心。所以,民间传说康熙本有意立他为皇位继承人。但是,胤禛侦得遗诏所在后,将“十”字改为“第”字,然后屏退各位兄弟,一人入畅春园侍疾,其他人均不许入内。据说康熙当时已经昏迷,醒来后突然发现只有胤禛一人在侧,知道被其欺骗,大怒,用枕头和念珠投击胤禛而不中,胤禛则跪而谢罪。过了没多久,康熙皇帝便撒手人寰,而胤禛持念珠和遗诏出来,并宣布自己继位。
也有人说,窃诏篡改一事,其实是大将军年羹尧的策划。民间传说,雍正之母先私通于年羹尧,入宫八月就生下了雍正。因此,年羹尧就抓住机会窃诏篡改,帮助雍正夺取皇位,而年羹尧在雍正时代初期权倾一时就是证明。
雍正皇帝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夺?从胤禛登基至今200多年以来,都是学术界激烈争议的问题。
在今天的深圳市档案馆展厅,一幅存在了200多年的“康熙传位遗诏”似乎能对雍正继位之谜做一个解答。这幅“遗诏”长1.55米,宽0.8米,诏书上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是同一内容。汉文大概共有1700多字,最后关键的话是:“雍亲王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短短的31个字,似乎可以澄清近300年的谜团。所以,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雍正是根据康熙的遗诏继位,是合法的,疑案当解。
目前,虽然对于这份遗诏是否出于康熙至少尚有争议,但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却逐渐被学术界认同。有一种观点认为,康熙皇帝认识到自己晚年过于仁慈,官场腐败现象严重。大清王朝需要一位能彻底整治吏治的新皇帝。于是,铁面无私、政绩卓著的皇四子胤禛就成了最佳选择。另外,康熙很喜欢雍正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常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康熙选择雍正,也保证了大清能有两代好皇帝。因此,雍正篡位一说应该是其政敌制造的谣言,并无依据。